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的馳名中外的具有古老傳統(tǒng)的工 藝品,源于我國商代,商以前所謂漆器,只 是涂過漆的器皿。
商以后,由于漆過的某 些器皿十分精美而被人們視為珍品。《鹽鐵 論?散不足篇》載:當時制作一個漆器要用 “百人之力”。
《史記?貨殖列傳》亦載:當時漆器的 價格等于銅器的10倍,戰(zhàn)國時出現(xiàn)了彩色 漆器。秦代的漆器消除了漆干后的裂紋,使 之更加完善。
漢代的漆器出現(xiàn)了飾以金銀的 珍貴漆作——扣漆。唐代的漆器生產除了出 現(xiàn)分層次施漆著刀的“別紅”漆作工藝技術 外,武則天還在修明堂時在木瓦外面用絹作 成夾纟二胎,外髹以漆,在陽光照射下閃爍輝 映,極為富麗堂皇。
宋、元、明、清的漆器 工藝,以雕刻最具特色。
中國現(xiàn)代考古發(fā)掘實物證明,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現(xiàn)并使用天然漆的國家。
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文化遺址中已經出土了木胎涂漆(自然生漆)碗。夏、商、西周三代已逐漸從單純使用天然漆到使用色料調漆。
人們不斷熟悉、了解漆的性能,改造、利用漆所特有的經久耐牢、不退色、不怕潮濕、鮮亮美觀等性能,為美化自己的生活服務。經過長期的實踐,人們在對漆器胎質的選擇、制作,對色漆的調配、使用,對漆器紋飾的繪制組合等等方面,積累了越來越豐富的經驗,把漆器制作發(fā)展成為一門專門的工藝,并達到很高的水平,形成為中國所特有的漆器工藝。
我們的祖先為人類留下了無數(shù)精美的漆器工藝品。商周時代有專門的皇家漆園,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又出現(xiàn)私家漆園,賦稅為1/4,高于其它所有生產項目的稅收比例,這可以看出當時漆器生產的紅火。
有名的道家哲人莊子作過宋國的漆園吏,秦律有專門管理漆園的條款,這些都說明漆器生產在上層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在青銅器用量極大的情況下,漆不啻為一種調濟和補充,而且有銅器不可替代的作用。
銅器剛鑄成時金光耀眼,但大件銅器分量重,搬運不便,而漆器則顯得輕便,高貴典雅。從《周禮》一書可知漆器在當時的使用范圍是相當廣泛。
商周時不僅已用色漆和雕刻來裝飾器物,并以松石、螺鈿、蚌泡等作鑲嵌花紋,使漆器的天地更為廣闊。用漆涂在各種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藝品、美術品等,一般稱為“漆器”。
生漆是從漆樹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樹膠質及水分構成。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溫、耐腐蝕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
在中國,從新石器時代起就認識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歷經商周直至明清,中國的漆器工藝不斷發(fā)展,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中國的熗金、描金等工藝品,對日本等地都有深遠影響。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fā)明。
新石器時期的漆器:浙江余姚河河姆渡文化的第三文化層出土一木碗,造型美觀,內外都有朱紅色涂料,色澤鮮艷,它的物理性能與漆相同。江蘇吳江梅堰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fā)現(xiàn)棕色彩繪陶器,經初步試驗棕色物質為漆。
在遼寧敖漢旗大甸子古墓中出土的觚形薄胎朱漆器,距今約3400——3600年。商周時期的漆器:商代中期的黃陂盤龍城遺址發(fā)現(xiàn)有一面雕花、一面涂朱的木槨板印痕,河北藳城臺西遺址出土的漆器殘片中,有的雕花涂色加松石鑲嵌。
在安陽侯家莊商代王陵發(fā)現(xiàn)的漆繪雕花木器中,還有蚌殼、蚌泡、玉石等鑲嵌。可見商代的漆工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戰(zhàn)國時期的漆器:戰(zhàn)國的漆工史上是一個有重大發(fā)展的時期,器物品種及數(shù)量大增,在胎骨做法、造型及裝飾技法上均有創(chuàng)新。出土戰(zhàn)國漆器的地區(qū)西漢漆工藝基本上繼承了戰(zhàn)國的風格,但有新的發(fā)展,生產規(guī)模更大,產地分布更廣。
出現(xiàn)了大型器物,如直徑超過70厘米的盤,高度接近60厘米的鐘等。同時能巧妙地把若干小件組裝成一器,如盒內裝6具順疊、1具反扣的耳杯,薄胎單層或雙層的漆奩,內裝5具、7具或更多的不同大小及形狀的小盒等。
新興的技法有針劃填金的金,用稠厚物質堆寫成花紋的堆漆等。尤其是器頂鑲金屬花葉,以瑪瑙或琉璃珠作鈕,器口器身鑲金、銀扣及箍,其間用金或銀箔嵌貼鏤刻的人物、神怪、鳥獸形象,并以彩繪的云氣,山石等作襯托,更是前所未有。
西漢漆器多刻銘文,詳列官員及工匠名。東漢魏晉南北朝期間漆器的出土,比起前代顯得十分稀少,這與葬俗的改變有一定的關系。
唐代的漆器:唐代漆器達到了空前的水平,有用稠漆堆塑成型的凸起花紋的堆漆;有用貝殼裁切成物象,上施線雕,在漆面上鑲嵌成紋的螺鈿器;有用金、銀花片鑲嵌而成的金銀平脫器。工藝超越前代,鏤刻鏨鑿,精妙絕倫,與漆工藝相結合,成為代表唐代風格的一種工藝品,夾綻造像是南北朝以來脫胎技法的繼承和發(fā)展。
剔紅漆器在唐代也已出現(xiàn)。宋元時期的漆器:兩宋曾被認為是一色漆器的時代,但發(fā)掘出土許多有高度紋飾的兩宋漆器,改正了過去的認識。
在蘇州瑞光寺塔中發(fā)現(xiàn)的真珠舍利經幢,底座上的狻猊,寶相花,供養(yǎng)人員是用稠漆退塑的。在元代漆器中成就最高的是雕漆,其特點是堆漆肥厚,用藏鋒的刀法刻出豐碩圓潤的花紋。
大貌淳樸渾成,而細部又極精致,在質感上有一種特殊的魅力,如故宮博物院藏的張成造桅子紋剔紅盤,楊茂早觀瀑圖方剔紅盤,安徽省博物館藏張成造烏間朱線剔犀盒等。明清時期的漆器:明清漆器分為14類,有一色漆器、罩漆、描漆、描金、堆漆、填漆、雕填、螺鈿、犀皮、剔紅、剔犀、款彩、熗金、百寶嵌等。
一色漆是不加任何紋飾的漆器,宮廷用具常用此法,罩漆是在一色漆器或有紋飾的漆器上罩一層透明漆。明清宮殿中的寶座、屏風多用罩金髹。
描漆包括用漆調色描繪及用油調色描繪的漆器。描金中最常見的是黑漆描金,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萬歷龍紋藥柜。
堆漆以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黑漆云龍紋大柜為代表。填漆是用填陷的色漆,干后磨平的方法來裝飾漆器。
雕填是自明代以來即廣泛使用,指用彩色花紋裝飾漆面,花紋之上還加熗金,是一種絢麗華美的。
漆器的歷史悠久,據有關資料記載,早在4200多年前的夏禹時代已見使用,戰(zhàn)國時期更加發(fā)達。
在漢代,漆器被作為日用器具,日漸普遍。唐代的漆器實物制作也有明顯的發(fā)展。
宋、元、明朝之后,漆器的制作有20多種。北京雕漆和一般的漆器不同。
一般所說的漆器,主要的表現(xiàn)手法是把漆涂在漆胎上或是在漆器上刻花之后再涂一層漆,也有的是鑲上或用漆色畫上圖案、花紋等,產品的品種主要是室內家具。北京雕漆則不然,它是以雕刻見長。
在漆胎上涂幾十層到幾百層漆,厚15~25毫米,再用刀進行雕刻,故稱"雕漆"。在史書上雕漆又可稱為"剔紅",這是習慣性的稱法,因為在古代的雕漆制品中,主要是以紅、綠顏色為主。
雕漆工藝和其他的傳統(tǒng)藝術一樣,有其自身的發(fā)展和風格演變過程。史料記載,北京雕漆始于唐代,興于宋、元,盛于明、清。
據我國目前僅存的一部歷史漆書,明代名漆工黃成著、楊明作注釋的《髹飾錄》記載:我國唐代已有"剔紅"的制作,刀法快利,古樸可賞。當時"剔紅"是主要的品種。
此外,還有剔黑、剔黃、剔綠等,均屬于雕漆范疇,只是所涂顏色和表現(xiàn)方法有所不同。宋、元的雕漆工藝,在唐代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發(fā)展,逐漸形成刀法藏鋒不露、磨工圓滑的風格。
宋代雕漆實物留世極少,不易見到。元代有名漆工張成、楊茂兩家的作品,我國現(xiàn)有珍藏。
他們的作品是元代雕漆風格的代表,并對后代雕漆藝術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宋、元的雕漆一般為錫胎和金銀胎,品種以盒為主。
刀法靈巧,刀口圓滑,花卉圖案多為"死地花"(即不雕刻錦紋圖案的花卉),富有濃厚的裝飾趣味,給人以渾厚古樸的印象。至明代,雕漆工藝發(fā)展很快,是我國雕漆藝術成熟的時期,并以明永樂、宣德兩世為最盛。
當時的雕漆名手,都是世代相傳,如張成之子張德剛,楊茂的后代楊塤,都成為技藝高超的名匠。明朝統(tǒng)治者為了享樂,于明永樂年間在北京設有果園廠,是當時宮廷制造雕漆工藝品的大型官辦手工業(yè)作坊,制作出的工藝品供宮廷使用,生產的數(shù)量很大,技藝制作在繼承宋、元風格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提高。
當時的雕漆制品,仍以紅為多,朱紅含紫,穩(wěn)重沉著。品種也以盒為多,盤、匣次之;小件較多,大件較少。
制胎則以木胎、錫胎為主,也有金銀胎。在圖案方面,山水人物、花卉鳥獸的題材較多,這與元代花卉、錦地的做法大不相同,其刀法流暢,藏鋒清楚,較宋、元兩代的刀法變化要多,雕刻工細,表現(xiàn)形象生動。
這一時期的優(yōu)秀作品在北京故宮、上海和南京博物館都有珍藏。明代建立的果園廠,集中了全國各地雕漆藝人,為雕漆工藝在北京地區(qū)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從此,北京雕漆作為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漆器品種興盛起來。
據考證,除當時的果園廠官辦雕漆生產外,民間的雕漆制作行業(yè)也有所發(fā)展,有的已作為一般商品在民間出售和流傳。清代的雕漆工藝品,大多數(shù)是在乾隆和嘉慶年間所制。
在乾隆年間,由于皇帝本人喜愛雕漆制品,因此,大力提倡生產,宮廷所用的雕漆品種繁多,這樣便使雕漆生產在乾隆時期出現(xiàn)了空前的繁榮局面。當時的雕漆制品,品種豐富,大屏風、桌椅、小盤、小盒、小瓶、小罐都有。
以木胎、錫胎為主,也有用脫胎的,造型精致,富于變化,顏色也增多,并且還有與玉石鑲嵌結合而成的產品。圖案方面,除花鳥、人物外,開始有各種吉祥如意的圖案。
在構圖上綿密多層次,以多見長,和明代不同的是不注重磨工,但是,具有嚴謹、精致、華麗的特色;以花卉題材為多,有穿枝過梗、自然靈活、層次鮮明、立體感較強等特點。但是,繁榮一時的北京雕漆,在乾隆以后卻逐漸衰退,到光緒二十二年(1896)已無官營作坊,技藝幾乎失傳。
后由于清宮內需要修理雕漆工藝品,北京的民間雕漆又興起。當時有油漆彩畫藝人蕭興達、李茂隆等,他們從清宮內需要修理的破損雕漆品上得到啟發(fā),并合作創(chuàng)辦了雕漆作坊,于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下半年,在北京剪子巷開業(yè),取名"繼古齋雕漆商會"。
"繼古齋"的意思就是要繼續(xù)中斷了的古老的雕漆事業(yè)。他們自己動手研究制作和仿制清代雕漆,并招收徒弟,經過幾年的努力,將清代雕漆的風格繼承下來,并有了一些提高,其技藝超過了乾隆時期,并有明顯的北京地方色彩。
刀法棱角清晰,題材以花鳥龍鳳、山水人物、吉祥圖案為多。蕭興達、蕭樂安、李茂隆等人制作的"群仙祝壽"大圍屏,曾在1914年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得一等獎,受到國際友人的好評。
從此,北京雕漆揚名國內外,一度又出現(xiàn)繁榮的局面。對于北京雕漆的恢復,清末時期的"繼古齋"在雕漆歷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并對近代北京雕漆技藝的發(fā)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民國時期,北京雕漆開始有了比較大的發(fā)展。1920~1934年之間,雕漆作坊發(fā)展到幾十家,大都設在崇文門、前門及朝陽門一帶。
從業(yè)人員達500多人。產品以造型大方、胎型規(guī)矩、漆色鮮艷、雕刻精細、錦紋多樣而著稱。
當時有代表性的較大作坊仍是"繼古齋"。"繼古齋"的發(fā)展是從招收第一批徒弟開始的,接著又招收第二、第三批徒弟。
第一批徒弟是"永"字輩,第二批是"寶"字輩,第三批。
(一)早期漆器
漆就是從漆樹上流出來的液體。早在數(shù)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會從漆樹身上割取這種液體狀的天然漆,然后再把漆涂在器物的表面,制成漆器。而這層涂漆膜具有防水、防蛀、防銹等抗腐蝕的功能,甚至可以千年不朽。所以我們今天出土的,很多古老的漆器,雖然是上百甚至上千年前的漆器,但是它們依然保持著當初美麗的色澤。那么在中國發(fā)現(xiàn)的第一件漆器究竟出自哪里呢?
戰(zhàn)國時期是漆器工藝的第一個繁榮期。一提起戰(zhàn)國時期的文物,我們就不得不提到湖北的曾侯乙墓,曾侯乙,姓姬名乙,是戰(zhàn)國時期的一個小國曾國的國君。他不僅是一位熟悉車戰(zhàn)的軍事家,也是一位興趣廣泛的藝術家。在曾侯乙的墓里出土了上萬件文物,很多都是他生前使用過的東西,其中就有數(shù)千件的漆器用具。而鴛鴦盒,作為曾侯乙墓漆器的代表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經濟價值,所以在收藏市場上時時會看到漆器鴛鴦盒的仿制品。那么圍繞鴛鴦盒的真假,馬未都先生有著怎樣自己獨到的見解呢?
在戰(zhàn)國時代還有這樣一種漆器,從出土文物的數(shù)量上看,它不僅雄踞同時代漆器制品的第一名,而且,從它的影響力來看,這種漆器更是制造了很多的典故佳話。它不僅出現(xiàn)在東晉赫赫有名的書法家王羲之筆下的《蘭亭集序》里,還出現(xiàn)在唐代詩人李白的詩句里。就連清代的乾隆皇帝甚至為了這件漆器,在故宮的寧壽宮里,特別為它建造了一座亭子、挖了一條水渠。那么究竟是什么樣的漆器能夠穿越中國漫長的歷史,始終得到人們的喜愛呢?
通過馬未都先生的講述,我們了解了戰(zhàn)國時代精美的漆器,那么漆器發(fā)展到了漢代,進入了一個鼎盛時期。漆器不僅在人們的生活中普遍使用,而且還成為殉葬品中重要的物件。而在漢代墓葬中最有名的,應該是長沙東郊的馬王堆漢墓。特別是馬王堆出土的漆器價值連城,受到了國家文物部門的高度重視。根據相關介紹,馬王堆一號墓的素漆和彩繪漆制木棺槨甚至作為稀世罕見的國寶,被列入首批不允許出國展覽的一級文物。那么馬王堆漆器的出土情況究竟是怎樣的呢?
從戰(zhàn)國時代,漆器逐漸取代了青銅器,成為日常生活用具的主流;到漢代漆器制作分工的細化,促使?jié)h代漆器工藝憑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樣式、圖案和色彩等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漆器工藝在漢代達到一個發(fā)展的巔峰。但是,為什么在漢代以后,繁榮一時的漆器就急劇衰退了呢?
(二)動刀的漆器
讓我們感到不解的是,我們的古人為什么特別愛用漆器,而現(xiàn)代人的日常生活中,漆器卻難得一見呢?
一般說來,漆器分為兩類,一類是動筆的,另一類是動刀的。那么,它們之間究竟有什么不一樣呢?而動刀的漆器又有著怎樣的分類?它們的魅力究竟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
一、動刀的漆器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剔犀,另一類是剔紅。那么,我們首先應該搞清楚,“剔犀”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剔”和“雕”這樣的動作究竟有著怎樣的不同呢?而“犀”又有著怎樣的內涵?它又因何而來呢?
二、犀皮漆很有名氣,那么,它究竟是什么時候開始出現(xiàn)的呢?
王世襄先生他對漆器非常關注,這對其他人的收藏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
三、究竟是什么樣的原因,使得歷史久遠的漆器能夠保存下來了呢?而在我們當今的生活中,漆器為什么極不常用呢?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在國際市場上,漆器究竟處于一種什么樣的地位?
四、一個小小的漆盒就賣出了一千多萬的高價,真讓人驚訝不已!
那么,從明代到清代,剔紅這樣的漆器在風格上經歷了怎樣的演變過程呢?它們的工藝又有著怎樣的差別?而當需要在漆器上表現(xiàn)“歡天喜地”這樣的情感時,古人會采用怎樣獨特的方式呢?
五、經過馬未都先生的一番講述,我們知道,無論是搞文物鑒定,還是搞文物收藏,都不能有一絲一毫的馬虎。否則,便會失之毫厘,繆以千里。下面的收藏故事會給我們怎樣的啟發(fā)呢?
六、之所以會出現(xiàn)堆紅、鐮倉雕、根來涂之類的仿制品,顯然,是因為剔紅這樣的漆器在當時很有市場,很受人們歡迎造成的。
像陶瓷、絲綢一樣,中國漆器是民族文化的瑰寶。
漆器,是經過制胎式脫胎,再髹底漆、打磨、推光、裝飾等工序而制長的一種工藝美術品.漆器可分為一般漆器和雕漆,一般漆器是指在涂有薄漆的器物上進行繪畫、刻灰、鑲嵌的藝術,而雕漆是在涂有厚漆層的胎型上進行雕刻.
漆器的歷史悠久,據有關資料記載,早在4200多年前的夏禹時代已見使用,戰(zhàn)國時期更加發(fā)達。在漢代,漆器被作為日用器具,日漸普遍。唐代的漆器實物制作也有明顯的發(fā)展。宋、元、明朝之后,漆器的制作有20多種。
漆器是古代人們日常生活中應用十分廣泛的物品;由于漆有耐酸、耐堿、耐熱、防腐等特性,因此很早就被人們利用。我國為是世界上用漆最早的國家,《韓非子.十過》篇述虞舜做食器“流漆墨其上。禹做祭器,墨漆其外而朱畫其內。”原始社會晚期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漆制實物。在古代種植漆樹相當普遍,戰(zhàn)國大哲學家莊子就曾擔任過管理漆園的官職。早期漆器一般在簡單木、竹胎上髹涂,既可防腐,也可用于裝飾。隨著漆工藝的發(fā)展,逐步出現(xiàn)在各種器物上彩繪、描金、戧金、填漆等,或在器胎上髹漆至一定厚度,再在上面雕刻圖案的作法,還有的在漆器上鑲嵌金、銀、銅、螺鈿、玉牙及寶石,以組成華麗的花紋,千文萬華,紛然不可勝識。唐代的金銀平脫,宋代的一色漆器,元代的雕漆,明代的百寶嵌,清代的脫胎漆器等,都是各代有代表性的特色名品。
中國漆器工藝是古老華夏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所謂漆器,就是用漆涂在各種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藝品和美術品。生漆是從漆樹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樹膠質及水分構成。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溫、耐腐蝕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彩,光彩照人。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fā)明。漆器的制作工藝相當復雜,首先須制作胎體。胎為木制,偶爾也用陶瓷、銅或其它材料,也有用固化的漆直接刻制而不用胎。胎體完成,漆器藝人運用多種技法對表面進行裝飾。漆器的主要特點是可以拋光到可與瓷器媲美。漆層在潮濕條件下干燥,固化后非常堅硬,有耐酸、耐堿、耐磨的特性。
如有用望采納。
漆就是從漆樹上流出來的液體。
早在數(shù)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會從漆樹身上割取這種液體狀的天然漆,然后再把漆涂在器物的表面,制成漆器。而這層涂漆膜具有防水、防蛀、防銹等抗腐蝕的功能,甚至可以千年不朽。
所以我們今天出土的,很多古老的漆器,雖然是上百甚至上千年前的漆器,但是它們依然保持著當初美麗的色澤。那么在中國發(fā)現(xiàn)的第一件漆器究竟出自哪里呢? 戰(zhàn)國時期是漆器工藝的第一個繁榮期。
一提起戰(zhàn)國時期的文物,我們就不得不提到湖北的曾侯乙墓,曾侯乙,姓姬名乙,是戰(zhàn)國時期的一個小國曾國的國君。他不僅是一位熟悉車戰(zhàn)的軍事家,也是一位興趣廣泛的藝術家。
在曾侯乙的墓里出土了上萬件文物,很多都是他生前使用過的東西,其中就有數(shù)千件的漆器用具。而鴛鴦盒,作為曾侯乙墓漆器的代表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經濟價值,所以在收藏市場上時時會看到漆器鴛鴦盒的仿制品。
那么圍繞鴛鴦盒的真假,馬未都先生有著怎樣自己獨到的見解呢? 在戰(zhàn)國時代還有這樣一種漆器,從出土文物的數(shù)量上看,它不僅雄踞同時代漆器制品的第一名,而且,從它的影響力來看,這種漆器更是制造了很多的典故佳話。它不僅出現(xiàn)在東晉赫赫有名的書法家王羲之筆下的《蘭亭集序》里,還出現(xiàn)在唐代詩人李白的詩句里。
就連清代的乾隆皇帝甚至為了這件漆器,在故宮的寧壽宮里,特別為它建造了一座亭子、挖了一條水渠。 從戰(zhàn)國時代,漆器逐漸取代了青銅器,成為日常生活用具的主流;到漢代漆器制作分工的細化,促使?jié)h代漆器工藝憑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樣式、圖案和色彩等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漆器工藝在漢代達到一個發(fā)展的巔峰。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4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