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應理解為專有地名。
故事發(fā)生地,當然是寓言神話類的,太行王屋山卻是實際存在的。也就是在今河南濟源與山西垣曲縣接壤附近地區(qū)。
此處黃河也屬于一個轉彎區(qū)。垣曲城便在河曲處,也曾有個邵原城在近旁,王屋山也在附近戰(zhàn)國時屬晉地。
所以就不不必計較河曲怎么翻譯了。因為該神話有諷刺意味,不便于地域具體化。
但實際上就是邵原的愚公被河曲的智叟說了(方言)。講這個神話的人可定對該區(qū)域比較熟悉或是本地人。
列子,鄭國圃田人,距離這里也不甚遠。想想那些杞人 鄭人 楚有過江等故事,這也類似。
就是智叟,愚公也不需要翻譯,當做人名只做解釋就行了。是不是,雷鋒做好事,但我們總不能在名字里挖出精神光輝。
把人分聰明愚鈍的第三方敘述不符合現(xiàn)代的人性平等教育。今天學該故事精髓在于不畏艱辛,充滿勇毅精神。
至于更豐富的內(nèi)涵留給成長后的學子理解為好。本人認為,如果沒有智叟這個字眼的話,智叟的話也只是一種看法,但作者持態(tài)度了,算是明褒實貶吧。
如果把這段文字放到整篇里去理解把握會更好些。 翻譯的原則就要堅持直譯,遵從原作者的意圖和語言特色。
旁支的些許了解也就夠了。
白樸(122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樸,字太素,號蘭谷。漢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縣),晚歲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終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學家、曲作家、雜劇家,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合稱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墻頭馬上》\《董月英花月東墻記》等。
苗朝陽(1544—1629),字應葵,別號慎齋。世居山西省河曲縣舊縣城東苗家溝柏園村。明代官吏。 其父苗鳳,業(yè)儒不就,以善瘡療聞名。萬歷四年(1576)三十二歲中舉人,萬歷五年(1577)成進士,授河南新葵令,又調(diào)繁杞。后選取黃門給事,升兵科給諫,累遷太仆寺少卿,調(diào)應天府府丞。因不滿朝政,于萬歷二十一年辭官告歸,時年五十。先生生平直方磊落,最疾諂諛之士,酷好圖書,著有《元白草家訓之》存笥。尤其以編篆縣志,為歷史一大貢獻,河曲縣志明代以前史料,全賴慎齋得之。崇禎元年暮春竟左胯痛不能行,臥不能起,卒年八十有四。
黃宅中(1796 - 1863年) 字惺齋,山西省河曲舊縣城人,高祖以下世為縣學生。家有田百畝,以耕讀為業(yè)。承庭訓,七歲授毛詩,15歲六經(jīng)四子書皆成誦,并學作詩文。20歲為稟生,尢喜讀宋五子書。23歲為舉人,27歲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明年,授福州海防同知,署邵武府知府。任內(nèi)廉勤,有令名。道光十五年以母喪歸,三年后父又喪。道光二十年起,用為湖南永順府古丈坪同知,后權守常州、德州、衡州及永順府、寶慶府。道光二十四年,升貴州大定府知府。1851(咸豐辛亥年),護理貴四道。時年57歲,左腿痛于風濕,陳請病歸未準。1852年(壬子)秋九月,奉旨授浙江杭嘉湖道。11月,卸事自黔起程。1853年(癸丑)夏四月,行次陜西長安縣,疾益劇,奏請開缺,回籍調(diào)理。獲準歸里后,杜門謝客,專事著述,自號“農(nóng)莊病叟”。其歷史功績史書多有記載。
趙淵(1857—1913)
“ 二人臺”是起源于河曲縣,流傳于晉北、內(nèi)蒙西部、陜西北部、河北張家口等地的地方小戲。它在表演程式上屬于“兩小”戲。角色僅有小丑小旦或小生、小旦兩人,表演生動活潑,唱腔灑脫奔放,委婉流暢,深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
二人臺最初是在民歌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二人臺的傳統(tǒng)劇目約有 120個,內(nèi)容多取材勞動人民的現(xiàn)實生活,富有濃郁的生活情趣。可分為“硬碼戲”與“帶鞭戲”兩類,“硬碼戲”偏重于唱、念、做,突出表演作用,如《走西口》、《探病》等。“帶鞭戲”是載歌載舞、歌舞并生,如《掛紅燈》、《打金錢》等。其內(nèi)容多是表現(xiàn)農(nóng)家生活和愛情生活等。二人臺的音樂分腔和牌曲兩部分。唱腔多承用民歌曲調(diào),有些經(jīng)過各種速度的變化處理,已走向板式化。牌曲部分,基本是民歌基礎上的器樂化。此外還吸收、借鑒了古牌曲、民間吹奏樂等,使其越來越豐富。演奏和伴奏時,主要有洋琴、笛子、四胡、二胡、四塊瓦等樂器。音樂具有優(yōu)美、清新、秀麗、明朗等特點。
“河曲智叟亡以應”中“亡”的意思是【沒有】。
亡,讀音wú,通假字,通“無”。
“河曲智叟亡以應”意思是【河岸上的智叟無話可答】。
出自《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是中國古代漢族寓言故事,選自《列子·湯問》,作者是春秋戰(zhàn)國的列御寇。
《愚公移山》講述了愚公不畏艱難,堅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終感動天帝而將山挪走的故事。愚公家門前有兩座大山擋著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一個“聰明”的智叟笑他太傻, 認為不能。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的,又何必擔心挖不平呢?”后因感動天帝,所以天帝命夸娥氏的兩個兒子搬走兩座山。
山曲屬山歌體裁。它形成于何時尚無確定,但在山曲基礎上形成的二人臺,據(jù)考已有二百年左右的歷史。方志中就有明代河曲戶有弦歌新治譜,兒童婦老盡歌謳的記載,足見其歌唱傳統(tǒng)的久遠。河曲縣歷來以農(nóng)耕為本,歷史上十年九旱,饑荒嚴重,交通閉塞,逐步構成了漢族民俗民間文化生長和傳承的特殊地理環(huán)境。從而孕育和催生了具有獨特風格的河曲民歌這一珍貴的藝術品種。它經(jīng)歷了上千年的歷史傳唱與孕育期,久唱不衰。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6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