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團是日本人比較常在吃的
臺灣的飯團
飯團的起源與由來
飯團,在日本幾乎是生冷的,在臺灣卻是熱騰騰的糯米飯團,內容物包括油條、蘿卜乾等等,由於便於制作,因此常當作便當,在日本、臺灣等地非常普遍。
大家知道嗎?
飯團的起源可以回溯到彌生時代(西元前五世紀到西元三世紀間的800年間)。在西元1958年,日本考古學家在青森縣南津郡的垂柳遺跡中,發(fā)現(xiàn)二百粒彌生時代中(200B.C.-100A.D.)的炭化米,及殘留稻谷痕跡的彌生陶器。其后,又在石川縣鹿島郡西町杉谷的文化遺跡中,挖掘出三角形飯團的炭化米。據(jù)日本民俗學者柳田國男的研究,他認為日本原住民族,「利用三角形的外模制造飯團,象徵心臟,恭奉於神前。」這條資料或許可以視為御飯團起源甚早的佐證。
在日本東北以圓形及太鼓形;關東?東海地區(qū)以三角形;關西地區(qū)則以圓桶形為主,因地區(qū)的不同飯團形狀也有差異。而配料方面,關東地區(qū)以鮭魚;關西地區(qū)以魩仔魚,也是和地區(qū)的不同而異。而飯團的名稱也是,在東日本一般稱為「おむすび (Omusubi)」,而「おにぎり (Onigiri)」則是西日本一般的稱呼。
而粢飯團,就是臺灣早上常吃的傳統(tǒng)飯團,本是中國江南地區(qū)早餐食品,也流行於香港,由飯團演變而成的,以糯米為主,也有摻其他米。通常會夾上油條、肉松和榨菜,也有以醬瓜或砂糖等作餡料,一般食用時還配上豆?jié){一杯或咸豆?jié){一碗。
臺灣傳統(tǒng)飯團在日據(jù)時代就有了,那時
臺灣許多人從事礦工行業(yè)。為了因應礦工生活及工作需求,而發(fā)展出的竹葉飯團。當時沒有冰箱,往往將剩菜剩飯放在餐桌上,加上礦工飲食時間不定,只好使用竹葉包裹飯團,由於礦坑內飲食不便,食用前必須將手中飯團,捏壓一番,將所有的食材裹在一起,方便食用。同時由於外層竹葉的特殊香氣包覆,也使得飯團更加美味。
日本料理新說
日餐自從它進入北京就幾乎成了美食中華而不實的代名詞,當初許多在日餐館請客的人走出時都仿佛被人在后腰上踢了一腳,一直疼到心里。也因此日餐一直在北京火不起來,不冷不淡走過了七八年。
日餐到底貴在哪兒?
日餐剛進入北京時價格并不太貴,但隨著開的日餐館逐漸增多,價格反而上去了,這一是餐館老板的暴利思想作祟,二是當時大部分原料和調料都要由國外小批量進口,價格自然下不來。如果再請上一位日本廚師,他的高昂工資當然就分攤到每一位食客身上去了。
日本料理本身的餐飲文化特點也使日餐的價格在看不見中陡然上升。如果你與一個真正的日本廚師談天,他首先與你談的多半不是主料、配料,而是定式。所謂定式,一言以蔽之就是規(guī)范。日本料理的制作過程有一定的程序及規(guī)則,從料理的加工一直到烹調、裝盤、色彩、形狀、器皿都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只有這種嚴格按要求操作的料理才有資格被端上席面,而吃的人也必須用一定的禮儀方式去享用這些精心炮制的食物,這便是日本的飲食文化。正是這些看不見的東西:新鮮、衛(wèi)生、器皿、講究、一絲不茍等等廚房內的東西讓日餐價格始終無法降到大眾可以接受的水平。魚生是日本料理的精髓,對魚肉品質和新鮮程度十分講究,稍有不對馬上扔掉,成本必然高;中國人不太講究的調料在日餐中也十分考究,光醬油就有三種,而且什么菜配什么醬油,一點不能馬虎和亂來。中國沒有便要從日本進口,哪怕是一個醬油壺,所以在日餐館,問問那些最不起眼的東西,可以大概估算出這家餐館的價位屬于哪一檔次。日餐真的是看不見的昂貴,人均消費幾百元對日餐館來說很平常。
日餐,離你有多近?
如今在北京已有二百多家日餐館,大小不等,檔次有別,競爭空前激烈。據(jù)一位久做日餐的廚師講,日餐的價格到目前為止已經降到了一半,利潤已幾乎與中餐館一樣,再沒有過去那種暴利的時代了。究其原因主要是成本的降低和中餐的沖擊。
隨著日餐館的日漸增多,原料大批量進口,成本下降,許多原料本地已可買到。同時這幾年隨著吃生魚片的風行,不管是韓餐館還是粵菜館、上海菜館甚至川菜館,統(tǒng)統(tǒng)大擺魚生宴,讓日餐館的魚生大受沖擊。最典型的就是三文魚魚生,從最初日餐館的近百元一克,到紅橋、大鐘寺等批發(fā)市場的低價三文魚出現(xiàn),一直降到三四十、四五十元一克,或者干脆成本價出售,像龍蝦一樣不賺錢賺個吆喝。過去一千多元的生魚船現(xiàn)在也只有幾百元了。幾十元一款定食的大量推出終于讓北京人感覺日餐能吃飽了。松竹梅等清酒在國內的生產,使有些清酒的價格也下來了,日餐正變得越來越可親可近。
但是,由于日餐本身的特點,日餐價格的再下降也不會如川菜價格那樣,成為低價食品,如果真的那樣,日餐倒真的沒法吃了。
粢飯是江南傳統(tǒng)的漢族小吃之一,最普及的民間早點品種。大餅、油條、豆?jié){和粢飯被稱為上海早點的四大金剛。
中國人使用筷子,大約在三千多年以前。
其實,在使用筷子之前,我們的祖先同樣也經歷了一個用手抓飯吃的過程。但熱粥湯羹又如何抓取得了呢?于是不得不隨地折取一些草莖木棍來幫助。
筷子,可謂是中國的國粹。它既輕巧又靈活,在世界各國的餐具中獨樹一幟,被西方人譽為“東方的文明”。
我國使用筷子的歷史可追溯到商代。《史記·微子世家》中有“紂始有象箸”的記載,紂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我國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筷歷史了。
先秦時期稱筷子為“挾”,秦漢時期叫“箸”。古人十分講究忌諱,因“箸”與“住”字諧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語,所以就反其意而稱之為“筷”。
這就是筷子名稱的由來。 據(jù)說,關于筷子的由來民間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
姜子牙喜歡釣魚,整天又釣不著,只有空著兩只手回家,他的妻子很生氣。一天姜子牙又釣魚回來了,妻子連忙喊他吃飯,姜子牙很餓伸手就去抓肉吃,這時不知從哪兒飛來一只小鳥,落在他的手面上抓他,他趕走了,又去抓肉吃,小鳥又落在他的手上抓他,他想這是只神鳥吧?我趕走了兩次怎么又飛回來了,這時,小鳥說話了,姜子牙跟我走,就飛了出去,姜子牙也隨之而去。
小鳥飛到一個籬笆上停了下來,抓了兩根小竹棒給姜子牙說:“你拿去夾肉不要用手抓了。”姜子牙聽了小鳥的話,就把兩根竹棒拿回家,坐下就夾肉吃,這時竹棒冒出一股煙,姜子牙很驚訝,怎么會冒煙呢?是不是肉有問題?坐在跟前的妻子看在眼里,說出了實話,肉里我放毒藥了想毒死你。
從此以后,姜子牙吃飯的時候都用這小竹棒,以防辟邪,再后來人們都把它叫筷子了。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6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