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顥、程頤兄弟倆是宋代理學大家。進士楊時,為了豐富自己的學問,毅然放棄了高官厚祿,跑到河南潁昌拜程顥為師,虛心求教。后來程顥死,他又跑到洛陽去拜程顥的弟弟程頤為師。
一日,他和朋友游酢一塊兒到程家去拜見程頤,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閉目養(yǎng)神,這時候,外面開始下雪。這兩人求師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肯離去。等程頤睜開眼睛時,門外的雪已經(jīng)積了一尺多厚了,兩個人仍然站在那里。
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后來形容尊敬老師,誠懇求教,人們就往往引用這個典故和這句成語
圖窮匕見--------
秦王政畢竟有點懷疑,對荊軻說:“叫秦舞陽把地圖給你,你一個人上來吧。”
荊軻從秦舞陽手里接過地圖,捧著木匣上去,獻給秦王政。秦王政打開木匣,果然是樊于期的頭顱。秦王政又叫荊軻拿地圖來。荊軻把一卷地圖慢慢打開,到地圖全都打開時,荊軻預先卷在地圖里的一把匕首就露出來了。
秦王政一見,驚得跳了起來。
荊軻連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把匕首向秦王政胸口直扎過去。
秦王政使勁地向后一轉身,把那只袖子掙斷了。他跳過旁邊的屏風,剛要往外跑。荊軻拿著匕首追了上來,秦王政一見跑不了,就繞著朝堂上的大銅柱子跑。荊軻緊緊地逼著。
兩個人像走馬燈似地直轉悠。
旁邊雖然有許多官員,但是都手無寸鐵;臺階下的武士,按秦國的規(guī)矩,沒有秦王命令是不準上殿的,大家都急得六神無主,也沒有人召臺下的武士。
官員中有個伺候秦王政的醫(yī)生,急中生智,拿起手里的藥袋對準荊軻扔了過去。荊軻用手一揚,那只藥袋就飛到一邊去了。
就在這一眨眼的工夫,秦王政往前一步,拔出寶劍,砍斷了荊軻的左腿。
荊軻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政扔過去。秦王政往右邊只一閃,那把匕首就從他耳邊飛過去,打在銅柱子上,“嘣”的一聲,直迸火星兒。
秦王政見荊軻手里沒有武器,又上前向荊軻砍了幾劍。荊軻身上受了八處劍傷,自己知道已經(jīng)失敗,苦笑著說:“我沒有早下手,本來是想先逼你退還燕國的土地。”
這時候,侍從的武士已經(jīng)一起趕上殿來,結果了荊軻的性命
佛陀在過去修行中,曾做五百世忍辱仙人,他的忍辱事跡,更是修行人的典范。
我們不能忍辱的時候,可以對照一下,你就會覺得自己做的很差,跟佛陀的教導不相應。佛陀過去修菩薩行作忍辱仙人時,當時有個國王叫歌利王。
帶著妃子們去打獵。中午,他在帳篷里休息,他的妃子們到山上玩,看見一個小廟有個青年僧人在打坐。
他們就上前向佛陀頂禮,并提出很多問題。佛陀就給她們講法,教化她們。
國王醒后問妃子在哪里,聽說正和一個年輕和尚在交談。心想:這和尚肯定有壞心。
他便提起寶劍來到小廟,看到妃子們跪著把佛陀圍在中間,頓時火冒三丈,沖上去一刀把佛陀的膀子砍掉。當時佛陀的第一個念頭是:如果我成佛,首先度你。
歌利王當時問他:“你恨我嗎?”佛陀說:“我不恨你。如果我恨你,我的臂膀就不會再長出來。”
因為佛陀沒有分別心,所以佛陀的臂膀又馬上長了出來。歌利王大驚,慌忙逃走。
佛陀成道時,歌利王就是他父王的一個大臣。佛陀出家時,父王派五個大臣去追趕,其中就有這個人。
佛陀成道后,首先在鹿野苑度五比丘,其中憍陳如,前生就是歌利王。佛陀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示范,如何對待仇人,如何把仇人轉化為恩人。
這一點很難做到,但至少別人打我罵我時,我們應該想到,他并沒有砍我的膀子,歌利王砍佛陀的膀子,佛陀還要度他。那么打、罵,我們就不應該起嗔恨心了。
這樣想,心量就開闊,思想境界就能提高。
1. 阿彌陀佛 佛教語,信佛的人用作口頭誦頌的佛號,表示祈禱祝福或感謝神靈的意思。
2. 出處:元·張國賓《合汗衫》第四折:“張壽友曰:‘阿彌陀佛,這個是誰?’卜兒云:‘這便是媳婦兒。’”
3. 拜鬼求神 向鬼神叩拜祈禱,求其保佑。
4. 出處:唐·王建《三臺》詩:“揚州橋邊小婦,長干市里商人,三年不得消息,各自拜鬼求神。”
5. 避禍求福 指避開災禍而求取幸福。
6. 出處:《后漢書·袁紹傳》:“臣不敢畏憚強御,避禍求福,與進(何進)合圖,事無違異。”
7. 撮土焚香 撮土:用手把土聚攏成堆。指舊時迷信的人在野外撮土代替香爐,燒香敬神。
8.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十四回:“三藏……急忙撮土焚香,望東懇懇禮拜。”
9. 頂禮膜拜 頂禮:佛教拜佛時的最敬禮,人跪下,兩手伏地,以頭頂著受禮人的腳;膜拜:佛教徒的另一種敬禮,兩手加額,跪下叩頭。虔誠地跪拜。
10. 出處:清·俞萬春《蕩寇志》第一百十四回:“又添一個青年女子,頂禮膜拜,行狀舉止,仿佛慧娘。”
11. 返本還原 本、原:根本,原貌。返回原來的地方。佛教說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過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狀態(tài);或指貶謫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
12. 出處:元·劉志淵《江神志令》:“返本還原真體現(xiàn),魂魄聚,凈無陰。”
13. 返本還源 本、原:根本,原貌。返回原來的地方。佛教說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過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狀態(tài);或指貶謫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
14.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寶峰文禪師法嗣》:“一年將欲盡,萬里未歸人,大眾總是他鄉(xiāng)之客,還有返本還源者么?”
15. 焚香禮拜 焚香:點燃香火。禮拜:向尊敬的人或神靈行禮跪拜。燒香跪拜,以表尊敬服從之意。
16.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回:“卻說玄德前軍……所到之處,秋毫無犯,百姓扶老攜幼,滿路瞻觀,焚香禮拜。”
17. 焚香膜拜 燒香跪拜,以表尊敬服從之意。同“焚香禮拜”。
18. 出處:明·歸有光《唐孺人墓志銘》:“兆多疾,每疾作,孺人輒不食飲,焚香膜拜,以祈福祐。”
19. 求福禳災 禳:祈禱。祈求福運降臨,消除災害。
20. 求神問卜 迷信的人遇有疑難,求神鬼幫助,或靠卜卦解決。
21.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喬太守亂點鴛鴦譜》:“人事不省,十分危篤。吃的藥猶如潑在石上,一毫沒用。求神問卜,俱說無效。”
22. 握粟出卜 后用以指祈求神明護佑,去兇賜吉。
1 山頂大笑-藥山惟嚴 馬祖道一和石頭希遷當時平分禪家天下,共同接引天下的學生。
藥山本來是石頭希遷的學生,一天,藥山問石頭希遷:"三乘十二分教義,我還粗略領會一點。禪門宗旨'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說我實在沒有弄明白,請師父為我指點。
"石頭希遷:"這樣不對,不這樣也不對,這樣不這樣總是不對,你怎么辦?"藥山不知所措。石頭希遷:"你的因緣不在這里,還是到馬大師那兒去吧。
"藥山惟嚴稟受師命,恭敬地去禮拜馬祖道一禪師。還是那些提問。
馬祖道一:"我有時教它揚眉眨眼,有時不教它揚眉眨眼,有時揚眉眨眼的是它,有時揚眉眨眼的不是它。你究竟要怎么理解它?"藥山聽了恍然大悟,便向馬祖禮拜。
馬祖道一:"你見到了什么道理,就行禮拜謝?"藥山惟嚴:"我在石頭希遷老師那里,就好比蚊子叮鐵牛,不得其門。"馬祖道一:"既然這樣領悟了,就得好好護持。
" 有一天,藥山惟嚴在禪坐,石頭禪師見后便問:"你在這里干什么?"惟嚴答到"什么也不干。"石頭說:"這樣就是閑坐了。
"惟嚴說:"如果是閑坐,就有所作為了。"石頭又問:"你說什么都不干,到底不干什么呢?"惟嚴答道:"千圣不識。
" 一次,惟嚴禪師在坐禪,僧人問他:"師父,你坐著呆呆地思量什么?"禪師回答:"思量這個不思量。"僧人不解地問:"不思量的怎么思量?"惟嚴說:"非思量。
" 有一天傍晚,惟嚴禪師登山散步,忽然云霧散開,月亮露出了身影,禪師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了起來。笑聲,傳到了周圍十幾里外還聽得到。
第二天早晨有人來問,僧徒們說:"昨夜和尚在山頂大笑。" 刺史李翱聽說此事,為藥山惟嚴賦詩一首: 選得幽居愜野情,終年無送亦無迎。
有時直上孤峰頂,月下披云嘯一聲。 2 禪宗公案:圣諦第一義 達摩祖師到中國來,第一個就是去看梁武帝。
梁武帝是我們中國信佛的第一個皇帝,他是蕭何的第二十五世孫(蕭何是漢高祖劉邦的丞相),名字叫蕭衍,他度很多人出家為僧,建塔、造寺、塑像裝金,自己還披袈裟上座講《放光般若經(jīng)》,人稱佛心天子。所以達摩第一個去看他。
帝問:如何是圣諦第一義?摩曰:廓然無圣! 梁武帝一見達摩,就把這教下最玄妙的極則問題提出來問:圣諦第一義是怎么一回事?考考達摩。哪知這天下衲僧跳不出凡、圣、真、俗的圈繢,到大宗師手里,輕輕一捏,便粉碎無余。
達摩應聲答道:“廓然無圣!”我們如在這句話下薦得,便歸家穩(wěn)坐,饑來吃飯,倦來打眠,自在受用,不用在這里分是分非,說長道短了。 “廓然”,就象虛空一樣遼闊,廣大無邊,清虛靈明,不動不搖。
這是暗示我們的心性猶如虛空一樣,遼闊虛明,清空廓徹。“無圣”,既然象虛空一樣的靈明廓徹,一樣也沒有,當然沒有圣,也沒有凡了。
但須注意,雖然一切沒有,這知道沒有的是誰?達摩大師把這無法形容、比擬的妙明真心巧妙地和盤托出給梁武帝看。可惜俏媚眼做把瞎子看。
武帝只知持論教義,說凡道圣而不明心性。不知道這說無的是誰,道有的又是誰,而當面錯過。
禪師家猶如善舞太阿劍的能手,輕輕一揮,就把你心中的凡圣、真俗等等葛藤,齊根斬斷,直下指點你見性。一切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迷于聲色而不識,果能一切放下,不隨聲色物相遷流,這妙明真心猶如遼闊的太虛空一樣,哪里有圣有凡? 雖然一切沒有,但非同木石,而了了分明。
這知道沒有的是誰?就是達摩祖師當時指點梁武帝見道的“廓然無圣”的妙明真心啊!假如我們著相,心中存有圣凡見,就不能見道,要離相離見才能入道。 所以,達摩祖師說“廓然無圣”。
而梁武帝是著相的人呀,你說廓然無圣,連圣也沒有豈不落空?可人家說你是圣人呀!你怎么說圣人也沒有呢? 于是帝繼問曰:對朕者誰?摩曰:不識。 梁武帝在有“圣”上著眼,而忽略了最重要的“廓然”二字,所以接下就問:“對朕者誰?”以為這下子抓住了要害,你說“無圣”,那么,站在對面的是誰? 這句話有兩重意義,一者站在我對面的是誰,二者和我對話的是誰?梁武帝的本意只是第一重,站在我對面的是誰?但在宗下就不這樣,而是取第二重,問這能對話的是誰?就象我們現(xiàn)在參禪問:念佛是誰?拖死尸的是誰?講話是誰?聽話又是誰?這個“誰”就有分量,象是問話,卻是直接指示你見性。
這句話不這么好答,不是見性人,就不免眼目定動,手足無措,不知落處。但是達摩祖師是大宗師,他明知你是第一重問義,死馬權作活馬,強作第二重問義答道:“不識。”
達摩祖師這句答話真疑殺天下人,你是悟道宗師,怎么說不識? 這“不識”二字,從表面看,似乎是不認識,但實際是直示真心酬對他是誰的“誰”字。這能問和能答的東西,有相可見嗎?有能所相對嗎?無相無能所,有誰認識誰呢?當我們打開本來之際,身心世界都沒有,只是一片虛明,沒有色相,沒有相對的二者,有誰認識誰?這個“不識”有如千鈞之重,如會得,則當下悟去;如輕率地只當認識不認識會,則磋過了也。
帝不契,達摩遂渡江至魏。 梁武帝雖信佛,但般若根器很差,所以“帝不契”。
禪宗是接上上根器人的,要悟當下悟,不是拖泥帶水的說教。在。
師兄您好~您提的這個問題很好,因為我想起一個故事,合十隨喜。文殊與文喜的故事:
當年有一個故事,一位非常有名的文喜禪師,從小出家,三十幾歲開始參禪,總不能開悟,于是他從南方三步一拜,拜到山西五臺山文殊菩薩的道場。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智慧第一,釋迦牟尼佛和許多佛菩薩,多生累劫都是他的弟子。所以大家求智慧、想開悟,都是三步一拜去朝五臺文殊道場。也有人拜了三年兩年才拜到,為的是要見文殊菩薩。
話說這位文喜和尚拜到了五臺山金剛窟,看見一個老頭子牽一頭牛,胡子白白的,頭發(fā)也是白的,請他到他的茅蓬喝茶,問他道:和尚你了不起啊!三步一拜是從那里來的?文喜說南方來的,想求見文殊菩薩。老頭子說:南方佛教怎么樣?他回答說:南方佛教麻麻胡胡,所以到這里來,想求見圣人……你們北方五臺山的佛法怎么樣?老頭子說:龍蛇混雜,凡圣同居啊!
其實整個世界人類社會,都是有圣也有魔,都是龍蛇混雜,凡圣同居。文喜問道:五臺山一共有多少出家人啊?這老頭子說:前三三與后三三。這一句話,千年來也沒人知道他講什么?一般修道的人就講,前三三與后三三,這就是要人修氣脈呀!后面有三關,尾閭關、夾脊關、玉枕關。前面是印堂呀,守竅的靈門關,這里是什么關,那里是什么關,都是講這個。其實這個可以作話頭參,前三三與后三三就是禪宗的話頭。
那么兩個人談到這里,老頭子就問文喜佛法,這位文喜和尚卻答不出來;老頭子皺了一下眉頭,叫聲:均提,送客。茅蓬后面出來一個童子就說:法師你請吧!就把和尚送出茅蓬外了。這個文喜和尚正回頭要道謝,就看到文殊菩薩騎一只獅子站在空中。
可嘆這位文喜,千里迢迢,三步一拜要見文殊,這時才發(fā)現(xiàn)原來與文殊菩薩當面對談而不自知,真是后悔莫及,痛哭流涕。以后,文喜發(fā)憤努力,終于大徹大悟。文喜悟了以后,到叢林下做苦工,就是部隊里所稱的伙夫,大陸上禪林中就叫作飯頭。飯頭的工作很辛苦,一個廟子中千人吃飯,那個大叢林的飯桶,像我這種個子啊,站在鍋里頭,從外面絕對看不見人。要煮一千多人吃的飯菜,所用的鍋鏟之重,如果沒有練過武功的人,拿都拿不動。所以少林寺學功夫,只要能燒三年飯,你武功就不得了啦!米要整袋倒進鍋去,要攪的時候,要有武功才能轉得動那個鍋鏟。文喜禪師因為自己悟了道,愿意發(fā)心為大家做苦差事,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這就是菩薩道。
有一天文喜在做飯的時候,文殊菩薩在飯鍋上現(xiàn)身,還是騎他那只獅子,在飯鍋上跑圈。文喜看到文殊菩薩,就是當年在五臺山金剛窟看到的那個老頭子,他拿起鍋鏟一邊就打過去,一邊嘴里說:文殊是文殊,文喜是文喜,你跑來這里干什么?你是你,我是我。文殊菩薩的那個化身飛到空中一笑,說:“苦瓜連根苦,甜瓜徹蒂甜。修行三大劫,反被老僧嫌。”苦瓜當然連根都是苦的啦,這個甜瓜當然連那個蒂都是甜的。修行三大劫數(shù),連釋迦牟尼佛都是做過他的學生的,倒楣了,反被老和尚討厭。這說明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反覆叮嚀。也就是禪宗祖師們后來說的:佛來斬佛,魔來斬魔的道理,這也是修行的無上秘訣。——本故事來源于南懷瑾老師的書《金剛經(jīng)說什么》
合十敬上
1、程門立雪 游恭,五代時人,學問廣博,文章很好。
游酢是宋代的學者,典故“程門立雪”講的就是他尊敬老師的故事。2、孔子尊師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于是征得魯昭公的同意后,與宮敬叔同行。
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jīng)》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
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來。
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fā)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后,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
同時還打比方贊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wǎng)來逮住它,會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
至于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3、漢明帝敬師 漢明帝劉莊做太子時,博士桓榮是他的老師,后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
他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坐東面,設置幾杖,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老師的指教。他還將朝中百官和桓榮教過的學生數(shù)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榮行弟子禮。
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進門后,往往拉著老師枯瘦的手,默默垂淚,良久乃去。
當朝皇帝對桓榮如此,所以“諸候、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復乘車到門,皆拜床下”。桓榮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并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3、孔夫子的誤會 孔子帶領他的學生們周游列國,在去陳國和蔡國的路上被困,一連好幾天沒吃上一頓飯.孔老夫子實在受不住,只好大白天躺下睡大覺,想以此來忘卻饑餓.孔子的大弟子顏回見老師餓得很,心中十分憂傷,心想,老師上了年紀,怎能經(jīng)得住這般折磨啊!再不想出辦法,怕是要出危險了.顏回也沒有什么好辦法可想,只好去向人乞討.這一次真是天不絕人,居然碰上一個好心腸的老婆婆,給了他一些白米.顏回高高興興地把米拿回來,急忙把米倒在鍋里,砍柴生火,不一會兒,飯就熟了.孔夫子這時剛好醒來,突然聞到一股撲鼻的飯香,好生奇怪,便起來探看.剛一跨出房門.就看見顏回正從鍋里抓了一把米飯往嘴里送.孔子又高興又生氣:高興的是有飯吃了;生氣的是,顏回竟然如此無禮,老師尚且未吃,他卻自己先吃了起來.過了一會兒,顏回恭恭敬敬地端來一大碗香噴噴,熱騰騰的白米飯,送到孔子面前,說:"今日幸好遇到好心人贈米,現(xiàn)在飯做好了,先請老師進食."不料孔子一下子站起身來,說:"剛才我在睡夢中見到去世的父親,讓我先用這碗白米飯祭奠他老人家."顏回一把將那碗米飯奪了回去,連忙說:"不行!不行!這米飯不干凈,不能用它來祭奠!"孔夫子故作不解地問道:"為何說它不干凈呢 "顏回答道:"剛才我煮飯時,不小心把一塊炭灰掉到上面,我感到很為難,倒掉吧,太可惜了,但又不能把弄臟的飯給老師吃呀!后來,我把上面沾有炭灰的飯抓來吃了.這掉過炭灰的米飯怎能用來祭奠呢 "孔夫子聽了顏回的話,才恍然大悟,消除了對顏回的誤解,深感這個弟子是個賢德之人.4、秦始皇拜荊條 秦始皇焚書坑儒,為此而落得個罵名千古.可他尊敬老師的故事卻鮮為人知.那是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6年后,即公元前215年的秋天,他第四次出巡時發(fā)生的事.當時,秦始皇在文武群臣的護衛(wèi)下,乘著車輦,浩浩蕩蕩地從碣石向東北的仙島前進.隨著均勻的馬蹄聲,秦始皇不覺沉入對往事的追憶中:回想起自己幼年的老師,仿佛他就在眼前,雖說嚴厲,可令人欽敬難忘.我嬴政能有今日,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勞呢.那位威嚴的老人,第一次授課講的就是舜爺賜給我們家的姓.他先分別講了"亡,口,月,女,凡",然后再合成一個"嬴"字.第二天就要背寫."老師,這字太難寫了.""什么 一個嬴字就難住了 將來秦國要*你去治理,難事多著哩,能知難而不進嗎 "說著就舉起了荊條棍……可惜自己已多年沒見過這位老師,聽說他老人家已經(jīng)去世了.突然,車停了.前衛(wèi)奏道:仙島離此不遠,請萬歲乘馬.于是,秦始皇換乘了心愛的大白馬.過不多時,便到了島上.始皇環(huán)視渤海,胸襟萬里,豪氣昂然,更加思緒萬千.待到他低頭察看眼前,卻忽然下馬,撩衣跪拜起來.隨從的大臣們見此情景,莫名其妙,也只好跟著參拜.等皇帝站起身來,大臣李斯才問他為何參拜.秦始皇深情地說:"眾位卿家,此島所生荊條,正是朕幼年在邯鄲時老師所用的荊條,朕見荊條,如見恩師,怎能不拜 "后來,人們就把這個島稱為秦皇島.傳說島上的荊條為秦始皇敬師的精神所感動,皆垂首向下,如叩頭。
執(zhí)鞭隨鐙就是忠心跟隨的意思,常常用來比喻人因為仰慕跟甘心追隨他人;執(zhí)鞭隨鐙這個典故出自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執(zhí)鞭隨鐙這個典故的兩位主人公便是周倉和關羽,當時周倉對關羽十分仰慕,后來便在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的過程中,追隨了關羽,而后便成為了蜀漢的一名大將,終生都在給關羽和蜀漢效力,從未有過二心。
最開始的時候,周倉本來是黃巾起義軍的一員,后來又在一座山頭當了土匪。周倉這個人物不僅在《三國演義》中出現(xiàn)過,在《山西通志》中也出現(xiàn)過,但是最權威的《三國志》中卻沒有記載,所以周倉大約是一位不知原型的虛擬人物。在《三國演義》中,周倉本來一腔熱血加入了黃巾起義軍,后來又跟裴元紹合伙占山為王,當起了山匪頭子,常年在山頭以打劫為生。
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的時候,對關羽十分仰慕的周倉便毫不猶豫地決定要跟隨關羽。當時關羽正在與裴元紹交談,從裴元紹處得知周倉也在,此時的周倉便主動帶著手下的人來找關羽,在見到關羽后又主動下馬參拜關羽,并向關羽表達了自己的仰慕之情,關羽為此十分感動,于是便答應了周倉。
然而,關羽雖然答允了周倉,卻又在詢問甘夫人意見的時候動搖了。甘夫人問關羽:“你此前拒絕了想要追隨你的廖化,為何這次又要接納周倉呢?”關羽聽了不知如何應對,于是便拒絕了周倉。然而,周倉追隨關羽的心思十分堅決,被關羽拒絕以后,周倉依然不愿意放棄,而是繼續(xù)游說關羽,在周倉的不懈努力下,關羽這才下定決心收納了周倉,這邊是“執(zhí)鞭隨鐙”的典故。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2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