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短褐穿結(jié),簞瓢屢空,晏如也”。
字面意思是:短短的粗麻布衣服破破爛爛的,縫綴補綻著;常常沒有吃的沒有喝的,但心里很坦然。
“短褐穿結(jié),簞瓢屢空,晏如也”不僅寫出陶淵明安于貧困,而且含蓄地說明作者以古賢顏回自況,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可謂含而不露,有弦外之音,非常含蓄。
顏回(前521年—前481年),字子淵,一作顏淵,魯國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孔子七十二門徒之首,孔門德行科的高材生。《孔子家語》中有顏回一篇。據(jù)說顏回非常聰明,深曉推理之術(shù)。他主張為人要謹慎,克己,多注意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而不應(yīng)該嚴以待人。在孔教中顏回得到特別的尊重。
顏回家境貧困,《論語》中孔子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而回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其“一簞食,一瓢飲”的安貧樂道的精神為后世傳為佳話。顏回有才無壽,英年早逝,孔子對此非常難過。
“三次讓國”說的是季子三次拒絕當國君的事情:
季札(前576年一前484年),姬姓,壽氏,名札,又稱公子札、延陵季子、延州來季子、季子,是周朝吳國人,因受封于延陵一帶,又稱“延陵季子”。
他的祖先是周朝的泰伯,曾經(jīng)被孔子贊美為“至德”之人。
泰伯本是周朝王位繼承人,但父親太王,有意傳位給幼子季歷以及孫子昌。于是泰伯就主動把王位讓了出來,自己則以采藥為名,逃到荒蕪的荊蠻之地,建立了吳國。
數(shù)代后,壽夢繼承了吳國王位。他的四個兒子當中,以四子季札最有德行,所以壽夢一直有意要傳位給他。
季札的兄長也都特別疼愛他,認為季札的德行才干,最足以繼承王位,所以都爭相擁戴他即位。但是季札不肯受位,堅持把王位讓給哥哥。
哥哥諸樊覺得自己的德能,遠在季札之下,一心想把持國的重任托付給他,但被季札婉言謝絕了。他說:曹國之人想擁立賢能的子臧為國君,來取代無德的曹君,但被子臧所拒絕。
為了堅守臣民應(yīng)有的忠義,并打消國人擁立的念頭,子臧離開曹國,奔走到了宋,使曹國的君主,仍然得以在位執(zhí)政。子臧謙恭無爭的美德,被人們贊美為能“守節(jié)”的盛德之人。
前賢的殷鑒歷歷在心,國君的尊位,哪里是我季札所希求的呢?雖然我無德,但祈求追比賢圣,則是念念在心啊。
季札的厚德感動了吳國之人,他們?nèi)缤娦枪霸掳悖恍南胍獡泶骷驹秊閲2坏靡阎拢驹穗[于山水之間,成日躬耕勞作,以表明他堅定的志節(jié),才徹底打消了吳人的這個念頭。
擴展資料:
季札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公元前485年冬,楚國名將子期進攻陳國,吳王派季札救援陳國。季札傳言給子期,明確表達自己的反戰(zhàn)態(tài)度。經(jīng)季札調(diào)停,平息了一場戰(zhàn)亂。
公元前544年,季札奉命出使魯、齊、鄭、衛(wèi)、晉五國,在這次外交活動當中,他同齊國的晏嬰,鄭國的子產(chǎn)及魯、衛(wèi)、晉等國的重要政治家會晤,高談?wù)拢u論時勢, 使中原國家了解并通好吳國。
季札又是一位才華出眾的文藝評論家,公元前544年奉命通好北方諸侯,在魯國欣賞了周代的經(jīng)典音樂、詩歌、舞蹈,他當場結(jié)合當時社會的政治背景,一一作精辟的分析和評價。
如在欣賞《秦風》后就說:“這是華夏的聲音呀,能夠華夏化必能強大,強大到一定程度就能達周王朝鼎盛時那樣了吧!”他能從樂聲中預言秦國的未來,確是一言中的。
季札重信義。一次途經(jīng)徐國時,徐國的國君非常羨慕他佩帶的寶劍,難于啟齒相求,季札因自己還要遍訪列國,當時未便相贈。待出使歸來,再經(jīng)徐國時,徐君已死,季札慨然解下佩劍,掛在徐君墓旁的松樹上。侍從不解。
他說:"我內(nèi)心早已答應(yīng)把寶劍送給徐君,難道能因徐君死了就可以違背我的心愿嗎?"此事傳為千古美談。
《春秋》載,季札于公元前485年死后葬在申港西南。后人在墓旁建季子祠,墓前立碑,傳說碑銘“嗚呼有吳延陵君子之墓”10個古篆是孔子所書。
今申港中學所在地就是季子祠原址,季子墓高大的封土依然聳立在古老的申浦河西畔。
季札受封于延陵,史稱延陵季子。墓葬于江陰申浦(今申港),墓前有傳說為孔子所書的十字篆文碑,碑文是:“嗚呼有吳延陵季子之墓”,史稱十字碑。
(1)山公啟事:晉代山濤任吏部尚書,擅于擢拔人才,每有官缺,均先親自選題數(shù)人,寫成奏章,密啟皇帝選錄,然后公奏,故舉無失才,時稱為“山公啟事”。
見《晉書.卷四十三.山濤傳》。后用以稱揚薦賢舉能,知人明鑒。
唐.張九齡.《奉和吏部崔尚書雨后大明朝堂望南山詩》:“山公啟事罷,吉甫頌聲傳。”唐.李商隱.《贈宇文中丞詩》:“人間只有嵇延祖, 最望山公啟事來。”
后遂用“山公啟事、名賢啟事、山公啟、山濤啟、山公鑒、山濤鑒、山公識”等稱揚薦賢舉能,知人明鑒。 ( 2)龍陽泣魚:《戰(zhàn)國策.魏策四》:“魏王與龍陽君共船而釣,龍陽君得十馀魚而涕下。
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對曰:‘臣無敢不安也。’王曰:‘然則何為出涕?’曰:‘臣為王之所得魚也。
’王曰:‘何謂也?’對曰:‘臣之始得魚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今臣直欲棄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兇惡,而得為王拂枕席。
今臣爵至人君,走人於庭,辟人於途。四海之內(nèi),美人亦甚多矣,聞臣之得幸於王也,必褰裳而趨王。
臣亦猶曩臣之前所得之魚也,臣亦將棄矣,臣安能無涕出乎?’”后遂以“龍陽泣魚”為失寵之典。 (3)仙山樓閣:《史記.封禪書》:“自威(齊威王)、宣(齊宣王)、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
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銀為宮闕。
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臨之,風輒引去,終莫能至云。”
唐白居易《長恨歌》:“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樓閣玲瓏五云起,其中綽約多仙子。”
后因稱仙人所居住的仙境為“仙山樓閣”。多用于形容奇異不凡或美妙空幻的境界或景象等。
(4)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五:“田登作郡,自諱其名,觸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舉州皆謂燈為火。
上元放燈許人入州治游觀,吏人遂書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后因以“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形容統(tǒng)治者為所欲為,卻限制人民自由。
亦泛指自己任意而行,反而嚴格要求別人。 (5)千金市骨:花費千金,買千里馬的骨頭。
比喻招攬人才的迫切。戰(zhàn)國時郭隗以馬作喻,勸說燕昭王招攬賢士,說古代君王懸賞千金買千里馬,三年后得一死馬,用五百金買下馬骨,于是不到一年,得到三匹千里馬。
比喻若能真心求賢,賢士將聞風而至。見《戰(zhàn)國策.燕策一》。
(6)罵坐灌夫:《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灌夫為人剛直使酒,不好面諛。與丞相田蚡有隙。
在一次列侯宗室為田蚡賀喜的酒宴上,使酒大罵臨汝侯(灌賢)和程不識以泄怒。后遂用“灌夫罵座、使酒罵座、罵座”指酗酒任性而罵人,亦表示剛直不屈,不諛權(quán)勢;用“罵座灌夫”指剛直不屈的人。
(7)漱石枕流: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diào)》:“孫子荊(孫楚)年少時欲隱,語王武子(王濟),當‘枕石漱流’,誤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孫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礪其齒。
’”孫楚認為歸隱一定要做到枕流洗耳,一去俗塵;漱石礪齒,遠離人間煙火。后用“枕流漱石、枕流、漱石、枕石、枕石漱流”等借寫隱居或閑逸生活,或稱品質(zhì)的高潔無塵。
(8)曾母投杼:指曾參的母親聽到“曾參殺人”的傳聞接連三次,便信以為真,投杼而走,謂流言可畏。《戰(zhàn)國策.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
’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
……其母懼,投杼逾墻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
后遂用“曾母投杼、三告投杼、投杼、曾參殺人”等比喻流言可畏,使人迷惑、相信;用“讒言三及、三至之讒”等比喻受誣枉。 (9)騎鶴上揚州:唐無名氏《商蕓小說》:“有客相從,各言所志,或愿為揚州刺史或愿多貲財,或愿騎鶴上升。
其一人曰:‘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欲兼三者。”
幾個人在一起各言其志,有的想做高官,有的想發(fā)財,有的想騎鶴上天成仙,其中一人則想三者兼而有之。后遂用“騎鶴揚州、揚州騎鶴、揚州跨鶴、揚州鶴、腰金騎鶴、纏腰騎鶴、腰纏萬貫、十萬纏腰”等指做官、發(fā)財、成仙三者兼而有之,或形容貪婪、妄想,或?qū)懙靡庵录暗靡庵畱B(tài)。
(10)望帝啼鵑:相傳戰(zhàn)國時蜀王杜宇稱帝,號望帝,為蜀治水有功,后禪位臣子,退隱西山,死后化為杜鵑鳥,啼聲凄切。后常指悲哀凄慘的啼哭。
元.關(guān)漢卿《竇娥冤》:“若沒些兒靈圣與世人傳,也不見得湛湛清天。我不要半星血紅塵灑,都只在八尺旗槍素練懸。
等他四下里皆瞧見,這就是咱萇弘化碧,望帝啼鵑。”后遂用“望帝、望帝魂、杜宇、杜宇魂、杜魄、杜宇魄、蜀王魄、蜀帝魄、古帝魄、蜀鳥”等指杜鵑鳥;用“子規(guī)啼血、杜鵑啼血”等指杜鵑鳥的哀鳴。
常用以描寫哀怨、凄涼或思歸的心情。 (11)斷送老頭皮:宋蘇軾《東坡志林》卷六:“昔年過洛,見李公簡,言真宗既東封,訪天下隱者,得杞人楊樸,能為詩。
召對,自言不能。上問:‘臨行有人作詩送卿否?’樸曰:‘唯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躭杯酒,且莫猖狂愛詠詩。
今日捉將官里去,這回斷送老頭皮。’上大笑,放還山。”
隱士楊樸。
程門立雪的典故:
宋朝時候,有個讀書人叫楊時,他非常尊敬老師。他的老師是當時著名的學者程顥。楊時四十多歲的時候,程顥死了。他聽說程顥的弟弟程頤也是一個有學問的人,就又拜程頤為老師。有一個下雪天,楊時去找程頤請教一個問題。他到了程頤家里,聽說程頤正在睡午覺,便一聲不響地等著。過了好久,程頤醒了,才知道楊時已經(jīng)等了好久,趕忙起來同他議論問題。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jīng)積得很厚了。
楊時這種愛好學習、尊敬老師的優(yōu)良品德,受到了很多人的稱贊。后來,人們就把這件
事概括成“程門立雪”這句成語,來形容那些愛好學習又尊敬老師的人。
拼音:chéng mén lì xuě
釋義:舊指學生恭敬受教,現(xiàn)指尊敬師長。比喻求學心切和對有學問長者的尊敬
出處:有兩個。一個是《二程語錄·侯子雅言》
原文:“游、楊初見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覺,顧謂曰:‘賢輩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門,門外之雪深一尺”。
釋義:游酢、楊時第一次拜見伊川(程頤),伊川閉著眼睛坐著,游、楊兩人在旁邊恭恭敬敬站著.伊川醒來,看著兩人說:“你們還在這里嗎?天已經(jīng)晚了,暫且停止吧.”等到兩人出門,門外的雪有一尺深.
另一個是《宋史》中的《楊時傳》
原文:楊時和游酢“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注釋:暝:同“眠”,瞌睡。侍立:陪立在旁。去:離開。既:已經(jīng)。覺:睡醒。
釋義:有一天楊時和游酢去拜見程頤,程頤正在打瞌睡,楊時與同學游酢恭敬地站在一旁沒有離開,等到程頤睡醒來時,門外的雪已經(jīng)一尺多深了。
擴展資料:
程頤(1033年~1107年),字正叔,漢族,洛陽伊川(湖北省紅安縣二程鎮(zhèn))人,世稱伊川先生,出生于湖北黃陂,北宋理學家和教育家。為程顥之胞弟。
程顥:程顥(hào)(1032年—1085年) 字伯淳,學者稱明道先生。世居中山,后從開封徙洛陽。北宋哲學家、教育家、詩人和北宋理學的奠基者。反對王安石新政。學術(shù)上,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盡之便知性”的命題。倡導“傳心”說。主要作品《定性書》、《識仁篇》等。
楊時(1044—1130)字中立,號龜山,北宋學者、官吏。我國著名的理學家。北宋熙寧九年登徐鐸榜進士,歷任州一級的司法、防御推官、教授、通判等職,還擔任過知縣、秘書郎、著作郎、徑筵、左諫議大夫、工部侍郎、龍圖閣直學士等。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程門立雪
班婕妤是漢成帝的后妃,在趙飛燕入宮前,漢成帝對她最為寵幸。
那時皇帝在宮苑巡游,常乘坐一種豪華的車子,綾羅為帷幕,錦褥為坐墊,兩個人在前面拖著走,稱為“輦”;至如皇后妃嬪所乘坐的車子,則僅有一人牽挽。漢成帝為了能夠時刻與班婕妤形影不 班婕妤
離,特別命人制作了一輛較大的輦車,以便同車出游,但卻遭到班婕妤的拒絕,她說:“看古代留下的圖畫,圣賢之君,都有名臣在側(cè)。夏、商、周三代的末主夏桀、商紂、周幽王,才有嬖幸的妃子在坐,最后竟然落到國亡毀身的境地,我如果和你同車出進,那就跟他們很相似了,能不令人凜然而驚嗎?”(原句是:賢圣之君皆有名臣在側(cè),三代末主乃有嬖女。)漢成帝認為她言之成理,同輦出游的意念只好暫時作罷,當時王太后聽到班婕妤以理制情,不與皇帝同車出游,非常欣賞,對左右親近的人說:“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在這里,王太后把班婕妤與春秋時代楚莊公的夫人樊姬相提并論,給了她這個兒媳婦最大的嘉勉與鼓勵。
卻輦,就是推掉,辭掉轎輦
這個詞用來形容賢德明理的女子。
1、出自三國蜀諸葛亮,《三國志諸葛亮傳》載: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合交戰(zhàn),射殺合(此為四出祁山上邽之役)。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jù)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此為五出祁山五丈原之役)。
2、因為木牛流馬的字面意思,多為后人以訛傳訛,尤其是經(jīng)《三國演義》的生動描寫,認為其是木制的牛馬機械,通過口內(nèi)機關(guān)轉(zhuǎn)動控制。實際上據(jù)史家考證,木牛即是今天陜西漢中、四川巴中等地使用的一種獨輪車的前身,流馬則是今天洮河一帶仍在使用的一種扁狹的小船,便于在水流湍急、河道狹窄的河流行使。
四請馬周 歷史上有劉備三顧茅廬、恭請諸葛亮出山輔佐漢室的故事,留下流傳千秋的納賢佳話。
其實,盛世明君唐太宗也有一段四請馬周的故事。太宗不僅在草創(chuàng)基業(yè)、馬上定天下時注重求賢,而且在登基稱帝后,更是思得忠良以匡輔國政。
他三請馬周破格用才的故事,顯示出他思賢若渴的明君本色。貞觀三年,天下大旱,嚴重的災情已危及國計民生。
唐太宗憂心如焚,多次率百官求雨并極為虔誠的譴責自己。太宗求天不應(yīng),便召集群臣商量對策。
他宣布,無論文臣還是武將都要指出朝廷政令的得失,并提出幾條具體的意見。這可難壞了武將常何,他回到府中,愁眉不展。
正好家中一位名叫馬周的落魄朋友,漫游到長安,借住在他的府中。得知了常何的為難之事,馬周不假思索,伏在案上,洋洋灑灑的向朝廷提了二十多條建議,文辭非常優(yōu)美。
次日早朝,常何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將奏疏呈現(xiàn)給太宗。太宗一看,這些建議有根有據(jù),切中時弊,確屬可行,但武夫常何決非有這神來之筆,便問他是何人所寫。
常何告訴太宗為馬周所寫。太宗又問馬周是何樣之人,常何便向太宗介紹說:“馬周是清河茌平(今山東茌平)人,家境貧寒,但勤奮好學,尤其精通先秦諸子的典籍。
由于自負才學出眾,清高而孤傲,郁郁不得志。他在博州一所學校教書,常受地方官的訓斥,一怒之下便拂袖而去,離家遠游。
他窮困潦倒,經(jīng)常受人欺凌,歷盡艱辛來到長安,住在臣家,乃當今一大奇士也。” 致酒行——李賀 零落棲遲一杯酒,主人奉觴客長壽。
主父西游困不歸,家人折斷門前柳。吾聞馬周昔作新豐客,天荒地老無人識,空將箋上兩行書,直犯龍顏請恩澤。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聲天下白。少年心事當拏云,誰念幽寒坐嗚呃?史籍記載 馬周,字賓王,博州茌平人。
少孤,家窶狹。嗜學,善《詩》、《春秋》。
資曠邁,鄉(xiāng)人以無細謹,薄之。武德中,補州助教,不治事。
刺史達奚恕數(shù)咎讓,周乃去,客密州。趙仁本高其才,厚以裝,使入關(guān)。
留客汴,為浚儀令崔賢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豐,逆旅主人不之顧,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獨酌,眾異之。至長安,舍中郎將常何家。
貞觀五年,詔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學,周為條二十余事,皆當世所切。
太宗怪問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
帝即召之,間未至,遣使者四輩敦趣。及謁見,與語,帝大悅,詔直門下省。
監(jiān)察御史,奉使稱職。帝以何得人,賜帛三百段。
周上疏曰:臣每讀前史,見賢者忠孝事,未嘗不廢卷長想,思履其跡。臣不幸早失父母,犬馬之養(yǎng),已無所施;顧來事可為者,惟忠義而已。
是以徒步二千里,歸于陛下。陛下不以臣愚,擢臣不次。
竊自惟念無以論報,輒竭區(qū)區(qū),惟陛下所擇。臣伏見大安宮在宮城右,墻宇門闕,方紫極為卑小。
東宮,皇太子居之,而在內(nèi);大安,至尊居之,反在外。太上皇雖志清儉,愛惜人力,陛下不敢違,而蕃夷朝見,四方觀聽,有不足焉。
臣愿營雉堞門觀,務(wù)從高顯,以稱萬方之望,則大孝昭矣。臣伏讀明詔,以二月幸九成宮。
竊惟太上皇春秋高,陛下宜朝夕視膳。今所幸宮去京三百里而遠,非能旦發(fā)暮至也。
萬有一太上皇思感,欲即見陛下,何以逮之?今茲本為避暑行也,太上皇留熱處,而陛下走涼處,溫清之道,臣所未安。然詔書既下,業(yè)不中止,愿示還期,以開眾惑。
臣伏見詔宗室功臣悉就籓國,遂貽子孫,世守其政。竊惟陛下之意,誠愛之重之,欲其裔緒承守,與國無疆也。
臣謂必如詔書者,陛下宜思所以安存之,富貴之,何必使世官也?且堯、舜之父,有朱、均之子。若令有不肖子襲封嗣職,兆庶被殃,國家蒙患。
正欲絕之,則子文之治猶在也;正欲存之,則欒黡之惡已暴也。必曰與其毒害于見存之人,寧割恩于已亡之臣,則向所謂愛之重之者,適所以傷之也。
臣謂宜賦以茅土,疇以戶邑,必有材行,隨器而授。雖干翮非強,亦可以免累。
漢光武不任功臣以吏事,所以終全其世者,良得其術(shù)也。愿陛下深思其事,使得奉大恩,而子孫終其福祿也。
臣聞圣人之化天下,莫不以孝為本,故曰:“孝莫大于嚴父,嚴父莫大于配天”,“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孔子亦言“吾不與祭,如不祭”,是圣人之重祭祀也。自陛下踐祚,宗廟之享,未嘗親事。
竊惟圣情,以乘輿一出,所費無蓺,故忍孝思,以便百姓。而一代史官,不書皇帝入廟,將何以貽厥孫謀、示來葉邪?臣知大孝誠不在俎豆之間,然圣人訓人,必以己先之,示不忘本也。
臣聞致化之道,在求賢審官。孔子曰:“惟名與器,不可以假人。”
是言慎舉之為重也。臣伏見王長通、白明達本樂工輿皁雜類;韋般提、斛斯正無他材,獨解調(diào)馬。
雖術(shù)逾等夷,可厚賜金帛以富其家。今超授高爵,與外廷朝會,騶豎倡子,鳴玉曳履,臣竊恥之。
若朝命不可追改,尚宜不使在列,與士大夫為伍。帝善其言,除侍御中。
又言:臣歷觀夏、商、周、漢之有天下,傳祚相繼,多者八百余年,少者猶四五百年,皆積德累業(yè),恩結(jié)于人,豈無僻王,賴先哲以免。自魏、晉逮周、隋,多者五六十年,少者三二十年而亡。
良由創(chuàng)業(yè)之君不務(wù)仁化,當時僅能自守,后無遺德可思,故傳嗣之主,其政少衰,一夫。
白衣卿相 bái yīqīng xiàng
指還沒有發(fā)跡,也就是沒有升官發(fā)財?shù)淖x書人。
制造這個典故的是宋代柳永。柳永原名三變。他一生最大的成就是把以小令為主的詞,引向慢詞,即中調(diào)和長調(diào);舍此之外便是眠花臥柳。
宋代吳曾《能改齋漫錄》記敘了宋仁宗對柳永的惱怒和斥責,宋仁宗在柳永初次考進士的考卷上批道:“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
原來柳永軟綿綿的《樂章集》里,有一首頗有豪氣的《鶴沖天》。詞云: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云志,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憑偎紅依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這首詞的鋒芒直指皇帝,分明是指責皇帝有眼無珠,明代遺賢,擠兌得我柳某人只能和小妞們泡在一起。皇帝不生氣,那才白日見鬼了。
后來柳永還是考上了進士,做到頭的官職只是屯田員外郎,這便是仁宗皇帝要他“且去填詞”的必然后果。
(希望你能采納,我就差兩個了,謝謝!)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6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