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大學(xué)》:"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物格而后知至的譯文為為通過(guò)降低自己的欲望,減少自己的貪念,來(lái)讓自己頭腦清醒,是非曲直分明。
正念分明后就要努力在待人處事的各方面做到真誠二字,努力斷惡修善,久而久之自己的修養就起來(lái)了,有智慧了。這時(shí)就可以把自己的家庭經(jīng)營(yíng)好了。
家庭是國家的縮影,把自己家庭的經(jīng)營(yíng)好了的人也一定可以把國家治理好。一個(gè)能把自己國家治理好的人,那么他(她)也一定能讓世界充滿(mǎn)和諧,天下太平。
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禮記·大學(xué)》
原文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說(shuō):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國家;要治理好國家的人,要先整頓好自己的家;要整頓好家的人,要先進(jìn)行自我修養;要進(jìn)行自我修養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養完善;自我修養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頓有序;家庭整頓好了,然后國家安定繁榮;國家安定繁榮了,然后天下平定。
這是儒家思想傳統中知識分子尊崇的信條。以自我完善為基礎,通過(guò)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幾千年來(lái)無(wú)數知識者的最高理想。然而實(shí)際上,成功的機會(huì )少,失望的時(shí)候多,于是又出現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與“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積極而達觀(guān)的態(tài)度相互結合補充,幾千年中影響始終不衰。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前一句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出處《禮記·大學(xué)》
修身,簡(jiǎn)單地說(shuō),就是修身養性。使自己的心境修為在常人之上,而不單單是有一技之長(cháng)。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齊家,家為社會(huì )的最小整體單位,如何管理好一個(gè)家族、成為宗族的楷模,同樣是一門(mén)大學(xué)問(wèn)。
治國平天下,其實(shí)這為兩個(gè)詞,治國是指治理諸侯國,平天下是指使天下黎民百姓安居樂(lè )意,但是現代我們可以把它合并說(shuō)來(lái)。
擴展資料:
《禮記·大學(xué)》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譯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知研究萬(wàn)事萬(wàn)物。通過(guò)對萬(wàn)事萬(wàn)物的認識研究,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參考資料:人民網(wǎng)-品讀曾國藩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來(lái)自于《禮記·大學(xué)》中的句子,原句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譯文: 通過(guò)對萬(wàn)事萬(wàn)物的認識、研究后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 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 品性;品性修養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 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擴展資料《禮記·大學(xué)》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相傳為孔子弟子曾參(前505~前434)所作。
唐代韓愈、李翱等把《大學(xué)》、《中庸》看作與《孟子》、《易經(jīng)》同等重要的“經(jīng)書(shū)”;宋代“二程”、朱熹祖述這種觀(guān)點(diǎn),竭力推崇其在經(jīng)書(shū)中的地位,旨在弘揚理學(xué)。朱熹將《大學(xué)》、《中庸》、《論語(yǔ)》、《孟子》并稱(chēng)“四書(shū)”。
于南宋紹熙元年(1190)刊刻成《四書(shū)章句集注》,因《論語(yǔ)》記載孔子言行,《大學(xué)》為曾子所作,《中庸》為子思所作,《孟子》記載孟子言行,故又稱(chēng)“四子書(shū)”。元延祐年間,以《四書(shū)章句集注》試士子,懸為令甲,從此,“四書(shū)”成為蕓蕓士子干祿之必讀經(jīng)典。
《大學(xué)》原文部分摘抄如下: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參考資料來(lái)自:百度百科-禮記·大學(xué)。
出處:《禮記·大學(xué)》。相傳為孔子弟子曾參(前505~前434)所作。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白話(huà)譯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
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知研究萬(wàn)事萬(wàn)物。
通過(guò)對萬(wàn)事萬(wàn)物的認識研究,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擴展資料
《禮記·大學(xué)》在闡釋“平天下在治其國”的主題下,具體展開(kāi)了如下幾方面的內容:
1、君子有絜矩之道。
2、民心的重要: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
3、德行的重要:德本財末。
4、用人的問(wèn)題:唯仁人為能愛(ài)人,能惡人。
5、利與義的問(wèn)題: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
所謂絜矩之道,是與前一章所強調的“恕道”一脈相承的。如果說(shuō),“恕道”重點(diǎn)強調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將心比己方面,那么,“絜矩之道”則是重在強調以身作則的示范作用方面。
如孔子對季康子說(shuō):“當政者的德行好比是風(fēng),老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只要風(fēng)吹草上,草必然隨風(fēng)倒伏。”(《論語(yǔ)-顏淵》)世道人心,上行下效。
關(guān)鍵是看你說(shuō)什么,提倡什么,做什么。榜樣的力量是無(wú)窮的,領(lǐng)袖的力量更是不可估量的。所以,當政治國的人必須要有“絜矩之道”。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禮記·大學(xué)
出自《禮記·大學(xué)》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這是儒家思想傳統中知識分子尊崇的信條.以自我完善為基礎,通過(guò)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幾千年來(lái)無(wú)數知識者的最高理想.然而實(shí)際上,成功的機會(huì )少,失望的時(shí)候多,于是又出現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與“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積極而達觀(guān)的態(tài)度相互結合補充,幾千年中影響始終不衰.這句話(huà)是后人給予的總結,沒(méi)有下一句。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信息網(wǎng)絡(luò )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gè)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huì )及時(shí)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shū)B(niǎo). 頁(yè)面生成時(shí)間:2.63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