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說的是這樣一個故事:商紂暴虐,周文王決心推翻暴政。太公姜子牙受師傅之命,下界幫助文王。但姜子牙覺得自己半百之齡、又和文王沒有交情,很難獲得文王賞識。于是在文王回都途中,在河的一邊,用沒有魚餌的直鉤釣魚。大家知道,魚鉤是彎的,但是姜子牙卻用直鉤(那其實也不能叫鉤了)、不用魚餌,釣到了很多魚。文王見到了,覺得這是奇人(古代人對奇人都很尊敬的),于是主動跟他交談,發(fā)現(xiàn)這真是個大有用之才,招入帳下。后來姜子牙幫助文王和他的兒子推翻商紂統(tǒng)治,建立了周朝。
三國潁川可謂人才集中地,名士“搖籃”了。
讓諸葛亮、龐統(tǒng)名氣揚天下,最初是司馬徽的評價“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雖然,結(jié)果有出入,但是二人的才能卻為世人認可。
其本人也是博學多識,只是淡泊名利,或者說是眼光遠大,見解精辟,所以避世不仕罷了。 荀彧,荀文若,潁川潁陰人,杰出的內(nèi)政高手。
平時雖然少隨軍出征,但是曹操把自己的“家”留給他。而且他呀不辜負曹操期望,即使呂布那樣的猛男來了,照樣讓其難受。
最終,遭曹操或直接或間接害死了。 荀攸,字公達,荀彧的侄子。
曹操攻打張繡,呂布,袁紹等強敵時,荀攸都在他身邊為他出謀畫策,并每每成功。 陳群,字長文,潁川許昌人。
陳群在魏,一直位居要職,先后受曹操、曹丕托孤,成為國之重臣,多次向曹睿作出規(guī)勸,官至司空。 淳于瓊,字仲簡,也是出自這里,可能大家對此君不會認可的,就閑話少說了。
鐘會,字士季,潁川郡長社縣人。這個“小子”的厲害,不用多說了吧。
滅蜀。 鐘繇,字元常,長社人。
鐘繇為曹操把守關(guān)中地區(qū),安撫馬騰、韓隨,治理長安、洛陽等地。后被任為大理、太尉、相國、太傅;清廉能干,頗有威望,與華歆、王朗并稱三公。
還是書法家。 下面還有一些,如:郭圖、郭奕(郭嘉之子,在魏官至太子文學,早卒)、鐘毓(字,稚叔,鐘繇之子)等。
呂不韋,戰(zhàn)國末年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是陽翟的大商人,后來在秦國的政治中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并召集門客遍匯《呂氏春秋》,成為雜家的代表。
韓非子,中國戰(zhàn)國時期(前275-前221)著名的哲學家、法家學說集大成者、散文家。戰(zhàn)國時期韓國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
他創(chuàng)立的法家學說,為中國第一個統(tǒng)一專制的中央集權(quán)制國家的誕生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張良,字子房,漢初三杰之一。
秦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中,率部投奔劉邦,不久游說項梁立韓貴族成為韓王,為韓司徒。后韓王成被項羽殺害,復歸劉邦,為其重要謀士。
楚漢戰(zhàn)爭期間,提出不立六國后代,聯(lián)合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都為劉邦所采納。漢朝建立,封留侯。
晁錯,潁川(今河南禹州)人。年輕時學法家學說,漢文帝時為太子家令,有辯才,號稱“智囊”。
漢景帝時為內(nèi)史,后升遷御史大夫。曾多次上書主張加強中央集權(quán)、削減諸侯封地、重農(nóng)貴粟。
吳、楚等七國叛亂時,他被景帝錯殺。晁錯的經(jīng)濟思想,散見于《漢書》的《食貨志》、《爰盎晁錯傳》等篇。
徐庶,字元直。東漢末年潁川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
漢末潁川一代名士。歸曹后,在魏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對于徐庶,因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對其有精彩的描寫,中國人對他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書中許多情節(jié)雖與正史有所出入,但他至孝侍母,力薦諸葛,史籍卻有詳細的記載。
司馬徽,字德操,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據(jù)史書三國志記載,龐德公稱諸葛亮為臥龍,龐統(tǒng)為鳳雛,司馬徽為水鏡(三國志·襄陽記),其中司馬徽清雅有知人鑒(三國志·蜀書·龐統(tǒng)傳),龐統(tǒng)十八歲時曾會見過司馬徽,劉備會見司馬徽時,司馬徽曾向其推薦諸葛亮和龐統(tǒng)。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從"司馬徽下階相辭欲行。玄德留之不住"(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以及三國演義第35及37回的內(nèi)容來看,司馬徽在三國演義中是屬于閑云野鶴,與世無爭之類型的人物,松形鶴骨,器宇不凡,峨冠博帶,道貌非常,且琴藝甚高,與龐統(tǒng)私交甚篤,并稱呼龐統(tǒng)為弟。
郭嘉(170—207),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年曹操手下著名軍事家、謀士。世人稱他為“鬼才”。
郭嘉“深通有算略,達于事情”。曹操說:“難奉孝為能知孤意”(《三國志·魏書·郭嘉傳》)。
一代“鬼才”郭嘉只因當時的醫(yī)療手段太差勁,使得其光輝被后來的幾人稍微掩蓋。 吳道子,中國唐代畫家,被后世尊稱為“畫圣”,被民間畫工尊為祖師。
畫史尊稱吳生。又名道玄。
河南陽翟(今河南省禹州)人,大約生于唐高宗朝(約685年左右),卒于唐肅宗朝(約758年左右)。少孤,相傳曾學書于張旭、賀知章,未成,乃改習繪畫。
漫游洛陽時,唐玄宗聞其名,任以內(nèi)教博士官,并官至寧王府友,改名道玄,在宮廷作畫。吳道子的出現(xiàn),是中國人物畫史上的光輝一頁。
他吸收民間和外來畫風,確立了新的民族風格,即世人所稱的“吳家祥”。就人物畫來說,“吳裝”畫體以新的民族風格,照耀于畫壇之上。
“詩圣”杜甫稱他為“畫圣”。宋代蘇東坡說:“詩至杜子美,文至韓退之(韓愈),書至顏魯公(顏真卿),畫至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事畢矣。”
亦尊吳道子為“百代畫圣”。在歷代從事油漆彩繪與塑作專業(yè)的工匠行會中均奉吳道子為祖師。
由此可見,他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吳道子的《天王送子圖》,是他的代表作,遺存的是宋人李公麟的臨摹本。
這幅畫的內(nèi)容是描寫佛教始祖釋迦牟尼降生以后,他的父親凈飯王和摩耶夫人抱著他(悉達太子)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廟,諸神向他禮拜的故事。吳道子主要從事宗教壁畫的創(chuàng)作,他創(chuàng)作的作品題材廣泛,數(shù)量也很大。
據(jù)說寺廊壁畫有三百余件,有記錄的卷軸畫有一百多件。其中佛教。
田文在薛邑,招攬各諸侯國的賓客以及犯罪逃亡的人,很多人歸附了田文。
田文寧肯舍棄家業(yè)也給他們豐厚的待遇,因此使天下的賢士無不傾心向往。他的食客有幾千人,待遇不分貴賤一律與田文相同。
田文每當接待賓客,與賓客坐著談話時,總是在屏風后安排侍史,讓他記錄田文與賓客的談話內(nèi)容,記載所問賓客親戚的住處。賓客剛剛離開,田文就已派使者到賓客親戚家里撫慰問候,獻上禮物。
有一次,田文招待賓客吃晚飯,有個人遮住了燈亮,那個賓客很惱火,認為飯食的質(zhì)量肯定不相等,放下碗筷就要辭別而去。田文馬上站起來,親自端著自己的飯食與他的相比,那個賓客慚愧得無地自容,就以刎頸自殺表示謝罪。
賢士們因此有很多人都情愿歸附田文。田文對于來到門下的賓客都熱情接納,不挑揀,無親疏,一律給予優(yōu)厚的待遇。
所以賓客人人都認為田文與自己親近。
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 西漢·司馬遷《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戰(zhàn)國時期,趙國平原君的門客毛遂主動自薦,隨同平原君前去與楚王談判,平原君見他平時沒有名氣,說:“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毛遂說他愿意得處囊中才能脫穎而出。平原君允許他去,結(jié)果終于說動楚國出兵抗秦救趙。
書傳圯上此人去,錐處囊中相士誰? 陳三立《次韻再答王義門》
【法家拂士】:拂:通“弼”。法家:明法度的大臣;拂士:輔弼之士。指忠臣賢士。
【鶴鳴九皋】:九皋:深澤。鶴鳴于湖澤的深處,它的聲音很遠都能聽見。比喻賢士身隱名著。
【進賢興功】:指薦舉賢士功臣。
【鳴鳳朝陽】:正直敢言的賢士。比喻賢臣遇明君。
【納士招賢】:招:招收;賢:有德有才的人;納:接受;士:指讀書人。招收賢士,接納書生。指網(wǎng)羅人才。
【求賢如渴】:象口渴思飲那樣訪求賢士。形容羅致人才的迫切。
【求賢若渴】:象口渴思飲那樣訪求賢士。形容羅致人才的迫切。
【求賢下士】:訪求賢士且禮遇之。
【使者屣履】:使者:指漢朝的暴勝之,為直接使者;屣履:趿著鞋。趿著鞋迎客。形容對賢士的恭敬。
【素絲良馬】:以之為禮遇賢士之辭。
【推轂薦士】:轂:車輪中心,有窟窿可以插軸的部分。推轂如同推舉人才,引薦賢士。
【推賢進善】:推薦賢士,引進好人。
【推賢舉善】:推薦賢士,引進好人。
【推賢任人】:推薦賢士,作用其人。
【燕金募秀】:相傳戰(zhàn)國時燕昭王筑黃金臺以接待天下賢士。后以之為招納賢士之典。
【燕駿千金】:后以之為招納賢士之典。
【招賢禮士】:招:招收;賢:有才德的人;士:指讀書人。招收賢士,接納書生。指廣泛網(wǎng)羅人才。
【招賢納士】:招:招收;賢:有德有才的人;納:接受;士:指讀書人。招收賢士,接納書生。指網(wǎng)羅人才。
【筑臺募士】:募:招寡。比喻廣泛招納賢士。
【筑巖釣渭】:筑巖:商朝大臣傅說在傅巖從事版筑;釣渭:呂尚在渭水邊垂釣。指賢士隱居待時。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