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是孫武的后世子孫,生於阿鄄一帶,曾和魏國將軍寵涓一起學習兵法.龐涓深感自己的本領(lǐng)不如孫臏,怕他超過自己,就派人將他召到魏國,施以臏刑,即將他的膝蓋骨剔掉,使他因此致殘.想讓他從此隱居,不在出外活動.
指導田忌賽馬
一次,齊國派使臣到達魏國,孫臏以刑徒的模樣暗地里會見了使臣.齊國使臣認為他是個奇才,便偷偷地將他運回齊國.齊國將領(lǐng)田忌以賓客的高等禮遇待他.田忌常與齊國的諸位王公子弟賽馬賭勝,且賭金甚高.他對田忌說:"將軍這次押上重金,我能讓將軍得勝."田忌非常信任他,便押上千金,等到開賽前,孫臏說:"您用自己的下等馬和齊威王的上等馬賽,用自己的上等馬和他的中等馬賽,用自己的中等馬和他的下等馬賽."結(jié)果一負兩勝,贏了齊威王一大筆錢.以往比賽,田忌都輸給了齊威王,這次齊威王對田忌突然贏了自己感到奇怪,就問他用的是什麼辦法.田忌借機將孫臏推薦給齊威王.齊威王向?qū)O臏詢問兵法,發(fā)現(xiàn)他果然是一位奇才,就拜他為軍師.
桂陵之戰(zhàn)
西元前353年,魏國派龐涓率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今屬河北),趙國向齊國求救.齊於是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去援救趙國.田忌的意見是率軍直趨邯鄲,孫臏卻說:"欲使雜亂的結(jié)子解開的人不會去生拉硬拽;欲勸阻別人打架的人不會去參與搏擊.避開其強勢,直接攻擊其空虛部位,利用形勢迫使他們不得不停止,則自然便解決了.現(xiàn)在魏國和趙國互相攻打,精銳部隊必然都在外面戰(zhàn)斗,而留在家里的都是些老弱殘兵.將軍不如率領(lǐng)軍隊直接攻打魏國首都大梁,那麼魏國必然撤軍自救.這樣我們便一舉解了趙國的圍而且也坐享魏國疲憊之師的利益."田忌聽從了他的建議,魏國果然撤軍邯鄲,回來救大梁.齊軍在龐涓回師必經(jīng)之地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伏兵截擊.田忌聽從了他的意見,結(jié)果將魏軍打得大敗."圍魏救趙"變攻堅為擊虛,變被動趨戰(zhàn)為以逸待勞,變擊敵有備為出其不意,比直趨邯鄲參戰(zhàn)確實高明得多.
馬陵之戰(zhàn)
西元前369年,魏國與趙國聯(lián)合進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以田忌,田嬰,田盼為將,孫臏為軍師,仍采取攻其必救的戰(zhàn)法,率軍直趨大梁,迫使攻韓魏軍回救.與桂陵之戰(zhàn)不同的是,魏以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率兵10萬,東出外黃(今河南蘭考東南),不但決心擊敗齊軍,而且確定了乘勢吞并莒地的戰(zhàn)略意圖.孫臏認為,魏軍強悍驍勇,輕視齊兵,應(yīng)因勢利導,示弱避戰(zhàn),於是采取退兵減灶的辦法,引誘魏軍追擊.龐涓果然中計,率軍緊追,后見齊軍逐日減灶,更以為齊軍逃亡減員嚴重,就索性丟下步兵,以輕車銳騎兼程追趕.齊軍將其誘至今山東剡城附近的馬陵道伏兵以待.此處山巒起伏,道狹地險,適於伏兵.因長途追擊而疲憊不堪的魏軍進入齊軍伏擊地域后,齊軍萬箭俱發(fā),魏軍大亂,龐涓智窮兵敗,自殺而死.
這個成語由兩個故事組成。
“懸梁”的故事見于《太平御覽》卷三六三引《漢書》。漢朝人孫敬,字文寶,非常好學,從早到晚地讀書。
有時疲倦了,想睡覺,就用一根繩子系住頭發(fā),另一頭拴在房梁上拉直。這時候如果再打瞌睡,就會被繩子拉醒。
“刺股”的故事見于《戰(zhàn)國策·卷三秦一》,是說蘇秦讀書欲睡就拿錐子扎大腿的事。后人將這兩個故事合成“懸梁刺股”一句成語,用以激勵人發(fā)憤讀書學習。
選自: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東漢·班固《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
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梁。”。
秦穆公為求將來與中原友好,與當時力量強大的晉國聯(lián)姻,向晉獻公求婚,晉獻公就把大女兒嫁給了 他。
后來,晉獻公年邁昏庸,要立小兒子為國君繼承人,從而殺死了當時的太子申生。于是,另外的兩個兒子夷吾和重耳,分別逃往梁國和翟國避難。
再后來,夷吾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幫助,做了晉國國君。但是不久,夷吾就與秦國失和,發(fā)兵攻打秦國,終遭慘敗,還叫兒子公子圉到秦國做人質(zhì),這才將兩國的關(guān)系修好。
秦穆公為了籠絡(luò)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兒懷贏嫁給了他。這在當時的社會來說,是一件親上加親的事,按理關(guān)系應(yīng)該是很穩(wěn)固的了。
然而公子圉聽說自己的父親病了,外公家又被秦國滅亡,害怕國君的位置會被傳給別人,跑回晉國。秦穆公立即決定要幫助重耳當上晉國國君,把逃到楚國的重耳接過來,還要把女兒懷贏改嫁給他,第二年,夷吾一死,公子圉就做了晉國君主,跟秦國不相往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當上了晉國的新國君,成為有名的“春秋五霸”中的晉文公,秦穆公也在重耳死后不久,借機打敗已經(jīng)成為中原的霸主的晉國,也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狼居胥山第一次登上歷史的舞臺是在西漢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 。是年,漢武帝對匈奴發(fā)動了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攻擊。而此前,匈奴仰仗自己的鐵騎之雄鳴鏑之利屢屢犯邊、劫掠中土。
漢武帝命衛(wèi)青、霍去病率幾十萬雄兵,分兩路橫渡大漠追殲匈奴。霍去病率兵突入匈奴腹地2000余里,與匈奴左賢王遭遇,霍去病斬首七萬余,而后乘勝揮軍北進,直到大漠深處的狼居胥山。到此山下,強敵遠遁,放眼四顧,悲風揚沙。霍去病命人堆土增山,然后他登臨山頂,南面中原設(shè)壇祭拜天地,并在山上立碑紀念,以示此地納為漢家疆土。“封狼居胥”成語即來源于此,以此作為對將軍們最大戰(zhàn)功的旌表。
“封狼居胥”不僅象征著功績,也是對自不量力者最大的諷刺。南北朝時,北方少數(shù)民族崛起,南方漢族政權(quán)偏安一隅無力統(tǒng)一,但當時南朝的宋文帝劉義隆好大喜功。他聽了王玄謨的北伐計劃后對臣下說:“聞王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之意。”話說的很大,實力卻著實不濟。元嘉27年,劉宋王朝的北伐一敗涂地。強敵北魏一直追到長江北岸的瓜步,京師震動,劉宋幾乎亡國。后人在提起這段往事時,對宋文帝的牛皮多有嘲諷和不屑。辛棄疾詞中寫道:“……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唐朝,李靖、李績破突厥的輕騎快馬在它山腳下馳過;侯君集滅吐谷渾的大軍在這里扎營。唐人的詩歌里,也回響著狼居胥山的萬古悲風:“何問狼居胥,執(zhí)戟夜急行”、“狼胥山前秋風緊,黃沙漠漠起塞聲”。
洪武二十一年,明太祖拜藍玉為大將軍,率師15萬北征蒙古,他認為“肅清沙漠,在此一舉”,因此要求藍玉勿失時機,必須成功。北元皇帝脫古思帖木兒畏懼中華,遠遠北逃,躲到了捕魚兒海(今中國與蒙古交界貝爾湖),但被藍玉發(fā)現(xiàn)。是日正值風號沙飛,元軍毫無戒備。藍玉伺機率大軍奔襲敵營,元軍大敗,殺其太尉蠻子,元皇帝及太子帶領(lǐng)隨從數(shù)十人倉皇北逃。藍玉以精兵追之,脫古思帖木爾的次子地保奴、妃、公主以下百余人及吳王朵兒只、代王達里麻及平章以下官屬三千人,俘獲男女七萬七千余人,繳獲大量寶璽、符敕金牌、金銀印諸物及馬駝牛羊十五萬余,銷毀敵軍械不計其數(shù),徹底摧毀北元職官體系,又破哈剌章營,獲人畜六萬名震天下。明太祖聞之大喜,詔令嘉獎,封涼國公。(自脫古思帖木兒死,蒙古內(nèi)部就開始陷入了連綿不斷的內(nèi)訌之中,其間雖然有過幾次統(tǒng)一,但對明朝始終未能構(gòu)成傾覆性威脅。)
之后又有明太宗(成祖)朱棣五征蒙古。朱棣追擊蒙古敗軍至狼居胥山下,殺青牛白馬祭告天地,然后勒石記功凱旋還朝
詩詞
《 》 辛棄疾:“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廉頗老矣”這句話出自宋代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歷史典故如下:
在廉頗年老居住在魏國的時候,趙國被秦國入侵苦不堪言,趙王想起了廉頗,但又不知道廉頗現(xiàn)在還能不能征戰(zhàn)沙場,就派了個人去考察一下情況。而廉頗的仇敵郭開,正是這人搞得廉頗被免職,他怕廉頗再度得到重用,就重金收買了這個人。
當時廉頗正在魏國,聽著祖國被秦國侵略的消息,廉頗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恨不得早日回到趙國去,幫助趙國擊退敵軍。當廉頗看到趙王派來的使者的時候,欣喜若狂,就準備了酒席來為使者接風,廉頗帶著這使者進了屋,兩人不停的喝酒聊天,交談甚歡,這期間廉頗心情大好。
為了表示自己身體健壯就連著吃了一斗米和十多斤的肉。飯后,使者拿來了寶馬、盔甲,廉頗穿上盔甲,騎上戰(zhàn)馬,特意在使者前面展示自己功夫。使者走了,廉頗望著遠行的車馬,心里還很開心,對于自己的表現(xiàn)很是滿意,覺得自己肯定能夠再次回到趙國。
但是他不知道的是,一個陰謀正在等待著他。使者回到趙國之后,對著滿目期待之色的趙王這樣說:“廉頗將軍雖然年老了,但還是很能吃,只是在與臣一起吃飯的時候上了三次茅房。”趙王聽后只能感嘆“廉頗老矣”,就不再任用廉頗。
廉頗是中國歷史上知名的歷史人物,他一生精忠報國,一心想著為國效力,老來失勢的廉頗一人旅居魏國,趙王雖有心重新重用廉頗,但是奈何小人作祟,最后廉頗還是沒能回到趙國,只留下了“廉頗老矣”的千古悲嘆,讓后人感嘆年華易逝,青春不再。
擴展資料: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原文:
宋代: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譯文:
歷經(jīng)千古的江山,再也難找到像孫權(quán)那樣的英雄。當年的舞榭歌臺還在,英雄人物卻隨著歲月的流逝早已不復(fù)存在。斜陽照著長滿草樹的普通小巷,人們說那是當年劉裕曾經(jīng)住過的地方。遙想當年,他指揮著強勁精良的兵馬,氣吞驕虜一如猛虎!
元嘉帝興兵北伐,想建立不朽戰(zhàn)功封狼居胥,卻落得倉皇逃命,北望追兵淚下無數(shù)。四十三年過去了,如今瞭望長江北岸,還記得揚州戰(zhàn)火連天的情景。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燾祠堂香火盛,烏鴉啄祭品,祭祀擂大鼓。還有誰會問,廉頗老了,飯量還好嗎?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老矣
孫康幼時酷愛學習,常常感到時間不夠用。他想夜以繼日地讀書,可家中貧窮,沒錢購買燈油。一到天黑,便沒有辦法讀書。特別到了冬天,長夜漫漫,他有時輾轉(zhuǎn)很久,難以入睡。實在沒有辦法,只好白天多看書,晚上睡在床上默誦。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孫康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cè)向窗戶時,發(fā)現(xiàn)從窗外透進幾絲白光。開門一看,原來下了一場大雪。屋頂白了,地上白了,樹上也白了。整個大地披上一層銀裝,閃閃發(fā)光,使他眼花繚亂。他站在院子里欣賞銀裝素裹的雪后美景,忽然心中一動:映著雪光,可否讀書呢?他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書來對著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跡清楚,比一盞昏黃的小油燈要亮堂得多呢!于是他感覺不到困了,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在雪地上看書。孫康不顧寒冷,孜孜不倦的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
從此孫康不再為沒有燈油而發(fā)愁。整個冬天,他夜以繼日地讀書,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讀到雞叫。即使是北風呼嘯、滴水成冰,他也從來沒中斷學習。功夫不負有心人,孫康砥礪求進,學有大成,終于成為一位很有名望的學者(御史大夫)。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
后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guī)勸,覺得應(yīng)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于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
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jīng)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里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jīng)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說著,心里已喪失了斗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
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
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因為這個故事里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jié),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huán)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越王勾踐退守到會稽山上,向三軍下令說:"凡是我父輩兄弟和同姓弟兄,只要有能夠幫助我出謀劃策打敗吳國的,我將和他共同管理越國的政事。
"大夫文種進見回答說:"我聽說,商人夏天的時候就準備皮貨,冬天的時候就準備細葛布。天旱的時候就準備船,有大水的時候就準備車輛,就是打算在缺少這些東西的時候派上用場。
即使沒有被四鄰侵擾的時候,然而謀臣與武士,不可不選拔出來供養(yǎng)他們。就像蓑笠一樣,雨已經(jīng)下來了,肯定要到處找。
現(xiàn)在君王您已經(jīng)退守到會稽山上了,然后才尋求出謀劃策的大臣,只怕太晚了吧?"勾踐說:"如果能夠讓我聽聽您的高見,哪有什么晚的事呢?"于是就拉著文種的手,跟他在一起商量。終于使文種去吳國議和。
夫差想聽取文種的建議,與越國和好。吳國大夫伍子胥進諫說:"不行!吳國與越國,是世代的仇敵,經(jīng)常打仗;外有三條江水環(huán)繞,老百姓沒有地方遷移。
有吳國就沒有越國,有越國就沒有吳國。這種局面將不可改變。
我聽說,住在陸地上的人習慣于住在陸地上,住在水上的人習慣于住在水上。中原各國,即使我們主動進攻,把他們打敗了,我們也不能長期住在那里,也不習慣乘坐他們的車子;而越國,我們主動進攻,把他們打敗了,我們就能長期住在那里,也能乘坐他們的船。
這是消滅越國的有利時機,千萬不可失去。大王您一定要消滅越國!如果您失去這個有利的時機,以后后悔也來不及了。
"越國人把八個美女打扮好,送給吳國的太宰,對他說:"您如果能夠讓吳王赦免了我們越國的罪行,還有更漂亮的美人會送給您。"太宰就向吳王夫差進諫說:"我聽說,古代討伐一個國家,對方認輸也就行了;現(xiàn)在越國已經(jīng)認輸了,您還想要求什么呢?"吳王夫差就與越國訂立了盟約而后撤兵了。
勾踐對國人說道:"我不知自己的力量不夠,與吳國這樣的大國作對,導致老百姓流離失所,橫尸原野,這是我的罪過。我請求你們允許改變治國政策。
"于是埋葬已經(jīng)死去的人,慰問受傷的人,供養(yǎng)活著的人;誰家有憂就去慰問,誰家有喜事就去祝賀;客人要走,起身相送;有客人要來,親自迎接;凡是老百姓認為不好的事就不去做,凡是老百姓認為應(yīng)該做而沒有做的,就補做。然后恭卑地服事夫差,派三百個士做吳王的仆人。
勾踐自己還親自為夫差充當馬前卒。 勾踐的地盤,南到句無,北到御兒,東到鄞,西到姑蔑,土地面積長寬達百里。
又招集他的父輩兄弟發(fā)誓說:"我聽說,古代賢明的國君,四方的老百姓都來歸附他,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現(xiàn)在我無能,將率領(lǐng)你們夫婦們繁衍生息。
"于是下令:青壯年不準娶老年婦人,老年不能娶青壯年的妻子;女孩子十七歲還不出嫁,她的父母有罪;男子二十歲還不娶妻生子,他的父母同樣有罪。快要分娩的人要報告,公家派醫(yī)生守護。
生下男孩,公家獎勵兩壺酒,一條狗;生下女孩,公家獎勵兩壺酒,一頭豬;生三胞胎,公家給配備一名乳母;生雙胞胎,公家發(fā)給吃的。嫡長子死了,減免三年的賦稅;支子死了,減免三個月的賦稅:埋葬的時候還一定要哭泣,就像自己的親兒子一樣。
還下令孤兒、寡婦、患病的人、貧苦和重病的人,由公家出錢供養(yǎng)教育他們的子女。那些明智理之士,供給他們整潔的住處,給他們穿漂亮的衣服,讓他們吃飽飯,而切磋磨厲義理。
前來投奔四方之士,一定在廟堂上舉行宴享,以示尊重。勾踐親自用船載來稻谷和油脂。
越國出游的年輕人,沒有不供給飲食的,沒有不給水喝的:一定要問他叫什么名字。不是自己親自耕種所得的就不吃,不是他的夫人親自織的布就不穿。
這樣連續(xù)十年,國家不收賦稅,老百姓都存有三年的糧食。左丘明越國的父老兄弟都請求說:"從前吳王夫差讓我們的國君在各諸侯國面前丟盡了臉;現(xiàn)在越國也已經(jīng)克制夠了,請允許我們?yōu)槟鷪蟪稹?/p>
"勾踐就推辭說:"從前打敗的那一仗,不是你們的罪過,是我的罪過。像我這樣的人,哪里還知道什么是恥辱?請暫時不用打仗了。
"父老兄弟又請求說:"越國全國上下,愛戴國君您,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樣。兒子想著為父母報仇,做臣下的想著為國君報仇,難道還有敢不盡力的人嗎?請求再打一仗!"勾踐就答應(yīng)了,于是招來大家宣誓,說:"我聽說古代賢明的國君,不擔心自己的人力不夠用,擔心的是自己缺少羞恥之心。
現(xiàn)在夫差那邊穿著水犀皮制成鎧甲的士卒有十萬三千人,不擔心自己缺乏羞恥之心,卻擔心他的士兵數(shù)量不夠多。現(xiàn)在我將幫上天消滅他。
我不贊成個人逞能的匹夫之勇,希望大家同進同退。前進就想到將得到賞賜,后退則想到要受到懲罰;像這樣,就有合于國家規(guī)定的賞賜。
前進時不服從命令,后退而無羞恥之心;像這樣,就會受到合于國家規(guī)定的刑罰。" 伐吳行動果斷開始了,越國的老百姓都互相鼓勵。
父親勸勉兒子,兄長勉勵弟弟,婦女鼓勵丈夫,說:"誰像我們的國君這樣體恤百姓呀,難道不可以為他效死嗎?"因此在笠澤打敗了吳國,又在沒(古地名,在蘇州附近)再次打敗了吳國,又在吳國郊外再次打敗它。于是滅掉了吳國。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3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