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鋼件表面的加熱、冷卻而改變表層力學性能的金屬熱處理工藝。
表面淬火是表面熱處理的主要內容,其目的是獲得高硬度的表面層和有利的內應力分布,以提高工件的耐磨性能和抗疲勞性能。從大的方面分,表面熱處理分為兩大類:表面淬火、表面化學熱處理。
常用的表面淬火方法有:火焰加熱表面淬火、接觸電熱表面淬火、感應加熱表面淬火等。常用的表面化學熱處理方法有:滲碳、滲氮、碳氮共滲、滲硼、滲鉻、滲銅等。
表面淬火 通過不同的熱源對工件進行快速加熱,當零件表層溫度達到臨界點以上(此時工件心部溫度處于臨界點以下)時迅速予以冷卻,這樣工件表層得到了淬硬組織而心部仍保持原來的組織。為了達到只加熱工件表層的目的,要求所用熱源具有較高的能量密度。
根據加熱方法不同,表面淬火可分為感應加熱(高頻、中頻、工頻)表面淬火、火焰加熱表面淬火、電接觸加熱表面淬火、電解液加熱表面淬火、激光加熱表面淬火、電子束表面淬火等。工業(yè)上應用最多的為感應加熱和火焰加熱表面淬火。
化學熱處理 將工件置于含有活性元素的介質中加熱和保溫,使介質中的活性原子滲入工件表層或形成某種化合物的覆蓋層,以改變表層的組織和化學成分,從而使零件的表面具有特殊的機械或物理化學性能。通常在進行化學滲的前后均需采用其他合適的熱處理,以便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滲層的潛力,并達到工件心部與表層在組織結構、性能等的最佳配合。
根據滲入元素的不同 ,化學熱處理可分為滲碳 、滲氮、滲硼、滲硅、滲硫、滲鋁、滲鉻、滲鋅、碳氮共滲、鋁鉻共滲等。 最常用的表面熱處理工藝有感應加熱熱處理和火焰淬火,此外還有接觸電阻加熱淬火、電解加熱淬火、激光熱處理和電子束熱處理等。
接觸電阻加熱淬火 通過電極將小于 5伏的電壓加到工件上,在電極與工件接觸處流過很大的電流,并產生大量的電阻熱,使工件表面加熱到淬火溫度,然后把電極移去,熱量即傳入工件內部而表面迅速冷卻,即達到淬火目的。當處理長工件時,電極不斷向前移動,留在后面的部分不斷淬硬。
這一方法的優(yōu)點是設備簡單,操作方便,易于自動化,工件畸變極小,不需要回火,能顯著提高工件的耐磨性和抗擦傷能力,但淬硬層較?。?.15~0.35毫米)。顯微組織和硬度均勻性較差。
這種方法多用于鑄鐵做的機床導軌的表面淬火,應用范圍不廣。電解加熱淬火 將工件置于酸、堿或鹽類水溶液的電解液中,工件接陰極,電解槽接陽極。
接通直流電后電解液被電解,在陽極上放出氧,在工件上放出氫。氫圍繞工件形成氣膜,成為一電阻體而產生熱量,將工件表面迅速加熱到淬火溫度,然后斷電,氣膜立即消失,電解液即成為淬冷介質,使工件表面迅速冷卻而淬硬。
常用的電解液為含 5~18%碳酸鈉的水溶液。電解加熱方法簡單,處理時間短,加熱時間僅需5~10秒,生產率高,淬冷畸變小,適于小零件的大批量生產,已用于發(fā)動機排氣閥桿端部的表面淬火。
激光熱處理 激光在熱處理中的應用研究始于70年代初,隨后即由試驗室研究階段進入生產應用階段。當經過聚焦的高能量密度 (10瓦/厘米)的激光照射金屬表面時,金屬表面在百分之幾秒甚至千分之幾秒內升高到淬火溫度。
由于照射點升溫特別快,熱量來不及傳到周圍的金屬,因此在停止激光照射時,照射點周圍的金屬便起淬冷介質的作用而大量吸熱,使照射點迅速冷卻,得到極細的組織,具有很高的力學性能。如加熱溫度高至使金屬表面熔化,則冷卻后可以獲得一層光滑的表面,這種操作稱為上光。
激光加熱也可用于局部合金化處理,即對工件易磨損或需要耐熱的部位先鍍一層耐磨或耐熱金屬,或者涂覆一層含耐磨或耐熱金屬的涂料,然后用激光照射使其迅速熔化,形成耐磨或耐熱合金層。在需要耐熱的部位先鍍上一層鉻,然后用激光使之迅速熔化,形成硬的抗回火的含鉻耐熱表層,可以大大提高工件的使用壽命和耐熱性。
電子束熱處理 70年代開始研究和應用。早期用于薄鋼帶、鋼絲的連續(xù)退火,能量密度最高可達10瓦/厘米。
電子束表面淬火除應在真空中進行外,其他特點與激光相同。當電子束轟擊金屬表面時,轟擊點被迅速加熱。
電子束穿透材料的深度取決于加速電壓和材料密度。例如,150千瓦的電子束在鐵表面上的理論穿透深度大約為0.076毫米;在鋁表面上則可達 0.16毫米。
電子束在很短時間內轟擊表面,表面溫度迅速升高,而基體仍保持冷態(tài)。當電子束停止轟擊時,熱量迅速向冷基體金屬傳導,從而使加熱表面自行淬火。
為了有效地進行"自冷淬火",整個工件的體積和淬火表層的體積之間至少要保持5∶1的比例。表面溫度和淬透深度還與轟擊時間有關。
電子束熱處理加熱速度快,奧氏體化的時間僅零點幾秒甚至更短,因而工件表面晶粒很細,硬度比一般熱處理高,并具有良好的力學性能。
表面淬火僅使鋼鐵工件的表面得到淬火的一種表面熱處理工藝。目的是提高工件表面的硬度、耐磨性和疲勞強度,而心部仍具有較高的韌性。常用于軸類、齒輪類等零件。操作時利用快速加熱的方法使工件表層奧氏體化,然后立即淬火使表層組織轉變?yōu)轳R氏體,心部組織基本不變。表面淬火后一般進行低溫回火。根據加熱方法不同,可分為感應加熱表面淬火、火焰加熱表面淬火、電接觸加熱表面淬火、電解液加熱表面淬火等,其中以前兩種方法應用最廣。
加熱用的能源通常有電磁感應加熱,火焰加熱,電接觸加熱及在電解液中加熱;并可采用更高密度的能源,如電子束、激光、電弧等。能源提供的能量密度越高,則表面加熱和淬硬層越薄。
1、電磁感應加熱表面淬火
鐵磁性物質的工件處在交變磁場中時,會因感應而在內部產生電流。這種電流在微小區(qū)域內形成回路,稱之為渦流。渦流電流強度與交變磁場磁通變化率和工件材質有關。渦流在工件中僅集中在表層,有所謂“集膚效應”。表面電流最大,向內逐漸降低。電流值保持表面電流I0的1/e以上的厚度稱為“電流透入深度”(e為自然對數的底)。鋼鐵材料在居里溫度(磁性轉變溫度,中碳鋼約為724℃)以上由于導磁率的突然變化,電流透入深度(△)急劇增大。當被加熱材料與感應器條件相同時,△值取決于感應器中交變電流的頻率(f),對于鋼鐵材料,△≌500/(mm)。因此要根據淬火層厚度的要求選擇電流頻率。常用的感應加熱用交流電源有3種:(1)高頻。200~300kHz,采用電子管式高頻振蕩電源,淬硬層厚度一般為1~3mm。(2)中頻。500~800Hz,采用中頻發(fā)電機或可控硅變頻裝置電源,淬硬層厚度一般為6~8mm。(3)工頻。一般工業(yè)頻率50Hz,采用加熱變壓器電源,由工業(yè)電網供電,淬硬層厚度一般為10~20mm,其電流透入深度則可達50~70mm,適于大件的表面淬火。
電磁感應加熱表面淬火通常是將工件置于一加熱感應圈內,感應圈通入交變電流以形成交變磁場。感應圈多用銅管制成,可以是單圈或多圈的,管內通入冷卻水防止工作時升溫。加熱和噴冷淬火可采用連續(xù)和斷續(xù)兩種方式,皆可在圖1機構上實現。噴水圈設在加熱器的下方,在連續(xù)式加熱-噴冷時,工件在自旋轉(使加熱均勻)的同時向下移動,表面各部位依次加熱和淬冷;在斷續(xù)式加熱-噴冷時,工件自旋轉時位置不變,待一定面積被加熱到淬火溫度時,迅速下降并噴水冷卻。
表面淬火時的加熱溫度取決于鋼的成分(臨界點)、原始組織和加熱速度。加熱速度一般在50~500℃/s之間,屬快速加熱。由于鋼在快速加熱時奧氏體形成的動力學的特點,在加熱速度、加熱溫度、鋼的原始組織和淬火后組織、性能幾方面之間具有如圖2所示的關系。Ⅱ區(qū)為最佳規(guī)范,既具有細晶粒,又具有高硬度。Ⅰ區(qū)加熱不足,晶粒雖細小,但加熱時奧氏體形成不充分,淬火硬度不足。Ⅲ區(qū)為加熱過度,晶粒長大,硬度也因殘留奧氏體較多而略有下降。
2、火焰加熱表面淬火
將工件置于氧-乙炔(也可用天然氣等)火焰中,表面快速加熱至淬火溫度后噴水淬冷?;鹧鏈囟纫话銥?000℃左右。本法設備簡單,常用于小批、單件生產或零部件的維修。其設備包括:(1)噴嘴。氧-乙炔按一定比例混合,在相當高的壓力下從噴嘴小孔噴出并被點燃。噴嘴的布置,一般按工件表面制成仿形狀。(2)淬火機床。固定工件和噴嘴位置,并可控制工件(或噴嘴)的旋轉和移動。(3)燃燒控制裝置。保證氧-乙炔氣有穩(wěn)定的混合比和噴出壓力。
3、電接觸加熱表面淬火
利用觸頭(銅或石墨材質)和工件的接觸電阻,低電壓、大電流,使觸點溫度迅速上升。將觸點以一定速度移過工件表面,即可將表層加熱至淬火溫度,并在工件自身的冷卻下淬硬。本法簡易可行,適于大件的局部表面淬火。
4、電解液加熱表面淬火
以工件作陰極,置于電解液中(常用5%~20%碳酸鈉水溶液),以電解槽為陽極,通入200~300V直流電。由于電解作用使陰極(工件)表面形成一層氫氣膜。氫氣膜具有大的電阻,溫度迅速升高,并將工件表面加熱到淬火溫度。停電后電解液將工件淬冷。本法適用于大批量生產工件的局部表面淬火。
1.退火 操作方法:將鋼件加熱到Ac3+30~50度或Ac1+30~50度或Ac1以下的溫度(可以查閱有關資料)后,一般隨爐溫緩慢冷卻。
目的:1.降低硬度,提高塑性,改善切削加工與壓力加工性能;2.細化晶粒,改善力學性能,為下一步工序做準備;3.消除冷、熱加工所產生的內應力。 應用要點:1.適用于合金結構鋼、碳素工具鋼、合金工具鋼、高速鋼的鍛件、焊接件以及供應狀態(tài)不合格的原材料;2.一般在毛坯狀態(tài)進行退火 。
2.正火 操作方法:將鋼件加熱到Ac3或Accm 以上30~50度,保溫后以稍大于退火的冷卻速度冷卻。 目的:1.降低硬度,提高塑性,改善切削加工與壓力加工性能;2.細化晶粒,改善力學性能,為下一步工序做準備;3.消除冷、熱加工所產生的內應力。
應用要點:正火通常作為鍛件、焊接件以及滲碳零件的預先熱處理工序。對于性能要求不高的低碳的和中碳的碳素結構鋼及低合金鋼件,也可作為最后熱處理。
對于一般中、高合金鋼,空冷可導致完全或局部淬火,因此不能作為最后熱處理工序。 3.淬火 操作方法:將鋼件加熱到相變溫度Ac3或Ac1以上,保溫一段時間,然后在水、硝鹽、油、或空氣中快速冷卻。
目的:淬火一般是為了得到高硬度的馬氏體組織,有時對某些高合金鋼(如不銹鋼、耐磨鋼)淬火時,則是為了得到單一均勻的奧氏體組織,以提高耐磨性和耐蝕性。 應用要點:1.一般用于含碳量大于百分之零點三的碳鋼和合金鋼;2.淬火能充分發(fā)揮鋼的強度和耐磨性潛力,但同時會造成很大的內應力,降低鋼的塑性和沖擊韌度,故要進行回火以得到較好的綜合力學性能。
4.回火 操作方法:將淬火后的鋼件重新加熱到Ac1以下某一溫度,經保溫后,于空氣或油、熱水、水中冷卻。 目的:1.降低或消除淬火后的內應力,減少工件的變形和開裂;2.調整硬度,提高塑性和韌性,獲得工作所要求的力學性能;3.穩(wěn)定工件尺寸。
應用要點:1.保持鋼在淬火后的高硬度和耐磨性時用低溫回火;在保持一定韌度的條件下提高鋼的彈性和屈服強度時用中溫回火;以保持高的沖擊韌度和塑性為主,又有足夠的強度時用高溫回火;2.一般鋼盡量避免在230~280度、不銹鋼在400~450度之間回火,因為這時會產生一次回火脆性。 5.調質 操作方法:淬火后高溫回火稱調質,即將鋼件加熱到比淬火時高10~20度的溫度,保溫后進行淬火,然后在400~720度的溫度下進行回火。
目的:1.改善切削加工性能,提高加工表面光潔程度;2.減小淬火時的變形和開裂;3.獲得良好的綜合力學性能。 應用要點:1.適用于淬透性較高的合金結構鋼、合金工具鋼和高速鋼;2. 不僅可以作為各種較為重要結構的最后熱處理,而且還可以作為某些緊密零件,如絲杠等的預先熱處理,以減小變形。
6.時效 操作方法:將鋼件加熱到80~200度,保溫5~20小時或更長時間,然后隨爐取出在空氣中冷卻。 目的:1. 穩(wěn)定鋼件淬火后的組織,減小存放或使用期間的變形;2.減輕淬火以及磨削加工后的內應力,穩(wěn)定形狀和尺寸。
應用要點:1. 適用于經淬火后的各鋼種;2.常用于要求形狀不再發(fā)生變化的緊密工件,如緊密絲杠、測量工具、床身機箱等。 7.冷處理 操作方法:將淬火后的鋼件,在低溫介質(如干冰、液氮)中冷卻到-60~-80度或更低,溫度均勻一致后取出均溫到室溫。
目的:1.使淬火鋼件內的殘余奧氏體全部或大部轉換為馬氏體,從而提高鋼件的硬度、強度、耐磨性和疲勞極限;2. 穩(wěn)定鋼的組織 ,以穩(wěn)定鋼件的形狀和尺寸。 應用要點:1.鋼件淬火后應立即進行冷處理,然后再經低溫回火,以消除低溫冷卻時的內應力;2.冷處理主要適用于合金鋼制的緊密刀具、量具和緊密零件。
8.火焰加熱表面淬火 操作方法:用氧-乙炔混合氣體燃燒的火焰,噴射到鋼件表面上,快速加熱,當達到淬火溫度后立即噴水冷卻。 目的:提高鋼件表面硬度、耐磨性及疲勞強度,心部仍保持韌性狀態(tài)。
應用要點:1.多用于中碳鋼制件,一般淬透層深度為2~6mm;2.適用于單件或小批量生產的大型工件和需要局部淬火的工件。 9.感應加熱表面淬火 操作方法:將鋼件放入感應器中,使鋼件表層產生感應電流,在極短的時間內加熱到淬火溫度,然后噴水冷卻。
目的:提高鋼件表面硬度、耐磨性及疲勞強度,心部保持韌性狀態(tài)。 應用要點:1.多用于中碳鋼和中堂合金結構鋼制件;2. 由于肌膚效應,高頻感應淬火淬透層一般為1~2mm,中頻淬火一般為3~5mm,高頻淬火一般大于10mm. 10.滲碳 操作方法:將鋼件放入滲碳介質中,加熱至900~950度并保溫,使鋼件便面獲得一定濃度和深度的滲碳層。
目的:提高鋼件表面硬度、耐磨性及疲勞強度,心部仍然保持韌性狀態(tài)。 應用要點:1.用于含碳量為0.15%~0.25%的低碳鋼和低合金鋼制件,一般滲碳層深度為0.5~2.5mm;2.滲碳后必須進行淬火,使表面得到馬氏體,才能實現滲碳的目的。
11.氮化 操作方法:利用在5..~600度時氨氣分解出來的活性氮原子,使鋼件表面被氮飽和,形成氮化層。 目的:提高鋼件表面的硬度、耐磨性、疲勞強度以及抗蝕能力。
應用要點:多用于含有鋁、鉻、鉬等合金元素的中碳。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7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