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逖(266-321),東晉初期著名的北伐將領。
成語,聞雞起舞。意為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后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典出自《晉書·祖逖傳》:“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傳說,祖逖年青時就很有抱負,每次和好友劉琨談論時局,總是慷慨激昂,滿懷義憤,為了報效國家,他們在半夜一聽到雞鳴,就披衣起床,拔劍練武,刻苦鍛煉。
成語,中流擊楫。比喻立志奮發(fā)圖強。
典出自《晉書·祖逖傳》:“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
譯文:祖逖手敲船槳(中流擊揖),向眾人發(fā)誓說:“祖逖此去,若不能平定中原,驅逐敵寇,則如這濤濤江水,一去不返!”
1948年,38歲的特蕾莎修女離開愛爾蘭的羅瑞托修道院,來到印度加爾各答。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脫下了羅瑞托修女穿著的藍色的道袍,改穿印度平民婦女常穿的白色棉紗麗。
特蕾莎修女是在車站后面的貧民窟展開工作的。這里到處是破爛不堪的小木屋和衣衫襤褸的臟孩子。有一天,一個說孟加拉語的小孩,向特蕾莎修女要東西,這個孩子只有一條腿,而且斷肢處還在流血。特蕾莎修女準備取藥給他包扎時,小孩卻說他想要吃的東西,邊說邊做出吃東西的樣子。此時她身上只有五個盧比,于是很抱歉地對小孩說:“我是個窮修女,我只能替你包扎傷口。”正準備幫他涂藥的時候,小孩突然抓過藥品,叫著“這個給我”,便拄著拐棍向貧民窟跑去。想了解究竟的特蕾莎修女緊跟著小孩跑進一個小窩棚,窩棚里面漆黑一片,隱隱約約地可以看見木板上躺著一個婦女,在她身邊還有一個嬰孩和一個約五歲的女孩,三個人骨瘦如柴,目光呆滯,非常虛弱。她用孟加拉語與他們交談,知道了小孩叫巴布,八歲了,那個婦女是他的母親,患有結核病,窩棚里的另外兩個小孩是他的弟弟妹妹。特蕾莎修女只能把她所帶的維生素丸給了他們,那婦人十分感激,向她行合掌禮,并說:“這里邊還有生著病的老婦人,也請你看看她。”特蕾莎修女聽到這句話,內心受到了很大的震動:為什么窮人會有那么善良的心?自己患著病,還關心著別人呢!
那一天,特蕾莎修女連續(xù)看望了許多家庭,獨腿的巴布和一些小孩一直好奇地跟隨著她。巴布還請求特蕾莎修女第二天再來。
白天的經歷讓特蕾莎修女難以入睡,這些可憐的孩子們不但沒有飯吃,沒有衣穿,甚至連自己的名字也不會寫,不會數最簡單的數字,將來長大了怎么辦?要從根本上解救這些孩子,莫過于讓他們掌握知識!于是,在貧民區(qū)里辦一所露天學校的想法,在特蕾莎修女的頭腦中成熟了。
第二天,在一塊大樹下面的空地上,特蕾莎修女宣布那里就是教室,地面就是黑板,愿意念書的就坐下來。經過她的耐心說服,巴布首先坐了下來,接著又坐下了四個孩子。特蕾莎修女饒有趣味的講課,漸漸地吸引了他們,其他的孩子也慢慢地走近了大樹。等到第二天特蕾莎修女再次來到大樹下的時候,發(fā)現(xiàn)這里已經用破布、木板等物搭起了一座帳篷,坐在里面的小孩也比昨天多得多了。巴布告訴她,“這個棚子是大家?guī)椭w的,我把朋友都找來上課了。”
就在這簡陋的“教室”里,特蕾莎修女除了教孩子們一些簡單的讀讀寫寫之外,還教他們衛(wèi)生常識,比如刷牙、洗臉、洗澡等。她還親自帶孩子們到井邊,一個個教他們如何洗澡。貧民窟的婦女們將這些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很快地,她們也仿效特蕾莎的做法,替自己的孩子洗澡了。
特蕾莎修女在貧民窟辦露天學校的事兒很快就傳開了,一個星期后,來聽課的孩子達到了一百多人,后來又增加到了五百多人。 有一天,她發(fā)現(xiàn)一位老婦人倒在路上,像是死了一般,破布裹著的腳上爬滿了螞蟻,頭上像是被老鼠咬了一個洞,殘留著血跡的傷口周圍爬滿了蒼蠅和蛆蟲。特蕾莎替老婦人測量呼吸與脈搏,發(fā)現(xiàn)老婦人似乎還有一口氣,就趕緊把老婦人送到了附近的醫(yī)院。醫(yī)院得知是位無家可歸的老人,便不予接收,但特蕾莎修女態(tài)度堅決:“老奶奶是否有救的責任不在醫(yī)院,但作為醫(yī)院想辦法給予治療卻是必須的!”迫于特蕾莎修女的義正辭嚴,醫(yī)院才對這個垂死的老婦人予以治療。
光靠特蕾莎及修女們的工作,要救助全加爾各答的垂死者是不可能的,但特蕾莎她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她認為人類的不幸并不存在于貧困、生病或饑餓,真正的不幸是當人們生病或貧困時沒有人伸出援手,即使死去,臨終前也應有個歸宿,這就是特蕾莎對垂死者的愛。
正是這位貌不驚人的修女,曾經讓無數被世俗社會拋棄的人,在生命的最后幾個小時里,獲得尊嚴的補償。
《魏書》記載:程昱少年時候,經常夢見自己登上泰山以兩手捧日。程昱自覺奇異,曾向荀彧說出這事。在兗州動亂之時,全賴程昱奔走籌謀,鄄城等三個縣城才得以保全。這時候荀彧把程昱之夢告訴曹操。曹操聽后,便向程昱說:“卿當終為吾腹心。”當時程昱仍是叫作“程立”,曹操順應夢兆,于其“立”字上加一個“日”字,“程立”于是正式改名為“程昱”。
郭頒《魏晉世語》中有一段:“初,曹操乏食,昱略其本縣,供三日糧,頗雜以人脯,由是失朝望,故位不至公。”文中指,早期曹操軍隊曾經嚴重缺糧,當時程昱想辦法為曹操解決問題,于是在自己的縣城里(東阿縣)強奪糧食,為曹軍供應三日的糧食,這些糧食當中據說更有不少人肉。這些行為令程昱的聲譽受到嚴重的打擊,更很可能是他畢生位不至三公的重要原因。
屈指,用手指計算事物的數量。
據《三國志·卷一七·魏書·張樂于張徐傳·張合》記載:魏明帝時,任命張合為節(jié)度使督導關中諸軍。他到達荊州時,正好是冬天河流水淺的時候,大船無法通行,只好住扎在方城。
此時正好諸葛亮復出,急攻陳倉,魏明帝很擔心,不僅親自到河南城巡視,還增派軍隊給張合,并問等他趕到,陳倉是否保得住。張合知道諸葛亮的軍隊沒有太多糧食,不能久攻,于是回答:“不用等臣到,諸葛亮就先撤退;我屈指一算,諸葛亮的軍糧維持不了十天。”
后來“屈指可數”這句成語就從這里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數量很少。 。
傳說周宣王時,賢臣尹吉甫,聽信繼室的饞言,誤殺前妻留下的愛子伯奇,而伯奇的弟弟伯封哀悼兄長的不幸,就作了一首悲傷的詩,尹吉甫聽了以后十分后悔,哀痛不已。有一天尹吉甫在郊外看見一只從未見過的鳥,停在桑樹上對他啾啾而鳴,聲音甚是悲涼哀凄,尹吉甫忽然心動認為這只鳥是他的兒子伯奇魂魄所化,于是就說︰“伯奇勞乎,如果你是我兒子伯奇就飛來停在我的馬車上”,話剛講完這只鳥就飛過來停在馬車上,于是尹吉甫就載著這只鳥回家,到家以后鳥又停在井上對屋哀鳴,而尹吉甫假裝要射鳥,拿起弓箭就將繼室射殺了,以安慰伯奇。雖然故事近神話,但伯勞鳥名卻由“伯奇勞乎”一語而得。
伯勞:鳥名。又名鵙或鴂。額部和頭部的兩旁黑色,頸部藍灰色,背部棕紅色,有黑色波狀橫紋。吃昆蟲和小鳥。善鳴。《詩.豳風.七月》七月鳴鵙毛傳:鵙﹐伯勞也。
另外還有成語“勞燕分飛”的典故也出自伯勞鳥。鳥文化在民間歷史悠久。
關漢卿的戲劇到底是哭存孝還是哭孝存?
網絡上有幾個是哭孝存,但似乎都是錯的,應當是<;哭存孝>
李孝存這個人物是沒有的,但是李存孝確實鼎鼎大名,他是唐末至五代著名的猛將,武藝天下無雙,勇力絕人。古人言“王不過霸,將不過李!”霸指的是西楚霸王項羽,將指的就是李存孝。
關的《哭存孝》塑造了李存孝和李克用這兩位悲劇英雄形象。前者正直、勇敢、戰(zhàn)功顯赫,但為人忠厚顢頇,終遭小人暗算。后者一身征戰(zhàn),創(chuàng)業(yè)艱難,但晚年卻貧圖享樂,喜好奉承,終為小人所乘,自毀長城,后悔莫及。形式上此劇已不再是單純抒情,外在行動和沖突均較激烈,為一般意義上的英雄悲劇。
還有無名氏的《存孝打虎》,也是元雜劇.后來京劇又編為《飛虎山》流傳最廣。
李存孝的事跡更多見于
百度百科:
哭存孝
/view/293496.htm
李存孝
/view/143782.htm
舊五代史-唐列傳第五
/shibu/24shi/oldwudai/jwd_053.htm
新五代史-義兒傳第二十四
/shibu/24shi/Newwudai/xwd_036.htm
李存孝貼吧
/f?kw=%C0%EE%B4%E6%D0%A2
這里有一篇論文的鏈接,正好就是你的問題,但是似乎不是免費的.
李存孝是唐末一位名將。本文通過對《唐史平話》、元雜劇中的存孝戲和《殘?zhí)莆宕费萘x傳》中的李存孝故事進行梳理。試圖對他的形象流變進行考論,目的是讓人們對李存孝這一歷史英雄有一個完整的認識。
.cn/Article/CJFD2006-SDDY200605053.htm+%E6%9D%8E%E5%AD%98%E5%AD%9D+%E6%96%B0%E4%BA%94%E4%BB%A3%E5%8F%B2&hl=zh-CN&ct=clnk&cd=10&gl=cn&client=aff-cs-maxthon&st_usg=ALhdy2_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6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