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的來說,馬克思主義分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包含豐富的內容,簡單概括如下:
辯證唯物主義:
1、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意識對物質有反作用。
2、物質世界是普遍聯系和永恒發(fā)展的。
3、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宇宙的根本規(guī)律。
4、辯證唯物主義最主要、最顯著的特點在于它的實踐性。
歷史唯物主義:
1、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
2、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礎。
3、社會歷史有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
4、勞動發(fā)展史是揭開人類社會發(fā)展史奧秘的鑰匙。
5、社會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
6、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有反作用。
7、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
?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基本考核點? 緒論 ? 一、基本概念:? 馬克思主義、科學性、革命性p14? 二、教學重點:? 馬克思主義的概念p3、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來源p2和組成部分p3、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特征P15和理論品質p16、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方法 p20-21? 緒論? 三、一般知識點:? 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條件p4,p6、馬克思主義產生后的實踐活動發(fā)展p11、馬克思主義產生意義P18、學習馬克思主義的意義——理論聯系實際? 第一章? 一、基本概念:? 哲學、哲學基本問題、世界觀p27、唯物主義、唯心主義、物質、運動、靜止、時間與空間(概念與特性)、實踐;? 聯系、發(fā)展、矛盾及其雙重屬性、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度、質變、量變、肯定與否定p46;? 第一章? 二、教學重點:? 1、哲學概念p27、哲學基本問題(含義p28、具體內容p28、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劃分標準p28-29)? 2、物質概念(唯一特性p30)、運動(概念p32、物質與運動關系p32、運動與靜止p32、時空間概念及特性p32)、勞動在意識產生過程的決定作用p30-31、意識的本質p31及其能動作用p56-57;實踐內涵p34、形式p35、特征p35、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 第一章? 3、聯系觀(內涵p40、特點p40)、發(fā)展觀(內涵p41、實質p41、新舊事物概念p41、新生事物不可戰(zhàn)勝性p41)? 4、矛盾規(guī)律:矛盾規(guī)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矛盾內涵?、矛盾屬性(內涵p43、關系p43、在事物發(fā)展中的作用p44)、矛盾的共性與個性(內涵p44,p45、關系p45);? 第一章? 5、質量互變規(guī)律(質、量、度p46;質變與量變內涵p46、質變與量變辯證關系p46);? 6、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辨證否定觀內涵p46-47? 7、規(guī)律(內涵p54、特點p54)? 第一章? 三、一般知識點: ? 物質觀創(chuàng)立的意義p31、社會物質性表現p33、矛盾分析方法p45、五對范疇?;? 自然規(guī)律與社會規(guī)律區(qū)分p55)、發(fā)揮意識能動性與尊重客觀規(guī)律相統(tǒng)一p57 ? 第二章? 一、基本概念:? 主體、客體、感性認識、理性認識、真理及其雙重屬性? 第二章? 二、教學重點:? 1、主體與客體(內涵p63、關系p63)、實踐在認識中的決定作用p64-65、馬克思主義關于認識的本質的論斷p66;? 認識的辨證運動(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概念p68、基本形式 p68、辯證關系p69);? 第二章? 2、真理觀:真理內涵p71、真理客觀性p72、真理雙重屬性p73、真理檢驗標準p77? 第二章? 三、一般知識點:? 認識的兩次飛躍的基本條件p69,p70、認識運動的無限性和反復性p70-p71、認識與實踐的統(tǒng)一、真理與謬誤p76、真理與價值 ? 第三章? 一、基本概念:? 社會存在、社會意識、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階級、國家、國體與政體、人民群眾? 第三章? 二、教學重點:?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概念p95、辯證關系p97、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p98)? 2、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概念p100,p101、構成要素p100、兩者的辯證關系p102)、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概念p105、兩者的辯證關系p107)、國家(實質p106、國體與政體p106);階級概念p115與實質p115? 第三章? 3、社會基本矛盾運動p112、人民群眾是歷史創(chuàng)造者p130-p131? 第三章? 三、一般知識點:? 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兩種對立的歷史觀——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社會形態(tài)(內涵p109及一般規(guī)律p108?);階級斗爭p116、社會革命 p119 、改革p121、科學技術在社會中作用;? 群眾史觀:兩種對立的歷史觀(誰是歷史創(chuàng)造者——人民群眾)、制約人民群眾歷史創(chuàng)造性的因素p131——經濟條件、政治條件、精神文化條件、個人在社會歷史中的作用? 第四章? 一、基本概念:? 商品經濟p143、商品p144、商品二因素、勞動二重性、價值規(guī)律、社會必要勞動時間P145、貨幣P148、勞動力商品P153、剩余價值p157、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絕對剩余價值p159與相對剩余價值p160、資本積累、資本有機構成、資本周轉p165、利潤p168?、經濟危機? 第四章? 二、教學重點:? 1、勞動價值論:? 商品二因素p144與勞動二重性p145、價值規(guī)律(內涵p146及作用p147-p148)、貨幣概念p148與職能p148、私有制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p149-p150? 第四章? 2、剩余價值論:? 勞動力成為商品(條件p153-p154、勞動力商品二因素——價值和使用價值與特點p154)、剩余價值生產過程(前提p157、特點p157、剩余價值生產方法p159-p160、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p158、資本本質p158)、資本積累p162、資本的有機構成p163、相對過剩人口p164、工資p167、社會再生產(核心問題)p166、資本主義基本矛盾p169與經濟危機p170? 第四章? 三、一般知識點: ? 商品經濟產生條件p143、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價值形式的發(fā)展(四個階段表現)p148、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意義p151; ? 資本主義所有權與所有制(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本質)p156、資本的原始積累p141、資本的循環(huán)周轉規(guī)律(流程p165、條件p165)形式?及本質?、資本主義國家政治制度p172-p173及本質p172、意識形態(tài)p177及本質p177-。
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論原理:1、物質存在形式原理(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時空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方式)。
2、實踐本質原理(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主體能動性等特點)。3、意識的本質和能動性原理。
4、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原理,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關于世界本質的原理,是唯物論,是黨的思想路線的哲學基礎。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辯證法原理:1、普遍聯系的觀點中關于系統(tǒng)及其整體性、整體與部分關系的理解和應用能力;普遍聯系的觀點及其方法論意義。
2、質量互變規(guī)律的內涵及其方法論意義;辯證否定觀及其方法論意義。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辯證關系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在事物發(fā)展中的作用原理,即事物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原理。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原理:1、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區(qū)別原理;2、認識的主體及其形成和發(fā)展;3、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實踐的觀點是馬哲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4、認識發(fā)展辯證過程的原理;5、認識運動的不斷反復和無限發(fā)展的原理;6、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原理。
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史觀原理:1、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和諧發(fā)展原理;2、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決定力量原理;3、社會的實踐本質原理;4、社會是不斷自我更新的有機體原理;5、社會意識形態(tài)相對獨立性原理。
馬克思主義基本內容:
辯證唯物論:
辯證唯物論就是用辯證法的觀點研究世界的本質,即研究世界的本質“是什么”的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理論基礎和邏輯起點。它以物質和意識或思維和存在的關系為主線,系統(tǒng)論述了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實踐觀和意識觀。相應有四個原理:
(1)物質存在形式原理(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時空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方式);
(2)實踐本質原理(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主體能動性等特點);
(3)意識的本質和能動性原理;
(4)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原理,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關于世界本質的原理,是唯物論,是黨的思想路線的哲學基礎。
唯物辯證法:
該部分回答了“世界怎么樣”的問題。它通過闡述唯物辯證法的聯系和發(fā)展的兩個觀點,進而講解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guī)律和范疇,從不同側面揭示了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對立。其內容可概括為“兩個觀點、三大規(guī)律、四對范疇”。
其重要原理有:
1.普遍聯系的觀點中關于系統(tǒng)及其整體性、整體與部分關系的理解和應用能力;普遍聯系的觀點及其方法論意義;
2.度的含義及其認識意義;
3.質量互變規(guī)律的內涵及其方法論意義;
4.辯證否定觀及其方法論意義;
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辯證關系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在事物發(fā)展中的作用原理,即事物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原理。它內含以下內容:
(1)運用矛盾的同一性原理分析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矛盾的轉化原理以及二者之間的綜合;
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及其方法論意義;
8.矛盾發(fā)展的不平衡性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認識論:
本部分圍繞著實踐、認識、真理三個核心及認識發(fā)展過程中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認識發(fā)展律、真理發(fā)展律等三大規(guī)律,強調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系統(tǒng)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理論,實現了在實踐基礎上唯物論和辯證法的高度統(tǒng)一,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和歷史唯物論的有機結合,正確回答了“怎樣認識世界”的問題。
其重要原理有:
1.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區(qū)別原理;
2.認識的主體及其形成和發(fā)展;
3.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實踐的觀點是馬哲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
4.認識發(fā)展辯證過程的原理;
5.認識運動的不斷反復和無限發(fā)展的原理;
6.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原理;
7.真理的具體性原理;
8.真理和謬誤的辯證關系原理;
9.檢驗真理標準的唯物論和辯證法原理;
10.真理和價值的辯證關系原理;
唯物史觀:
本部分圍繞著社會和人兩個主題,系統(tǒng)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歷史唯物論的主要內容。
首先,總括性地說明人類社會的產生、本質和社會規(guī)律的特點以及社會有機體及其結構,這是學習和掌握歷史唯物主義諸原理的前提。它主要包括兩方面:第一,人類社會的物質基礎和本質;第二,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觀念結構。
其重要原理有:
1.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和諧發(fā)展原理;
2.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決定力量原理;
3.社會的實踐本質原理;
4.社會是不斷自我更新的有機體原理;
5.社會意識形態(tài)相對獨立性原理;
其次,著重講述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和動力以及社會歷史的主體,并從兩方面加以具體闡述:第一,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動力;第二,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
其重要原理有:
1.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guī)律;
2.“生產力標準”的依據及意義;
3.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和人的自覺活動辯證關系原理;
4.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fā)展的動力原理;
5.交往理論;
6.科學技術雙重效應;
7.歷史觀和黨的群眾觀的統(tǒng)一。
第一章 緒論 一、什么是哲學? 哲學是世界觀的理論體系。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tǒng)化的世界觀。 哲學是對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二、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關系(6分) 世界觀是人們對這個世界的總的根本的觀點和看法。 方法論是人們關于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關系:一般說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一致的,對世界的看法如何,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也會如何,既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倫;反過來說人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實踐中使用的方法不同,也體現了不同的世界觀。 因此,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 教材8 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是共性和個性的辯證關系。 1、相互區(qū)別:研究的對象不同,馬克思主義哲學把整個世界作為研究的對象,研究的世界的共同本質和普遍規(guī)律。
具體科學是以世界的某一領域、某一范圍作為研究的對象,研究的是這些領域的特殊規(guī)律。 2、相互聯系:具體科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世界共同本質的前提。
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具體科學的發(fā)展,為具體科學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3、反對兩種錯誤傾向:既不能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代替具體科學,也不能取消具體科學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作用。
(科學的科學對嗎?為什么?“科學的科學”是馬克思主義以前的哲學家對哲學的概括和總結。他們認為,“科學的科學”包羅萬象的,從而混淆了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
事實上哲學和具體科學是既相互區(qū)別,由相互聯系的。)(選) 四、哲學的基本問題及其意義 教材6(掌握) 1、思維和存在或物質和精神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2、哲學基本問題的內容包括兩方面: (1)思維和存在或物質和精神和為第一性的問題(成為本原問題),對這個體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標準。 (2)思維和存在有沒有統(tǒng)一性的問題,己任的認識能否反映客觀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
(唯物主義認識物質是可知論,徹底的唯心主義也是可知論)。 3、意義: (1)指導我們在實踐中要從客觀出發(fā)而不要從主觀出發(fā),正確處理主觀與客觀的關系。
(2)指導我們在實踐中積極主動地去認識和探索客觀事物的規(guī)律。 五、唯物主義發(fā)展的幾個歷史階段 教材8 1、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特征: 用物質的具體形態(tài)去說明整個物質世界; 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缺點是帶有只管猜測的性質,缺乏科學的論證。
在歷史觀上是唯心主義。 2、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特征:克服了古代唯物主義的樸素性,在用宗教神學的斗爭中做出了重要貢獻。
具有明顯的局限性: (1)機械性:用力學的尺度解釋一切“任何動物都說成是機器”。 (2)形而上學性:用鼓勵、精致、片面的觀點去觀察世界,逗人世界的運動變化和發(fā)展。
(3)不成地形:在歷史觀上是唯心主義。 3、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 達到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統(tǒng)一,是完備徹底的唯物主義。
六、*唯心主義產生的根源(一起考1、2、3或分考3) 1、社會根源: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剩余產品的出現,私有制的產生,積極的分化,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離。 2、緊急根源:在剝削階級占統(tǒng)治地位的社會中,由于剝削者脫離生產,壟斷了精神生產活動,因而總是片面夸大精神的作用,當他們把這種觀點加以理論化,西永華以后就形成了唯心主義。
3、認識論根源; 第一,人們的認識是在實踐中產生的,主觀與客觀,人士與事件是對立的統(tǒng)一,如果把主觀與客觀相分離,片面夸大主觀的作用,或者把認識的某一片斷加以絕對化,就會導致唯心主義。 第二,夸大感性認識會導致主觀唯心主義。
第三,夸大理性認識會導致客觀唯心主義。 七、辯證法的幾個歷史發(fā)展階段(選) 1、古代樸素辯證法: 特征:認為整個世界是不斷運動、變化和發(fā)展的。
但他們對世界的發(fā)展之提供了輪廓的說明,對構成世界的具體細節(jié)缺乏論證,具有猜測性。 2、近代唯心主義辯證法: 特征:把變化發(fā)展的主體看作是絕對精神獲絕對觀念;與唯心主義相結合;具有不徹底性。
3、現代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 特征:在科學的基礎上實現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自然觀和歷史觀的有機結合。 八、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條件(選) 1、歷史條件:產生于19世紀40年代。
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進入了資本主義盛會,其固有的矛盾: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越來越計劃,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越來越激烈。 2、自然科學條件:三大發(fā)現(1)能量守恒與轉化定律(2)細胞學說(3)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3,理論來源:德國古典哲學。
批判的吸取了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批判的吸取了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 九、為什么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以實踐為基礎的革命性和科學性的統(tǒng)一 教材10 十、建樹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變革 教材10(12分) 十一、為什么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教材15(沒有考過) 十二、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的錯誤是什么?教。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80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