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王羲之《蘭亭集序》:“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指飲酒賦詩。 宋 辛棄疾 《水龍吟·盤園》詞:“一花一草,一觴一詠,風(fēng)流杖履,野馬塵埃,扶搖下視,蒼然如許。” 清 戴名世 《陳某詩序》:“ 陳君 時時與樵夫漁父野老相狎,一觴一詠,悠然自得。”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kuài)稽山陰之蘭亭,修禊(xì)事也。群賢畢至,少長(zhǎng)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shāng)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fēng)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dāng)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jiē dào),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shāng)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秦漢時置端氏縣。北齊時,改為永寧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稱沁水縣,《水經(jīng)·沁水注》:“沁水又逕沁水縣故城北,蓋藉水以名縣矣。”是沁水縣以沁水而得名。新中國成立后,沁水縣先后隸屬于晉東南地區(qū)。1985年晉東南地區(qū)撤銷,沁水縣直隸于晉城市。 著名景點 柳氏民居:位于沁水縣城西南25公里處歷山腳下的土沃鄉(xiāng)西文興村,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為河?xùn)|解州鎮(zhèn)(今運城永濟縣解州鎮(zhèn))唐代著名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散文家、史稱“永州司馬”的柳宗元后裔的宅第。1942年,在沁南抗日縣政府領(lǐng)導(dǎo)下,西文興
秦漢時置端氏縣。北齊時,改為永寧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稱沁水縣,《水經(jīng)·沁水注》:“沁水又逕沁水縣故城北,蓋藉水以名縣矣。”是沁水縣以沁水而得名。新中國成立后,沁水縣先后隸屬于晉東南地區(qū)。1985年晉東南地區(qū)撤銷,沁水縣直隸于晉城市。
著名景點
柳氏民居:位于沁水縣城西南25公里處歷山腳下的土沃鄉(xiāng)西文興村,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為河?xùn)|解州鎮(zhèn)(今運城永濟縣解州鎮(zhèn))唐代著名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散文家、史稱“永州司馬”的柳宗元后裔的宅第。1942年,在沁南抗日縣政府領(lǐng)導(dǎo)下,西文興村的世襲柳府始變?yōu)槊裾两瘢史Q為柳氏民居。
歷山自然風(fēng)景區(qū):歷山,位于山西省南端沁水、垣曲、翼城三縣交界處,面積 150平方公里,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歷山是華北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森林風(fēng)景區(qū),素有“五絕、十勝、百景”之稱,被譽為“天然大公園”。
三都古城:“湘峪古堡”位于沁水縣東南58公里處的鄭村鎮(zhèn)境內(nèi)的湘峪村。湘峪村因明朝戶部尚書孫居湘(萬歷20年進士)、御史都堂孫可湘、四部首司孫鼎湘三兄弟同朝為官而聞名,其古堡歷史上民間俗稱“三都堂”。“湘峪古堡”建成于崇禎七年(1634),至今已有374年的歷史,是一座典型的防御性城堡,占地面積3.25萬平方米。
郭壁古鎮(zhèn):位于沁水縣東部的沁河西岸,古代,這里曾是沁河渡口之一。由于村子地處灘涂戈壁,故名郭壁。
趙樹理故居:位于沁水縣加豐鎮(zhèn)尉遲村。故居內(nèi)存有趙樹理生前書籍、柳制箱、皮箱和生活用品等遺物。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典故】
宋朝時期,滕子京被貶到岳州作知州。第二年政務(wù)辦得很順利,上下和協(xié),一切荒廢的事情都興辦了起來,重修了岳陽樓,并擴大了規(guī)模,把唐朝名人作品刻上,好友范仲淹作《岳陽樓記》評價:“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世說新語·文學(xué)》:“鄭玄在馬融門下”劉孝標(biāo)注引《鄭玄別傳》:“袁紹辟玄,及去,餞之城東。
欲玄必醉,會者三百馀人,皆離席奉觴,自旦及莫,度玄飲三百馀杯,而溫克之容,終日無怠。”馬融和他的學(xué)生鄭玄都是漢末大儒,但馬融氣量小。
鄭玄被袁紹征召時,馬融怕學(xué)生的成就超過自己,請殺手在半路殺鄭玄。送別鄭玄時,叫學(xué)生們每人敬酒三杯,想把鄭玄灌醉,方便刺客下手。
不料鄭玄酒量很大,從早到晚,一共喝了三百杯酒都沒醉。后謂痛飲為一飲三百杯。
《將進酒》屬漢樂府《鼓吹曲·鐃歌》舊題,內(nèi)容多寫宴飲游樂。詩中表達了對懷才不遇的感嘆,又抱著樂觀、通達的情懷,也流露了人生幾何當(dāng)及時行樂的消極情緒。
但全詩洋溢著豪情逸興,取得出色的藝術(shù)成就。 李白詠酒的詩篇極能表現(xiàn)他的個性,這類詩固然數(shù)長安放還以后所作思想內(nèi)容更為深沉,藝術(shù)表現(xiàn)更為成熟。
《將進酒》即其代表作。 《將進酒》原是漢樂府短簫鐃歌的曲調(diào),題目意繹即“勸酒歌”,故古詞有“將進酒,乘大白”云。
作者這首“填之以申己意”(蕭士赟《分類補注李太白詩》)的名篇,約作于天寶十一載(752),他當(dāng)時與友人岑勛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潁陽山居為客,三人嘗登高飲宴(《酬岑勛見尋就元丹丘對酒相待以詩見招》:“不以千里遙,命駕來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嶺宴碧霄。
對酒忽思我,長嘯臨清飆。”)。
人生快事莫若置酒會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蕭士赟)之際,于是滿腔不合時宜借酒興詩情,來了一次淋漓盡致的發(fā)抒。 詩篇發(fā)端就是兩組排比長句,如挾天風(fēng)海雨向讀者迎面撲來。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fù)回”,潁陽去黃河不遠(yuǎn),登高縱目,故借以起興。黃河源遠(yuǎn)流長,落差極大,如從天而降,一瀉千里,東走大海。
如此壯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窮極,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語帶夸張。上句寫大河之來,勢不可擋;下句寫大河之去,勢不可回。
一漲一消,形成舒卷往復(fù)的詠嘆味,是短促的單句(如“黃河落天走東海”)所沒有的。緊接著,“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如果說前二句為空間范疇的夸張,這二句則是時間范疇的夸張。悲嘆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傷老大,卻說“高堂明鏡悲白發(fā)”,一種搔首顧影、徒呼奈何的情態(tài)宛如畫出。
將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過程說成“朝”“暮”間事,把本來短暫的說得更短暫,與前兩句把本來壯浪的說得更壯浪,是“反向”的夸張。于是,開篇的這組排比長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襯作用——以黃河的偉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
這個開端可謂悲感已極,卻不墮纖弱,可說是巨人式的感傷,具有驚心動魄的藝術(shù)力量,同時也是由長句排比開篇的氣勢感造成的。這種開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棄我去者,咋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宣城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沈德潛說:“此種格調(diào),太白從心化出”,可見其頗具創(chuàng)造性。
此詩兩作“君不見”的呼告(一般樂府詩只于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詩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強。詩有所謂大開大闔者,此可謂大開。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悲感雖然不免,但悲觀卻非李白性分之所近。在他看來,只要“人生得意”便無所遺憾,當(dāng)縱情歡樂。
五六兩句便是一個逆轉(zhuǎn),由“悲”而翻作“歡”“樂”。從此直到“杯莫停”,詩情漸趨狂放。
“人生達命豈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梁園吟》),行樂不可無酒,這就入題。但句中未直寫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對月”的形象語言出之,不特生動,更將飲酒詩意化了;未直寫應(yīng)該痛飲狂歡,而以“莫使”“空”的雙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陳,語氣更為強調(diào)。
“人生得意須盡歡”,這似乎是宣揚及時行樂的思想,然而只不過是現(xiàn)象而已。詩人“得意”過沒有?“鳳凰初下紫泥詔,謁帝稱觴登御筵”(《玉壺吟》)——似乎得意過;然而那不過是一場幻影,“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又似乎并沒有得意,有的是失望與憤慨。
但就此消沉么?否。詩人于是用樂觀好強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這是一個令人擊節(jié)贊嘆的句子。
“有用”而“必”,一何自信!簡直象是人的價值宣言,而這個人——“我”——是須大寫的。于此,從貌似消極的現(xiàn)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內(nèi)的一種懷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積極的本質(zhì)內(nèi)容來。
正是“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為什么不為這樣的未來痛飲高歌呢!破費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盡還復(fù)來!”這又是一個高度自信的驚人之句,能驅(qū)使金錢而不為金錢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們咋舌。詩如其人,想詩人“曩者游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萬”(《上安州裴長史書》),是何等豪舉。
故此句深蘊在骨子里的豪情,絕非裝腔作勢者可得其萬一。與此氣派相當(dāng),作者描繪了一場盛筵,那決不是“菜要一碟乎,兩碟乎?酒要一壺乎,兩壺乎?”而是整頭整頭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決不甘休。
多痛快的筵宴,又是。
輝政是一個很少說話、比較沉默寡言的人物。據(jù)說家康命令展開岐阜城攻略時,和福島正則激烈爭斗功名的表現(xiàn)相比,輝政干脆讓功,同時攻陷城。
娶回家康的女兒督姬的時候,到伏見的德川家拜訪。家康召出在長久手之戰(zhàn)中的殺了恒興的永井直勝(據(jù)說本來家康不愿答應(yīng),但在輝政的百般請求下,家康讓輝政承諾不會殺永井的條件后,才命人把永井伝八郎直勝找來),由他向輝政講述了恒興的最后時刻。但是,輝政知道直勝只領(lǐng)5000石時就不高興了,發(fā)出了“父親的脖子,只有五千石?”的嘆息。聽到女婿這么說,德川家康連忙承諾日后會再給永井加封,后來果真讓永井成為下總國古河城主領(lǐng)七萬兩千石。 (此是后話,直勝后來是逐步加封到72000石,其原因更重要的應(yīng)該是此后的戰(zhàn)功)
通稱三左衛(wèi)門,源自姬路城的三左衛(wèi)門堀(外堀川)、姬路市內(nèi)的地名中三左衛(wèi)門堀東町和三左衛(wèi)門堀西町的。另外,為人所知的名字是“輝政”,不過,這是他慶長14年(1609年)左右改的名字,在那之前的名字是“照政”。 孫子光政十分尊敬祖父輝政。
典故一:抱布貿(mào)絲
春秋·佚名《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氓》抱布貿(mào)絲成語典故的由來
【釋義】布:古時布幣。原指一男子買絲布來求婚,后泛指男子接近女子的行為。也指商業(yè)行為。
【出處】春秋·佚名《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氓》。
淇姑是春秋時衛(wèi)國域內(nèi)淇水邊的一位姑娘,她美麗、大方、勤勞、樸實。她以養(yǎng)蠶為生,每到季節(jié)時令時,有許多商人渡過淇水來做蠶絲生意。
一天,一個年輕商人趕著馬車,停在不遠(yuǎn)處,看淇姑漂絲。
淇姑在門前竹架上晾絲,那青年人從車上抱下幾匹細(xì)麻布,走到淇姑跟前,笑瞇瞇地說:“美麗的妹妹,我愿意用一匹布來換你的一絞絲。”
淇姑心里想:一匹細(xì)麻布可以換五絞絲。就說:“一匹布換一絞絲,你太虧了。”
青年商人說:“我車上有50匹布,一半拿來換你的絲,一半留下來,作為聘禮,我要娶你這個淇水邊最美麗的姑娘作妻子。”
淇姑起先沒答應(yīng),可是這個青年每天一早就涉水來見淇姑,淇姑心軟了,說:“等農(nóng)事忙過后,秋雁南飛的時候,你再來接我吧。”
秋天到了,淇姑在淇河的這邊,眼望淇河的那邊,望穿秋水,苦盼意中人的到來。
樹葉發(fā)黃了,人卻沒有來。直到寒霜蕭蕭的一個早晨,青年商人終于來臨,他對淇姑說:“我生意太忙,誤了約期,你別見怪。”
自古以來,商人重利輕別離,他的心意只在生意上而不在淇姑身上,這注定了悲劇的發(fā)生。
三年過后,喜新厭舊的丈夫說是到鄭國去做買賣,從此一去不返。傷心的淇姑,坐在馬車?yán)铮嫠乩霞摇K鴾珳匿克鸨瑁骸懊ィ凶樱┲袜停Р假Q(mào)絲,非來貿(mào)絲,來即我謀……及爾偕老,老使我怨……”
典故二:夙興夜寐sùxīngyèmèi:夙:早;興:起來;寐:睡。早起晚睡。形容勤奮。
【出處】:《詩經(jīng)·魏風(fēng)·氓》:“夙興夜寐,靡有朝矣。”
典故三:信誓旦旦:信誓:表示誠意的誓言;旦旦:誠懇的樣子。
典故四:載笑載言。
傳說一: 神女瑤姬是王母娘娘的第二十三個女兒,她心地純潔,相貌美麗。
王母娘娘特別疼愛,把她當(dāng)成一顆掌上明珠。可是,瑤姬偏偏人小心大,多思好動,就像云中的雁,關(guān)不住。
她嫌屋里悶,常悄悄出門,到那瑤池旁去看荷花,攀上蟠桃樹去摘星星,有時候,還偷偷在天河里游水呢。這些事傳到了王母娘娘耳朵里。
王母娘娘就勸阻女兒,可又沒辦法,怕說輕了,她笑;說重了,她噘嘴。 一天,王母娘娘心里煩,就出南天門來散心,恰好碰上瑤姬正撥開白云朝下邊望哩。
王母娘娘一見,氣得直冒火,說:“天上任你玩,也就算了,怎么看起下界來,那會污了你的眼,別看!” 瑤姬不信,瞪起大眼,指著下邊飛的白鶴說:“這鶴潔白如玉,天上哪有?我要像它一樣,到處飛,到處走,看看下界到底是什么樣子?” 王母娘娘見她動了邪念,更火了,大聲喝道:“不要胡思亂想,快回禁宮去!” 瑤姬從沒見過媽媽發(fā)這么大脾氣,感到委屈,又不服氣,她橫下心,往白云下邊就跳。王母娘娘急忙伸手把她拉住,勉強壓住心頭火,將冷臉換成熱臉,開導(dǎo)說:“下界苦海無邊,你是金枝玉葉,千萬下去不得!” 瑤姬越發(fā)覺得稀奇,就干脆坐在云頭上,朝下細(xì)看,果然看見人們大多是住的茅屋,吃的糠菜,穿的破衣爛衫。
她嘆氣說:“是真苦啊!” 王母娘娘一聽,暗暗高興,又說:“還是天上好,有吃不完的山珍海味,穿不完的綾羅綢緞……” 不料王母娘娘越說,瑤姬卻越覺得刺耳;王母娘娘越比,瑤姬越不好過。她一狠心,拿定了主意:到下界去!王母娘娘扭她不過,心想:男大當(dāng)娶,女大當(dāng)嫁,也許是想去找女婿哩,不妨將計就計。
于是,就囑咐女兒到東海龍宮去走一趟。 東海龍王早就打過瑤姬的主意,也向王母娘娘求過婚。
只是當(dāng)時瑤姬還小,沒有說定。眼下見她來作客,格外殷勤。
東海龍王陪著瑤姬進龍宮,走到哪里,哪里的海水就向兩邊分開,成了水晶巷子,通明透亮,看得見里邊的魚蝦游來游去,水草輕輕的擺動;還有各種珊瑚、貝殼,把瑤姬的眼睛都看花了。進了后宮,她覺得格外亮,原來到處掛著夜明珠,一串串,一溜溜,小的像星星,大的像月亮。
東海龍王請瑤姬坐進黃金交椅,讓人把瓊漿玉液放在瑪瑙桌上。他親自斟酒,恭恭敬敬地說:“為仙女接風(fēng),請!請!” 瑤姬見座上再沒有別人,心里怦怦直跳。
東海龍王暗暗靠攏她,獻殷勤地說:“門當(dāng)戶對,美女少年,天生的一對兒。王母娘娘讓你來,不是明明有意嗎?” 瑤姬一聽,臉“刷”地紅了,知道是中了圈套,一氣之下,離開了龍宮,連天上也不回去了,直奔人間。
她來到巫山下,碰上很多的人,拄著討飯棍,提著破竹籃,挽著老的,背著小的,哭哭啼啼,往外逃難正想上前打聽,忽見上空烏云滾滾,狂風(fēng)呼嘯,有十二條孽龍正在興風(fēng)作浪。它們一瞪眼,就是一道閃電,使人的眼睛發(fā)花,站不住腳;一聲吼叫,就是一聲炸雷,使房倒屋塌,村莊成了廢墟;一個翻身,就是一陣大暴雨,使山洪暴發(fā),淹沒了田地,打翻了行船。
瑤姬看著,心想:這不都是東海龍王的屬下嗎?怎么能這樣猖狂,隨便害人! 瑤姬趕緊駕云,靠近那些孽龍,好言好語,勸說它們回東海里去。 孽龍聽到空中有說話的聲音,抬頭一看,只見白云馱著一個十七八歲的姑娘。
它們說:“黃毛丫頭,你懂啥,別多嘴!我們高興怎么玩,就怎么玩,礙你的什么事?”一邊說,一邊鬧騰得更兇了。 瑤姬再也忍不住了,從頭上輕輕拔下了一支碧玉簪,朝著十二條孽龍一揮,一道閃光之后,立刻風(fēng)停雨住,云散天開,十二條孽龍全死了,墜落到地上。
可是孽龍死后還害人,它們的尸體變成了十二座高山,就是巫山,擋住東去的江水,這里便成了一片海洋。百姓們還是不能安居樂業(yè)。
瑤姬看到百姓受苦,不忍離開他們,也就留下來了。 后來,大禹到這里來劈山開峽。
瑤姬知道了,便交給他一本《黃綾寶卷》,教他用錘、釬鑿石,造車、船運土。大禹在她的幫助下,帶領(lǐng)眾人,鑿石運土,苦累了幾年,到底把三峽開通了,使江水流進了大海。
據(jù)說現(xiàn)在巫山城外的授書臺,就是當(dāng)年瑤姬授書的地方。 再說,王母娘娘知道瑤姬毀了東海龍王這門親事,又殺死了十二條孽龍,又氣又恨。
聽說她留在荒山野谷,又是心疼。于是,她把天上的二十二個女兒找到跟前,對她們說:“我想念小閨女,你們快到人間走一遭,把她找回來!” 二十二個姑娘便乘云駕霧來到巫山,找著了瑤姬。
姐妹們久別重逢,又是喜,又是悲個個都成了淚人兒。姐姐們對她說:“媽媽想念妹妹,想得心兒都快碎了,你還是和我們一起回去吧。”
瑤姬說:“女兒望媽媽,眼睛也望穿了。但我不能回去,我要照顧受苦的百姓。”
姐姐們埋怨說:“人往高處走,水向低處流!你怎么不愛天宮、龍宮,偏要呆在這荒山野谷里呢?” “姐姐,你們看,百姓在受苦,我能忍心走開不管呀!” 瑤姬一邊說,一邊指著遠(yuǎn)處。只見那山坡上,有虎豹追人,越追越近,快要追到了。
瑤姬趕緊彎腰抓到泥沙,撒過去。泥沙變成了幾十支箭,把虎豹射死了一會,山腳下有人爬上來,一步一哼哼,抬腳像登天,病得快死了。
瑤姬馬上從頭上拔下幾根頭發(fā),撒在他的面前。頭發(fā)立刻變成了起。
學(xué)習(xí)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xué)習(xí)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xí)資料、學(xué)習(xí)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如學(xué)習(xí)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0.23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