測定土壤有效磷含量,了解土壤中有效磷的供應狀況,對于 施肥有著(zhù)直接的指導意義。
土壤有效磷的測定方法很多,由于提 取劑的不同所得結果也不一樣。一般情況下,石灰性土壤和中性 土壤可以采用碳酸氫鈉提取(Olsen法),酸性土壤采用鹽酸氟 化銨提取(Bray法);0。
03摩爾/升NH4F—0。025摩爾/升鹽酸 (Brayl 法);0。
03 摩爾/升 NH4F - 0。 1 摩爾/升 HC1 ( Bray 法), 還有 Mehlich 3 法、Mehlich 1 法、CaCl2 法。
提取土壤有效磷的方法還包括:Morgan (0。 72摩爾/升 NaAc+ 0。
52 摩爾/升 CH3C00H,pH 值為 4。 8)法;Vermontl (1_25 摩爾/升 NH4Ac, pH 值為 4_8)法;Vermont2 (1。
25 摩 爾/升~隊人0+0。03摩爾/升、11,11值為4。
8)法。還有一些其他的提取方法,如0。
05摩爾/升鹽酸一0。 025摩 爾/升硫酸浸提法等。
這些方法各有優(yōu)缺點(diǎn),初級要求掌握Olsen 法和Bmyl法,下面簡(jiǎn)單介紹常用的土壤有效磷的測試方法。(1) 土壤有效磷的測定原理針對土壤質(zhì)地和性質(zhì),采用 不同的方法提取土壤中的有效磷,比如Olsen法和Bray法。
提取 液用鉬銻抗混合顯色劑在常溫下進(jìn)行還原,使黃色的銻磷鉬雜多酸還原為磷鉬藍,通過(guò)比色計算土壤中的有效磷含量。
磷是植物必需的大量元素之一,我國耕地土壤中全磷的含量 為0? 17 ~ 1.09克/千克,大部分土壤中磷的含量為0.43?0.66 克/千克。
人們一般通過(guò)施用磷肥的方法來(lái)解決土壤磷素不能滿(mǎn) 足植物生長(cháng)需要的問(wèn)題。施人土壤中的磷肥并不能完全被植物所 利用,大部分磷肥被土壤固定,進(jìn)而轉化為土壤磷庫的一部分。
影響土壤中磷含量的因素包括土壤母質(zhì)、成土過(guò)程、耕作施肥 等。土壤供磷狀況以土壤有效磷含量表示。
化學(xué)方法測定的土壤 有效磷含量是評價(jià)土壤供磷能力高低的相對指標,是合理施用磷 肥的重要依據。
(1)根據土壤供磷能力,掌握合理的磷肥用量。
土壤有效磷的含量是決定磷肥肥效的主要因素。一般土壤有效磷(P2O5)小于5毫克/千克時(shí),為嚴重缺磷,氮、磷肥施用比例應為1∶1左右;有效磷(P2O5)含量在5~10毫克/千克時(shí),為缺磷,氮、磷肥施用比例在1∶0.5左右;有效磷(P2O5)含量在10~15毫克/千克時(shí),為輕度缺磷,可以少施或隔年施用磷肥。
當有效磷(P2O5)含量大于15毫克/千克時(shí),視為暫不缺磷,可以暫不施用磷肥。(2)掌握磷肥在作物輪作中的合理分配。
在水田輪作時(shí),如稻稻連作,在較缺磷的水田,早、晚稻磷肥的分配比例以2∶1為宜;在不太缺磷的水田,磷肥可全部施在早稻上。在水、旱輪作時(shí),磷肥應首先施于旱作。
在旱地輪作時(shí),由于冬、秋季溫度低,土壤磷素釋放少,而夏季溫度高,土壤磷素釋放多,故磷肥應重點(diǎn)用于秋播作物上。如小麥、玉米輪作時(shí),磷肥主要投入在小麥上作基肥,玉米利用其后效。
豆科作物與糧食作物輪作時(shí),磷肥重施于豆科作物上,以促進(jìn)其固氮作用,達到“以磷增氮”的目的。(3)注意施用方法。
旱地可用開(kāi)溝條施、穴施;水田可用蘸秧根、塞秧蔸等集中施用的方法。同時(shí)注意在作基肥時(shí)上下分層施用,以滿(mǎn)足作物苗期和中后期對磷的需求。
(4)配合施用有機肥、氮肥、鉀肥等。與有機肥堆漚后再施用,能顯著(zhù)地提高磷肥的肥效。
但與氮肥、鉀肥等配合施用時(shí),應掌握合理的配比,具體比例要根據對土壤中氮、磷、鉀等養分的化驗結果及作物的種類(lèi)確定。(5)過(guò)磷酸鈣和重過(guò)磷酸鈣的施用,由于游離酸含量較多,作種肥時(shí)應先與草木灰中和酸性后再施用,否則會(huì )發(fā)生爛種,影響全苗:不宜與堿性肥料混用,以免降低磷肥的有效性。
(6)沉淀磷酸鈣的施用,由于在土壤中的移動(dòng)性小,施用時(shí)盡量接近作物根系,便于作物吸收。(7)磷礦粉與有機肥料共同堆腐漚制后施用,可提高磷礦粉的肥效;磷礦粉與生理酸性肥料配合施用,能提高磷礦粉的溶解度,增進(jìn)肥效。
(8)鈣鎂磷肥在土中的移動(dòng)性小,應施用到根系分布最廣的土層,以利于作物吸收。(9)鋼渣磷肥含有10%的游離氧化鈣,在儲存和施用時(shí)不能與銨態(tài)氮、硝石、氯化鎂混合。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信息網(wǎng)絡(luò )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gè)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huì )及時(shí)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shū)B(niǎo). 頁(yè)面生成時(shí)間:4.43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