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吳王余祭四年春天,季札奉命出使魯國,接著又訪問鄭國、衛(wèi)國、晉國。途中,路過徐國,受到徐國國君的熱情招待。
徐國國君很喜歡季札的佩劍,看著這口寶劍,他嘴上雖然沒說,可臉上的表情卻顯示著他很想得到這口劍。季札因為還要佩戴寶劍出使中原各國,所以沒將寶劍獻給徐君,但心里已經決定,回程時一定將寶劍獻給徐君。
當年秋天出使各國后,季札又路過徐國,可徐君已經去世,埋葬在徐國都城的郊外。季札解下寶劍贈給徐國的嗣君。隨從勸阻道:“此劍乃吳國之寶,不可以贈人。”季札回答說:“當日路過,徐君觀劍,口雖不言,臉上的表情卻顯示著愛劍之意。
那時,我已決定回來再獻。如今他故去了,我不獻劍,即是欺騙自己,為一口劍而自欺,正直的人不為。”于是季札把劍掛在徐君墓地的樹上,行禮之后,便踏上歸國之路。
中國有句俗語:“人在人情在,人不在斷往來。”季札的行為,表現了對友情的堅定,一諾千金,生死不逾。何況,這許諾還沒有付諸言語,變成契約呢!
“掛劍”這件事過了三十年以后,因為看不慣侄子們爭權內訌,季札來到了江蘇常州,古稱延陵,由此,得了“延陵季子”的稱呼,并終身不再回吳國都城。
徐國人非常贊賞季札的行為,就來歌 唱道:“延陵季子兮 不忘故,脫千金之劍兮 帶丘墓。”最讓人追懷的,還是他的掛劍酬友。唐代詩人杜甫在《哭李尚書》一詩中有這樣兩句:“欲留掛徐劍,猶回憶戴船。”由此,可以證明“季子掛劍”的文化影響。
擴展資料
相關故事:
孔子觀季札葬子
季札受命出訪齊國,返回時走到泰山附近,隨行的大兒子僑不幸得急病死去了,季札只好忍痛將他就地埋葬。孔子聽到消息,對弟子們說:“延陵季子是吳國最懂得禮的人,我要去看他如何主持葬禮。”于是率領學生趕了過去。
孔子看到季札為兒子準備的墓穴沒有深及地下的泉水,死者身上穿著平日的服裝,沒有另外制作衣服。下葬之后,在墓穴上堆起四尺高的封土堆,季札褪下左袖,繞著封土堆走了三圈,邊走邊哭,說:“人的骨肉,本是吃著土中長出的糧食而生長的,現在重又回到泥土之中,這是命啊!
至于你的魂魄氣息,哪里都可以去呀!哪里都可以去呀!”說完之后,季子離開兒子的墳墓,繼續(xù)前行。孔子贊嘆說:“延陵季子給兒子舉行的葬禮,真是合乎禮制呀。”季札是惟一被孔子推崇為“圣人”的人,與孔子合稱“南季北孔”。
禍起蕭墻季氏將要攻打附庸國頗臾。冉有、子路兩人參見孔子,說道:“季氏將對顓臾使用武力。”孔子說:“冉求!這難道不應該責備你嗎?頗臾,先王曾經任命他主持東蒙山的祭祀,而且它處在我們魯國的疆域之中,這正是跟魯國共安危的藩屬,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說:“那個季孫要這么千,我們兩人都不想呢。”孔子說:“冉求!賢人周任有句話說:‘能夠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職;如果不行,就該辭職。’比如瞎子遇到危險,不去扶持;將要摔倒了,不去攙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況且你的話錯了。老虎犀牛從柵欄里逃了出來,龜殼美玉在匣子里毀壞了,這應責備誰呢?”
冉有說:“顓臾,城墻堅固,而且離季孫的采邑費地很近。現在不把它占領,日后一定會給子孫留下禍害。”孔子說:“冉求!君子討厭那種避而不說自己貪心卻一定另找藉口的態(tài)度。我聽說過:無論是有國的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擔心財富不多,只需擔心財富不均;不必擔心人民太少,只需擔心不安定。若是財富平均,便沒有貧窮;和平相處,便不會人少;安定,便不會傾危。做到這樣,遠方的人還不歸服,便發(fā)揚文治教化招致他們。他們來了,就得使他們安心。如今仲由和冉求兩人輔佐季孫,遠方的人不歸服,卻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國家支離破碎,卻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國境以內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孫的憂愁不在顓臾,卻在蕭墻里面。”
據《戰(zhàn)國策?趙策 一》記戰(zhàn)國時縱橫家蘇秦將入秦 勸說秦惠王實施連橫之策,李兌便送與他“明月之珠、和氏之璧、黑貂 之裘、黃金百鎰”。
然據《戰(zhàn)國策?秦策一》記載,蘇秦來到秦國之后書 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敝,黃金百 金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終未得到采納。因蘇秦為家中少子,故史書 亦稱之為季子。
“季子裘”即蘇秦裘。后世詩文有以此典喻指懷才不遇。
唐?李白《江上答崔宜城》:“貂裘非季子,鶴氅似王恭。”唐?杜甫《奉送 魏六丈佐少府之交廣》“季子黑貂敝,得無妻嫂欺。”
又杜甫《搖落》“鵝費羲之墨,貂余季子裘”。
據《戰(zhàn)國策?趙策 一》記戰(zhàn)國時縱橫家蘇秦將入秦 勸說秦惠王實施連橫之策,李兌便送與他“明月之珠、和氏之璧、黑貂 之裘、黃金百鎰”。
然據《戰(zhàn)國策?秦策一》記載,蘇秦來到秦國之后書 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敝,黃金百 金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終未得到采納。因蘇秦為家中少子,故史書 亦稱之為季子。
“季子裘”即蘇秦裘。后世詩文有以此典喻指懷才不遇。
唐?李白《江上答崔宜城》:“貂裘非季子,鶴氅似王恭。”唐?杜甫《奉送 魏六丈佐少府之交廣》“季子黑貂敝,得無妻嫂欺。”
又杜甫《搖落》“鵝費羲之墨,貂余季子裘”。
“三次讓國”說的是季子三次拒絕當國君的事情:
季札(前576年一前484年),姬姓,壽氏,名札,又稱公子札、延陵季子、延州來季子、季子,是周朝吳國人,因受封于延陵一帶,又稱“延陵季子”。
他的祖先是周朝的泰伯,曾經被孔子贊美為“至德”之人。
泰伯本是周朝王位繼承人,但父親太王,有意傳位給幼子季歷以及孫子昌。于是泰伯就主動把王位讓了出來,自己則以采藥為名,逃到荒蕪的荊蠻之地,建立了吳國。
數代后,壽夢繼承了吳國王位。他的四個兒子當中,以四子季札最有德行,所以壽夢一直有意要傳位給他。
季札的兄長也都特別疼愛他,認為季札的德行才干,最足以繼承王位,所以都爭相擁戴他即位。但是季札不肯受位,堅持把王位讓給哥哥。
哥哥諸樊覺得自己的德能,遠在季札之下,一心想把持國的重任托付給他,但被季札婉言謝絕了。他說:曹國之人想擁立賢能的子臧為國君,來取代無德的曹君,但被子臧所拒絕。
為了堅守臣民應有的忠義,并打消國人擁立的念頭,子臧離開曹國,奔走到了宋,使曹國的君主,仍然得以在位執(zhí)政。子臧謙恭無爭的美德,被人們贊美為能“守節(jié)”的盛德之人。
前賢的殷鑒歷歷在心,國君的尊位,哪里是我季札所希求的呢?雖然我無德,但祈求追比賢圣,則是念念在心啊。
季札的厚德感動了吳國之人,他們如同眾星拱月般,一心想要擁戴季札為國君。不得已之下,季札退隱于山水之間,成日躬耕勞作,以表明他堅定的志節(jié),才徹底打消了吳人的這個念頭。
擴展資料:
季札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公元前485年冬,楚國名將子期進攻陳國,吳王派季札救援陳國。季札傳言給子期,明確表達自己的反戰(zhàn)態(tài)度。經季札調停,平息了一場戰(zhàn)亂。
公元前544年,季札奉命出使魯、齊、鄭、衛(wèi)、晉五國,在這次外交活動當中,他同齊國的晏嬰,鄭國的子產及魯、衛(wèi)、晉等國的重要政治家會晤,高談政事,評論時勢, 使中原國家了解并通好吳國。
季札又是一位才華出眾的文藝評論家,公元前544年奉命通好北方諸侯,在魯國欣賞了周代的經典音樂、詩歌、舞蹈,他當場結合當時社會的政治背景,一一作精辟的分析和評價。
如在欣賞《秦風》后就說:“這是華夏的聲音呀,能夠華夏化必能強大,強大到一定程度就能達周王朝鼎盛時那樣了吧!”他能從樂聲中預言秦國的未來,確是一言中的。
季札重信義。一次途經徐國時,徐國的國君非常羨慕他佩帶的寶劍,難于啟齒相求,季札因自己還要遍訪列國,當時未便相贈。待出使歸來,再經徐國時,徐君已死,季札慨然解下佩劍,掛在徐君墓旁的松樹上。侍從不解。
他說:"我內心早已答應把寶劍送給徐君,難道能因徐君死了就可以違背我的心愿嗎?"此事傳為千古美談。
《春秋》載,季札于公元前485年死后葬在申港西南。后人在墓旁建季子祠,墓前立碑,傳說碑銘“嗚呼有吳延陵君子之墓”10個古篆是孔子所書。
今申港中學所在地就是季子祠原址,季子墓高大的封土依然聳立在古老的申浦河西畔。
季札受封于延陵,史稱延陵季子。墓葬于江陰申浦(今申港),墓前有傳說為孔子所書的十字篆文碑,碑文是:“嗚呼有吳延陵季子之墓”,史稱十字碑。
楚子發(fā)母就是楚國將軍子發(fā)的母親。
子發(fā)攻打秦國的時候,軍糧吃光了,子發(fā)派人向楚王求援,并叫使者順便回家探望一下母親。子發(fā)母親問使者:“士兵們可安好?”使者回答說:“士兵們能分吃豆粒充饑。”
母親又問:“那么將軍可安好?”使者回答說:“將軍每天早晚都吃好飯好肉。”子發(fā)打敗秦國歸來,回到家的時候,他的母親關上大門不讓他進去并且叫人責備他說:“你沒聽說越王勾踐討伐吳國的事嗎?有人獻上一壇美酒,越王勾踐派人倒在江的上游,讓士兵到下游同飲江水,其實江水中并沒有多少酒的美味,但士兵作戰(zhàn)的勇氣因此而增加了五倍。
又有一天,有人送來一袋干糧,越王勾踐又下令賜給軍士們分了吃,其實只有一點點食物,過了咽喉就沒有了。但士兵作戰(zhàn)的勇氣因此而增加了十倍。
現在,你身為將軍,士兵們分吃豆粒充饑,惟獨你早晚吃著好飯好肉,這是為什么?《詩經》上不是說了嗎?‘我快樂而不荒廢正事,賢人都高興’,說的是做事不能失了分寸。你指揮士兵進入生死相爭的戰(zhàn)場,而自己卻高高在上地享樂,即使能夠取勝,也不能說是用兵的正道。
你不是我的兒子,不要進我的門!”子發(fā)只得向他母親謝罪認錯,這才進了家門。
1.子何居之高而視之下,貌之君子而言之野也 翻譯
2.①延陵季子"呼公取金"的原因是:
3.選取一個角度,談談讀了這個故事后的感悟
2.(1)那是他看到披裘公窮
3.:窮到了夏天也換不起衣服:終日披裘打柴為生,也不去拾取路邊造金,這確實表現了一利:高尚的品格和情操。這種人,雖在生活上拮據困苦,一貧如洗,其精神世界卻是豐富而充實的。延陵季子以俗人之見勸其拾取遺金,受到嚴詞批駁是在情理之中的。披裘公的美德是勞動者的美德,因而理所當然地要為后人所贊嘆景仰和發(fā)揚光大。
周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五四八年)五月,當晉國聯合眾諸侯意欲大舉伐齊的時候,齊國朝野上下驚慌萬狀。恰在此時,齊莊公和大貴族崔杼的夫人棠姜私通之事,被崔杼知道了。于是,崔杼決定乘機殺死齊莊公以向晉國解說。這天,齊莊公大擺酒席,招待前來進貢的莒國國君黎比公,下令群臣前來坐陪。崔杼稱病未去。齊莊公不但未加責怪,反而暗自歡喜:我又可以借機會見棠姜了。席罷人散,齊莊公以探病為由去崔杼家與棠姜私會,旋即被預先埋伏在宅中的勇土射殺了。
聽說齊莊公被崔杼所殺,晏嬰不顧個人安危,毅然帶著隨從前往齊都去吊唁齊莊公。晏嬰來到崔杼家門前,他身邊的下人擔心地問他:“您將為國君殉而葬嗎?”晏嬰說:“難道是我一個人的國君,我應該為他而死?”隨從又說:“那么我們何不逃跑呢?“晏嬰說:“難道國君的死是我的罪過,我要逃跑?”“那么我們還是回去吧?”晏嬰說:“國君都死了,我回到哪里去呢?作為萬民之主,難道只是為了利用他的地位來高跨于百姓之上?應當主持國政,作為君主的臣下,難道只是為了獲取俸祿?應當保衛(wèi)國家!所以君主為國家而死,那么臣下就應該為他而死;君主為國家而逃亡,臣下就應該跟他逃亡。如果君主只是為自己的私欲而死,為個人的事情而逃亡,不是他寵愛的人,誰敢承擔責任,為他而死,為他而逃亡呢?可是我現在又能回到哪里去呢?”說罷,晏嬰徑自闖進崔家,脫掉帽子,捶胸頓足,不顧一切地撲在齊莊公的尸體上,號啕大哭了一場,然后起身離去。崔杼的左右欲殺掉晏嬰,崔杼對晏嬰也早已恨之人骨,但是有所顧忌,便對身邊的人說:“他是百姓所景仰的人,殺了他,我就會失去民心。”
殺死齊莊公后,崔杼便和另一個大貴族慶封擁立齊莊公的異母兄弟杵臼為國君,這就是齊景公。為了鞏固權勢,樹立威信,他把滿朝文武大臣都驅趕到太公廟上,派兵內外把守,逼迫大家歃血為盟,表示效忠于他。稍有違迕,即被處死。已經殺了七個人,氣氛十分恐怖。
輪到晏嬰了。大家屏住呼吸,目不轉睛地注視著晏嬰。晏嬰從容舉杯,義憤填膺地對天盟誓:“我只忠于君主和國家。凡為虎作倀、助紂為虐者均不得好死!”說罷,一飲而盡。崔杼惱羞成怒,惡狠狠地用劍頂著晏嬰的胸膛,要他重新發(fā)誓。晏嬰毫不畏懼,厲聲回答:“崔杼,你讀過《詩經》嗎?詩曰:‘莫莫葛藟,延于條枚,凱弟君子,求福不回。’不管你是用刀砍頭,還是用劍穿胸,我晏嬰決不屈服!”崔杼怒不可芥。這時,身邊的一個心腹悄悄地對他說:“千萬使不得!您殺莊公,是因為他無道,國人反應不大,您如果殺了晏嬰,那可就麻煩了。”崔杼沒奈他何,咬牙切齒地看著晏嬰拂袖而去。
晏嬰登上馬車,車夫立刻快馬加鞭,趕緊離開是非之地,以防不測。晏嬰若無其事,從容不迫地對車夫說:“安穩(wěn)一點,不要失態(tài)。快了不一定就有活路,慢了也不見得就會死。鹿生長在山上,可是它命卻掌握在廚師那里。如今,我也像鹿一樣。” 晏嬰一路平安到家,最終也沒遭到什么迫害。
典故:
《高山流水》,為中國十大古曲之一。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 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道∶「善哉,子 之心而與吾心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湯問》,傳說俞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音。俞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俞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魏魏乎泰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鐘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流水” 鐘子期死,俞伯牙破琴絕弦,終生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5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