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的傳播 1.光在同種均勻介質(zhì)中沿直線傳播. 2.真空中光速:c=3.00*108米/秒. 3.表現(xiàn): (1)小孔成像: (2)影的產(chǎn)生(本影、偽本影、半影),如圖6-1所示. (3)同種介質(zhì)中,兩眼可確定光源位置. 光的傳播規(guī)律是物體成像作圖的基礎,也是整個幾何光學的理論基礎. (二)光的反射現(xiàn)象 1.反射定律:反射光線跟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別位于法線兩則,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反射現(xiàn)象中光路可逆. 3.應用: (1)平面鏡成像. 1)成像光路圖,如圖6-2所示; 2)成像特點:像和物與鏡面對稱,成等大、正立、虛像. (為作圖準確,可先根據(jù)對稱性確定像的位置,再畫反射光線) 注意 (i)平面鏡不改變光束性質(zhì). (ii)入射光線不變,當鏡面轉(zhuǎn)過α角,則反射光線轉(zhuǎn)過2α角. (2)球面鏡對光線的作用及成像. 1)凸面鏡成縮小、正立虛像; 2)凹面鏡成像規(guī)律(不做要求). 特點 凸面鏡使光束發(fā)散,四面鏡使光束會聚. (三)光的折射 1.折射定律 折射光線跟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nèi),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cè),入射角的正弦跟折射角的正弦值成正比,即 i是入射角,r是折射角. 2.折射率 i為真空(或空氣)中光線的入射角,r為介質(zhì)中光線的折射角,n為該介質(zhì)的折射率. (1)其物理意義為反射光線在兩介質(zhì)界面上發(fā)生偏折程度的物理量(n越大、折射線偏離原來方向越厲害). (2)兩種介質(zhì)比較:n大,光密介質(zhì);n小,光疏介質(zhì). (3)折射率(n)和光的頻率(f)有關(在介質(zhì)中f大則n大). 注意,光線在界面上同時發(fā)生反射、折射時,反射光線能量隨入射角增大而增大,折射光線能量隨入射角增大而減小. 3.全反射 (1)條件: 1)光從光密介質(zhì)射向光疏介質(zhì); (2)發(fā)生全反射時,光線遵守反射定律. 4.應用 (1)平行玻璃板. 光線在兩個界面上發(fā)生兩次折射,出射光線發(fā)生了側(cè)移,光束性質(zhì)不變. (2)棱鏡. 作用: 1)色散,即一束白光通過三棱鏡后,形成彩色光帶的現(xiàn)象(色散后,紅光偏折小、紫光偏折大). 2)偏折:光線通過三棱鏡后發(fā)生偏折. (3)全反射棱鏡:用臨界角小于45°的介質(zhì)制成直角三棱鏡,可使光線發(fā)生全反射,可以控制光路. (四)透鏡成像 透鏡是利用光的折射現(xiàn)象控制光路和成像的光學器件,透鏡有凸透鏡、凹透鏡兩種.凸透鏡對光線起會聚作用,凹透鏡使光線發(fā)散,且透鏡光路可逆. 1.透鏡成像作圖 三條典型光線是透鏡成像作圖的基礎: (1)凸透鏡成像光路圖(圖6-5); (2)凹透鏡成像光路圖(圖6-6). 注意 1)入射、反射、折射光線用帶箭頭實線表示,反向延長線用虛線. 2)實像用實線,虛像用虛線,箭頭表示像的倒正. (3)成像規(guī)律和特點如下: (4)成像作圖類型. 1)已知物、透鏡,確定像; 2)已知像、透鏡,確定物; 3)已知物、像,確定透鏡. (5)透鏡的遮擋與拆合. 1)遮擋:凸透鏡部分被遮擋,仍然成完整像,但像變暗; 2)拆開:凸透鏡切成兩部分,相當于兩個透鏡分別成像. 2.透鏡成像公式. (1)公式 (2)符號: 注意,當凸透鏡成實像時: 2)v≥2f,物距和像距之和隨v增大而增大,即物越靠近焦點,物和像的距離越大. (3)放大率: l為物長,l'為像長.。
一. 攝影技術與圖片處理的基礎知識 1. 攝影技術的發(fā)展 a. 相機的發(fā)明 1839年8月19 日法國畫家達蓋爾利用本國人尼埃普斯(Niepce)的顯影概念公布了他發(fā)明的“達蓋爾銀版攝影術” b. 相機的分類 1. 依觀景器系統(tǒng)區(qū)分:單眼反光觀景器系統(tǒng)、透視觀景器系統(tǒng)、雙眼反光觀景器系統(tǒng) 2. 依對焦系統(tǒng)區(qū)分:手動對焦、自動對焦 3. 依相機使用的軟片大小來區(qū)分: 135 相機【24mm x 36mm 】 120 相機【57mm x 57mm ( 簡稱 6 x 6 ) 、56mm x 70mm ( 簡稱 6 x 7 )、60mm x 69mm ( 簡稱 6 x 9 )】 c. 大型相機的優(yōu)點 2. 沖印技術的發(fā)展 a. 沖洗的原理 銀離子、鹵素離子、顯影、停影、定影、水洗 b. 底片的類型 c. 底片的掃描 掃描儀、電子分色 3. 數(shù)碼攝影技術簡介 a. CCD技術的發(fā)展 1970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發(fā)明了CCD,“阿波羅”登月飛船用了CCD拍攝技術。
索尼公司于1981年8月在一款電視攝像機中首次采用CCD,將其用作直接將光轉(zhuǎn)化為數(shù)字信號的傳感器。 CCD(Charge Coupled Device)是一種半導體裝置,能夠把光學影像轉(zhuǎn)化為數(shù)字信號。
CCD上植入的微小光敏物質(zhì)稱作像素(Pixel)。一塊CCD上包含的像素數(shù)越多,其提供的畫面分辨率也就越高。
CCD的加工工藝有兩種,一種是TTL工藝,一種是CMOS工藝 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電壓控制的一種放大器件。 b. 膠片與數(shù)碼的質(zhì)量對比 如果要接近傳統(tǒng)135mm底片的影像素質(zhì),以目前的技術,至少需要2400萬像素的影像芯片才辦得到 2130萬像素瑪米亞數(shù)碼后背 萬富士4000萬像素數(shù)碼后背 Hassleblad6000萬像數(shù)后背 4. 圖片處理技術簡介 暗房放大技術 傳統(tǒng)黑白放大機: 顯影、停影、定影、水洗 二. 攝像技術與后期制作的基礎知識 1. 攝像技術的發(fā)展 a. 膠片攝像機 b. VHS攝像機 c. DV攝像機 d. HDV攝像機 e.電影及畫質(zhì)的超清晰度高清攝像機: 2004年 SONY和美國Panavision公司聯(lián)合開發(fā)的:Genesis系統(tǒng)!這個數(shù)字電子攝影機系統(tǒng)使用的是一枚 SONY開發(fā)的對角線為 27.2mm的 1244萬像素(5,760 x 2,160)的CCD。
2. 劇組的構成與職責: 制片組:制片人、制片主任、監(jiān)制 導演組:總導演、編劇、場記、副導演 表演組:演員、動作指導、臺詞指導、配音員 攝影組:攝影指導、掌機、燈光、攝影助理 錄音組:錄音師、音效師、音樂師 美工組:美術指導、道具、服裝、化妝、布景 后期組:剪輯師、動畫師、設計師 三. 多媒體、視聽語言理論知識 1. 鏡頭與景別 a. 鏡頭的三個含義 光學鏡頭、素材鏡頭、完成片鏡頭 b. 景別的含義 特寫、近景、中景、全景、遠景 2. 角度與燈光 a. 鏡頭的運動 推、拉、搖、移、升降、旋 b. 鏡頭的角度 平視、仰視、俯視 c. 燈光的類型 硬光和軟光、強光和弱光、寬光和窄光 d. 燈光的角度 水平方向:分為正、側(cè)、逆三個角度 垂直方向:分為高、中、低三個角度 3. 軸線與運動 a. 軸線的分類 “軸線”是指電影鏡頭在轉(zhuǎn)換中制約視角變換范圍的界線。 b. 軸線規(guī)律的含義 在拍攝軸線雙方總角度所在的軸線一側(cè)面180度左右的范圍內(nèi),攝影機所拍攝的任何角度變換鏡頭連接起來后,在畫面的處理上都不會給觀眾造成方向的混亂。
4. 蒙太奇與剪輯 a. 蒙太奇的含義 蒙太奇(montage)借用了法語建筑學的名詞,原意是指構成、裝配,將建筑元件結(jié)構為一個建筑物。引申用在電影方面就是剪輯和組合,也就是在電影創(chuàng)作中把鏡頭組接起來進行敘事、抒情和觀念表達的表意手法。
b. 剪輯對時間的處理手法 壓縮時間、放大時間、凝滯時間、還原時間 c. 剪輯常用的技巧 切、淡出、淡入、疊化 5. 特效與聲畫對位 a. 剪輯的特效類型 色彩特效、圖層特效、動畫特效、扣像特效 b. 配音的常規(guī) 聲畫對位、聲畫分離、配樂 四. 硬件、軟件的使用說明 1. 攝影機的使用 關鍵詞: DPI:(Dot per inch)是圖像分辨率為數(shù)碼相機可選擇的成像大小及尺寸。 全畫幅:DSLR是數(shù)字單鏡頭反光照相機的英文縮寫,全畫幅相機是指CCD或COMS感光面積同135傳統(tǒng)相機的膠片面積是35.8*23.9毫米以上面積的相機 (不同的品牌轉(zhuǎn)換系數(shù)是不一樣的,尼康是1.6倍 佳能是1.5倍 ) 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國際標準組織的縮寫,是衡量膠片對光線敏感程度的標準 由下圖看出,ISO值高的圖片會比ISO值低的圖片亮,但是同時,也容易增加噪點。
光圈:光圈英文名稱為Aperture,光圈是一個用來控制光線透過鏡頭,進入機身內(nèi)感光面的光量的裝置。光圈F值 = 鏡頭的焦距 / 鏡頭口徑的直徑從以上的公式可知要達到相同的光圈F值,長焦距鏡頭的口徑要比短焦距鏡頭的口徑大。
快門:英文"Shutter",是相機中控制曝光時間的部件;快門時間越短,曝光時間越少。快門分類:鏡前快門、鏡間快門、光圈快門、鏡后快門、反光鏡快門 長時間快門: B快門:當快門紐按下時,即開啟快門,直到放開快門鈕,才將快門關閉,這種快門稱作B快門。
T快門:與B快門功能一樣,只是于第二次按下快門鈕才將快門關閉,較常見于傳統(tǒng)機械式單眼相機,目前大部份相機己無此裝備。 X快門:通常是指閃光燈同步開啟的快門速度 焦距。
由于這一章是逃跑性質(zhì)的章節(jié),所以不必與那些追兵們做過多糾纏,抓緊時間逃跑(尤其是ニーナ)才是上策。
一開始,騎士們抓緊時間去追殺那些盜賊,以搶奪那些好東西,尤其是能力道具。其中建議務必搶到的是天使の衣和竜の盾,這對于カミユ后期一騎當千來說是相當重要的。
等追殺完那些追兵之后,我方應該已經(jīng)來到中央的山脈位置,而中間的那群強盜們也應該離我們很近了,這里建議讓カミユ闖入森林中一口氣多消滅幾個蠻族,下一回合,其余人躲入森林順便消滅剩下的強盜,不要讓強盜們有攻擊到ニーナ的機會,然后カミユ擋在森林左邊的位置迎接追兵,盡量不要讓追兵們有攻擊到除了カミユ之外的其他人的機會,這一回合カミユ要連續(xù)阻擋5個銀槍圣騎士的攻擊,可以說這個回合很關鍵,在敵人行動前務必使用完天使の衣和竜の盾以強化體力和防御,最好同時保持カミユ在滿HP狀態(tài),這樣撐下5次銀槍攻擊還是沒什么問題的。同時其余人抓緊閃。
另外,カミユ也不要待在原地阻擋敵人,建議邊打邊跑,與敵人拉長戰(zhàn)線,而這時在HP和防御強化的カミユ面前,除了銀槍圣騎士之外,其余人的攻擊均已沒有威脅,カミユ一人就足以應付追兵,而前方也已經(jīng)沒有任何前進的障礙了,ニーナ盡快到達指定地點吧。
天文學是研究天體、宇宙的結(jié)構和發(fā)展的科學,內(nèi)容包括天體的構造、性質(zhì)和運行規(guī)律等。
1.星座中星星的命名規(guī)則是按照每顆星星的亮度,從明到暗,每顆星各由一個希臘字母代表。當所有二十四個希臘字母用完后,接著再用阿拉伯數(shù)字表示。
2“星等”是天文學上對星星明暗程度的一種表示方法,記為m。 天文學上規(guī)定,星的明暗一律用星等來表示,星等數(shù)越小,說明星越亮,星等數(shù)每相差1,星的亮度大約相差2.5倍。
3.“天球”是天文學上為了與人們的直觀感覺相適應,把天空假想成一個巨大的球面,這便是天球。天球的中心自然就是我們地球,它的半徑無窮大。天球只是人們的一種假設,是一種“理想模型”,引入天球這一概念,只是為了確定天體位置等方面的需要。
4.“天赤道”和“天極”是天文學上用來確定天體位置的方法,它與地球表面非常相似,也是通過經(jīng)緯坐標系來實現(xiàn)。最常用而且最重要的天球坐標系,就是赤道坐標系。
5、天頂是觀察者所在位置垂直上方在天球上的點 。
6.“赤經(jīng)”、“赤緯”。在天球的赤道坐標系中,天體的位置根據(jù)規(guī)定通常用經(jīng)緯度來表示,稱作赤經(jīng)(α)、赤緯(δ)。
7.“黃道”與黃道星座。天文學把太陽在天球上的周年視運動軌跡,稱為“黃道”,也就是地球公轉(zhuǎn)軌道面在天球上的投影。太陽在天球上沿著黃道一年轉(zhuǎn)一圈,為了確定位置的方便,人們把黃道劃分成了十二等份(每份相當于30°),每份用鄰近的一個星座命名,這些星座就稱為黃道星座或黃道十二宮。
8.“恒顯圈”與“恒隱圈”。 假設一個地點的緯度是φ,那么赤緯小于-(90°-φ)的天體在這里就永遠看不到。反之,凡是赤緯大于(90°-φ)的天體,在這里就總能看到。 因此,在天文學上,赤緯(90°-φ)稱為這一地區(qū)的“恒顯圈”,而赤緯-(90°-φ)叫做該地區(qū)的“恒隱圈”。
9.“歲差”地球的自轉(zhuǎn)軸在天空中的方向是不斷變化的,并不總是指向某一固定點,這在天文學上叫做歲差。
10、天體的“自行”。 恒星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它們也在運動。天文學上稱之為恒星的“自行”。其實,恒星的運動如果與視線平行,我們是看不出來的。所以,自行的真正定義應該是恒星運動垂直于視線的分量。
11.“雙星”、“聚星”和“星團”。不但看上去離得近,實際距離也很近的兩顆星,通過萬有引力互相吸引,彼此圍繞著對方不停地旋轉(zhuǎn)。只有這種關系,才能稱作現(xiàn)代天文學意義上的雙星。天文學上把雙星中比較亮的一顆稱為主星,比較暗的那顆稱為伴星。三顆或三顆以上靠引力聚在一起的星,稱作“聚星”。如果聚星的成員超過了10個,一般就稱之為“星團”。
12 .“雙重星系”、“星系群”和“星系團”。群星璀璨的星系,也和單個的星星類似,常常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與雙星、聚星和星團類似,我們稱他們?yōu)椤半p重星系”、“星系群”和“星系團”。對于雙重星系,把較大的叫做主星系,較小的稱為伴星系。
13.“星云”與“河外星系”。宇宙空間的很多區(qū)域并不是絕對的真空,在恒星際空間內(nèi)充滿著恒星際物質(zhì)。恒星際物質(zhì)的分布是很不均勻的,其中宇宙塵埃物質(zhì)密度較大的區(qū)域,所觀測到的是霧狀斑點,稱為星云。河外星系(例如室女座和后發(fā)座的河外星系),指的是銀河系之外的其它星系,通常干脆簡稱為“星系”,它們都是與銀河系屬于同一量級的龐大恒星系統(tǒng)。河外星系一般用肉眼看不見,就是通過一般望遠鏡去觀察,也還是一片霧氣,跟星云簡直一樣。所以以前人們一直把它們也當做星云,稱為河外星云。后來經(jīng)過深入的研究,天文學家才發(fā)現(xiàn)二者完全是兩碼事:河外星云實際上是和我們銀河系類似的星系,而上面所說的真正的“星云”,都是我們銀河系的內(nèi)部成員,是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因此,現(xiàn)代天文學再也不用“河外星云”這個詞了,而一律改稱“河外星系”。
14.“變星”凡是能夠觀測到亮度變化的恒星,都稱為變星。變星主要分為造父變星和食變星兩類。
15.恒星的顏色與其表面溫度的關系。其它所有恒星也和太陽一樣,是熾熱的大火球。不過,它們的表面溫度并不相同,天文學家發(fā)現(xiàn),恒星的表面溫度越高,它發(fā)出的光線的顏色越偏向紫色,溫度越低,越偏向紅色。因此,通過恒星的顏色,可以較為粗略地判斷出該恒星表面溫度的相對高低。
16、希臘字母ΑΒΓΔΕΖΗΘΙΚ∧ΜΝΞΟ∏Ρ∑ΤΥΦΧΨΩ αβγδεζηθικλμνξοπρστυφχψω
1、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化學反應的總稱,是生物與非生物最根本的區(qū)別,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
包括a、同化作用(合成代謝):合成物質(zhì),貯存能量;b、異化作用(分解代謝):分解物質(zhì),釋放能量。 2、病毒:屬于生物,無細胞結(jié)構,它們寄生在其它生物體內(nèi)生活和繁殖后代,所以是具有生命的生物體,細菌病毒又稱噬菌體,病毒的遺傳物質(zhì)可能是DNA或者可能是RNA。
3、應激性:是指生物體對外界刺激發(fā)生一定反應的特性。需要時間短。
(如:蛾、蝶類的趨光性)。 4、反射:是指多細胞高等動物通過神經(jīng)系統(tǒng)對各種刺激所發(fā)生的反應(如:狗見主人搖頭擺尾),屬于應激性。
5、適應性:是生物與環(huán)境相適應的現(xiàn)象,是通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形成的。 6、遺傳性:是指親代與子代之間表現(xiàn)出相似的特性。
7、細胞學說:德國植物學家施萊登和動物學家施旺提出的,其內(nèi)容為細胞是一切動植物結(jié)構的基本單位。 8、生物工程學:以生物科學為基礎,運用科學原理和工程技術來加工或改造生物材料,從而產(chǎn)生出人類所需要的生物或生物制品。
9、生態(tài)學:研究生物與其生存環(huán)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 1、生物體具有共同的物質(zhì)基礎和結(jié)構基礎。 2、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結(jié)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細胞是構成一切動植物體結(jié)構的基本單位。
3、生物生長的根本原因是:同化作用>異化作用。 4、遺傳使物種保持相對穩(wěn)定,變異使物種向前發(fā)展進化。
凡是生物的基本特征都是由遺傳物質(zhì)——核酸決定的。蛋白質(zhì)分子的多樣性是由核酸控制的。
5、能夠維持和延續(xù)生命的特征是新陳代謝和生殖。 6、生物科學的發(fā)展:a、描述性生物學階段(成就:細胞學說創(chuàng)立;1859年,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提出了以自然選擇為中心的生物進化理論)。
b、實驗生物學階段(成就:1900年,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重新提出)c、分子生物學階段(成就:1944年,美國的艾弗里用細菌做實驗材料,第一次證明DNA是遺傳物質(zhì);進入分子生物學階段的標志是1953年,美國的沃森和英國的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雙螺旋結(jié)構模型。)。
7、當代生物學的主要朝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發(fā)展:微觀已達到分子水平;宏觀是關于生態(tài)學的研究。 8、生物工程的成就a、醫(yī)藥:乙肝疫苗、干擾素、人類基因組計劃;b、農(nóng)業(yè):抗植物病毒、兩系法雜交水稻、轉(zhuǎn)基因鯉魚、抗蟲棉;c、開發(fā)能源和環(huán)境保護:石油草和超級菌。
9、世界五大問題:解決人口爆炸、環(huán)境污染、資源匱乏、能源短缺和糧食危機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99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