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學教育的基本特點;育的基礎性(3)小學教育的義務性(4)小學教育的;小學教師的素質;熱愛學生等(2)教師的知識修養(yǎng)(3)教師的綜合能;教師的心理素養(yǎng);3、教育的社會屬性;存在,就存在教育(2)教育具有歷史性:不同歷史階;會形態(tài),教育的性質、目的、內容等各不相同,每個時;育都具有自己的特點;歷史繼承性b、教育要受其它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c、;政治經(jīng)濟發(fā)展不
1、小學教育的基本特點。(1)教育對象的特殊性(2)小學教
育的基礎性(3)小學教育的義務性(4)小學教育的全面性2、
小學教師的素質。(1)教師的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忠于教育事業(yè)、
熱愛學生等(2)教師的知識修養(yǎng)(3)教師的綜合能力素養(yǎng)(4)
教師的心理素養(yǎng)
3、教育的社會屬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只要有人類社會
存在,就存在教育(2)教育具有歷史性:不同歷史階段或社
一、小學綜合素質題型:單項選擇題、材料分析題、寫作題 二、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題型:單項選擇題、簡答題、材料分析題和教學設計題。
三、小學綜合素質題型示例:1.單項選擇題 (1)小明在課堂上突然大叫,有的同學也跟著起哄。下列處理方式,最恰當?shù)囊豁検?A.馬上制止,讓小明站到講臺邊 B.不予理睬,繼續(xù)課堂教學 C.稍作停頓,批評訓斥學生 D.幽默化解,緩和課堂氣氛 (2)“五岳”是我國的五大名山,下列不屬于“五岳”的一項是 A.泰山 B.華山 C.黃山 D.衡山 閱讀下面文段,回答問題。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①,思而不學則殆②。”(《論語·為政》) 【注釋】①罔:迷惑、糊涂。
②殆:疑惑、危險。 (3)下列對孔子這段話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孔子看來,學和思二者不能偏廢,主張學與思相結合。
B.孔子指出了學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學的弊端。 C.光學習不思考會越學越危險,光思考不學習會越來越糊涂。
D.孔子學與思相結合的思想,在今天仍有其值得肯定的價值。2.材料分析題 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問題。
學生王林在學校因同學給他起外號,將同學的鼻子打出了血。班主任徐老師給王林的爸爸打電話,讓他下午到學校來。
放學時,王林的爸爸剛來到校門口,等在那里的徐老師當著眾人的面,第一句話就是:“這么點兒大的孩子都管不好,還用我教你嗎?” 問題:請從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的角度,對徐老師的做法進行評價。3.寫作題 請以“我為什么要當教師”為題,寫一篇論述文。
要求觀點明確,論述具體,條理清楚,語言流暢。不少于800字。
四、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題型示例:1.單項選擇題 (1)在世界教育學史上,被公認為第一部具有科學形態(tài)的教育學著作是 A.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 B.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 C.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 D.布魯納的《教育過程》 (2)課堂導入方式多種多樣。通過對舊知識的回憶、復習、做練習等活動,對照新內容,發(fā) 現(xiàn)新問題,明確學習任務來導入新課。
這種導入方式稱之為 A.直接導入 B.練習導入 C.事例導入 D.溫故導入 2.簡答題 (1)小學生認知的主要特點是什么?(2)小學課堂教學常用的組織形式有哪些?3.材料分析題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有一位班主任在介紹班風建設經(jīng)驗時談到:“在我們學校,校長要求班主任在教室‘盯 班’,及時了解班級情況,適時處理突發(fā)事件。
只要學生出教室門、宿 舍門都要排隊,班主 任都要在場。同時還制定了‘班主任十到位制度’:學生上課要到;課前打了預備鈴要到;學生聽廣播要到;學生做眼保健操要到;學生上室外 課要到;學生去宿舍要到;學生去餐廳吃飯要到;學生生病要到;學生看電視時要到;學生打掃衛(wèi)生時要到。
這一制度的施行,使班風、班紀大為好轉。” 可是,有的教師卻對這種做法提出異議。
問題:請運用小學班級管理的有關理論分析“班主任十到位制度”。(2)一位初任教師在進行《伊犁草原漫記》教學時,要求學生歸納課文中描寫獵人獵熊果敢的詞句,但是,有一名學生沒有按照教師的要求進行歸納,反而說獵人很殘忍,同時指出獵人的獵熊行為是違法的。
原本課文是歌頌獵人的,學生卻痛斥獵人的獵熊行為,這是教師始料未及的。這位教師并沒有因為學生提出不同觀點而氣惱或回避,而是因勢利導,從保護野生動物的角度出發(fā),讓學生充分討論,發(fā)表意見。
問題:請結合所選擇的材料談談你對小學教學中預設與生成及其關系的理解。 4.教學設計題 材料一:“周長的認識”(具體教學內容略)。
材料二: “漢語拼音·認識漢字”(具體教學內容略)。材料三:(具體學科及其教學內容略) 問題:請在上述材料中任選其一,就課堂教學目標及某一教學環(huán)節(jié)(譬如課堂導入、講授新知等)進行教學設計。
2015上半年教師資格證全國統(tǒng)考筆試已落下帷幕,許多考生由于復習不夠充分,考試結果可能并不理想,而準備下半年參加考試的同學也想從本次考試中找到一些規(guī)律以便復習,那不妨跟我一起來分析一下今年的考試特點,為下半年參加考試作準備。首先,本次考試從難度上來講,與往年持平,沒有出現(xiàn)偏、難的知識點,但考察的知識點比較細,復習不夠細致的同學便有些抓狂了。
知識點的分布從考試大綱的模塊來看,教育基礎知識46分;學生指導22分;教學設計48分,其中40分是與學科知識結合;教學實施24分;班級管理10分。而從題型分布來看,與大綱中試卷結構相符,選擇題以教育基礎和學生指導兩大模塊為主;簡答題教育基礎、學生指導、班級管理各一題;不同的是材料分析題一題屬于教學實施模塊,而另一題屬于教育基礎模塊;教學設計題也同往年一樣,語文、數(shù)學選做一題,相對來說,語文的教學設計題比數(shù)學的教學設計題簡單一些,考生更容易回答。
教學設計題一般必考的一問是擬定教學目標,考生可根據(jù)三維目標結合材料進行設計,對于學科知識的一問,需要考生對課程標準有了解,另一問一般為教學實施過程的某一步驟。其次,就具體知識點來分析,選擇題主要考查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的相關知識。
考查教育學的基礎知識較多,主要包括個體身心發(fā)展、教育制度、教學等內。
1、小學教育的基本特點;育的基礎性(3)小學教育的義務性(4)小學教育的;小學教師的素質;熱愛學生等(2)教師的知識修養(yǎng)(3)教師的綜合能;教師的心理素養(yǎng);3、教育的社會屬性;存在,就存在教育(2)教育具有歷史性:不同歷史階;會形態(tài),教育的性質、目的、內容等各不相同,每個時;育都具有自己的特點;歷史繼承性b、教育要受其它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c、;政治經(jīng)濟發(fā)展不1、小學教育的基本特點。
(1)教育對象的特殊性(2)小學教育的基礎性(3)小學教育的義務性(4)小學教育的全面性2、小學教師的素質。(1)教師的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忠于教育事業(yè)、熱愛學生等(2)教師的知識修養(yǎng)(3)教師的綜合能力素養(yǎng)(4)教師的心理素養(yǎng)3、教育的社會屬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只要有人類社會存在,就存在教育(2)教育具有歷史性:不同歷史階段或社。
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理論與實踐 考試試卷 特別提醒:全卷共10道小題,滿分100分;考試時間為120分鐘。
簡答題(每小題7分,共28分) 1.校本研究的基本含義 答:校本研究是指把教學研究的立足點放在學校,以解決學校在課程改革、教學改革中所遇到的各種具體問題為對象,以教師為研究主體,以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和諧、可持續(xù)發(fā)展,以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為主要目的一種研究活動,并注意吸收校內外的其他力量。這樣的方法我們稱之為校本研究。
更進一步說,“校本研究”是將教學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學校,以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所面對的各種問題為對象,以教師為核心研究力量,理論工作者和專業(yè)人員共同參與,依托學校自身的資源優(yōu)勢和特色,以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而開展的一種新型的教學研究制度。 2.新課程中的教學觀的基本內涵 答: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觀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的過程,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tǒng)一,這種統(tǒng)一的實質是交往。
沒有師生的積極參與,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fā)生教學。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發(fā)展的過程。
教學過程的基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在教學中,教師自身得到發(fā)展。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建構的過程。
案例的基本結構 答:案例的結構包括: (1)主題與背景。主題可以是核心理念、常見問題、困擾事件。
每個案例都應有鮮明的主題,它通常應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核心理念、常見問題、困擾事件,或者發(fā)生在學生身上的典型事例,要富有時代意義,體現(xiàn)改革精神;應是對研究對象基本情況和背景(例如,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等)的客觀描述。 (2)情境描述。
它應是環(huán)繞主題,剪裁情節(jié),引人入勝。是案例的構成主體;撰寫時要注意幾點:描寫要真實具體,有細節(jié),不能從“預設目的”直接跳到“結果”;寫作者要正視自己可能對描述對象存在的偏見,既要反映真情實感,又不能陷于感情宣泄;可以是一個或多個案例,反映縱向的變化或橫向的比較。
(3)問題討論。寫作者或研究者根據(jù)案例情境中隱含的問題或困境提問,以使讀者進入更深層次的思考與探索,進而提出基于自己觀點的解決方法。
(4)詮釋與研究。這是案例的評析部分,是案例寫作者或研究者從理性的角度對之進行總結和反思,也可以提出建議供讀者借鑒或參考。
應從多角度解讀,回歸到教學基本層面。 4.學生發(fā)展的內涵 答:學生發(fā)展的內涵是指學生的全面、健康、和諧、可持續(xù)發(fā)展,這里的發(fā)展既包括知識、技能方面的發(fā)展,也包括過程方法方面的發(fā)展,既包括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的發(fā)展,也包括形成健全的人格等方面的發(fā)展。
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求知與開發(fā)智力無疑是教育的一項根本任務,但不是惟一任務。
課程的功能絕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應當通過課程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學會審美,使學生得到全面和諧的發(fā)展。 論述題(每小題10分,共40分) 1.影響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對于哪些因素影響著教師的專業(yè)化進程,雖然沒有定論,但是,良好的知能結構、專業(yè)引領、同伴互助、反思,成為優(yōu)秀教師成長的關鍵要素。
良好的專業(yè)功底和 合理的 智能結構,一般是“底部寬厚(即有廣博的文化功底)、中部堅挺(即有雄厚的專業(yè)功底和優(yōu)良的從事任教基本功)、頂部開放(即具有良好的開放的觀念意向和學會學習、不斷獲知的本領)”。 而一位新教師的成長,不僅需要自身的專業(yè)功底,而且有需要有一個合適的專業(yè)引領。
有一個專業(yè)人士進行恰當?shù)囊I,更能加速新教師成長的步伐。 反思與交流的習慣、能力和機會,強調有優(yōu)良的反思能力,尤其是,對自己做學生時期的體驗的反思,對自己從事教學工作的感受、經(jīng)驗及教訓的總結與反思等。
同時,強調與其他人交流溝通的能力和適當機會,包括對自己在學生時期所受教育的良好反思的意識和習慣。 國內的相關研究也表明,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關鍵是反思教學。
因為: 1.反思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進教學,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 2.反思教學的基本出發(fā)點是探究和解決教育實踐中的問題。
3.反思教學中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是教育行動研究法,也就是一種教師通過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所進行的研究。這種研究的特點,可以簡單概括為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通過教育教學,為了教育教學研究。
4.反思教學也是教師的專業(yè)學習與全面發(fā)展的過程。 反思教學不及只是改進教育實踐,還可以改變教師自己的生活方式,在這種生活方式中,教師能夠體會到自己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可以逐步實現(xiàn)教師的專業(yè)自主發(fā)展。
其中,支撐教師不斷對教學反思的,是基于“關懷”的倫理觀、社會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與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的教學觀等三種基本觀念。 2.如何理解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簡要闡述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主要方法。
答: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一般是指,在實現(xiàn)基本教學目標的基礎上,追求更大的教學效率與教學效益。其核心在于教學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
在這里,所謂“最大的教學效率與教學效益”,通常是指教學的實際效果至少不低于同。
一、小學教師資格證材料分析答題步驟:
1、閱讀問題,對問題進行歸類。
2、判斷材料來源
可利用材料明顯特征來判斷,例如出現(xiàn)“班主任”“班會”等可分為班級管理;出現(xiàn)突發(fā)事件時,可歸為課堂紀律;若出現(xiàn)教育材料當中有“班主任”此明顯字眼,可以判斷為班級管理類材料分析題;若是一個教育現(xiàn)象,一句名言,有家長等,可歸為其他類。
3、回憶每類相關考點
但要時刻牢記,萬能答題——新課改。
4、材料與考點相結合,尋找采分點
5、組織語言,形成答案,注意寫法格式,盡量做到總分總結構,并緊密聯(lián)系材料。
二、小學教師資格證材料分析題答題方法
總的來說,針對采分點,我們總結了以下三種方法來進行應對:
1、整體分析法
即對材料所說的事情進行整體把握,從整體出發(fā),發(fā)散思維,找到題目的答題點。這種方法適合題目要求比較寬泛,答案相對主觀的題目。
2.關鍵詞句分析法
抓住材料中的重點詞語或語句,從這些重點詞語或語句中分析出答題點。
3.逐一對應法,即逆推法
先在頭腦當中對材料歸屬類型的所有考點進行復習,再結合材料,主意對應考點,可對應一條算一條,其他予以排除。
教育基礎知識主要包括教育學基礎知識、教育心理學基礎知識和教育法規(guī)三個部分。考試所占比例約為:教育學基礎知識40%,教育心理學基礎知識40%,教育法規(guī)20%。
第一部分:教育學基礎知識。考試內容主要有:教育學概論、教育與人的發(fā)展、教育與社會的發(fā)展、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育途徑、學校以及教師與學生。
1.教育學概論包括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教育的起源、發(fā)展、本質和基本規(guī)律,教育勞動的特點及教育思想的歷史演進。
2.教育與人的發(fā)展包括人的發(fā)展的理論構建基礎、人的身心發(fā)展及其規(guī)律、人的發(fā)展的主要影響因素。
3.教育與社會發(fā)展包括現(xiàn)代教育的功能、教育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現(xiàn)代化以及未來社會的發(fā)展與教育等。
4.教育目的包括我國和國外的教育目的。
5.教育內容包括我國的教育內容和教育內容的科學規(guī)范。 6.教育途徑包括教學過程、教學環(huán)境、綜合實踐活動等八方面內容。
7.學校包括學校的教育制度。
8.教師與學生包括教師的職業(yè)、角色、特點、心理品質、威信、基本素質,教師職業(yè)專業(yè)化,教師教育,學生和班主任。
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學基礎知識。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學概論、學習心理、品德心理、教學心理和差異心理的基本知識。
1.心理學概論包括心理學與教育的結合、教育心理學的任務與研究方法和教育心理學發(fā)展簡況。
2.學習心理包括學習概論、學習動機、知識的掌握、技能的形成等八方面內容。
3.品德心理包括品德形成的心理學理論、品德形成過程的心理成分、學生品德培養(yǎng)的心理分析、優(yōu)秀學生的心理特點與教育、品德不良學生的心理特點與矯正五方面內容。
4.教學心理包括課堂教學概述、課堂教學的人際交往。 5.差異心理包括智力差異、人格差異。
第三部分:教育法規(guī)。主要包括:教育法概論、《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1.教育法概論包括教育法及教育法的基本涵義、教育法的體系和教育法律的規(guī)范。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1 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小學)第一章教育基礎第一節(jié)小學教育的發(fā)展及其特點一、小學教育概述(一)小學教育的概念現(xiàn)代教育學定義“小學”為學齡兒童(6-12歲)接受初等教育所設的學校,屬于基礎教育的一部分,現(xiàn)分為初級小學、高級小學、完全小學、中心小學以及實驗小學五種類型。
我國傳統(tǒng)教育階段的劃分只有小學和大學兩級,小學也稱蒙學。蒙學以學習儒家經(jīng)典為主,著重兒童認知和行為處事的訓練。
(二)小學教育的任務根本任務:打好基礎二、我國小學教育的歷史與發(fā)展據(jù)記載,我國小學產(chǎn)生于殷周時代。(一)古代的小學教育(先秦至鴉片戰(zhàn)爭)特點:1、具有鮮明的等級性2、教育的目的是為統(tǒng)治者服務3、教育過程是通過對兒童的管制、灌輸來進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專制性。
(二)近現(xiàn)代的小學教育(鴉片戰(zhàn)爭至新中國成立)四個標志性事件1、1878年,張煥綸所創(chuàng)辦的上海正蒙書院內附設的小班,是我國近代小學的開端。2、南洋公學外院是中國近代意義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學堂(1897年,盛宣懷創(chuàng)辦的南洋公學分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為小學,是我國最早的公立小學堂。)
3、1904年清政府頒布了《癸卯學制》,該學制第一次系統(tǒng)構建了以小學堂、中學堂、大學堂為主干的學校教育體系。將小學正式納入義務教育的范疇。
(清政府1904年頒布了《奏定初等小學堂章程》,設立了初等小學堂,學制五年,人學對象為7歲兒童,同時規(guī)定初等小學教育為義務教育,這是我國歷史上首次實行義務教育的開始。) 4、到了1912年,“中華民國”教育部改小學堂為小學校。
四個學制1、壬寅學制,中國首次頒布的第一個現(xiàn)代學制。2、癸卯學制,中國開始實施的第一個近代學制(實行新學制的開端)。
3、壬子癸丑學制,男女同校,廢除讀經(jīng)并改學堂為學校,是我國教育史上第一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學制。4、壬戌學制,以美國學制為藍本的六三三學制。
它是我國小學教育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其影響一直持續(xù)到1949年。(三)當代的小學教育1、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開始推行九年制義務教育,標志著我國的義務教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2、1992年《中國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綱要》:小學開始了以素質教育為導向的改革3、2001年開始了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4.31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