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面佛是指佛教中的彌勒菩薩,彌勒佛是中國民間普遍信奉、廣為流行的一尊佛。
在一些漢傳佛教的寺院里,常見到袒胸露腹、笑容可掬(或大肚比丘)以布袋和尚為原型塑造。此在佛教作為表法教育,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學習包容。其中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根據(jù)《彌勒上生經(jīng)》塑造的彌勒形象為菩薩相,表現(xiàn)的是彌勒上生兜率天宮為諸天說法的形象。其特點為彌勒身著菩薩裝,雙腳交叉而坐,后以左腳下垂,右腿曲屈,右手扶臉頰,稱作“半跏思維像”此為彌勒菩薩在兜率天等待下生的情景。
擴展資料
彌勒菩薩摩訶薩 在中國大乘佛教中的形象共有三個。
第一個形象出現(xiàn)在十六國時期,是交腳彌勒菩薩形象。該形象依據(jù)《彌勒上生經(jīng)》,說他本是世間的凡夫俗子,受到佛的預記,上生兜率天,成為登十地成等正覺的菩薩,演說佛法,解救眾生。
第二個形象出現(xiàn)在北魏時期,演變?yōu)槎U定式或倚坐式佛裝形象。該形象依據(jù)《彌勒下生經(jīng)》,說他將由兜率天下到人世間,接替釋迦牟尼佛進行教化,由菩薩變?yōu)槲磥矸稹4藶闃藴史稹唷?/p>
第三個形象自五代開始出現(xiàn),五代后梁時期在江浙開始出現(xiàn)以契此和尚為原型塑成的笑容可掬的大肚僧人形象。
契此和尚圓寂前,曾留下偈頌:“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因此被中國地方僧人認定為是彌勒菩薩的化身,所以此后彌勒菩薩的塑像就經(jīng)常被塑成和藹慈祥、滿面笑容、豁達大度、坦胸露腹的慈愛形像,常被中國人亂稱為笑佛、歡喜佛、大肚彌勒佛。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彌勒菩薩
笑面虎是比喻人外表善良,實際內心卻是心地兇狠。
笑面佛則是指佛教中的彌勒菩薩,彌勒佛是中國民間普遍信奉、廣為流行的一尊佛。“彌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譯簡稱,意思是“慈氏”。
據(jù)說此佛常懷慈悲之心。窺基在《阿彌陀經(jīng)疏》中解釋說:“或言彌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勝,名無能勝。”他的名字叫阿逸多,即“無能勝”。
據(jù)佛經(jīng)記載,彌勒出生于古印度波羅奈國的一個婆羅門家庭,與釋迦是同時代人。后來隨釋迦出家,成為佛弟子,他在釋迦入滅之前先行去世。
據(jù)說釋迦曾預言,他離開此世間后,將上生兜率天宮,在那兒與諸天演說佛法,直到釋迦佛滅度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時,才從兜率天宮下生,來到人間。
據(jù)《彌勒下生成佛經(jīng)》所說,到那時,娑婆世界(即我們所生活的有情世間)閻浮提有翅頭末城,其王名儴佉的,彌勒屆時將托生于此城中一個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降生、出家、成道、說法,其經(jīng)歷一如釋迦牟尼佛。彌勒繼釋迦成佛后,將在華林園龍華樹下三次說法,廣度眾生。
擴展資料:
彌勒佛在民間普遍受到信奉。早在西秦(4—5世紀)時期,甘肅炳靈寺石窟已有彌勒佛像的繪制。早期的彌勒佛是根據(jù)《彌勒上生經(jīng)》和《彌勒下生經(jīng)》繪制、雕塑的。形象有菩薩和佛兩大類。
根據(jù)《彌勒上生經(jīng)》塑造的彌勒形象為菩薩相,表現(xiàn)的是彌勒上生兜率天宮為諸天說法的形象。其特點為彌勒身著菩薩裝,雙腳交叉而坐,后以左腳下垂,右腿曲屈,右手扶臉頰,稱作“半跏思維像”此為彌勒菩薩在兜率天等待下生的情景。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彌勒佛
有一次大梵天王在靈鷲山上請佛祖釋迦牟尼說法。
大梵天王率眾人把一朵金婆羅花獻給佛祖,隆重行禮之后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羅花,意態(tài)安詳,卻一句話也不說。
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覷,唯有摩訶迦葉破顏輕輕一笑。佛祖當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萬有的精深佛法,熄滅生死、超脫輪回的奧妙心法,能夠擺脫一切虛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處難以言說。
我不立文字,以心傳心,于教外別傳一宗,現(xiàn)在傳給摩訶迦葉。”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縷袈裟和缽盂授與迦葉。
這就是禪宗“拈花一笑”和“衣缽真?zhèn)鳌钡牡涔省V袊U宗把摩訶迦葉列為‘西天第一代祖師’。
典故:
有一次大梵天王在靈鷲山上請佛祖釋迦牟尼說法。大梵天王率眾人把一朵金婆羅花獻給佛祖,隆重行禮之后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羅花,意態(tài)安詳,卻一句話也不說。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覷,唯有摩訶迦葉破顏輕輕一笑。
佛祖當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萬有的精深佛法,熄滅生死、超脫輪回的奧妙心法,能夠擺脫一切虛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處難以言說。我不立文字,以心傳心,于教外別傳一宗,現(xiàn)在傳給摩訶迦葉。”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縷袈裟和缽盂授與迦葉。這就是禪宗“拈花一笑”和“衣缽真?zhèn)鳌钡牡涔省?/p>
擴展資料:
出處: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
1、《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jīng)》:爾時大梵天王即引若干眷屬來奉獻世尊于金婆羅華,各各頂禮佛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即拈奉獻金色婆羅華,瞬目揚眉,示諸大眾,默然毋措。有迦葉破顏微笑。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即付囑于汝。汝能護持,相續(xù)不斷。”時迦葉奉佛敕,頂禮佛足退。
2、宋·釋普濟《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卷一:世尊于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拈花一笑
佛祖拈花一笑出自
佛祖拈花 迦葉微笑
一天,在靈山會上,大梵天王以金色菠蘿花獻佛,并請佛說法。可是,釋迦牟尼如來佛祖一言不發(fā),只是用拈菠蘿花遍示大眾,從容不迫,意態(tài)安詳。當時,會中所有的人和神都不能領會佛祖的意思,唯有佛的大弟子——摩訶迦葉尊者妙悟其意,微笑(估計別的都在默思)。于是,釋迦牟尼將花交給迦葉,囑告他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槧秒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轉之旨,以心印心之法傳給你。
釋迦牟尼佛祖在大庭廣眾之下,像這樣一言不發(fā),只是帶在和他那不動生色的微笑,從容不迫,寧靜安詳,其中微妙究竟何在?
其實,釋迦牟尼這里所傳示的,正是一中無言的心態(tài)——一種至為安詳,靜謐,調和,美好的心態(tài),這是不能用內用任何語言和行為來打破的。這種心態(tài)純凈無染,無欲無貪,坦然自得,樂觀自信,無拘無束,不著形跡,不可動搖,與世長存——即所謂“真如秒心”,亦即“普照一切、含藏萬法”的根本佛法——正法眼藏之所在。所以迦葉與佛祖在靈山會上心心相印,僅只拈話微笑而已,沒有任何其他的表示,但一切盡在不言中,此時無聲勝有聲。而釋迦牟尼最后對迦葉所囑咐的話,也正好是對這種心態(tài)的最好證明。
相傳佛祖在靈鷲山為眾弟子說法,有大梵天王獻金色波羅花表示敬意。佛祖拈花示眾,眾弟子不知何意,只有迦南尊者當下破顏微笑。于是佛祖高興地宣布:我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于摩訶迦葉。
拈花一笑者,至凈至純。在迦葉的眼中,佛祖的拈花動作如畫般美麗,迦葉的眼里純凈沒有攙雜任何邪念,眾人皆不知佛祖拈花為何,只有迦葉以純心對待,單純的只看到拈花的美,所以只為美而微笑。
凡事都追求從簡單的表象得到其背后的復雜,是愚蠢的。不論事,物的授者還是受者。
另一篇:
一日,五祖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
眾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墻上書一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五祖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但親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
惠能雖不識字,一聞此偈,便知未見本性。托人亦書一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眾皆驚。五祖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
次日祖潛至碓坊,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遂三鼓入室,五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jīng)》。至“應無所住而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是彌勒佛。彌勒佛(即彌勒菩薩摩訶薩),意譯為慈氏,音譯為梅呾利耶、梅怛儷藥,中國大乘佛教八大菩薩之一,大乘佛教經(jīng)典中又常被稱為阿逸多菩薩摩訶薩,是釋尊的繼任者,將在未來娑婆世界降生世尊 ,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在賢劫千佛中將是第五尊佛,常被尊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被唯識學派奉為鼻祖,其龐大思想體系由無著菩薩、世親菩薩闡釋弘揚,深受中國大乘佛教大師支謙、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彌勒佛以超世間的忍辱大行于世,所謂:“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5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