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種?盜火的普羅米修斯?那不是歷史故事啊,是神話傳說。
伏羲造字 很早很早以前,我們的祖先是用結繩記事的。多一只羊,打一個小結;多一頭牛,打一個大結。
結滿十個小結就打一個圈,十個圈就是一百。人們把繩子掛在墻上,一家的帳目就清清楚楚了。
可是時間一長, 繩子被老鼠咬斷了,家家的帳目全亂了。為了弄清帳目,人們之間互相爭斗起來,你打我,我打你,天下大亂。
有個大神叫伏羲,看到人們這樣爭斗,心里很著急,他躺在天臺山頂想辦法。他看看天,天上有太陽,有月亮,太陽只有一個,就畫了一個小圈表示一。
加上月亮是兩個,畫兩個小圈就是二。三個小圈是三,四個小圈是四。
可是畫圈太麻煩了,就改畫點,后來又改畫線。這樣,一、二、三……數字就造出來了。
可是數字大了,就要畫很多劃,比如,十就要畫十劃,多麻煩呀。伏羲又開動了腦筋。
他看看自己的手,有五個手指,四指并攏是一條線,拇指橫生在另一邊,就成了一個 “丫”,伏羲就用它來表示五,“丫”一造出,“十”字、“廿”字也造出來了,這就簡單多了。 可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光有數字還不行,還得有其他的字。
伏羲又看看天,看看地,按照萬物的形狀造出了日、月、水、火、山、石、田、土、羊、魚、牛、人等幾百個字。伏羲心里可高興了。
正在伏羲得意的時候,有個小孩來找他,小孩說:“伏羲王,你造的字恰當不恰當?” “你說恰當不恰當?” “我說有很多字都不夠恰當。” “哪些字呢?” “比如‘牛’字只有一個角,‘魚’卻有四只腳,‘羊’字有六只腳。”
伏羲沒有想到,這個小孩比自己還要高明,連忙問:“你是誰?” 小孩回答說:“我叫倉頡。” “啊,倉頡,那你就把我造錯的字改過來吧。”
“伏羲王,你已經造的那些字,人們都用習慣了,就不必再改了。以后你就不必再造字了,還是由我們人類自己來造吧。”
倉頡說。 伏羲沒辦法,只好同意讓人自己去造字。
人自己造的字,一個一個都很恰當。據說在所有的字中,倉頡造的最多,所以后來人們只說是倉頡造字了。
杜鵑鳥的傳說:遠古時代的蜀國,第一個稱王的,是蠶叢。
他曾經教導當地百姓如何養(yǎng)蠶。在蠶叢的帶動下,四川的養(yǎng)蠶業(yè)逐漸發(fā)達起來。
蜀字的本義,就是蠶的意思。蠶叢這一族人,眼睛生得很特別,是向上直豎的。
他死后,用石棺埋藏,百姓也都仿效他的做法。后人稱這種用石棺埋藏的墳,叫叢目人家。
蠶叢死了以后,由柏灌當王,然后由魚鳧當王。在魚鳧領導下,蜀國百姓的生活不斷得到改善。
魚鳧后來打獵時得道成仙。關于古代蜀國,人們所知道的,基本上就是這些了。
時間不知不覺地流逝。不知過了多少年,忽然有一個青年男子,叫杜宇的,從天上降了下來,成了蜀國的國王,號望帝。
望帝當國王的時候,很關心老百姓的生活,教導老百姓怎樣種植莊稼,叮囑人民要遵循農時,搞好生產。他熱愛百姓,因此百姓對他十分擁護。
那時蜀國經常鬧水災。望帝也想盡各種方法來治理水災,但始終不能從根本上根除水患。
有一年,忽然從河里逆流漂來一具男尸。人們見了感到十分驚奇。
因為河流上的東西總是順流而下,怎么這個尸體卻是順流而上?好事者便把這個尸體打撈上來。更令人吃驚的是,尸體剛一打撈上來,便復活了,開口講話,稱自己是楚國人,名叫,因失足落水,從家鄉(xiāng)一直漂到這里。
這個消息讓望帝知道后,望帝便叫人把他叫來想見。兩人一見面,便一見如故,談得十分投機,大有相見恨晚之感覺。
望帝覺得鱉靈是個難得的人材,便任命他為蜀國的宰相。 鱉靈到來不久,一場大洪水爆發(fā)了。
這場洪水之大,和當年堯時候的洪水幾乎不相上下。老百姓深受其害,死的死,逃的逃,國家陷入一片混亂。
蜀國人口銳減了百分之六七十。鱉靈受望帝的委任,擔任治理洪水的任務。
在治水上,鱉靈顯示出過人的才干。他帶領民眾治理洪水,打通了巫山,使水流從蜀國流到長江。
這樣,使水患得到解除,蜀國人民又可以安居樂業(yè)了。鱉靈在治水上立下了汗馬功勞,杜宇十分感謝,便自愿把王位禪讓給鱉靈,鱉靈受了禪讓,號稱開明帝,又叫叢帝。
望帝死后,靈魂化成杜鵑。他生前愛護人民,死了仍然惦念百姓的生活,每到清明、谷雨、立夏、小滿,就飛到田間一聲聲地鳴叫。
人們聽見這種聲音,都說:這是我們的望帝杜宇啊!于是相互提醒:是時候了,快播種吧。或者說:是時候了,快插秧吧。
人們因此又把杜鵑叫做知更鳥、催工鳥。 杜宇傳帝位給鱉靈,鱉靈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子孫。
后來,他們又把首都遷移到成都。當時強大的秦國,常想吞滅蜀國。
但是蜀國地勢險要,蜀話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軍隊不容易通行,硬攻顯然不是辦法。三國演義中,鄧艾軍隊進攻蜀國,也是用偷襲才得手的。
狡猾的秦惠王便想出一條妙計:叫人作了五頭石牛,每天在石牛屁股后面擺上一堆金子,謊稱石牛是金牛,每天能拉一堆金子。貪婪的蜀王聽到這個消息,想要得到這些所謂的金牛,便托人向秦王索求,秦王馬上答應了。
但是石牛很重,怎么搬取?當時蜀國有五個大力士,力大無比,叫五丁力士。蜀王就叫他們去鑿山開路,把金牛拉回來。
五丁力士好不容易開出一條金牛路,拉回這些所謂的金牛,回到成都,才發(fā)現他們不過是石牛,方知上當受騙。蜀王后來托人狠狠地罵了秦國國君言而無信,并把這些石牛運回秦國。
秦王說聽講金牛道已打通,十分高興。但十分覬諱五丁力士,因為其力無窮,不敢馬上進攻。
于是又生出一計,托人向蜀王講:金牛是沒有,但是我們有五個天仙似的小姑娘,比金子還珍貴,如果蜀國國王要的話,愿意無私奉獻。秦王的本意,想用美女計,來迷惑蜀國國王。
美女計,比三十六計還靈,英雄難過美人關。蜀王本是好色之徒,聽了以 后,欣喜若狂。
再次叫五大力士到秦國去一趟,要他們把五位美女及早接回來。五丁力士帶著五位美女回家路上,經過梓潼這個地方,忽然看到一條大蛇正向一座山洞鉆去。
五丁力士中的一位,趕緊跑過去抓住它的尾巴,一個勁地往外拉,企圖把蛇殺死,為民除害。但蛇很大,一個人拖不動,于是五個兄弟一起過來。
這時蛇頭已進入洞內,蛇尾巴正在洞口。他們幾人聯合用手技去拖蛇的尾巴。
過了一段時間。巨蛇才一點點地從山洞里拖了出來,弟兄們十分高興。
忽然妖風作怪,只聽到一聲巨響,地動山搖,大山崩塌下來,耍那間五個壯士和五個美女都被壓死了,化為血泥,一座大山化為五座峰嶺!蜀國國王聽了這個消息,悲痛欲絕。他是做夢也想得到這五位美女,供他尋歡作樂啊。
他親自登臨這五座山,進行厚顏無恥的悼念,并且命名這五座山為五婦 ,至于死了五位壯士,卻一點也不心疼。人民對這個昏君的行為十分看不慣,他們們十分熱愛這五大力士,便稱這五座山為五丁 。
秦王聽說五丁壯士已死,蜀道已通,知道進攻蜀國的時機已經成熟,不由得心花怒放,就派大軍從金牛道進攻蜀國,很快便消滅了蜀國,并把蜀王殺死了。這時那望帝魂靈變化成的杜鵑鳥,眼見故國滅亡,內心十分痛苦,每當桃花盛開之際,便一聲聲地叫喊著;不如歸去,不如歸去。
蜀國人民一聽到這個聲音,就知道他們的國君又在思念自己的故國了。 以上這些傳說,在李白的《蜀道難》詩歌中有所反映:噫吁戲,危呼高哉,蜀。
我們時常說自己都是炎黃子孫,但關 于炎帝和黃帝的歷史真實性,目前還缺少考古學上的證據。
通常的說法,“炎黃”分別指中國原始社會中,兩位不同部落的首領。 據說 ,黃帝族和炎帝族,最早居住在中國西部的陜西省一帶。
這是中國母親河黃河流 經的地域。就這一點說,這與世界文明開始于沿河流域是一致的。
后來,黃帝族 最后定居在中國北方的河北涿鹿附近,炎帝族最后到達中國東部山東地區(qū)。 經過許多的遷徙、戰(zhàn)爭、兼并,黃帝族與炎帝族,與居住在東方的夷族、南 方的黎族、苗族等逐漸融合,形成了最初的“華族”。
在當時中原地區(qū)的民族和 部落中,黃帝族的力量較強,文明程度也較高,因而黃帝族就成為中原文化的代 表。炎黃二帝就成為漢族的始祖,后來也被人們稱為中華民族的始祖。
大約在公 元前二世紀左右,“華族”始稱為“漢族”。因而,人們往往稱中華民族是“炎 黃子孫”或黃帝子孫。
關于黃帝的神話傳說非常多,由于出自不同時期不同人物的記載,有的甚至 相互矛盾。 據說,黃帝的出身極不平凡,他是大地之神的女兒所生,嬰兒時便能 說話,自幼聰明,才智過人。
成年后,黃帝有25個兒子,10000個諸侯, 諸侯中有7000個是掌管不同事務的神靈。自然界的風雷雨電都歸黃帝主管, 他能使天空發(fā)生14種變化。
黃帝長著四張面孔,這使得他不用轉動脖子就能對 四面八方的動態(tài)及時了解和掌握。為了造福于他的臣民,黃帝教會人們播種五谷 ,教會人們馴化鳥獸和蟲類,黃帝還發(fā)明了布帛,教會人們開采礦石,制造鐵器 和銅器。
進而,黃帝讓倉頡創(chuàng)造了文字,伶?zhèn)愔谱鳂仿桑髶现贫ㄈ諝v,岐伯寫 了醫(yī)書,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活、生產和娛樂。 關于黃帝的神話傳說,中國的歷史學家也有自己的解釋,認為傳說中的黃帝 時代,基本上包含了人類石器時代的漫長時期。
至于炎帝和黃帝的歷史原型,還 有待于進一步的考古發(fā)掘和歷史研究。 以上是關于中華民族始祖炎帝和黃帝的內容。
接下來向您介紹堯和舜。 堯是中國原始社會末期的部落首領,也是中華源頭文化的代表性人物。
傳說 ,堯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的后代,他聰明仁慈,受人尊敬,16歲就被推舉為部 族首領。堯所統(tǒng)領的部族居住在今天中國北部河北省保定一帶,他聯合保定區(qū)域 各部族,共同抵抗和消滅了東夷部族的入侵,最終兼并了這個部族。
隨著其部落 勢力的逐漸擴大,堯成為部落聯盟的共同首領,后人稱之為堯帝。 堯帝被視為仁君的典范。
他勤儉樸素,辦事公正。他重用賢臣,考察百官的 政績,獎善罰惡,使政務井然有序;他設置天文官,制定歷法,使人民能夠依時 節(jié)從事農業(yè),因此,古人將堯帝的時代視為農耕文化出現飛躍進步的時代。
堯帝 同時注意協(xié)調各個部族間的關系,教育老百姓和睦相處,天下安寧,政治清明, 世風祥和。 堯帝建立了中華先民初期文明的社會制度,使原始部落開始向國家雛形轉變 。
他完善了家庭與宗族的制度安排,把人按血緣關系劃分為姓和氏:以母系定姓 ,以父系定氏,姓氏合為宗族,規(guī)定了宗族之內不可通婚的制度,推行遠源和親 和與異姓和婚的風俗,從而大大提高了人口的素質和體能。 堯帝將天下劃分為九 州,分別派官員和諸侯加以統(tǒng)治,使各地經濟均衡發(fā)展,數千年來,“九州”也 成為華夏民族對祖國的代稱。
堯帝在位70年,在選擇繼承人時第一次做出了任人唯賢的禪讓。 據說堯帝要求四方諸侯舉薦賢明之人,即使地位低微,也可命其為繼承人。
于是眾人推薦民間的一個窮人舜。據說舜的父母對他極其苛刻,兄弟對他非常傲 慢,但是舜卻能與他們和諧相處。
眾人認為,舜孝順和美,應該能很好地治理國 家。堯帝對舜進行多方考察,認為舜確是一個品德好又能干的人。
三年后,堯將 自己的帝位傳讓給了舜,而沒有傳給他的兒子丹朱。這種讓位,中國的史學家稱 作“禪讓”(禪音shàn)。
堯認為,“禪讓”于舜是天下得利而一人無利。 如此天下為公的思想,成為中國最早民主政治的佳話。
舜即位后,把堯的民主政治進一步發(fā)揚光大。他制定了比較完整的禮儀和刑 法,任命了一系列官職,分別掌管政事、經濟、司法、教化、手工業(yè)、音樂等事 務,還制定了官吏考核辦法,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國家制度。
舜發(fā)展生產,開渠鑿井,廣結人才。在舜帝時代,農業(yè)技術與工業(yè)技術都產 生了一個較大的飛躍。
在治國之道上,舜以身教和德教并行,與人民同甘共苦。 舜帝時代,人民知禮儀,天下信服,稱得上政治清明,物質豐富,是一個政治、生產、藝術都十分輝煌的時代。
舜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也采取了民主的“禪 讓”制方式,將帝位傳給了治水有功的禹。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歷史中,帝位都由皇帝的兒子繼承,堯和舜卻將自己的帝 位傳給了非血緣、但品德和才干都很優(yōu)秀的人,數千年來,堯和舜選賢任能、寬 厚豁達的高尚德行被人們世代稱頌。
關于堯、舜的諸多傳說和故事,也成為研究 中國遠古文化的重要資料。 最后向您介紹大禹。
在中國古籍中,有關大禹的記載充滿神話色彩。傳說,五千多年前,水神發(fā) 了怒,把天撞了個大洞,天河里的水直瀉而下,把大地吞沒了,到處是汪洋。
于 是,大禹的父親鯀被部落。
火種?盜火的普羅米修斯?那不是歷史故事啊,是神話傳說。
伏羲造字
很早很早以前,我們的祖先是用結繩記事的。多一只羊,打一個小結;多一頭牛,打一個大結。結滿十個小結就打一個圈,十個圈就是一百。人們把繩子掛在墻上,一家的帳目就清清楚楚了。
可是時間一長, 繩子被老鼠咬斷了,家家的帳目全亂了。為了弄清帳目,人們之間互相爭斗起來,你打我,我打你,天下大亂。
有個大神叫伏羲,看到人們這樣爭斗,心里很著急,他躺在天臺山頂想辦法。他看看天,天上有太陽,有月亮,太陽只有一個,就畫了一個小圈表示一。加上月亮是兩個,畫兩個小圈就是二。三個小圈是三,四個小圈是四。可是畫圈太麻煩了,就改畫點,后來又改畫線。這樣,一、二、三……數字就造出來了。可是數字大了,就要畫很多劃,比如,十就要畫十劃,多麻煩呀。伏羲又開動了腦筋。他看看自己的手,有五個手指,四指并攏是一條線,拇指橫生在另一邊,就成了一個 “丫”,伏羲就用它來表示五,“丫”一造出,“十”字、“廿”字也造出來了,這就簡單多了。
可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光有數字還不行,還得有其他的字。伏羲又看看天,看看地,按照萬物的形狀造出了日、月、水、火、山、石、田、土、羊、魚、牛、人等幾百個字。伏羲心里可高興了。
正在伏羲得意的時候,有個小孩來找他,小孩說:“伏羲王,你造的字恰當不恰當?”
“你說恰當不恰當?”
“我說有很多字都不夠恰當。”
“哪些字呢?”
“比如‘牛’字只有一個角,‘魚’卻有四只腳,‘羊’字有六只腳。”
伏羲沒有想到,這個小孩比自己還要高明,連忙問:“你是誰?”
小孩回答說:“我叫倉頡。”
“啊,倉頡,那你就把我造錯的字改過來吧。”
“伏羲王,你已經造的那些字,人們都用習慣了,就不必再改了。以后你就不必再造字了,還是由我們人類自己來造吧。”倉頡說。
伏羲沒辦法,只好同意讓人自己去造字。人自己造的字,一個一個都很恰當。據說在所有的字中,倉頡造的最多,所以后來人們只說是倉頡造字了。
1、橋山黃陵 紀元前二十六世紀的前二五九八年,黃帝姬軒轅一百五十二歲,但他仍仆仆風塵離開他的首都,四出巡查。
這一年他到了橋山(陜西黃陵),在山下鑄了一個大鼎。鼎是一種巨大的鍋,可能他想用以請各部落酋長大吃一頓,但大鼎鑄成的時候,天忽然開了,降下一條黃龍迎接他。
姬軒轅跟他的隨從人員和宮女,共七十人,一齊跨了上去,然后,黃龍冉冉起飛。一些沒有福氣的人,趕來的太遲,只能抓住已經飛離地面的黃龍的胡須,胡須脫落,他們也掉下來。
所以姬軒轅的結局不是死亡,而是白日升天,成仙而去。 那些掉下來的人,懊喪而悲痛地把姬軒轅遺留下來的衣服,埋葬在橋山之下,位置在陜西黃陵的黃帝衣冠冢。
2、九黎戰(zhàn)神 在中國的上古時代,九黎族部落酋長蚩尤,中國神話中的戰(zhàn)神。原為炎帝臣屬,炎帝被黃帝擊敗后,蚩尤率部落里的八十一個兄弟舉兵與黃帝爭霸,在涿鹿展開激戰(zhàn)。
傳說蚩尤三頭六臂,銅頭鐵額,刀槍不入。善于使用刀、斧、戈作戰(zhàn),不吃不休,勇猛無比。
黃帝不能力敵,請?zhí)焐裰淦浦⒌锰旎璧匕担鞒珊印?/p>
蚩尤戰(zhàn)敗,被黃帝殺了,并斬其首葬之,首級化為血楓林。后黃帝尊蚩尤為“兵主”,即戰(zhàn)爭之神。
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讓人畏懼,黃帝把他的形象畫在軍旗上,用來鼓勵自己的軍隊勇敢作戰(zhàn),諸侯見蚩尤像不戰(zhàn)而降。后來人們?yōu)榱烁桧烖S帝,便丑化蚩尤,把他論為妖魔、邪神形象。
3、大羿射日 傳說,羿是五帝時期的人。帝堯之時,天上有十個太陽同時出,把土地都烤焦了,莊稼也枯干了,人們熱得喘不過氣來,倒在地上昏迷不醒。
因為天氣酷熱的緣故,一些怪禽猛獸,也都從干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里跑出來,在各地殘害人民。 羿立即開始了射日的戰(zhàn)斗。
他從肩上除下那紅色的弓,取出白色的箭,一支一支地向驕橫的太陽射去,頃刻間十個太陽被射去了九個。 4、大禹鑄鼎 大涂山大會之后,為表示敬意,各方諸侯常來陽城獻金(即青銅),后來,九州所貢之銅年年增多,大禹想起從前黃帝軒轅氏功成鑄鼎,為了紀念涂山大會,就準備將各方諸侯進獻的金,鑄造成幾個大鼎。
后九鼎(即冀州鼎、兗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揚州鼎、荊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鑄成,鼎上鑄著各州的山川名物、禽異獸。九鼎象征著九州,其中豫州鼎為中央大鼎,豫州即為中央樞紐。
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陽城,借以顯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從此一統(tǒng)。 九鼎繼而成為“天命”之所在,是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tǒng)一昌盛的象征。
5、盤古開天 開天大神盤古,這個其大無比的巨人,就孕育在這混沌之中。他在混沌中孕育著,成長著,呼呼地睡著覺,一直經過了一萬八千年。
有一天,他忽然醒過來。睜開眼睛一看,啊呀,什么也看不見,眼前只是模糊的一片,悶得怪心慌。
他覺得這種狀況非常可惱,心里一生氣,不知道從哪里抓過來一把大板斧,朝著眼前的混沌用力這么一揮,只聽得一聲霹靂巨響,大混沌忽然破裂開來。 其中有些輕而清的東西,冉冉上升,變成天;另外有些重而濁的東西,沉沉下降,變成地。
——當初是混沌不分的天地,就這樣給盤古板斧一揮,劃分開了。 天和地分開以后,盤古怕它們還要合攏,就頭頂天,腳踏地,站在天地的當中,隨著它們的變化而變化,天地就是盤古所造,盤古用他整個的身體使這新誕生的宇宙豐富而美麗。
1、炎黃子孫:大約四千七百多年前,軒轅(即黃帝)聯合炎帝戰(zhàn)勝九黎族蚩(chi)尤,蚩尤俘虜被稱為“黎民”,之后黃帝打敗炎帝族,成為中原地區(qū)的部落聯盟首領。
后人將黃帝譽為華夏族的祖先,因為黃帝和炎帝是近親,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們又稱為“炎黃子孫”。2、禪讓制:堯是黃帝以后比較著名部落聯盟首領,堯去世后,舜建議把帝位讓給堯的兒子丹朱,諸侯不拜丹朱卻拜舜,推舜為帝。
這種讓位,歷史上稱為“禪讓”。3、鯀(gun)的兒子禹采取“開、通、疏、鑿、引”方法治水有功,被推為部落聯盟首領。
4、禹禪讓帝位給伯益,禹的兒子啟奪位稱帝,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自此世襲制取代了禪讓制。5、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jie)”是歷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堯”、“桀驁不馴”都出于此人。
6、“湯”以“網開一面”展示他的仁慈,并取得了黎民百姓的擁戴,后打敗夏桀,滅夏建商;湯又名成湯,是堯舜時期契(qi)的后裔。7、“伊尹”是商王朝的開國功臣,也是中國第一位賢臣,歷史上被視為臣道的楷模,后輔佐“外丙、仲壬(ren)、太甲”三王執(zhí)政,親作《伊訓》、《肆命》等,有“伊尹囚帝(太甲)”之典故。
8、我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從商朝開始的。(圖)刻在龜板上的甲骨文9、商第三十代大王紂和夏桀一樣是典型的暴君,歷史上有“桀紂”并稱。
紂創(chuàng)造了“炮烙”、“蠆(chai)池”等刑罰,造“鹿臺、酒池、肉林”,勞民傷財,草菅人命。10、姬昌,后人尊稱周文王,實施仁政,有太顛、辛甲大夫、閎(hong)夭、散宜生等賢臣,在姜尚(名望、字子牙)的輔佐下奠定了滅商的基礎,著有《周易》,將八卦演為64卦,并做卦辭、辭。
11、殷商“讒言進用,忠良遠黜(chu)”,比干被挖心、萁(qi)子裝瘋、微子出走,周武王興兵伐紂,奴隸倒戈,紂王鹿臺自焚,奸臣惡來、費忠被斬首,殷商滅亡,周王朝誕生,周武王封姜尚在齊、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魯,后有周公輔成王,“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典故。12、周幽王千金難求妃子(褒姒)笑,烽火連臺戲諸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國都鎬京被犬戎攻破,周幽王被殺,西周滅亡。
太子即位,為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13、東周在歷史上分為“春秋”“戰(zhàn)國”兩個時期。
第一個稱霸的齊桓公,與后來的晉文公(重耳)、宋襄公、秦穆公、楚莊公一起,在歷史上。
黃河和她的兒女們,是如何從文明初曙走到文明時代的門檻的,要揭開這個謎底,除了依靠考古文物資料外,還要利用古籍記載的許多遠古神話傳說。
炎黃二帝和堯舜禹的傳說,便可幫助我們探明黃河及其兒女從文明初曙走到文明時代的某些軌跡。 黃帝和炎帝其實并不是皇帝,而是古書記載中黃河流域遠古時代的兩個部落首領。
黃帝和炎帝都出生于黃河的支流渭河流域,當時已是父系氏族公社時代。傳說他們都是“有熊國君”少典氏的后裔,“昔少典娶于有氏,生皇(黃)帝、炎帝。
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這里所說的“生”,并非說黃帝和炎帝是少典氏親生,而是說他們都是少典氏的后裔。
“黃帝以姬水成”,是說他在姬水岸邊長大,因而以姬為姓。姬水當即古漆水,發(fā)源于今陜西麟游縣西部偏北的杜林,在今武功縣匯入渭河。
姜水為渭河支流歧水下游的一段,即今之清姜河,在陜西寶雞匯入渭河。這就是說,炎黃兩個部落,最初的活動地區(qū)都在黃河的支流渭河的上游地區(qū)。
傳說黃帝原姓公孫,因長于姬水,才改姓姬;曾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因是有熊國君之苗裔,又稱有熊氏。他“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伶俐),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后來被推舉為部落首領,率部遷徙到陜西北部定居。
隨著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為了尋找更加平坦、開闊、肥沃的土地,又沿北洛河南下,到達今陜西的大荔、朝邑一帶。那里的黃土地給了他們發(fā)展農業(yè)的便利條件,但不時出現的干旱又困擾著他們,迫使他們去繼續(xù)尋找理想之所。
于是,黃帝又率領族人從大荔、朝邑東渡黃河,順著中條山和太行山麓進入汾河谷地,再向東北遷移,到達今河北涿鹿附近。那里有由桑干河、洋河沖積而成的適宜農耕的寬闊谷地,附近還有可供狩獵的山林,他們覺得環(huán)境非常優(yōu)越,就定居了下來。
就在黃帝率領他的部落東遷的時候,炎帝也率領他的族人開始長途跋涉。炎帝又稱赤帝,一說他降生于厲(烈)山即今湖北隨州市厲山鎮(zhèn),一說他降生于常羊即今陜西寶雞神農鄉(xiāng)常羊山,“育于姜水,姜姓,以火德王,亦曰烈山氏”。
同是為了尋找理想的定居之地,他也率領部落東遷。但走的路線與黃帝不同,他們先是沿渭河東下,到達今河南西南部,再順黃河東下,到達現在的豫東地區(qū),在那里安頓了下來。
那時候,隨著私有財產的出現和氏族制度的瓦解,部落首領逐步掌握了一定的特權。部落之間為了爭奪生存空間,為了互爭雄長,經常發(fā)生戰(zhàn)爭。
一些部落首領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內行刀鋸,外用甲兵”,也發(fā)動掠奪財富、奴役其他氏族部落的戰(zhàn)爭。這種戰(zhàn)爭加劇了社會的分化,給正常的農業(yè)生產帶來巨大的威脅,但氏族制度調節(jié)社會矛盾的習慣法此時又已喪失作用,對此顯得無能為力。
面對日益增多的戰(zhàn)爭,具有血緣關系的親屬部落便互相聯合起來,結成聯盟,進而結成范圍更大的聯合體。炎、黃兩大部落這時也都使用武力征討四方,擴大自己的勢力,從而引發(fā)大規(guī)模的沖突。
雙方在阪泉(今河北懷來)進行了三次大戰(zhàn),黃帝指揮屬下的熊、羆、貔、貅、、虎六個氏族,與炎帝部落殺得天昏地暗,炎帝部落遭到慘敗,只得繳械投降。由于這兩個部落有血緣親屬關系,黃帝沒有屠殺炎帝部落,而是和他們結成部落聯盟,黃帝便成了炎黃部落聯盟的首領。
炎黃部落聯盟經過長期的發(fā)展,形成日后華夏族的雛形。 后來,定居在山東曲阜地區(qū)的九黎首領蚩尤擴展勢力范圍,又引發(fā)了與炎帝部落的戰(zhàn)爭。
九黎即九夷,屬于東夷族。傳說蚩尤領有9個部落,81個氏族,他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如同妖魔,這可能是出自炎黃子孫對其他部落首領的故意丑化。
“蚩尤作冶”,“以金作兵”,制造兵杖、刀、戟、大弩,英勇善戰(zhàn),威震天下。他率領9個部落組成的部落聯盟西進豫東,進攻炎帝部落。
炎帝部落無法抵擋,節(jié)節(jié)敗退,居地盡失。蚩尤緊追不舍,炎帝向黃帝尋求援助。
黃帝于是率部迎擊,與蚩尤在涿鹿展開激戰(zhàn)。這場戰(zhàn)爭進行得極其慘烈,據說黃帝與蚩尤九戰(zhàn)不勝,蚩尤放出大霧彌漫了三天三夜,黃帝的部落看不清方向,黃帝之“臣”風后受北斗星座的啟示發(fā)明了指南車,他們才得以沖出大霧。
黃帝在困境中還得到玄女的幫助,制作了80面大鼓,用東海神獸夔的皮蒙鼓,用雷獸的骨頭作鼓槌,在戰(zhàn)斗中擂響,聲聞500里。戰(zhàn)斗延續(xù)了很長時間,最后在冀州進行決戰(zhàn)。
黃帝派應龍向蚩尤進攻,應龍蓄水,擺下水陣。蚩尤請來風伯雨師,一時風雨大作,沖垮水陣,使黃帝再次陷入了困境。
黃帝又請來天女旱魃阻止風雨,使天氣突然轉晴。蚩尤不知所措,部下惶恐不安,黃帝指揮大軍掩殺過去,取得最后的勝利,蚩尤和他請來的風伯雨師都投降了黃帝。
黃帝便進入東夷活動的地區(qū),他“駕象車而六蛟龍,畢言(兆火鳥)并轄,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騰蛇伏地,鳳皇(凰)覆上”,至泰山之頂大會鬼神,并演奏了他親自作的一支激越悲涼的《清角》樂曲,以紀念涿鹿之戰(zhàn)的勝利。蚩尤后來被殺,一部分九黎人加入炎黃部落聯盟,融入了華夏族;一部分南下,融入南方的苗蠻之中。
涿鹿戰(zhàn)爭的勝利,進一。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3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