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茶道精神 什么是茶道 茶道屬于東方文化。
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東方文化往往沒有一個科學的、準確的定義,而要靠個人憑借自己的悟性去貼 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國唐代就有了"茶道"這個詞,例如,《封氏聞見記》中:"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
"唐代劉 貞亮在飲茶十德中也明確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盡管"茶道"這個次從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華辭典》、《辭海》、《詞源》等工具書中均無此詞條。
那么,什 么是茶道呢?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yǎng)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 法,是很益的一種和美儀式。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國。
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yǎng)性之道,唐 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xiàn)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
在唐朝寺院僧眾念經(jīng)坐 禪,皆以茶為飲,清心養(yǎng)神。 當時社會上茶宴已很流行,賓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動中,品茗賞景,各抒胸襟。
唐呂溫 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yōu)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huán)境、禮節(jié)、操作方式 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guī)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
對茶飲在修身養(yǎng)性中的作 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閑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 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閑潔,韻高致靜。
" 南宋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榮西首次將茶種從中國帶回日本,從此日本才開始遍種茶葉。
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 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余杭縣的經(jīng)山寺求學取經(jīng),學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 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 日本《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 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
" 日本《本朝高僧傳》也有:"南浦昭明由宋歸國,把茶臺子、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的記述。直到日本豐臣秀吉時代(公元1536 ~1598年,相當于我國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舉起了"茶道"這面旗幟,并總結出茶道四規(guī):"和、敬、清、寂",顯然這個基本理論是受到了中國茶道精髓的影響而形成的,其主要的儀程框架規(guī)范仍源于中國。
中國的茶道早于日本數(shù)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遺憾的是中國雖然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該領域中不斷實踐探索,并取得了很 大的成就,卻沒有能夠旗幟鮮明地以"茶道"的名義來發(fā)展這項事業(yè),也沒有規(guī)范出具有傳統(tǒng)意義的茶道禮儀,以至于使不少人誤以為 茶道來源于他邦。 中國的茶道可以說是重精神而輕形式。
有學者認為必要的儀式對"茶道"的旗幟來說是較為重要的,沒有儀式光自稱 有"茶道",雖然也不能說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稱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終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簡單得來只要兩個動作就可以了:放茶葉、倒水。
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儀式又過于復雜或是過于講 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會把日常的這件小事搞得如此復雜。 事實上中國茶道并沒有僅僅滿足于以茶修身養(yǎng)性的發(fā)明和儀式的規(guī)范,而是更加大膽地去探索茶飲對人類健康的真諦,創(chuàng)造性地將茶 與中藥等多種天然原料有機地結合,使茶飲在醫(yī)療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強,并使之獲得了一個更大的發(fā)展空間,這就是中國茶 道最具實際價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重視和喜愛的魅力所在。
茶道精神 『和、敬、清、寂』四規(guī)是日本茶道精神,幾百年來指導了日本人的思想和生活。受日本茶道的啟迪,近幾年來,中韓兩國也都試 圖從文化根源中,尋繹出自己的茶藝精神,成果斐然。
當代中國茶思想或由于立場不同,或由于訴求對象互異。 或由于理念差別, 故旨趣相差甚遠,茲枚舉四家略作說明:中華茶藝業(yè)聯(lián)誼會:『靜、美』。
中華民國茶藝協(xié)會:『清、敬、怡、真』。 陸羽茶藝中心:『美津、健康、養(yǎng)性、明倫』。
高雄市茶藝協(xié)會:『中庸、儉德、養(yǎng)氣、品味』。 中華茶藝業(yè)聯(lián)誼會:『靜、美』中華茶藝業(yè)聯(lián)誼會為茶藝推廣先鋒,分則各據(jù)據(jù)點,推廣茶藝文化;合則統(tǒng)籌規(guī)劃,匯辦全國活動, 發(fā)展茶藝,其功甚偉。
惜該會至今尚未新擬統(tǒng)一之精神,故仍以草創(chuàng)期精神為探討依據(jù),中華茶藝業(yè)聯(lián)誼會,第二次會員大會手冊 言明以『靜』、『美』為營構理念,以社會眾生為訴求對象,引導民眾進入清凈桃花源,人茶室的營構理念退居次要地位,屬創(chuàng)始期 茶藝文化,不似近年,各出心裁,特色明顯。 中華民國茶藝協(xié)會:『清、敬、怡、真』『清、敬、怡、真』是中華民國茶藝協(xié)會的精 神,發(fā)表于民國七十三年十二月會員大會,據(jù)該會理事長吳振鐸釋義如下:『清』即『清潔』、『清廉』、『清靜』及『清寂』之 清。
『茶藝』的真諦,不僅求事物外表之清。
中華茶道精神
臺灣中華茶藝協(xié)會第二屆大會通過的茶藝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釋義如下:
『清』即『清潔』、『清廉』、『清靜』及『清寂』之清。『茶藝』的真諦,不僅求事物外表之清潔,更須求心境之清寂、寧靜、明廉、知恥在靜寂的境界中,飲水清見底之純潔茶湯,方能體味『飲茶』之奧妙。英文似purity與Tranquility表之為宜。
『敬』
敬者萬物之本,無敵之道也。敬乃對人尊敬,對己謹慎,朱子說:『主一無適』,即言敬之態(tài)度應專誠一意,其顯現(xiàn)于形表者為誠懇之儀態(tài),無輕藐虛偽之意,敬與和相輔,勿論賓主,一舉一動,均佁有『能敬能和』之心情,不流凡俗,一切煩思雜慮,由之盡滌,茶味所生,賓主之心歸于一體,英文可用respect表之。
『怡』
據(jù)說文解字注『怡者和也、悅也、槳也。』可見『怡』字含意廣博。調(diào)和之意味,在于形式與方法,悅槳之意味,在于精神與情感,飲茶啜苦咽甘,啟發(fā)生活情趣,培養(yǎng)寬闊胸襟與遠大眼光。使人我之間的紛爭,消弭于形,怡悅的精神,在于不矯飾自負,處身于溫和之中,養(yǎng)成謙恭之行為,英語可譯為harmony。
『真』
真理之真,真知之真,至善即是真理與真知結合的總體。至善的境界,是存天性,去物欲,不為利害所誘,格物致知,精益求精,換言之,用科學方法,求得一切事物的至誠,飲茶的真諦,在于啟發(fā)智能與良知,使人人在日常生活中淡泊明志,儉德行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英文可用truth表之。
其它的說法:
我國大陸學者對茶道的基本精神有不同的理解,莊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莊老解釋為:“廉儉育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
“武夷山茶癡”林治先生認為“和、靜、怡、真”應作為中國茶道的四諦。因為,“和”是中國這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靈魂。“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方法。“怡”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心靈感受。“真”是中國茶道終極追求。
世上人人都在尋求快樂,但只有一個確實有效的方法,那就是控制你的思想。快樂不在乎外界的情況,而是依靠內(nèi)心的情況。
行動好像是跟隨感覺走的。其實不是如此,行動是與感覺并行的。我們能使直接受意志支配的行動有規(guī)律,也能間接地使不直接受意志制約的支配有規(guī)律。
千百年來,我們的祖先為后代留下的茶詩、茶詞,不下數(shù)千首。
中國歷代詠茶詩詞具有數(shù)量豐富題材廣泛和體裁多樣的特征,是中國文學寶庫中的一支奇葩。 西晉左思的《嬌女》詩也許是中國最早的茶詩了。
“心為茶荈劇。吹噓對鼎”。
寫的左思的兩位嬌女,因急著要品香茗,就用嘴對著燒水的“鼎”吹氣。與左思此詩差不多年代的還有兩首詠茶詩: 一首是張載的《登成都樓》,用“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區(qū)”的詩句,贊成都的茶;一首是孫楚的《孫楚歌》,用“姜、桂、茶出巴蜀,椒、橘、木蘭出高山”的詩句,點明了茶的原產(chǎn)地。
到唐宋以后,茶的詩詞驟然增多,這些茶詩茶詞既反映了詩人們對茶的寶愛,也反映出茶葉在人們文化生活中的地位。 唐代,隨著茶葉生產(chǎn)與貿(mào)易的發(fā)展,涌現(xiàn)了大批以茶為題材的詩篇。
如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杜甫的《重過何氏五首之三》: “落日平臺上,春風啜茗時”;白居易的《夜聞賈常州、崔湖州茶山境會亭歡宴》:“遙聞境會茶山夜, 珠翠歌鐘俱繞身”;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等等, 有的贊美茶的功效,有的以茶寄托詩人的感遇,而廣為后人傳誦。詩人袁高的《茶山詩》:“黎甿輟農(nóng)桑,采摘實苦辛。
一夫旦當役,盡室皆同臻。捫葛上欹壁,蓬頭入荒榛。
終朝不盈掬,手足皆鱗皴……選納無晝夜,搗聲昏繼晨”,則表現(xiàn)了作者對顧渚山人民蒙受貢茶之苦的同情。李郢的《茶山貢焙歌》,描寫官府催迫貢茶的情景,也表現(xiàn)了詩人同情黎民疾苦和內(nèi)心的苦悶。
此外,還有杜牧的《題茶山》、《題禪院》等,齊己的《謝湖茶》、《詠茶十二韻》等, 以及元稹的《一字至七字詩·茶》、顏真卿等六人合作的《五言月夜啜茶聯(lián)句》等等,都顯示了唐代茶詩的興盛與繁榮。 北宋由于在“靖康之變”前的近百年中,中原有過一個經(jīng)濟繁榮時期,加之當時斗茶和茶宴的盛行,所以茶詩、茶詞大多表現(xiàn)以茶會友,相互唱和,以及觸景生情、抒懷寄興的內(nèi)容。
最有代表性的是歐陽修的《雙井茶》詩: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鳳爪。 窮臘不寒春氣早,雙井茅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紅碧紗,十斛茶養(yǎng)一兩芽。 長安富貴五侯家,一啜尤須三日夸。
蘇軾的《次韻曹輔壑源試焙新茶》詩中“從來佳茗似佳人”和他另一首詩《飲湖上初晴后雨》中“欲把西湖比西子”兩句構成了一副極妙的對聯(lián)。范仲淹的《斗茶歌》、蔡襄的《北苑茶》,更為后世文人學士稱道。
南宋由于茍安江南,所以茶詩、茶詞中出現(xiàn)了不少憂國憂民、傷事感懷的內(nèi)容,最有代表性的是陸游和楊萬里的詠茶詩。陸游在他的《晚秋雜興十二首》詩中談到: 置酒何由辦咄嗟,清言深愧談生涯。
聊將橫浦紅絲碨,自作蒙山紫筍茶。 反映了作者晚年生活清貧,無錢置酒,只得以茶代酒,自己親自碾茶的情景。
而在楊萬里的《以六一泉煮雙井茶》中,則吟到: 日鑄建溪當近舍,落霞秋水夢還鄉(xiāng)。 何時歸上滕王閣,自看風爐自煮嘗。
抒發(fā)了詩人思念家鄉(xiāng),希望有一天能在滕王閣親自煎飲雙井茶的心情。 元代,也有許多詠茶的詩文。
著名的有耶津楚材的《西域從王君玉乞茶,因其韻七首》、洪希文的《煮土茶歌》、謝宗可的《茶筅》謝應芳的《陽羨茶》等等。元代的茶詩以反映飲茶的意境和感受的居多。
明代的詠茶詩比元代為多,著名的有黃宗羲的《余姚瀑布茶》、文征明的《煎茶》、陳繼儒的《失題》、陸容的《送茶僧》等。此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明代還有不少反映人民疾苦、譏諷時政的詠茶詩。
如高啟的《采茶詞》: 雷過溪山碧云暖,幽叢半吐槍旗短。 銀釵女兒相應歌,筐中采得誰最多? 歸來清香猶在手,高品先將呈太守。
竹爐新焙未得嘗,籠盛販與湖南商。 山家不解種禾黍,衣食年年在春雨。
詩中描寫了茶農(nóng)把茶葉供官后,其余全部賣給商人,自己卻舍不得嘗新的痛苦,表現(xiàn)了詩人對人民生活極大的同情與關懷。又如明代正德年間身居浙江按察僉事的韓邦奇,根據(jù)民謠加工潤色而寫成的《富陽民謠》,揭露了當時浙江富陽貢茶和貢魚擾民害民的苛政。
這兩位同情民間疾苦的詩人,后來都因賦詩而慘遭迫害,高啟腰斬于市,韓邦奇罷官下獄,幾乎送掉性命。但這些詩篇,卻長留在人民心中。
清代也有許多詩人如鄭燮、金田、陳章、曹廷棟、張日熙等的詠茶詩,亦為著名詩篇。特別值得提出的是清代愛新覺羅·弘歷,即乾隆皇帝,他六下江南,曾五次為杭州西湖龍井茶作詩,其中最為后人傳誦的是《觀采茶作歌》詩: 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騎火品最好。
西湖龍井舊擅名,適來試一觀其道。 村男接踵下層椒,傾筐雀舌還鷹爪。
地爐文火續(xù)續(xù)添,干釜柔風旋旋炒。 慢炒細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
王肅酪奴惜不知,陸羽茶經(jīng)太精討。 我雖貢茗未求佳,防微猶恐開奇巧。
皇帝寫茶詩,這在中國茶葉文化史上是少見的。 至于現(xiàn)代,詠茶詩篇也是很多的,如郭沫若的《贊高橋銀峰茶》,陳毅的《梅家塢即興》, 以及趙樸初、啟功、愛新覺羅·溥杰的作品等,都是值得一讀的好茶詩。
中國的茶詩、茶詞,不但數(shù)量多,而且題材十分廣泛,如寫名茶的有王禹。
一直以來,對于茶文化,相較與現(xiàn)在國內(nèi)更具表演性的所謂“茶道”。一向稱中國茶道為“茶藝”,而稱日本茶道為“茶道”,是因為在中國,飲茶,更多功利性,而日本茶道則更樸素一些。事實上,日本茶道在很多人看來非常刻板,一舉一動一絲不茍,跟中國人“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的不重形式重精神的傳統(tǒng)不同,但也正是這樣的一絲不茍,才形成日本獨有的茶“道”。
詳細點說,中國的茶之所以是“茶藝”,因為茶在中國,雖然也形成了一個龐大體系,但這個體系更多體現(xiàn)在“茶”本身,既,茶是一種飲料。茶文化說穿了,更多的是怎樣種好茶怎樣讓茶泡得更好喝,如此而已。然而在日本,茶才真正上升到一個文化的層面,追求一種精神。喝茶,在中國,只是喝茶,最多也只是一種風雅的點綴,而在日本,喝茶,是一個審美過程,是在追求一種境界。
這也許是因為,茶在中國從一開始就是一種實用性很強的物品,是做藥用的,而且相當普遍。在日本,茶原本是一種奢侈品,是遣唐使從中國帶來的貴重禮物。因此,飲茶在日本一開始并不像中國這樣普遍,畢竟不是普通人可以隨意獲得的。這也形成了中國與日本在對待飲茶上不同的態(tài)度。不過,當茶葉的藥用為日本人所認識,茶葉的種植在日本開始普及而飲茶也開始在日本盛行的時候,日本也曾經(jīng)歷過與中國一樣,將飲茶作為一種娛樂的時代,室町時代。此時,大宋的“斗茶”之風傳入日本,特別是武士階層更是把“斗茶”作為炫耀財富的手段。在這時期,日本還沒有茶道,更談不上什么茶文化,因為此時的喝茶跟中國一樣僅僅只是喝茶而已,斗茶,也不過是在比茶的優(yōu)劣比財富的多少。甚至連中國茶藝的風雅的點綴的作用都沒有。
日本茶道的真正形成,應該感謝兩個人——能阿彌和村田珠光。能阿彌是室町時代幕府將軍的文化侍從,正是因為他的作用促使當時的幕府將軍足利義政將宗教入茶道,使日本的茶道真正走上“茶道”之路。一掃當時斗茶的奢靡之風。而村田珠光更是被日本人稱為日本茶祖。他師從一休和尚,將佛教中的禪宗思想融入茶道之中,從禪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中,開創(chuàng)茶禪一味的道路。正是因為村田珠光的茶禪一味,日本茶文化走上與中國茶文化截然不同的道路,走上真正的“文化”之路。而中國的茶文化,依舊停留在娛樂,停留在文人墨客風雅的點綴階段。村田珠光的茶禪一味,追求的是對自然的尊崇對樸素的尊崇,追求的是擺脫欲望的糾纏以修行來領悟茶道的內(nèi)在精神。
在村田珠光之后,日本的茶文化在千利休的帶領下,進一步向精神世界進發(fā),將茶道煩瑣的步驟儀式大大簡化,使茶道進一步擺脫物質(zhì)形式的束縛,還原到淡泊尋常的本來面目上。千利休所創(chuàng)的“利休流草庵風茶法”風靡全日本,他在民間的威望甚至威脅到當政者豐臣秀吉的權威,被豐臣秀吉以莫須有的罪名勒令切腹自殺。他死后,他的后人發(fā)揚他的茶風,創(chuàng)“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等數(shù)以千計的茶道流派。
而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傳承至今成為當代日本茶道最有勢力的茶道流派,而其領袖“家元”更是茶道界最具權威的茶道宗師。
日本茶人招待一次客人品茶,少的要準備幾個月,多的,甚至有準備幾年時間的。每一次茶會,都是以全部心力來準備的,一絲不茍,即使是茶室門口小徑踏腳的石頭都要細心擦拭灰塵。而來參加茶會的人也同樣本著“一期一會”的心態(tài),把這次茶會看成畢生僅有的一次,全身心的去體會茶會主人的虔誠用心,一花一木,一水一食都全神貫注的去品味,從主人在茶室所掛的字畫所選的插花,主人添碳的每一個動作,主人所選用的茶食……每一個細節(jié)都不能忽視。拋卻在茶室之外的“塵世”的一切束縛,全心全意品這一壺茶。
正是這樣的對待飲茶的態(tài)度,形成這樣的日本茶道,形成完全不同于中國茶文化,中國“茶藝”的日本“茶道”。
還記得前年,日本茶道“丹月流”的“家元”來杭州做茶文化交流的時候,品味丹下明月老師一心虔敬泡的抹茶,看著她泡茶時眼中心里絲毫沒有外物的態(tài)度,才真正體會什么是日本茶道“清、靜、和、寂”的境界。
我喜歡喝茶,尤喜綠茶。
夏日午后,沏一盞上好龍井,邀上三五摯友,品香茗,論禪道、談人生。欣賞杯中蒸氣裊裊、茶葉浮沉,如浮世蒼穹、紅塵眾生之上起下落,遂有感于懷,圍繞茶道、思索人生。
人生之意,得之心,而喻知茶矣。 茶是有生命、有品質(zhì)的,具體來說茶有六種品質(zhì),移花接木到蕓蕓眾生,做人亦需要茶之品質(zhì),這叫君子六成,有了這六種品質(zhì),一定可以破繭成蝶、變石成金、能夠化腐朽為神奇,成就一番事業(yè),下面一一分析。
一、茶要炒制,做人要修煉。剛從云霧里采來的毛尖翠葉,雖然帶著晶瑩的露珠、剔透的晨霧,但還不能稱其為茶。
綠葉要變身為茶需要炒制,炒制是一個非常艱難的、痛苦的過程,需要鳳凰涅磐的勇氣——要在熱鍋里炒,冷水里泡,經(jīng)過反復炒制、揉煉,才能稱之為茶。做人亦需像茶一樣,要想百煉成鋼,要想成為精英,就要不斷的修煉,既要經(jīng)得順境的溫柔、安樂,又要經(jīng)得起逆境的摔打、折磨。
外練筋骨皮,內(nèi)練一口氣,要穩(wěn)定心態(tài),解放思想,積極去見世面、經(jīng)風雨、搏激流,在實踐中開闊眼界,豐富見聞,不斷增本領、長技能,努力錘煉自己的意志、品質(zhì)。進一步提高自身的精神內(nèi)涵和綜合素質(zhì),切實做到經(jīng)得起誘惑、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
二、茶要下沉,做人要謙和。“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茶沖到水里,會慢慢沉下去,并最終沉到杯底,用嬌弱的身軀托起沉重的清水,實現(xiàn)水茶分離。所以為人要像茶那樣主動沉下去——時刻保持謙和、低調(diào)。
要懂得低姿態(tài)即是進步,如果趾高氣昂,天下第一,就會什么也學不到,永遠得不到別人的幫助,即使是羊脂玉凈瓶、紫金紅葫蘆,要想從破瓦罐里得到水,位置必須比瓦罐低。所以痰盂再好不能盛飯,瓦罐再破卻可以沏龍井。
做事情、干工作,如果別人以為你了不起了,說明你努力了,如果你自己也覺得了不起了,說明你發(fā)燒了。 三、茶失色于水,做人需融合于眾。
茶沖到水里,在慢慢下沉的同時,還不斷與水交流、融合,吸收了水份,釋放了顏色,漸漸融合成茶水,達到中和,實現(xiàn)交融。中國人崇和、尚和,處事講究以和為貴,生意講究和氣生財。
做人亦需茶那樣,以“和”的心態(tài)處事為人,要切實打開心靈枷鎖、走出自我中心,丟掉雜念、邪念,主動與人交流、溝通。融合于眾,不僅需要身入,更需要心入,要學會用心傾聽、真心贊美,學會將心比心、以心換心,用欣賞的眼光,以平和的心態(tài)、從容的心境,處事為人。
積極與人為善,與人為友,真正把自身融入社會、融入大眾,切實實現(xiàn)融合于眾,成為受人歡迎,讓人尊敬的,脫離了低級趣味的真人、好人。 四、茶有清香,做人需誠敬。
茶是有香味的,悠悠茶香,綿綿茶情,如繞梁之音,令人回味,這叫誠敬。誠即誠信,誠信做人之基石,古人云,誠則明,明則誠。
以誠心待人,以誠心觀己,真心便會顯露。做生意講究童叟無欺,做人講究誠信立身,因此要以誠信擴人脈、聚人氣、得人心,誠心接人待物處事。
敬即處事待人之態(tài)度,日常生活中,存恭敬之心的人,必能以禮待人,必能自尊自敬。人生如水,生命如歌,做人需懷恭敬之心,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少吾少以及人之少的態(tài)度,真心尊敬他人、包容他人,到人亦敬之。
實現(xiàn)一分寧和,三分愛意,七分溫存,十分幸福,誠敬為人沒錯的。 五、茶釋其味,做人要奉獻。
茶沏好了、泡透了,人們悠然的品著香茗,坐而論道——或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或縱論天下、談古論今,那感覺——真叫一個愜意。但孰不知茶到了水里,香味給了水了,人們喝了水,卻扔了茶葉,茶葉舍身了、奉獻了。
做人亦需那茶葉那樣去舍身、去奉獻,當今社會和平穩(wěn)定,發(fā)展迅猛,舍身的機會不多了,但奉獻還是要講的,奉獻能夠讓苦成樂,變難為易。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我們學學蠶和燭吧,主動吐絲,主動燃燒,積極去奉獻、去服務,用實際行動踐行中華美德,唱響愛的奉獻。
如果實在找不到奉獻途徑,就學會微笑,把悲傷留給自己,把快樂帶給別人。不管你是真心的還是職業(yè)性的微笑,只要你笑了,就會很美麗很好看,就會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六、茶要品味,做人需修德。茶是有生命、有意境的,喝茶需要細細品味,所以確切說應叫品茶,它有內(nèi)涵呀。
茶之內(nèi)涵如人之品德,需要不斷的修煉,不斷的強化。要堅持用充實的工作、昂揚的斗志填充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用優(yōu)良的品質(zhì)、高尚的情操豐富自己的精神家園。
不斷修德、立德,切實增強自己的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進一步強化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心態(tài)從容,內(nèi)心淡定,守住“德”這個修心立身之本,做一個內(nèi)心強大、品德高尚、內(nèi)涵豐富的復合型人才。
修煉、謙和、融合、澄靜、舍身,內(nèi)涵,只要具有了這六種品質(zhì),并積極行動起來,投入真心去實踐,一定可以成就一番大業(yè)。所以沒事少喝酒,喝杯茶吧,感受一下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體味一下茶道的人生智慧。
茶沏好了,您還等什么。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寫作基礎 | 作文指導 |
寫作經(jīng)驗 | 寫作方法 |
文學常識 |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6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