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癥的中醫療法,抑郁癥常有多愁善感,悲觀(guān)厭世,情緒不穩,情緒低落等癥狀,抑郁癥中醫療法通常以調和陰陽(yáng),疏解導氣為主,配合不同的抑郁癥癥狀,采用不同的辯證治療方法。最為主要的抑郁癥中醫治療為中醫食療法:
酸棗仁粥
組成:酸棗仁末15克、粳米100克。
用法:先以粳米加水煮粥至將熟,加入酸棗仁末再煮片刻即可。早晚溫服。 酸棗仁生用炒用均可,炒時(shí)間過(guò)常能破壞有效成分。可取酸棗仁微炒片刻研末,家庭可用搟面杖研磨。
功效:養心、安神、斂汗。心悸、失眠、多夢(mèng)。
主治:失眠抑郁
百合撈蓮子
組成:水發(fā)百合100克,蓮子50克,水發(fā)黃花菜數根,冰糖適量。
用法:將發(fā)好的百合和黃花萊用水洗凈,蓮子去皮、去心洗凈,同放人大湯碗內,湯碗內放人適量清水,上籠用武火蒸熟,放人冰糖再蒸片刻即成。
功效:清心除煩,安神寧志。
主治:躁狂抑郁癥,情志抑郁,神態(tài)癡呆,不思飲食,多夢(mèng)易驚。
二味豬腦湯
組成:豬腦1個(gè),懷山藥50克,枸杞15克。
用法:上三味洗凈后同放人鍋中,加適量清水、食鹽、蔥、姜,煨熟即成。
功效:補脾腎,安神志。
主治:抑郁癥,情緒低落,表情淡漠,失眠頭昏,肢體困乏。
早在秦漢時(shí)期,就已經(jīng)認識到人的精神心理活動(dòng)與臟腑功能關(guān)系十分密切。并肯定了中醫食療法的作用《證治匯補.郁證》中提出:"郁病雖多,皆因氣不調,法當順氣為先。"此法既是抑郁癥初起的常見(jiàn)法則,也是抑郁癥治療最基本、最重要的法則,如病情遷延日久,由氣及血,化火傷陰,病及心脾腎,多屬虛證。故此多數抑郁癥中醫療法多采用食療。
其實(shí)無(wú)論是抑郁癥中醫療法或是西醫療法、中醫食療療法目的都是為治療抑郁癥,患者應該明白,抑郁癥的治療重要的并不是使用哪種療法更好,而是樹(shù)立治療信心、安排規律生活,疏解心情,最終達到治療抑郁癥的目的。
祖國醫學(xué)對抑郁癥的認識,現代研究中醫的人士眾說(shuō)紛紜,有的認為抑郁癥應屬中醫學(xué)“郁證”的范疇,有的認為應屬“臟躁”,還有的認為應屬“癲證”、“梅核氣”等等。以下為部分中醫書(shū)籍中對抑郁癥的治療藥方,提供參考。
常用藥方:
【方名一】 逍遙散
【出處】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 柴胡(15克) 當歸(15克) 白芍(15克) 白術(shù)(15克) 茯苓(15克) 生姜(15克) 薄荷(6克) 炙甘草(6克)
【用法】 酌定用量,作湯劑煎服
【功用】 疏肝解郁,健脾和營(yíng)
【方名二】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 柴胡12克 龍骨 黃芩 生姜 鉛丹 人參 桂枝(去皮) 茯苓各4.5克 半夏6克(洗) 大黃6克(切) 牡蠣4.5克(熬) 大棗(擘)6枚
【用法】上藥十二味,除大黃外,以水800毫升,煮取400毫升,再納大黃,更煮一二沸,去滓,每次溫服100毫升。
【功用】 和解清熱,鎮驚安神。
【方名三】 甘麥大棗湯
【出處】《金匱要略》
【組成】 炙甘草10克,小麥30克,大棗5枚。
【用法】 上三味加水適量,小火煎煮,取煎液二次,混勻。早晚溫服。本方有養心安神,補牌和中之功。
【功用】 養心安神,補脾和中。
【方名四】 百合地黃湯
【來(lái)源】《金匱要略》卷上。
【異名】 百合湯(《傷寒全生集》)。
【組成】 百合7枚(擘) 生地黃汁200毫升
【用法】 以水浸洗百合一宿,去其水;再以泉水400毫升,煎取200毫升,去滓;入地黃汁,煎取300毫升,分溫再服。中病勿更服。服后大便色黑如漆。
【功用】 滋陰清熱。
此外,比較常用的中醫治療抑郁癥的單方中藥包括柴胡,貫葉連翹,石菖蒲,銀杏葉,刺五加等。
抑郁癥日常注意事項:
1、首先應與病人建立良好的治療性人際關(guān)系,要密切觀(guān)察自殺的先兆癥狀;如焦慮不安、失眠、沉默少語(yǔ)或心情豁然開(kāi)朗、在出事地點(diǎn)徘徊、憂(yōu)郁煩躁、拒餐、臥床不起等。護理人員不應讓患者單獨活動(dòng),可陪伴患者參加各種團體活動(dòng),如各種工療和娛療,在與患者的接觸中,應能識別這些動(dòng)向,給予心理上的支持,使他們振作起來(lái),避免意外發(fā)生。
2、安置患者住在護理人員易觀(guān)察的大房間,設施安全,光線(xiàn)明亮,空氣流通、整潔舒適的治療休養環(huán)境中。墻壁以明快色彩為主,并且掛壁畫(huà)及適量的鮮花,以利于調動(dòng)患者積極良好的情緒,煥發(fā)對生活的熱愛(ài)。
3、嚴格執行整體護理管理制度,護理人員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對有消極意念的患者,要做到心中有數,重點(diǎn)巡視。尤其在夜間、凌晨、午睡、飯前和交接班及節假日等病房人員少的情況下,護理人員特別要注意防范。
4、要加強對病房設施的安全檢查。嚴格做好藥品及危險物品的保管工作,杜絕不安全因素,發(fā)藥時(shí),應仔細檢查口腔,嚴防藏藥或蓄積后一次性吞服。
中醫通常將抑郁癥和躁狂癥兩者歸結為抑郁癥,中醫講:“郁者,滯而不通也。”現代人由于生活快節奏或精神生活壓力過(guò)大,郁證患者增多,臨癥常可見(jiàn)到心情抑郁、情緒不寧、脅肋脹痛、失眠或情志改變或咽中異物梗阻等癥,常以疏肝理氣而獲顯效。
肝主疏泄,暢達人體一身之氣機,以推動(dòng)血液、津液和各種物質(zhì)的流通,若肝氣失于疏泄則郁而不通,稱(chēng)之為“郁”。郁證很多,朱丹溪有氣、血、痰、火、濕、食六郁之說(shuō)。六郁相因,氣郁為主,由于肝失條達,氣機郁滯而成氣郁,氣郁則血瘀乃成血郁,氣郁化火乃成火郁,火性炎上灼液為痰形成痰郁,木不疏土,脾土失運,濕郁、食郁從此而生。趙獻可在《醫貫·郁論》中指出:“東方先生木,木者,生生之氣,即大氣,空中之火,附于木中,木郁,則火亦郁于木中矣,不特如此也,火郁土自郁,土郁金亦郁,金郁水亦郁,五郁相因自然之理也。”五郁之中,首重木郁,木郁在人體而言就是肝郁,六郁之中,首重氣郁,氣郁多因肝失疏泄。固有“凡郁皆肝病也”之說(shuō)。
因病致“郁”者多有情志變化,內經(jīng)有“怒傷肝”之論,又云:“怒則氣上,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瀉,故氣上矣。”肝氣郁結臨癥常有三種病機:一則肝氣郁結,氣機不暢常可見(jiàn)肝經(jīng)氣血不暢而出現胸脅,乳房,少腹脹痛,婦人痛經(jīng),經(jīng)閉等癥;二則木郁不達下克脾土,脾氣不升,胃氣失降,則成肝脾不調或肝胃不和之癥,臨癥可見(jiàn)納少,腹脹,腸鳴,便溏,呃逆,噯氣,吞酸,嘈雜,胃脘脹痛等癥;三則氣滯血瘀,水液代謝失常,痰濁內生,可見(jiàn)脅肋脹痛,痞塊,或見(jiàn)咽中異物梗阻,甚則精神恍惚,驚悸不安。
痰從何來(lái),中醫稱(chēng)之為“痰邪”。痰之一物雖屬于邪,為病理的產(chǎn)物,但中醫認為:正與邪本可相互轉化,并無(wú)絕對界限。故謂:痰為邪可也;痰為異化之水谷;痰為精微之變乖也可。即談本來(lái)自水谷。水谷由口入胃,運化于脾,脾將其中精微上奉心肺,輸布全身。即《黃帝內經(jīng)》所謂:“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若脾胃所上奉者,量得其適,用得其正,則為精、為營(yíng);若其量過(guò)剩,若其用乖變則為痰、為飲。
中醫治療抑郁癥多根據病人的具體病情辨證施治、對癥用藥,可以通過(guò)面診、綜合分析、判斷,制定個(gè)性化治療方案。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信息網(wǎng)絡(luò )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gè)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huì )及時(shí)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shū)B(niǎo). 頁(yè)面生成時(shí)間:2.83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