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別王侍御維/留別王維 作者:丘為
?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只應守孤寂,還掩故園扉。
翻譯: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這樣孤寂還等待著什么?天天都是懷著失望而歸。我想尋覓幽靜山林隱去,又可惜要與老朋友別離。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只應守孤寂,還掩故園扉。
當權者有誰肯能援引我,知音人在人間真實稀微。只應該守孤寂了此一生,關閉上柴門與人世隔離。
注釋:
寂(jì)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寂寂:落寞。竟何待:要等什么。空自:獨自。欲尋芳草去:意思是想歸隱。芳草:香草,常用來比喻有美德的人。違:別離。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只應守孤寂,還掩故園扉(fēi)。
當路:當權者。假:提攜。扉:門扇。
賞析:
這首詩是孟浩然回襄陽臨行前留給王維的。詩人抒宣布因為沒人舉薦,短少知音而失落的哀怨情懷。這首詩表達直爽,言語淺顯,怨懟之中,又帶有痛苦意味,感情真摯動聽,耐人尋味。
第一聯(lián)寫落第后的現(xiàn)象:門前冷落,車馬稀少。“寂寂”兩字,既是寫實,又是寫虛,既體現(xiàn)了門庭的現(xiàn)象,又體現(xiàn)了作者的心境。一個落第士子,沒有人來理睬,更沒有人來陪伴。只有孤單單地“空自歸”了。在這種景象下,長安雖好,也沒有什么可眷戀的。他考慮到返回故鄉(xiāng)了,“竟何待”正是他考試不中必然的主意。
第二聯(lián)寫告別之情。“芳草”一詞,來自《離騷》,王逸認為用以比喻忠貞,而孟浩然則用以代表自己歸隱的理想。“欲尋芳草去”,標明他又考慮歸隱了。“惜與故人違”,標明了他同王維友情的深厚。一個“欲”字,一個“惜”字,充分地顯示出作者思維上的對立與斗爭,從這個思維活動里,卻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告別之情。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兩句,闡明歸去的原因。口氣沉痛,充滿了怨懟之情,痛苦之淚。一個“誰”字,反問得較為有力,標明他切身體會到世態(tài)炎涼、情面如水的滋味。能了解自己心思,欣賞自己才干的人,只有王維,這的確是太少了!一個“稀”字,準確地表達出知音難遇的社會現(xiàn)實。這在封建社會里是具有典型意義的。
這一聯(lián)是全詩的要點,就是因為這兩句,使得全詩才具有一種強烈的怨懟、憤懣的氣氛。真摯的感情,深刻的體驗,是頗能感動讀者的,特別是對于那些有相似遭遇的人,更簡單引起共鳴。如果再從結構上考慮,這一聯(lián)正是全詩的樞紐。由落第而思歸,由思歸而告別,從而在感情上產生了對立,這都是水到渠成的。僅僅因為體驗到“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這一冷漠的現(xiàn)實,自知功名無望,才下定決心再回襄陽隱居。這一聯(lián)正是第四聯(lián)的根據(jù)。
“只應守孤寂,還掩故園扉”,標明了歸隱的堅決。“只應”二字,是耐人尋味的,它標明了在作者看來歸隱是唯一應該走的路途。也就是說,赴都應舉是人生路途上的一場誤解,所以毅然地“還掩故園扉”了。
綜觀全詩,既沒有美麗的畫面,又沒有華麗辭藻,語句平平,平平得近乎白話。對偶也不求整齊,卻極端天然,毫無斧鑿痕跡。但是卻把落第后的心境,體現(xiàn)得較為深刻。言淺意深,頗有余味,耐人咀嚼。
這首詩是作者科舉落第離開長安時贈別友人王維的作品。首聯(lián)直接說出“自歸”,頷聯(lián)則寫題意“告別”,頸聯(lián)闡明“自歸”之故——乃是知音既少,當?shù)啦槐兀丝滩蛔撸螘r。尾聯(lián)敘寫決心隱居不仕,歸隱田園。詩以失落后的牢騷貫穿全詩。言語平平樸素,近于白話,不考究對偶,順其天然。
在京求仕不成, 詩中便布滿著對“當路誰相假”的憤懣,并用“獨尋芳草去”自我解嘲。
綜觀全詩,既沒有美麗的畫面,又沒有華麗辭藻,語句平平,平平得近乎白話。對偶也不求整齊,卻極端天然,毫無斧鑿痕跡。但是卻把落第后的心境,體現(xiàn)得較為深刻。言淺意深,頗有余味,耐人咀嚼。
我們是專業(yè)的WordPress網(wǎng)站建設團隊,提供高品質的WordPress主題。新主題微信公眾號:www-xintheme-com,歡迎熱愛WordPress的每一位朋友關注!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53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