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注音:
《風》唐代:李嶠
《fēng 》táng dài :lǐ qiáo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jiě luò sān qiū yè ,néng kāi èr yuè huā 。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guò jiāng qiān chǐ làng ,rù zhú wàn gān xié 。
注釋:
1、解落:吹落,散落。解:解開,這里指吹。三秋:秋季。一說指農歷九月。
2、能:能夠。二月:農歷二月,指春季。
3、過:經(jīng)過。
4、斜:傾斜。
釋義:
能吹落秋天金黃的樹葉,能吹開春天美麗的鮮花。
刮過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進竹林能使萬竿傾斜。
作者簡介:
李嶠(645年-714年),字巨山,趙州贊皇(今河北贊皇)人,唐朝宰相。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作年未得確證。有人認為,李嶠、蘇味道、杜審言三人一起在春天游瀘峰山,山上景色秀美,一片蔥郁。等及峰頂之時,一陣清風吹來,李嶠詩興大發(fā),隨口吟出了這首詩。
名家點評:
復旦大學教授楊乃喬《千家詩新編》:筆法細致,觀察敏銳。
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崔增亮《小學古詩教學研究》:語言精練、準確、形象。
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教授羊玉祥《古典詩文鑒賞》:四句皆對,字字皆對,也比較板滯。
擴展資料:
這首詩能讓人看到風的力量。如果把詩題蓋住,這首詩就是一則謎語,這是此詩的一大妙處。風是無形的,風又是實在的,我們看不到風,卻能感受到風。
秋風能掃盡落葉,春風能催開鮮花,風能激起千層浪,風能吹得萬竹斜??床灰?、摸不著、聞不到的“風”在作者筆下,變得形象生動,讀后仿佛滿紙是 颯颯的風聲,似乎手可以捧、鼻可以聞、耳可以聽。
風無形,空氣流動形成風。但它又是有形的,,一陣微風掠過,小草含笑向人們點頭,花兒在風中搖曳著,變著法兒撒歡兒,炊煙隨著風的節(jié)奏跳起直上重霄的舞蹈,纖細的柳枝輕拂著樹下游人的臉龐。
風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當它歡欣的時候,往往伴著細雨洋洋灑灑飄落,春天來臨的時候,風過千山秀、二月春風似剪刀,春風拂拂,像“飛天”的裙裾在梳理著,春風吹醒冬眠的柳絳,春風送來翩飛的燕子,春風吹綠了千溝萬壑,春風搖醒了小草的青春,也在人們心中播下了盎然的春意。
當它發(fā)怒的時候,過江卷起漫天狂瀾,有蘇軾的《赤壁懷古》來證明: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它引發(fā)海嘯,將參天大樹連根撥起,用掌擊碎轎車甩向路溝,用衣袖揮斷成片樹木,狂笑著,輕蔑地看著對它束手無策的人們,視自己為一列戰(zhàn)車,而世上萬物如螳臂。
當它悲哀的時候,會發(fā)出嗚嗚咽咽的聲音,似在訴說心中的悲怨與委屈,似小孩在哭泣,聽之也不得不為之動容。
風是神奇的,風是千變萬化的,風是柔弱的,風又是強悍的。敏感的風,多情的風,凄婉的風,千姿百態(tài)的風,你是人類的朋友,卻也給人類帶來無盡的災難,風,你讓人不得不愛,同時也讓人懼之三分。
全詩除詩名外,卻不見風字;而每一句都表達了風的作用,如果將四句詩連續(xù)起來,反映了世問的歡樂和悲傷,表達了“世風”和“人風”。風是善變的,有柔弱,又有彪悍,風是多情的,姿態(tài)豐盈,萬竹起舞,短短的四句詩,以動態(tài)的描述詮釋了風的性格。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李嶠 (唐朝宰相)
關山月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zhàn)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古風(其一)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 王風委蔓草,戰(zhàn)國多荊榛。
龍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 正聲何微茫,哀怨起騷人。
揚馬激頹波,開流蕩無垠。 廢興雖萬變,憲章亦已淪。
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 圣代復元古,垂衣貴清真。
群才屬休明,乘運共躍鱗。 文質相炳煥,眾星羅秋旻。
我志在刪述,垂輝映千春。 希圣如有立,絕筆于獲麟。
古風(其十五) 燕昭延郭隗,遂筑黃金臺。 劇辛方趙至,鄒衍復齊來。
奈何青云士,棄我如塵埃。 珠玉買歌笑,糟糠養(yǎng)賢才。
方知黃鵠舉,千里獨徘徊。 子夜四時歌:秋歌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子夜四時歌:冬歌 明朝驛使發(fā),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針冷,那堪把剪刀。 裁縫寄遠道,幾日到臨洮? 長干行 妾發(fā)初復額,折花門前劇。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
十四為君婦,羞顏未嘗開。 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塵與灰。 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 十六君遠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觸,猿鳴天上哀。 門前遲行跡,一一生綠苔。
苔深不能掃,落葉秋風早。 八月蝴蝶黃,雙飛西園草。
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 早晚下三巴,預將書報家。
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 春思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
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 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
廬山秀出南斗旁,屏風九疊云錦張,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梁。
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障凌蒼蒼。 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fā)。 閑窺石鏡清我心,謝公行處蒼苔沒。
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 遙見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盧敖游太清。 夢游天姥吟留別 ??驼勫?,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云霓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
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 怳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金陵酒肆留別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fā)。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
長相思 長相思,在長安。 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淥水之波瀾。 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
長相思,摧心肝。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行路難三首之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值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行路難三首之二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羞逐長安社中兒,赤雞白雉賭梨栗。
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 淮陰市井笑韓信,漢朝公卿忌賈生。
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擁彗折節(jié)無嫌猜。 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
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臺? 行路難,歸去來! 塞下曲六首(其一)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zhàn)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贈孟浩然 。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 納蘭性德《木蘭詞·擬古決絕詞柬友》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 孟浩然《春曉》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其一》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 崔護《題都城南莊》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 王安石《泊船瓜洲》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 杜甫《春夜喜雨》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 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 王安石《元日》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 朱熹《春日》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 王之渙《涼州詞二首·其一》。
1. 這首詩讓人看到了風的力量:風,能使晚秋的樹葉脫落,能催開早春二月的鮮花,它經(jīng)過江河時能掀起千尺巨浪,刮進竹林時可把萬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2. 風
唐 作者李嶠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1. 李嶠(645年-714年),字巨山,趙州贊皇(今河北贊皇)人,唐朝宰相。
2. 李嶠出身于趙郡李氏東祖房,早年以進士及第,歷任安定尉、長安尉、監(jiān)察御史、給事中、潤州司馬、鳳閣舍人、麟臺少監(jiān)等職。他在武后、中宗年間,三次被拜為宰相,官至中書令,階至特進,爵至趙國公。睿宗時貶任懷州刺史,以年老致仕,玄宗時再貶滁州別駕。開元二年(714年)病逝于廬州別駕任上,終年七十歲。
3. 李嶠生前以文辭著稱,與蘇味道并稱"蘇李",又與蘇味道、杜審言、崔融合稱"文章四友",晚年更被尊為"文章宿老"。但他歷仕五朝,先是依附張易之兄弟及武三思,繼而又追隨韋氏一黨,其人品多受詬病。史家評價,貶抑居多。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26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