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哭長城典故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征集了數(shù)十萬民夫,于公元前214年將秦、燕、趙三國北邊的城墻連通、修繕合一,這便是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孟姜女萬里尋夫送寒衣,哭倒長城八百里的傳說就發(fā)生在那個時候。
古時候,孟老漢和姜老漢互為鄰居,僅一墻之隔。一年春天,孟老漢在自己院中種了一顆葫蘆籽,經(jīng)過澆水、施肥精心培育,葫蘆秧長得肥壯、高大,從墻頭爬過去,到姜老漢的院里結了個很大的葫蘆,有幾十斤重。等葫蘆熟后,姜老漢拿刀把它切開,突然見里邊躺著個又白又胖、非常可愛的女娃娃,姜老漢喜臺望外,奔走相告,村里人聽說后,紛紛前來觀看這新鮮事,可是孟、姜兩老漢卻因此產(chǎn)生了矛盾,吵得不可開交。
孟老漢非常堅定地說:"這葫蘆是我親自種下的,胖女孩該歸我。"姜老漢卻固執(zhí)地說:"這葫蘆結在我的院子里,這女娃該是我的。"吵了三天三夜,難解難分,毫無結果,后經(jīng)村里人調解為:女娃娃屬于兩家共同的,輪流居住,共同扶養(yǎng),并取了個"孟姜女"的名字。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間十多年過去了,孟、姜兩家老人為現(xiàn)已長大的孟姜女選了個女婿叫范杞梁,選定良辰吉日,準備成親。天有不測風云,成親之日,新郎、新娘正要拜堂,突然從門外闖進幾個衙役,一擁而上把新郎范杞梁當民夫抓走了。
原來,當時由于秦始皇在全國各地抽調大批民夫修筑長城,日日夜夜拼命干,民夫們被累死、餓死的不計其數(shù),為了加快工程速度,他們又到處抓民夫補充,范杞梁也被發(fā)配去充當修長城的民夫了。
轉眼一年過去了,范札梁杳無音信,急得孟姜女飯吃不下,覺睡不著,不知如何是好,跟兩家老人商量后,決定去找丈夫,發(fā)誓找不到丈夫絕不回家。她帶上干糧和給丈夫特制的御寒衣服上路了。一路上,風吹雨淋、日曬風寒、饑寒交迫、步履艱難,經(jīng)過千難萬險的萬里跋涉,終于找到了修長城的地方,一打聽才知道,為修長城死了許多人,丈夫范杞梁早就累死了,并被埋在長城下,尸骨都找不到了。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靂,孟姜女頓時就傷心地慟哭起來,淚如泉,聲如雷,哭得驚天動地,天昏地暗,眼看著長城一段段的倒塌,哭到哪里塌到哪里,足有八百里長。
這下可急壞了工程總管,急忙去報告正來此巡查工程進展的秦始皇。秦始皇趕忙去見孟姜女尋問根由。一見之后,便被她的美貌迷住了,非要封她為"正宮娘娘"。孟姜女雖然怒火滿腔,但還是壓住心頭仇恨,靈機一動,將計就計地非要秦始皇答應她三個條件,才能當"正宮娘娘"。一要找到丈夫范札梁的尸體;二要為其丈夫舉行國葬;三要秦始皇為范杞梁披麻戴孝、打幡送葬。
秦始皇聽罷孟姜女提的三個條件,思索片刻,為了得到美貌的孟姜女,便硬著頭皮答應下來,孟姜女戴著孝拜了為筑城而死的范札梁墳墓后,宿愿已償,面對滾滾的渤海,縱身一躍,投海自盡了。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很快就被人們所傳頌,人們?yōu)榧o念她,在山海關附近的一個山頭上,給她修了墳、建了廟,取名為"姜女廟"。孟姜女萬里尋夫送寒衣,哭倒長城八百里的故事家喻戶曉,流傳至今。
「蕭史」-傳說中春秋時的人物。漢《劉向˙列仙傳˙卷上˙蕭史》中說: 蕭史善吹簫,作鳳鳴。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作鳳樓,教弄玉吹簫,感鳳來集,弄玉乘鳳、蕭史乘龍,夫婦同仙去。
「弄玉」是秦穆公的女兒,她長得非常漂亮,而且很喜歡音樂,是一個吹簫高手。因此,她住的「鳳樓」中,常會傳出美妙的簫聲。有一天晚上,她又坐在「鳳樓」中,對著滿天的星星吹蕭。夜里靜悄悄,輕柔幽婉的簫聲好像一縷輕煙,飄向天邊,在星空中回呀蕩的。隱約中,弄玉覺得,自己并不是在獨奏。因為,星空中似乎也有一「縷」簫聲,正與自己合鳴。
后來,弄玉回房睡覺,做了一個夢。夢中一個英俊少年,吹著簫,騎著一只彩鳳翩翩飛來。少年對弄玉說:「我叫蕭史!住在華山。我恨喜歡吹簫因為聽到你的吹奏,特地來這里和你交個朋友。」 說完,他就開始吹簫,簫聲悠美,聽得弄玉芳心暗動,於是也拿出簫合奏。他們吹了一曲又一曲,非常開心。這是一個多甜美的夢呀!弄玉醒來后,不禁一再回想夢中的情景,對那位俊美少年再也不能忘懷。
后來,秦穆公知道女兒的心事,就派人到華山去尋找這位夢中人。沒想到果真找到一位名叫蕭史的少年,而且他也真會吹簫。 等弄玉見到蕭史,她真是太高興了,因為蕭史就是她夢里的少年啊!
蕭史弄玉結婚后,非常恩愛,兩人經(jīng)常一起吹簫,秦國的山林溪邊、藍天、夜空,幾乎時時可以聽到他們的合奏。
秦國的少年男女被他們這種浪漫的行為感染,開始也愛唱歌跳舞,全國的氣氛由嚴肅變成活潑。這種現(xiàn)象使得朝廷臣子很憂心,怕社會風氣因此變壞,所以不斷向秦穆公反應。蕭史和弄玉為了不為難父王,也為了逃避這些煩人的閑話,於是不告而別,躲到一個別人再也找不到的地方。民間為他們的消失編了一段美麗的神話。將蕭史和弄玉說成是仙人下凡,有一天當他們夫婦正在合奏時,忽然天外飛來一只龍和風,載著他們一路吹蕭,飛到華山明星崖。為紀念蕭史弄玉,后人在此修建了“引鳳亭”,在山峰上修建了玉女祠。這段奇事,《東周列國志》上有“弄玉吹蕭雙跨鳳,趙盾背秦立靈公”的詳細記載。
蕭史者 秦穆公時人 善吹簫能致孔雀白鶴 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 公遂以妻焉 日敎弄玉吹簫作鳳鳴 居數(shù)年吹似鳳凰聲 鳳凰止其屋 公為作鳳凰 夫婦止其上不下數(shù)年 一旦隨鳳凰飛去)
??溫嶠妻子去世。
他的堂姑劉氏,因戰(zhàn)亂和家人失散,只有一個女兒,美麗聰慧。堂姑囑咐溫嶠給女兒尋門親事,溫嶠私下已有自己娶她的意思,就回答道:"好女婿實在難找,像我這樣的如何?"堂姑說:"戰(zhàn)亂中得以生存,就足以告慰我的后半生了,哪里敢奢望你這樣的人呢?"事后沒幾天,溫嶠告訴堂姑:"已經(jīng)找到人家了,門第還算可以,女婿的名聲職位都不比我差。
"隨即送了一個玉鏡臺作為聘禮。結婚行禮后,新娘撥開團扇,笑道:"早就懷疑是你,果然不出我所料!"這就是"卻扇"一詞的出典。
元代關漢卿的《溫太真玉鏡臺》,明代朱鼎的《玉鏡臺記》,京劇中的《玉鏡臺》都取材于溫公卻扇的故事,只是情節(jié)做了不少改動。??。
李由兒時起便與扶蘇相交甚好,一同拜在蒙恬將軍門下學習兵法,但他與扶蘇的性格卻十分不同。
他性格冷峻,沉默少言,心思縝密有城府,行為舉止頗有其父李斯之風。而后就任三川郡守,駐守三川郡。
后來天下大亂各地反秦義軍不斷,吳廣統(tǒng)率義軍,屢戰(zhàn)屢勝,準備攻克三川郡,直取咸陽。但是,義軍在攻打滎陽時,遇到了李由所部秦軍的頑抗,結果滎陽久攻不下,形成了膠著的狀態(tài),另義軍吃盡苦頭,加速了起義軍內部的分化。
后來項氏崛起,項梁在定陶大破秦軍,命項羽、劉邦攻陷三川郡,李由率軍與項羽激戰(zhàn)于雍丘,雖奮勇力戰(zhàn)義軍,無奈項羽神勇,被項羽斬殺于萬軍之中。 公元前211年,“斯長男由為三川守,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諸公子。
三川守李由告歸咸陽,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長皆前為壽,門庭車騎以千數(shù)。”(《史記·李斯世家》)七十歲的丞相李斯深有感觸地說:“當今為大臣者位無高于我者,我可以稱為富貴之極了。”
然而盛極則衰,好景不長。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南至云夢,東南至會稽山,刻石頌德。
七月,始皇病死沙丘。佞官趙高脅迫丞相李斯誅殺公子扶蘇,改立胡亥為二世皇帝。
公元前209年七月,陽城人陳勝、陽夏人吳廣起義,一舉攻下大澤鄉(xiāng)。接著又攻下蘄縣,勢如破竹。
當義軍攻下淮陽時,戰(zhàn)車已有六七百乘,騎兵千余騎,士卒數(shù)萬,聲勢浩大,勢不可擋。 三川郡守李由立即派人飛報丞相李斯:“賊軍十萬已到許縣,日夜可達滎陽,城內25000名士卒日夜鑄兵器,加固城墻,挖拓城河,防哨巡守。
無奈兵力懸殊,存糧也只可用數(shù)月。望速派兵增援。”
李斯立即向二世呈奏。正在咸陽宮取樂的二世一聽,竟嚇得喪魂落魄、六神無主。
李由知道形勢嚴峻,就親自帶兵防守。為穩(wěn)定城內秩序,他組織百姓協(xié)助守城,令掌管治安者加強檢查,防止奸細混入城內。
第二天黎明,城外鼓角震天,義軍潮水般涌到滎陽城下,箭如飛蝗射向守城者,并強渡城河架云梯攻城。李由指揮守城將士勇猛還擊,死者的血染紅了城河水。
一連幾天激戰(zhàn),雙方傷亡慘重,義軍只得撤回淮陽。《史記·陳涉世家》載:“吳廣圍滎陽。
李由為三川太守,守滎陽,吳叔弗能下。陳王征國之豪杰與計,以上蔡人房屬蔡賜為上柱國。”
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八月,李由率三萬秦軍至雍丘(河南杞縣),與章邯破滎陽之圍以后,又共同擊敗鄧說所率義軍,在許城擊敗義軍將領伍余,直抵義軍都邑淮陽。陳王勝親自出城督戰(zhàn),無奈秦軍李、章指揮得當,上柱國蔡賜戰(zhàn)死。
陳王東逃到下城父。項梁、項羽率江東義軍渡江到中原,劉邦也率義軍在中原會合。
此時在咸陽宮中的趙高卻向二世陷害李斯說:“丞相長男李由為三川守,楚盜陳勝等皆丞相傍縣之子,以故楚盜公行,過三川,城守不肯去。高聞其文書相往來,未得其審,故來敢言。”
(《史記·陳涉世家》)要求二世派人嚴查三郡守李由與義軍相勾結之事。二世聽信趙高誑言,將李斯下獄,并派王明、陳宗正到滎陽嚴查李由。
李由到雍丘不久,項羽、劉邦就攻破城陽,西攻定陶不下,直撲雍丘攻城。項羽十萬大軍兵精糧足,士氣旺盛。
面對強敵,李由一面派人到濮陽向章邯求援,一面組織軍民固守。李由身先士卒,拼命死守。
激戰(zhàn)到第四天中午,左臂中箭,血流如注。他拔出箭頭,包扎好傷口,繼續(xù)指揮作戰(zhàn)。
下午城破,李由率秦軍巷戰(zhàn)。殺到城西門身邊只剩下十幾個貼身護衛(wèi),但他們仍以一當十,拼死奮戰(zhàn),直至戰(zhàn)死沙場。
李由死后,義軍將士見他血染戰(zhàn)衣,仍手握長矛,怒目圓瞪,為之哭泣。前去調查的王明、陳宗正聞聽此事,冒死向二世呈奏曰:“臣奉詔至關東,查三川郡守李由并無通寇之事。
雍丘一戰(zhàn),為國捐軀,忠烈可嘉。”項羽目睹李由慘烈之狀,深為感動,令人把李由尸體送回其老家上蔡以葬。
班婕妤移居長信宮,悄然隱退在淡柳麗花之中。每天天剛蒙蒙亮,長信宮門打開,她便開始一個臺階一個臺階掃地,生活刻板而單調。聽到遠處昭陽宮里傳來歡樂的喧嘩聲,而自己只有與身影為伴,孤寂中無人問津。她在詩中自比秋扇,
感嘆道: 常恐秋節(jié)至,涼風奪炎熱。 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用潔白的細絹剪裁的團扇,天熱時與主人形影相隨;涼秋時節(jié),則被棄置箱中。后世便以"秋涼團扇"作為女子失寵的典故,又稱"班女扇"。
詩賞析
從詩中我們可以看出,班婕妤自知如秋后的團扇,再也得不到漢成帝的寵愛了。不久,趙飛燕被冊封為皇后,趙合德也成了昭儀,然而這一切,都與她毫不相干了。她心如止水,形同槁木,除了陪侍王太后燒香禮佛之外,間以涂涂寫寫,以抒發(fā)心中的感慨,再無任何所求。如此,班婕妤有更多的時間從事寫作,也為文壇留下了許多詩篇。
班婕妤最有名的一首詩是《長信宮怨》。詩從入宮受寵寫起,一直寫到顧影自憐,自己愛惜羽毛,而摒絕繁華,效法古代貞女烈婦,甘愿幽居長信宮中,孤燈孑影,房寒風冷,想起舊日與漢成帝的恩愛之情,不覺珠淚滴零,令人肝腸寸斷。一個接一個的白晝,一個接一個的夜晚,無情地把她的花樣的年華吞掉了。最后她寫到只希望百年之后能夠埋骨故鄉(xiāng)的松柏樹下,飽含無限的凄愴情懷,使人不忍卒讀。又過了11年,即在綏和二年三月,漢成帝駕崩于未央宮。漢成帝死后,班婕妤要求到成帝陵守墓以終其生。伴著冢形碑影,又孤獨地生活了五年,便離開了人世,時年約40余歲,葬于延陵。
“因人成事”,是毛遂譏諷不頂用的同伴的話。
平原君一行到楚國后,平原君馬上求見楚王,要求楚王迅速派出援軍,和趙國聯(lián)合抗秦。可是楚王懼怕秦國,不肯答允。兩個人從清早談判到中午,也沒談出結果。毛遂等三十人,在殿前階下,等得焦急起來。那十九人就對毛遂開玩笑說:“毛先生,上殿去露露錐尖吧!”毛遂二話不說,提劍登階,從容上殿,對平原君說:“趙楚聯(lián)合抗秦的利害關系,兩句話就可以說清楚,為什么說了這么半天還決定不下來呢?”楚王問平原君:“這是什么人?”平原君說:“是我的家臣,也是我的隨員。”楚王便轉向毛遂呵斥道:“還不快給我下去!我正在同你們君主談話,你算個什么?”毛遂按劍而前,對楚王說:“你仗著楚國是個大國,就這樣隨意呵斥人?你要知道,眼前在這十步之內,大國也沒有,你的性命全在我的手里。你叫嚷什么!”楚王不作聲了。毛遂接著說:“我聽說商湯以七十里的地方取得了天下;周文王以百里的地方臣服了諸侯,難道他兵多嗎?只不過能發(fā)揮他的優(yōu)勢,振奮他的威力罷了。現(xiàn)在楚國土地方圓五千里,雄兵百萬,這是稱霸天下的本錢。象楚國這樣盛強,天下各國都不能對抗。白起,小娃娃罷了,帶了幾萬兵來和楚國打仗,一戰(zhàn)就奪去了你們的鄢、郢等地;再戰(zhàn)就燒掉了夷陵的楚先王墓;三戰(zhàn)干脆俘虜了大王你的先人,這是百輩的仇恨啊,連趙國都感到羞恥,而大王卻不知道好歹!軍事聯(lián)盟是為了楚國,不是為趙國。在我主人面前,你叫嚷什么?!”楚王又害怕又慚愧,連連稱是,滿口應承說,“確實象先生說的,愿意把全國的兵力參加同盟。”毛遂又逼問:“聯(lián)合抗秦的事定了吧?”楚王忙說:“定了。”毛遂就招呼楚王的左右說:“快拿雞、狗、馬的血來!”血來了,毛遂捧著銅盤跪獻給楚王說:“請大王先用手指蘸血涂在唇邊,這是定盟的儀式;接著是我的主人,最后是我。”涂完血,毛遂左手拿著血盤子,用右手招喚殿外的十九個人說:“喂!你們接著在堂下涂血吧。你們這些老爺碌碌無能,就象所說的依靠別人成事的!”
這件外交大事,就這樣靠著毛遂的口才而終于取得了成功。平原君因此很稱贊毛遂,其余十九人也更信服他了。
平原君定盟后回到邯鄲,感慨地說:“我不敢再鑒別人才了!毛先生到了楚國一次,就使趙國的聲望提高了百倍。毛先生的三寸長的舌頭,比百萬雄兵還強啊!”后把毛遂奉為上等門客。
以后,人們就把自己沒本事,而靠別人的力量辦成事的叫作“因人成事”。用“三寸之舌”來形容人的能說會道、善于辯論
黃香小時候,家中生活很艱苦。
在他9歲時,母親就去世了。黃香非常悲傷。
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親生病期間,小黃香一直不離左右,守護在媽媽的病床前,母親去世后,他對父親更加關心、照顧,盡量讓父親少操心。 冬夜里,天氣特別寒冷。
那時,農(nóng)戶家里又沒有任何取暖的設備,確實很難入睡。一天,黃香晚上讀書時,感到特別冷,捧著書卷的手一會就冰涼冰涼的了。
他想,這么冷的天氣,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還不能好好地睡覺。想到這里,小黃香心里很不安。
為讓父親少挨冷受凍,他讀完書便悄悄走進父親的房里,給他鋪好被,然后脫了衣服,鉆進父親的被窩里,用自己的體溫,溫暖了冰冷的被窩之后,才招呼父親睡下。黃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親的心。
黃香溫席的故事,就這樣傳開了,街坊鄰居人人夸獎黃香。 夏天到了,黃香家低矮的房子顯得格外悶熱,而且蚊蠅很多。
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涼,盡管每人都不停地搖著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覺得涼快。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準備睡覺去了,這時,大家才發(fā)現(xiàn)小黃香一直沒有在這里。
“香兒,香兒。”父親忙提高嗓門喊他, “爸爸,我在這兒呢。”
說著,黃香從父親的房中走出來。滿頭的汗,手里還拿著一把大蒲扇。
“你干什么呢,怪熱的天氣,”爸爸心疼地說。 “屋里太熱,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勁一扇,蚊蟲就跑了,屋子也顯得涼快些,您好睡覺。”
黃香說。爸爸緊緊地摟住黃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卻出了一身汗呀!” 以后,黃香為了讓父親休息好,晚飯后,總是拿著扇了,把蚊蠅扇跑,還要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使勞累了一天的父親早些入睡。
9歲的小黃香就是這樣孝敬父親,人稱溫席的黃香,天下無雙。他長大以后,人們說,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愛百姓,愛自己的國家。
事情正是這樣,黃香后來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負眾望,為當?shù)乩习傩兆隽瞬簧俸檬拢⒕锤改傅墓适拢睬Ч帕鱾鳌?/p>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