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
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歟 通 與;鄉(xiāng) 通 向;辟 通 避)譯文 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道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么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道義了。
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壞事,哪一樁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那就是“不義”)。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只不過有賢能的人不喪失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會餓死。可是輕蔑地呼喝著給人吃,饑餓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腳踢給別人吃,乞丐也因輕視而不肯接受。
高官厚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它。這樣,高官厚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認識的窮人感激我嗎?以前(有人)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有人)卻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有人)卻為了妻妾的侍奉卻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有人)為了認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它。
這種做法不是可以讓它停止了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注釋1、選自《孟子·告子上》。
2、茍得:茍且取得,這里是“茍且偷生”的意思。3、患:禍患,災難。
4、辟:通“避”,躲避。5、如使:假如,假使。
6、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7、勿喪:不丟掉。通假字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躲避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得”通“德“,恩惠,這里指感激詞類活用名詞作動詞得,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
例句: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動詞作名詞生,可以獲得生存的手段。
例句: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本文主旨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思想,而又有發(fā)展。他生活在諸侯互相攻伐“無義戰(zhàn)”的時代,目睹了人民遭受涂炭的社會現(xiàn)實,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
在此基礎上,發(fā)展了民本思想,明確提出“民為貴”、“君為輕”。政治上主張實行“王道”、“仁政”。
反對“霸道”、“暴政”。呼吁統(tǒng)治者重視人民、安定人民、少收賦稅,減輕刑罰,使百姓“不饑不寒”。
這些觀點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進步意義,但卻脫離當時的社會實際,根本行不通。孟子還主張社會分工,這符合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但卻得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結論,為階級剝削和壓迫制造了理論依據(jù)。
孟子的哲學思想屬于主觀唯心主義,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論”,認為人生來就有善良的本性,他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小無有不下。”
還說:“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知也。仁義禮智,非曲外鑠(給與)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的人性說中有合理的成分,他特別強調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以及自我修養(yǎng)的作用,認為“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要求人們反躬自求,“養(yǎng)浩然之氣”,做到“舍生取義”,“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魚我所欲也》選自《孟子·告子上》,論述了孟子的一個重要主張:義重于生,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該舍生取義。
孟子說:“羞惡之心,義也?!保ā睹献印じ孀由稀罚┯终f:“義,路也。
……惟君子能由是路?!保ā度f章下》)孟子認為自己做了壞事感到恥辱,別人做了壞事感到厭惡,這就是義;義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須遵循的正路。
孟子先用人們生活中熟知的具體事物打了一個比方:魚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愿舍棄。
1. 前面我們說過,《孟子》的文章特點是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于鼓動性,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通過剛才的整體感知,同學們一定有所感受。那么這篇文章所要論證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呢?
參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解說:要求引原文答,教師可適當點拔。回答過程中學生可以對第一、二節(jié)的內容進行質疑,教師應盡可能地引導學生通過讀課文或相互討論的方式解決問題。)
2.論點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樣圍繞論點逐層論述的?
明確:提出“生與義不可得兼,則舍生取義”的論點后,首先從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義”,是因為人皆有“欲生不為茍得,惡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從反面說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惡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來;可是事實上,“義”超過了“生”,所以人能夠不貪生,不避死。這種羞惡之心,人人皆有,賢者更能保存而不喪失。接著舉例說明,人即使在饑餓時仍有羞惡之心,自古以來就有寧死不食“嗟來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轉,“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現(xiàn)在“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又是為了什么呢?難道是“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先前為了“義”可以“舍生”,現(xiàn)在卻為了高官厚祿和物質享受就舍掉了“義”,這種行為不是應該停止嗎?
總之,這段文章是說,能做到“舍生取義”是人有羞惡之心;如果不顧羞恥,不辯禮義而受“萬鐘”則失掉了“本心”,這種行為是應該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這一勸勉上。
3。這篇文章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
明確:運用了比喻、對比、排比等。
比喻?!吧狒~而取熊掌”是一個巧妙而貼切的比喻,它恰當?shù)卣f明了在人們所喜愛的兩件事物不能同時兼得的情況下,就必須擇優(yōu)而取?!耙缓勈常欢垢币彩潜扔?,說明飲食對饑餓者雖然重要,但不合乎禮義也寧死不食,從而證明了“義”重于“生”,突出了主題。對比。生和義比,義比生更可貴;死與不義比,不義比死更可惡。又用假設方式與事實作對比,贊揚了舍生取義的人。最后用“不食嗟來之食”與“不辯禮義而受萬鐘”作對比,贊揚了舍生取義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貪圖榮華富貴而不顧禮義廉恥的權貴們。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層深入分析,又能增強文章的氣勢和論辯力量。
4、引導學生討論本文的論證方法。
明確:1).用類比論證法提出論點。文章一開頭,就提出“魚”和“熊掌”都是好吃的東西,但如果兩樣不能同時得到,那就舍魚而取熊掌。接著,提出“生”和“義”兩樣都很貴重,
2). 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顯出兩類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則失去本心。
第一部分中用假設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兩種不同的態(tài)度作對比,然后得出結論,使讀者心悅誠服 、
3)、總結:第一段首先用喻證法提出論點,然后進行分析論證,運用推理的方法,分辨證、假設、因果三個層次進行說理,邏輯嚴密,善于借題發(fā)揮,因勢利導;最后用層進式作結。全段緊緊圍繞中心論點進行論證。在我們將要寫的議論文寫作中,要學習這些論證方法和段的結構形式。作文題:淺談義與利。還可回顧借鑒一下前些時大學生關于“義大于利”還是“利大于義”的電視辯論大賽。
1、“故患有所不辟也”中的“辟”通“避”,躲避。
翻譯:所以我不會躲避災難。
2、“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中的“辯”通“辨”,辨別。
翻譯:(可是有的人)見了優(yōu)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
3、“所識窮乏者得我與”中的“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之意。
翻譯:因為給了所認識的窮朋友以好處而使他們對自己感恩戴德嗎?
4、“魚,我所欲也”中的“與”通“歟”,語氣詞。
翻譯:魚是我所想要的
5、“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中的“鄉(xiāng)”通“向”,從前。
翻譯: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別人的施舍)。
擴展資料
通假字的分類:通假字,有廣義、狹義之分。
其中廣義通假字,包括古今字、異體字和通假字。
1、古今字
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為長期工。如蘇東坡的《石鐘山記》中的“莫”,為“暮”之古字,被“借”為否定副詞“不”、“沒有誰”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2、異體字
是指讀音、意義相同,但寫法不同的漢字。如“淚”和“涙”,“睹”和“覩”。
3、通假字
音同本字,借來一用。借來的字只能作為臨時工。如“蚤”與“早”;如“當”與“倘”。其特點是“因音通假”。因為古代的字很貧乏,所以用有限的字來表達意思。
《魚我所欲也》譯文:鮮魚,是我想要的東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東西。
(如果)兩樣東西不能一齊得到,(只好)放棄鮮魚而要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正義,也是我想要的。
(如果)生命和正義不能夠同時得到,(只好)犧牲生命來保住正義。生命本是我喜歡的,(可我)喜歡的東西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干茍且偷生的事。
死亡本是我厭惡的,(可我)厭惡的東西還有比死亡更厲害的,所以(遇到)災禍也不躲避呀。如果人們想要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如果人們厭惡的沒有比死亡更厲害的,那么,一切可以避開禍患的事情,哪有不采用的呢?靠某種不義的手段就可以茍全生命,有的人卻不肯采用。
靠某種不義的門道就可以避免禍患,有的人卻不肯去干。這樣看來,喜歡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厲害的東西,不僅僅有道德的人有這種精神,每個人都有這種精神,不過有道德的人能夠最終不喪失掉罷了。
一碗米飯,一盅肉湯,得到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便餓死。(可是)惡聲惡氣地遞給人家,(就是)過路的(餓漢)都不會接受;踩踏過才給人家,討飯的叫化子也不屑看它一眼。
有人對優(yōu)厚的俸祿卻不區(qū)別是否符合禮義就接受它。那優(yōu)厚的俸祿對于我有什么好處呢?(只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我所認識的貧困的人感激我嗎?過去寧愿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為了住宅的華麗卻去做這種事;過去寧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為了妻妾的侍奉卻去做這種事;過去寧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為了所認識的貧困的人感激自己卻去做這種事:這種不符合禮義的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他的本性。
(一) 整體感知孟子主張人性是善的,他認為人生而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這些“善心”喪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備“仁義禮智”。
本文就是從這種理論出發(fā),闡明了義重于生,義重于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舍生取義”的主張。
孟子認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義更重要,就會做出各種不義的事情來。他對比了兩種生死觀,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
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
告誡人們要辨別義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暢,論證嚴密;引譬設喻,生動形象;排比鋪陳,氣勢恢弘。
體現(xiàn)了《孟子》一書的文筆特點。(二)學法引導讀課文,借助工具書,在理解文句的基礎上,抓住那些表述作者觀點的語句和作者常用的術語加以分析,以此來剖析作者的“舍生取義”的思想,并逐步培養(yǎng)分析判斷能力。
另外,反復朗讀,加深體會文章的內容和文章的氣勢,從而了解孟子善于論辯的特點。(三)審美鑒賞生動透徹的修辭美本文在論說道理的過程中,一個顯著的特點是,綜合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使說理生動明白、深刻透徹。
“舍魚而取熊掌”的比喻,告訴人們擇優(yōu)而取的道理?!耙缓勈常欢垢钡谋扔鳎C明“義”重于“生”的論點,突出了主題。
生和義的對比中突出了舍生取義之人的高大形象。“不食嗟來之食”與“不辯禮義而受萬鐘”的對比,贊揚了舍生取義的精神。
排比更是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層深入分析,又能增強文章的氣勢和論辯力量。(四)重點難點突破1、本文的論點是什么?怎樣提出來的?為什么不直接提出來?[析]本題旨在從整體把握入手,抓住文章關鍵,同時初步了解作者說理的思路及其好處。
[參考答案]論點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边@個論點是由“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
先設比喻而后提出論點,這是因為“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
這里運用了類比推理,由此及彼,由淺人深,引出“生”與“義”的論題來,自然,明曉。2、論點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樣圍繞論點逐層論述的?[析]本題目的非常明顯,就是要理解本文的論證結構,從而對本文的逐層深入的論證思路有一個較深刻的把握。
[參考答案]提出“生與義不可得兼,則舍生取義”的論點后,首先從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義”,是因為人皆有“欲生不為茍得,惡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從反面說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惡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來;可是事實上,“義”超過了“生”,所以人能夠不貪生,不避死。
這種羞惡之心,人人皆有,賢者更能保存而不喪失。接著舉例說明,人即使在饑餓時仍有羞惡之心,自古以來就有寧死不食“嗟來之食”的人。
最后,文章陡然一轉,“向為身死而不受”,現(xiàn)在“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又是為了什么呢?難道是“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先前為了“義”可以“舍生”,現(xiàn)在卻為了高官厚祿和物質享受就舍掉了“義”,這種行為不是應該停止嗎?總之,這段文章是說,能做到“舍生取義”是人有羞惡之心;如果不顧羞恥,不辯禮義而受“萬鐘”則失掉了“本心”,這種行為是應該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這一勸勉上。
3、簡要分析本文運。
《魚我所欲也》教學設計 魚我所欲也》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 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擴充文言詞匯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⑵ 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張,領會文章的思想內涵。 ⑶ 強化朗讀訓練,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⑷ 把握古人運用具體事例、正反對比或比喻說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觀點。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讓學生掌握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正確選擇,摒棄一己之私利,將正義、道義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 心,做一個大寫的“人”。 【教學重點】 教學重點】 比喻、對比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教學難點】 理解本文論證層次,把握文章主旨 【教學準備】 教學準備】 多媒體。 【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這是文言文教學最實用的教法,可采取多種形式的朗讀,如默讀、齊讀、跳讀、精讀、美讀等。
讓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感受語言,體會文意,進行文化熏陶。 2、質疑法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問,或對文章觀點提出自己的見解, 或就論證過程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大膽質疑。
鼓勵學生自主質疑, 有利于發(fā)展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教學課時】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在這天寒地凍的時節(jié),同學們來還在上課,真不容易!但如果讓你們自己做出選擇的話,你 們仍然會選擇上課嗎?在人的一生中,我們要做出許許多多各種各樣的選擇,尤其是在對待象 “生”和“死”這樣重大的問題上。當我們必須做出非此即彼的選擇的時候,這對任何人都是一 個嚴肅的人生考驗。
今天學習的《魚我所欲也》這篇課文告訴我們的就是這樣一個道理:我們應 怎樣作出選擇。(多媒體顯示課題) 二、作家作品簡介(多媒體顯示) 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上》題目是編者加的。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稱。他生活在兼并戰(zhàn)爭 激烈的戰(zhàn)國中期,政治上主張“法先王”。
在孔子的“仁”學基礎上,提出了系統(tǒng)的“仁政”學 說,主張行“仁政”以統(tǒng)一天下,曾游說梁、齊等諸侯國君,均不見用。退而與弟子萬章、公孫 丑等著書立說。
其言論和行動的記載,保留在《孟子》一書中。此書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 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
其文氣勢充沛,感情洋溢,邏輯嚴密;既滔滔雄辯,又從容不迫;尤長于譬喻,用形象化的 事物與語言,說明復雜的道理。對后世散文家韓愈、柳宗元、蘇軾等影響很大。
三、解題 孟子主張人性是善的,他認為人生而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只要 不使這些 “善心” 喪失, 就在道德方面具備 “仁義禮智” 本文就是從這種理論出發(fā), 。
闡明了 “義” 重于生,“義”重于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舍生取義”的主張。
孟子認為,如果把生命看 得比“義”更重要,就會做出各種不義的事情來。他對比了兩種生死觀,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
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 告誡人們要辨別義和利, 不要失去 “本心” 。
本文行文流暢,論證嚴密;引譬設喻,生動形象;排比鋪陳,氣勢恢弘。體現(xiàn)了《孟子》一書的 文筆特點。
四、朗讀課文 要求:注意不讀錯音,讀好句子的節(jié)奏和重音,要讀得流暢,朗朗上口,讀出語言氣勢和感 情。(多媒體顯示字音及部分句子節(jié)奏) 1、故不為茍得也(wéi) 2、今為宮室之美為之(wèi wéi) 3、所惡莫甚于死者(wù)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5、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 6、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五、質疑解疑,疏通文意 質疑解疑, 1、你問我答學生提出翻譯中的疑難問題請同學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生問師答對學生不能解答的問題,教師酌情給予點撥。 3、教師檢查學生自學情況(多媒體顯示) ⑴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故患有所不辟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⑵ 辨析黑體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 魚,我所欲也 欲 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 賢者能勿喪耳 喪 蹴爾而與之 萬鐘于我何加焉 萬鐘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受 此之謂失其本心 本心 妻妾之奉 奉 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與 ⑶ 翻譯下列句子: ①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②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③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④ 此之謂失其本心。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梳理本文論證思路,列出提綱。 第二課時 一、檢查課文背誦情況 二、導入新課學習 上節(jié)課,我們已翻譯了全文,疏通了文意。
這節(jié)課,我們將進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內容,文 章主題和寫作特色。 1、分析第一段: ⑴ 學生劃出層次,教師點撥可以分成四個層次。
討論并歸納: 第一層 “魚, ( 我所欲也” —— “舍生而取義者也” 。 ) 第一句話以魚和熊掌比喻 “生” 與“義”這一對概念。
魚是美味,人。
3.簡答題 ①本文有力地證明了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舍生取義這一觀點。
生活中有許多人將這個觀點奉為行為的準則,請你根據(jù)對這個觀點的認識,列舉一個奉行這種行為準則的事例,加以簡要闡述(要求:舉例典型,敘議結合)。②作為繼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師,孟子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
請根據(jù)自己的積累,試寫出其中的兩條(不得從本文中選?。?。 a. b. 1、本文的作者是 , 時期的人, 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名 ,字 。其思想言論主要體現(xiàn)在 一書中,該書的內容包括他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yǎng)。
本文選自 。 2、本文的主旨是 。
(四個字) 3、出自本文的成語有 、、。6、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貴的東西是指道義,比死亡更可怕的東西是指喪失道義。
7、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義 8、文章開端沒有直接進入議題,而是先從生活中人們可能遇到的事情寫起,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 給所要論述的問題增加了通俗性,為下文論議正題作好了鋪墊。 9、文中多次使用對比這種手法,請舉例說明。
魚和熊掌對比 生與死對比 向與今天比較等 10、本文所強調的“義”與市場經濟下的“利”有無矛盾,由此會引發(fā)一點什么樣的啟示,請簡要談談。 1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如何提出的?11、“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中“心”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岳陽樓記》中對“心”的解釋與之不同的例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名句 , 與孟子“舍生取義”的精神是一脈相承的 13.對比閱讀以下幾則材料,聯(lián)系課文說說它們各自表現(xiàn)出了怎樣的價值取向。材料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材料二: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匈牙利裴多菲)材料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材料四: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
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夏明翰) 1、從文中找出兩對反義詞:生和死,欲和惡。
2、本文選自《孟子》一書,它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 3、“故不為茍得也”和“故患有所不避也”兩句在文中的作用? 4、“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是因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 者。
5、文中“是心”具體指:在生和義不能兼顧的情況下,應該舍生取義。(或原文;“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p>
)表達了孟子 性善說的思想。 6、為什么說:“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答:孟子主張人性是善的。他認為人與生俱來具有善的本性。
知識后來受到社會和環(huán)境的影響才變化的。但是有道德的人能不受惡習的影響,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喪失天性。
7、文中最能體現(xiàn)孟子“人之初,性本善”思想的句子:“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8、你認為“本心”應包括哪些內容?請舉一例有力證明保有“本心”的重要性。
答:善良,寬容,自尊,自愛,愛國。 文天祥寧死不降元,正是因為他有了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懷才使得中國沒有被敵國侵占,保證了國家和人民。
9、文中和“嗟來之食”意思相一致的語句是:呼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10、面對“生”與“義”時,孟子作出了自己的選擇。
聯(lián)系歷史知識,談談你對義的理解。(至少用上一句名言) 答:“義”是正義,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國家的大義,涉及到國家民族利益,民族氣節(jié),再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堅持人民(國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則,所以我們應堅持當人生中遇到生死義利重大抉擇時,應舍生取義,不能為一己私利置正義于不顧。
11、本文所講 的“義”與市場經濟下的“利”有無矛盾?給你的啟示?談談。 答:不矛盾。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也要講誠心,講道德,不做違法亂紀的事。 12、文章第一段將 “生”比作“魚”,將“義”比作“熊掌”,提出了他的主張:當二者不能兩全時,應“舍生取義”。
13、孟子所說的“大丈夫”與文中的“賢者”這個詞含義相同。 14、文中所說的“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指的是什么?有的人為什么會“失其本心”? 答:“本心”指的是善良的本性。
有的人會“失其本心”是為物欲所蔽。 15、人生常常面臨各種各樣的抉擇,在關鍵時刻,如何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呢?你從本文中得到了那些啟示? 答:我得到的啟示是:人有時會迫于情勢和欲望,做出非善的行為來,因此,做人應該時常自省,要敢于舍生取義。
16、人生常常面臨各種各樣的抉擇,關鍵是看你怎樣取舍。請仿照文中第一段第二句的句式,用現(xiàn)代漢語另寫一個句子,表明你的取舍觀? 答:金錢是我所需要的,人格也是我所需要的,當兩者不能同時得到時,我將放棄金錢,保全人格。
17、中“魚”比喻“生”,“熊掌”比喻“義”。 文章以魚和熊掌設喻的目的:引出舍生取義的論點,同時暗含生和義孰輕,孰重的關系。
這種取義淺近的比喻,既使他所講的道理易于為人接受,又使論證生動形象。富有文學氣味。
(提示:議論文不管用什么形式開頭,它的作用往往是為了引出論點或論題,比喻論證的作用一般是使論證生動形象,使深奧是道理淺顯易懂,易于為人接受。)。
一、簡介孟子,導入新課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年),名軻,字子輿。
戰(zhàn)國鄒(今山東鄒縣)人。受業(yè)于子思(孔子之孫)的弟子,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師,也是戰(zhàn)國時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政治上主張“法先王”。在孔予的“仁”學基礎上,提出了系統(tǒng)的“仁政”學說:強調“民貴君輕”、省刑薄賦,對人民作一定的讓步。
其目的雖在維護和鞏固統(tǒng)治階級的長遠利益,但在當時也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他提出“性善”論,肯定人性生來是善的,但也重視環(huán)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
主張社會分工,卻由此導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論點。他的哲學體系屬于主觀唯心主義,過分強調人的主觀精神作用,斷言“萬物皆備于我”,對后來宋代儒學影響很深。
孟子為了實現(xiàn)他的政治主張,曾游說齊、魏、滕、宋等國。當時各國諸侯正以攻伐爭霸為賢,視孟子的“行仁政”學說為,脫離實際,因而不予采納。
孟子退而講學著述,其言行的記載,保存在《孟子》一書中?!睹献印番F(xiàn)存七篇。
每篇都以第一句中的兩個或三個字作為篇名。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和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
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成為儒家學者初學必讀的書籍。《孟子》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著。
其文氣勢磅礴,感情洋溢,邏輯嚴密,又長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語言說明復雜的道理,對后世散文的發(fā)展影響很大。二、初讀課文,把握關鍵詞句,疏通文意1.請一位同學誦讀全文,其他同學認真聽。
在聆聽的過程中注意發(fā)現(xiàn)讀音、句讀的差錯,標記出來以便糾正。估計要正音、正句讀的如下:(1)正音(下面這些注音系課文注釋以外的正音):①不為茍得也(讀wéi,動詞,做,干。)
②所惡(瀆Wù,動詞,厭惡)③為宮室之美(讀wèi,介詞,為了)(2)正句讀:①所欲/有甚于生者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③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④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⑤是/亦不可以已乎(3)全體同學朗讀課文一遍。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結合注解初步感知課文,標記出有障礙的字、詞、句。
(1)虛詞:所使如使則而弗于為之非獨(2)實詞:欲茍喪蹴屑加已謂(3)句式:.有……者有所……何不……所……者亦不……乎(4)難句點撥:①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譯:采用某種手段就能生存,可是有些人卻不采用它。
②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譯:采用某種手段就可以避免患難,可是有的人也不采用。
③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譯:由此可見,人們所想望的東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義”),人們所厭惡的東西,有比死更厲害的(“不義”)。
④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譯: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這顆心(辨別“義''與“不義”,并保持它),人人都有這顆心(孟子認為人生下來本性是善良的),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遠不失去它罷了。
⑤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譯:(輕蔑地)呼喝著給他(吃),過路的人不會接受;用腳踢著給他(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注:“而”相當于“地”或“著”。)⑥萬鐘于我何加焉!譯:一萬鐘的俸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呀?。ㄗⅲ骸坝谖液渭友伞奔础昂渭佑谖已伞薄#?/p>
⑦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譯:先前有的人寧可讓身體死去而不接受的東西,現(xiàn)在為了能夠享受美好的宮室而去接受了。
⑧此之謂失其本心。譯:這就叫做失去了本來的良心(也就是忘了本)。
3.學生口頭翻譯全文,教師巡視答疑。三、布置作業(yè)1.朗讀《魚我所欲也》,背誦第一段。
2.在作業(yè)本上翻譯第二段。第二課時教學內容和步驟一、再讀課文,分析討論文章思路1. 學生朗讀課文,思考:本文的論點是什么?怎樣提出來的?為什么不直接提出來?明確:論點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p>
這個論點是由“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先設比喻而后提出論點,這是因為“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為美者。
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由此及彼,由淺人深,引出“生”與“義”的論題來,自然,明曉。
2.論點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樣圍繞論點逐層論述的?明確:提出“生與義不可得兼,則舍生取義”的論點后,首先從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義”,是因為人皆有“欲生不為茍得,惡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從反面說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惡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來;可是事實上,“義”超過了“生”,所以人能夠不貪生,不避死。
這種羞惡之心,人人皆有,賢者更能保存而不喪失。接著舉例說明,人即使在饑餓時仍有羞惡之心,自古以來就有寧死不食“嗟來之食”的人。
最后,文章陡然一轉,“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現(xiàn)在“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又是為了什么呢?難道是“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先前為了“義”可以“舍生”,現(xiàn)在卻為了高官厚祿和物質享受就舍掉了“義”,這種行為不是應該停止嗎?總之,這段文章是。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71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