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衡山、恒山、華山、嵩山。泰山貫穿山東中部,泰安市境內(nèi),綿亙于泰安、濟南、萊蕪三市之間,古稱“岱山”、“岱宗”,春秋時改稱“泰山”。泰山前鄰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濟南。游泰山看四個奇觀:泰山日出、云海玉盤、晚霞夕照、黃河金帶。
泰山、衡山、恒山、華山、嵩山。
泰山貫穿山東中部,泰安市境內(nèi),綿亙于泰安、濟南、萊蕪三市之間,古稱“岱山”、“岱宗”,春秋時改稱“泰山”。泰山前鄰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濟南。游泰山看四個奇觀:泰山日出、云海玉盤、晚霞夕照、黃河金帶。
衡山主體部分位于中國湖南省偏東南部,北起衡山縣福田鋪鄉(xiāng),南迄衡陽縣樟木鄉(xiāng),西起衡陽縣界牌鎮(zhèn),東止衡陽市南岳區(qū),長38千米,最寬處17千米,總面積640平方千米,南面是衡陽盆地,東面是湘中盆地。
恒山,中華五岳之北岳。其山脈祖于陰山,發(fā)脈于管涔山,止于太行山,沿東北走向蜿蜒而來,奔騰起伏,橫亙?nèi)希瑬|西綿延五百里,錦繡一百零八峰。恒山主峰天峰嶺位于渾源縣境內(nèi),海拔2016.1米,號稱“人天北柱”、“絕塞名山”,疊嶂拔峙,氣勢雄偉,被譽為北國萬山之宗主。
華山位于陜西省華陰市境內(nèi),東西長15千米,南北寬10千米,景域面積約148平方千米。華山的著名景區(qū)多達210余處,有凌空架設(shè)的長空棧道,三面臨空的鷂子翻身,以及在峭壁絕崖上鑿出的千尺幢、百尺峽、老君犁溝等,其中華岳仙掌被列為關(guān)中八景之首。
嵩山經(jīng)風化、侵蝕、溶蝕、沉積作用和改造、滑動、崩塌等作用。嵩山這些運動與作用的產(chǎn)物,被地質(zhì)學(xué)家譽為“五世同堂”的“天然地質(zhì)博物館”,嵩山距今已有35億年的歷史,成為中國最古老的山。
五山是指哪五山?五岳是指泰山、衡山、恒山、華山、嵩山:
1、泰山貫穿山東中部,泰安市境內(nèi),綿亙于泰安、濟南、萊蕪三市之間,古稱“岱山”、“岱宗”,春秋時改稱“泰山”。泰山前鄰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濟南。游泰山看四個奇觀:泰山日出、云海玉盤、晚霞夕照、黃河金帶。
2、衡山主體部分位于中國湖南省偏東南部,北起衡山縣福田鋪鄉(xiāng),南迄衡陽縣樟木鄉(xiāng),西起衡陽縣界牌鎮(zhèn),東止衡陽市南岳區(qū),長38千米,最寬處17千米,總面積640平方千米,南面是衡陽盆地,東面是湘中盆地。
3、恒山,中華五岳之北岳。其山脈祖于陰山,發(fā)脈于管涔山,止于太行山,沿東北走向蜿蜒而來,奔騰起伏,橫亙?nèi)希瑬|西綿延五百里,錦繡一百零八峰。恒山主峰天峰嶺位于渾源縣境內(nèi),海拔2016.1米,號稱“人天北柱”、“絕塞名山”,疊嶂拔峙,氣勢雄偉,被譽為北國萬山之宗主。
4、華山位于陜西省華陰市境內(nèi),東西長15千米,南北寬10千米,景域面積約148平方千米。華山的著名景區(qū)多達210余處,有凌空架設(shè)的長空棧道,三面臨空的鷂子翻身,以及在峭壁絕崖上鑿出的千尺幢、百尺峽、老君犁溝等,其中華岳仙掌被列為關(guān)中八景之首。
5、嵩山經(jīng)風化、侵蝕、溶蝕、沉積作用和改造、滑動、崩塌等作用。嵩山這些運動與作用的產(chǎn)物,被地質(zhì)學(xué)家譽為“五世同堂”的“天然地質(zhì)博物館”,嵩山距今已有35億年的歷史,成為中國最古老的山。
中國五岳,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是古代民間山神崇敬拜、五行觀念和帝王巡獵封禪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后為道教所繼承,被視為道教名山。分別是東岳泰山(海拔1545米,位于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qū))、西岳華山(海拔2154.9米,位于陜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南岳衡山(海拔1300.2米,位于湖南省衡陽市南岳區(qū))、北岳恒山(海拔2016.1米,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中岳嵩山(海拔1491.71米,位于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泰山曾是封建帝王仰天功之巍巍而封禪祭祀的地方,更是封建帝王受命于天、定鼎中原的象征。
沒有五山,只有五大山。
五大山所在省份分別為:東岳泰山(山東省泰安市)、南岳衡山(湖南省衡陽市)、北岳恒山(山西省渾源縣)、西岳華山(陜西省華陰市)、中岳嵩山(河南省登封市)。
“五大山”是中國的五大名山的俗稱,按東南西北中的順序排名分別是: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他們是封建帝王仰天功之巍巍而封禪祭祀的地方,更是封建帝王受命于天,定鼎中原的象征。
以上就是關(guān)于中國五山是指哪五山 ,廣州五山是指哪五山的全部內(nèi)容,以及中國五山是指哪五山 的相關(guān)內(nèi)容,希望能夠幫到您。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44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