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lián)絡臟腑支節(jié),溝通上下內外的通路。
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 經脈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和十二經別。
絡脈由浮絡、孫絡和十五別絡組成。 經絡系統(tǒng)由經脈、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組成。
正經有十二,即手足三陰經和手足三陽經,合稱為十二經脈,是運行氣血的主要通道。 其在人體軀干部的分布為:手三陽經行于肩胛部;足三陽經則陽明經行于胸、腹面,太陽經行于背面,少陽經行于側面。
手三陰經均從腋下走出,足三陰經均行于腹面。行于腹面的經脈,自內向外的順序為足少陰、足陽明、足太陰、足厥陰經。
其在頭部的分布規(guī)律為:陽明經行于面部、額部;太陽經行于面頰、頭頂及頭后部;少陽經行于頭側部;足厥陰經行于巔頂。 其在四肢的分布規(guī)律為:陰經分布在肢體內側,太陰經循行在前緣,少陰經循行在后緣,厥陰經循行在中線;陽經分布在肢體外側,陽明經循行在前緣,太陽經循行在后緣,少陽經循行在中線。
十二經脈是: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 (按照十二經脈的氣血循環(huán)流注次序排列) 奇經八脈是:沖脈、任脈、督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
此八脈分布不象十二正經那樣規(guī)則,同臟腑不直接絡屬,相互間無表里關系,故稱“奇經”,又有八條,故稱奇經八脈。 任脈:又稱陰脈之海,其脈行于腹面正中線,多次與手足三陰及陰維脈交會,能總任一身之陰經。
督脈:又稱陽脈之海,其脈行于背部正中,多次與手足三陽及陽維脈交會,能總任一身之陽經。 。
十二經絡交接規(guī)律:陰經與陽經在手足末端相交,陽經與陰經在頭面部相交,陰經與陰經在肺部交接
十四經脈疏通走向:
任脈:曲骨(或會陰)—膻中—承漿
督脈:長強—命門—風府
手太陰肺經:中府—尺澤—少商
手陽明大腸經:商陽—曲池—肩髃
足陽明胃經:天樞—足三里—歷兌
足太陰脾經:隱白—三陰交—血海
手少陰心經:極泉—少海—少沖
手太陽小腸經:少澤—小海—天宗
足太陽膀胱經:肺俞—委中—至陰
足少陰腎經:涌泉—陰谷—俞府
手厥陰心包經:天泉—曲澤—中沖
手少陽三焦經:關沖—天井—翳風
足少陽膽經:環(huán)跳—風市——足竅陰
足厥陰肝經:大敦—蠡溝—章門
十二經脈是經絡系統(tǒng)的主體,具有表里經脈相合,與相應臟腑絡屬的主要特征。包括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也稱為“正經”。
肺經
呼吸系統(tǒng)、甲狀腺、皮膚
大腸經
結腸、直腸、上呼吸道(副鼻竇、咽喉為主) 顏面下部皮膚、口腔
胃經
胃、乳腺、膝關節(jié)
脾經
免疫、內分泌、腫瘤、結石
心經
心臟、血管、大腦、神志
小腸經
十二指腸、空腸、回腸、肩關節(jié)
膀胱經
脊椎、泌尿、生殖系統(tǒng)、關節(jié)
腎經
生殖、泌尿系統(tǒng)、腰、腦、耳、骨骼系統(tǒng)
心包經
心臟、血管
三焦經
淋巴系統(tǒng)、炎癥
膽經
膽囊、膽道、神經、微血管、呼吸
肝經
肝臟、眼、生殖器、神經、筋膜
中醫(yī)將一天分成十二個時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學說。子午流注學說是中醫(yī)學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研究人體氣血運行的時刻表。中醫(yī)認為,自然界與人是統(tǒng)一的整體,自然界的年、季、日、時周期變化,影響著人們的生理、病理相應的周期變化,如人的脈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變化多半是早晨輕、中午重、夜晚更重,這些情況和人體氣血運行有關,也就是在不同的時辰,氣血運行到不同的經絡,對人體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響,恰如現(xiàn)代科學提出的生物鐘效應相似。子午流注學說認為,人體氣血的運行是按照一定的時間循環(huán)無端,連成一個大的循環(huán)通道,即十二經絡的連接順序為:
其歌訣:
寅時氣血注于肺,
卯時大腸辰時胃,
巳脾午心未小腸,
申屬膀胱酉腎位,
戌時心包亥三焦,
子膽丑肝各定位。
了解人體經絡-日之中循行運轉規(guī)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從呼吸做起,以經絡為據(jù),洞悉太極之理,尊陰陽之綱紀,諸十二經脈者,皆系于生氣之原,氣者生之本也,時者生之用也!
人體十二經脈概略
十二經脈
一、名稱分類
十二經脈對稱地分布于人體的兩側,分別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內側或外側,每一經脈分別屬于一個臟或‘個腑,因此,十二經脈中每一經脈的名稱,包括手或足、陰或陽、臟或腑三個部分。手經行于上肢,足經行于下肢;陰經行于四肢內側,屬臟,陽經行于四肢外側,屬腑。
十二經脈分類表:
陰經(屬臟)
陽經(屬腑)
循行部位(陰經行于
內側,陽經行于外側)
手
太陰肺經
陽明大腸經
上
肢
前部
厥陰心包經
少陽三焦經
中部
少陰心經
太陽小腸經
后部
足
太陰脾經’
陽明胃經
下
肢
前部
厥陰肝經'
少陽膽經
中部
少陰腎經
太陽膀胱經
后部
二、、走向、交接、分布、表里關系及流注次序
1、走向和交接規(guī)律
十二經脈的走向和交接是有一定規(guī)律的。《靈樞·逆順肥瘦》說:“手之三陰,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即:手三陰經從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手三陽經;手三陽經從手指末端走向頭面部,交足三陽經;足三陽經從頭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陰經;足三陰經從足趾走向腹、胸腔,交手三陰經,這樣就構成一個“陰陽相貫,如環(huán)無端”的循環(huán)徑路。
手足陰陽經脈走向交接規(guī)律示意圖:
2、分布規(guī)律
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分布也有一定規(guī)律。在四肢部,陽經分布于四肢的外側面,陰經分布于四肢的內側面。外側分三陽,內側分三陰,大體上,陽明、太陰在前緣,太陽、少陰在后緣,少陽、厥陰在中線。在頭面部,陽明經行于面部、額部;太陽經行于面頰、頭項及頭后部;少陽經行于頭側部。在軀干部,手三陽經行于肩胛部;足三陽經則陽明經行于前(胸、腹部),太陽經行于后(背、腰部),少陽經行于側面。手三陰從腋下走出,足三陰經均行于腹部。循行于腹部的經脈,自內向外的順序為足少陰、足陽明、足太陰、足厥陰。
人體經絡分布示意圖:
3、表里絡屬關系
手足三陰、三陽,通過經別和別絡互相溝通,組合成六對“表里相合”關系。手陽明大腸經與手太陰肺經為表里;手少陽三焦經與手厥陰心包經為表里;手太陽小腸經與手少陰心經為表里;足陽明胃經與足太陰脾經為表里;足少陽膽經與足厥陰肝經為表里;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陰腎經為表里。在循環(huán)路線上,凡是有表里關系的兩條經脈,均在四肢末端交接,行于四肢內外兩個側面的相對位置。由于手足陰陽十二經脈存在著這種表里關系,所以在生理上是互相配合,在病理上也是互相影響的。
互為表里的陰經與陽經在體內有絡屬關系,即陰經屬臟絡腑,陽經屬腑絡臟。如手太陰肺經屬肺絡大腸,手陽明大腸經屬大腸絡肺;足陽明胃經屬胃絡脾,足太陰脾經屬脾絡胃;手少陰心經屬心絡小腸,手太陽小腸經屬小腸絡心;足太陽膀胱經屬膀胱絡腎,足少陰腎經屬腎絡膀胱;手少陽三焦經屬三焦絡心包,手厥陰心包經屬心包絡三焦;足少陽膽經屬膽絡肝,足厥陰肝經屬肝絡膽。十二經脈的表里絡屬關系,不僅由于表里的兩條經脈的銜接而加強了聯(lián)系,而且由于相互絡屬于同一臟腑,因而使相為表里的臟腑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協(xié)調配合,在病理上也相互影響,如心火可下移小腸等。在治療上亦相互為用,相為表里絡屬的兩條經脈的俞穴可交叉使用,如脾經的穴位可用以治療胃或胃經的疾病。
4、流注次序
十二經脈分布在人體內外,經脈中的氣血運行是循環(huán)貫注的,從手太陰肺經開始,依次傳至足厥陰肝經,再傳至手太陰肺經,首尾相貫,如環(huán)無端。
十二經脈流注次序示意圖:
天睡我睡,天醒我醒'',是古人所奉行的養(yǎng)生真理,明白了12經絡的作用及運行時間,我們就很容易理解,也會知道,原來想要真正的健康,其實不是件很難的事 : )
子時(23點至1點)——膽經 子時睡的足,黑眼圈不露
肝之余氣,泄于明膽,聚而成精,人在子時前入眠,膽汁方能完成調整與代謝。
膽汁有多清,腦就有多清。子時入睡者,晨醒后頭腦清晰,氣色紅潤,沒有黑眼圈;反之氣色青白,眼眶昏黑暗淡.
膽汁代謝不良會使膽汁過濃而產生膽囊炎或者膽結晶結石.
丑時(1點至3點)——肝經 丑時不睡晚,臉上不長斑
肝主藏血,理氣,解毒.人臥則血歸肝臟。如肝臟在丑時因為人的不眠,還在不停運作輸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維和行動,就無法完成新陳代謝,導致面色青灰,情志怠慢而躁,易生肝病,臉上晦暗長斑,或氣滯血瘀導致乳腺疾病.
寅時(3點至5點)——肺經 寅時睡得熟,色紅精氣足
肺朝百脈,主呼吸。肝在丑時將血液推陳出新,供給肺新鮮血液,通過肺氣輸送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紅潤,精力充沛。
卯時(5點至7點)——大腸經 卯時大腸蠕,排毒渣滓出
肺與大腸相表里。肺將血液布滿全身,促進大腸進入興奮狀態(tài),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與營養(yǎng)、排出渣滓的過程。清晨起床最好排大便的時間,便秘患者不妨試著在大腸經運行時間起床,喝些淡鹽溫水,然后稍稍運動后去排便,堅持段時日會有很好的改善.
辰時(7點至9點)——胃經 辰時吃早餐,營養(yǎng)身體安
胃主受納,消化食物.人在此時吃早餐最易消化,吸收也好。最好安排溫和養(yǎng)胃的食品,忌過于燥熱或者寒涼的食物,燥熱易生胃火,遇濕則溫熱蘊結,引發(fā)多種問題;寒涼則傷脾胃,影響消化吸收.
已時(9點至11點)——脾經 已時脾經旺,造血身體壯
脾為后天之本,主運化,脾統(tǒng)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總調度,又是人體血液的統(tǒng)領。脾開竅與口,其華在唇,脾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質量好,所以嘴唇紅潤,唇白標志氣血不足,唇紫暗標志寒入脾經.
午時(11點至13點)——心經 午時1小時,安神養(yǎng)精氣
心主神明,開竅于舍,其華在面。心氣推動血液運行,養(yǎng)身,養(yǎng)氣,養(yǎng)筋。適當?shù)奈缢B(yǎng)心可使下午晚上精力充沛.
未時(13點至15點)——小腸經 未時分清濁,飲水能降火
小腸主吸收,分清濁.把水液歸于膀胱,糟粕送入大腸,精華上輸于脾,小腸經在未時對人一天營養(yǎng)進行調整。此時多喝水,有利于小腸排毒降火.
申時(15點至17點)——膀胱經 申時津液足,養(yǎng)陰身體舒
膀胱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體外,津液循環(huán)在體內。申時人體溫較熱,陰虛最為突出。此時運動有助于體內津液循環(huán)。
酉時(17點至19點)——腎經 酉時腎藏精,納華元氣清
腎藏生殖之精和五臟六腑之精,精生髓,髓化血,為人體先天之本。人體經過申時瀉火排毒,腎在酉時進入儲藏精華的階段。此時不適合太強運動,也不宜大量喝水.
戌時(19點至21點)——心包經 戌時護心臟,減壓心舒暢
心包為心之外膜,附有絡脈,氣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傷。心包是心的保護組織,又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心包經戌時最旺,可清除心臟周圍外邪,使心臟處于完好狀態(tài)。此時應保持心情舒暢,放松心情,釋放壓力的狀態(tài).
亥時(21點至23點)——三焦經 亥時百脈通,養(yǎng)身養(yǎng)嬌容
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持諸氣,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時三焦能通百脈,是最好的修養(yǎng)生息時間,在此時以熱水泡腳,可以溫經絡以升清,加入姜油.迷迭香.洋甘菊.天竺葵等則可驅除寒氣濕氣,對風濕性關節(jié)炎及宮寒血瘀等寒氣濕氣入侵之疾,長期堅持,均可起到較好的治療作用
十二經脈又名十二正經,是經絡系統(tǒng)的主體。
其命名是根據(jù)其陰陽屬性,所屬臟腑、循行部位綜合而定的。它們分別隸屬于十二臟腑,各經用其所屬臟腑的名稱,結合循行于手足、內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并依據(jù)陰陽學說,給予不同的名稱。
十二經脈的名稱為: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 十二經脈通過手足陰陽表里經的聯(lián)接而逐經相傳,構成了一個周而復始、如環(huán)無端的傳注系統(tǒng)。
氣血通過經脈即可內至臟腑,外達肌表,營運全身。其流注次序是:從手太陰肺經開始,依次傳至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再回到手太陰肺經。
其走向和交接規(guī)律是:手之三陰經從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陽經;手之三陽經從手走頭,在頭面部交足三陽經;足之三陽經從頭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陰經;足之三陰經從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陰經。 人體保健的十大要穴: 1、合谷:位于虎口,在手背第1、第2掌骨之間,約平第2掌骨中點處,和手心的勞宮相對。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古人的針灸歌訣總結出合谷和列缺、委中、足三里這四個重要穴位的主治病癥。
腸胃肚腹的疾病取足三里,腰背疼痛取委中,頭側頸項的病癥取列缺,頭面部的病癥取合谷。 合谷能補能瀉,是治病保健的重要穴位。
它可以祛風散寒,疏通經絡,開竅醒神,對感冒發(fā)燒、各種頭痛、鼻炎、牙痛、中風不語、口眼歪斜、神昏嗜睡都有很好的效果。合谷穴還有補氣的作用,能夠治療氣虛、脫證。
合谷配合足三里能夠補益中氣,相當于補中益氣湯的效果;合谷配合關元可以補氣回陽,相當于參附湯的急救效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合谷穴配合三陰交有催產的作用,可以治療滯產。
婦女生產時氣虛乏力,宮口難開,這時候針刺合谷用補法,三陰交用瀉法,有確切的催產功效。因此孕婦是禁用合谷穴的。
我愛人兩次生產時都用了這種古老的催產方法,在扎針幾分鐘之后就順產而下,立竿見影,避免了難產和剖腹產之苦。但可惜的是,這種簡便、安全、療效確切的催產方法在醫(yī)院里幾乎已經沒人使用了,因此造成的剖腹產也越來越多。
2、內關:位于前臂內側腕橫紋上2寸之處,在兩根肌腱的中間,和腕橫紋外側的外關相對。 內關是手厥陰心包經的穴位,為八脈交會穴之一,一穴多用,有廣泛的適用范圍。
心包是心臟的包膜,它可以疏通經絡,改善心臟供血,治療各種各樣的心臟疾患,比如心悸、胸痛、胸悶等;它可以降胃氣,配合足三里治療胃痛、呃逆、嘔吐、打嗝;它可以鎮(zhèn)靜安神、滋陰降火,配合神門、三陰交治療失眠、煩躁、內熱、掌心發(fā)熱、出汗等病癥。經常揉按內關對于各種各樣的心腦血管疾病、腸胃功能紊亂、神經衰弱等都有很好的預防和治療效果。
暈車常常表現(xiàn)為頭暈、惡心嘔吐,這是脾胃虛弱、胃氣上逆的緣故,重按兩個手腕內側的內關可以有效防治暈車。 3、風池:在雙耳后、枕骨下,發(fā)際邊緣的凹陷處。
“風為百病之長”,風池對于抵御和排出風寒外邪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可以祛風散寒、疏通經絡,治療各種感冒、頭痛、鼻塞等感受外邪引起的疾病,容易感冒的人經常揉按風池是預防感冒簡便易行的好方法。
經常保持一個姿勢不動容易患頸椎病,按揉風池可以宣暢經氣、舒筋活絡,對頸椎病、頸項強直、疼痛等病癥有很好的預防作用。風池可以醒腦開竅、改善大腦供血,是治療腦血管病昏迷、癡呆、失語的特效穴位,這時可以配合風府、啞門等穴位使用。
風池、啞門的深部為大腦延髓,扎針時要嚴格掌握針刺的角度與深度,否則容易出意外,按揉風池,以指代針,就避免了這樣的風險。風池配合太陽還可以緩解疲勞。
4、神闕:神闕就是肚臍眼,位于腹部中央,是循行于人體前面正中線任脈上的重要穴位。 任脈循行于胸腹正中線,上連心肺、中經脾胃、下通肝腎,臍為任脈經氣的匯聚之處,奇經八脈的任、帶、沖脈都從臍部循行而過,五臟六腑的心肺、脾胃、大小腸、膀胱、子宮等都和它發(fā)生著密切的聯(lián)系。
小腹居于下焦的陰寒之地,為“陰中至陰”,如果飲食生冷或者腹部受涼,就會引起胃痛、胃脹、便秘、腹瀉、手足發(fā)涼、小便清頻、月經不調、痛經和閉經等多種病癥,因此神闕保健是防病養(yǎng)生的重中之重。 腹部應該經常按揉,摩腹是孫思邈的養(yǎng)生十三法之一。
先把雙手搓熱,然后兩手相疊,掌心以臍為中心做順時針按揉。先從肚臍向上移動到胃脘,然后再向下移動到小腹,正反方向交替各按揉數(shù)十次。
以手掌整體去按,然后以手指重點按揉神闕上的中脘、神闕兩邊的天樞、大橫以及神闕下面的氣海、關元、子宮等穴位,就可以起到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溫經散寒、緩急止痛等作用。如果按揉之后再加上艾鹽包等熱熨神闕,效果更好。
胎兒在母體子宮的時候臍是吸收營養(yǎng)的通道,出生后是外界連接體內的門戶。臍的表皮角質層最薄,最易于藥物的。
十二經脈包括:手太陰肺經,屬于肺的經脈,如果出現(xiàn)病變,會出現(xiàn)如肺部漲滿的臂厥病。
手陽明大腸經,屬于大腸的經脈,當本經脈出現(xiàn)問題時,會出現(xiàn)牙痛、頸部腫 大等問題。足陽明胃經,屬于胃的經脈,當胃經 出現(xiàn)病變的時候,人會有全身發(fā)冷等癥狀 出現(xiàn)。
足太陰脾經,屬于脾的經脈,有病變 的時候會出現(xiàn)嘔吐、腹部發(fā)脹的病癥。手少陰心經,屬于心的經脈,有病變 的時候會出現(xiàn)頭痛以及喉嚨干燥等癥狀。
手太陰小腸經,屬于小腸的經脈,有 病變的時候人的肩膀會有疼痛的感覺。足太陽膀胱經,屬于膀胱的經脈, 出現(xiàn)病變時會有眼球痛、脊椎痛等病痛 出現(xiàn)。
足少陰腎經,屬于腎的經脈,當本經 受到邪氣侵入,會有食欲不振、氣虛不足 的病癥出現(xiàn)。手厥陰心包經,屬于心包經脈,出 現(xiàn)病變時,會出現(xiàn)心跳過快、面色發(fā)紅 等癥狀。
手少陽三焦經,屬于三焦的經脈,出 現(xiàn)病變時,嚴重時會有失聰?shù)臓顩r出現(xiàn)。足少陽膽經,屬于膽的經脈,出現(xiàn)病 變的時候,人會覺得嘴里發(fā)苦,嚴重時臉 色會呈現(xiàn)灰色。
足厥陰肝經,屬于肝的經脈,其經氣 出現(xiàn)異常是,人的身體會變得僵硬,并有 腹痛的病癥出現(xiàn)。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4.28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