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這是他留下的名言。
他曾和我們一道,在紅塵中轉(zhuǎn)生,如光目女、婆羅門女、大長者子……乃至乘愿而來,化身新羅王子金喬覺濟度眾生——他的故事并非虛無縹緲的傳說,卻又遠非《來自星星的你》中的小情小愛所能比擬,而是精彩絕倫,可歌可泣,一世又一世地溫暖、感化著一切有緣眾生!一、婆羅門女:地藏菩薩在過去無量劫前,曾是一婆羅門女,她的母親不信三寶而行邪道,死后墮入地獄。婆羅門女知道母親的必然果報,故變賣家產(chǎn)為母布施修福。
她掛心母親的處境,如果佛還住世便可向佛詢問,而當時的覺華定自在王如來早已入滅。在極悲痛時,婆羅門女受到一個聲音指點,讓她一心稱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名號。
婆羅門女至誠恭敬一心念佛,不久便以念佛力,在定境中來到地獄,向鬼王詢問母親狀況。鬼王告知,因為她布施供養(yǎng)和念佛的功德,亡母和其他地獄罪人,已脫離地獄苦而投生天道。
婆羅門女便在佛像前立下誓愿,要度脫一切罪苦的眾生。二、光目女:又在過去無量劫前,地藏菩薩曾是名叫光目的孝女。
光目女的母親生前喜歡吃魚子、海鮮,造了極多的殺生業(yè)。光目女知道母親死后會墮落到惡道中,于是請阿羅漢入定觀看,見母親果然在地獄中受極大苦。
光目女一心念佛,造佛像誠敬供養(yǎng)。后來其母投生光目女家,為奴婢之子,出生未滿三天竟能說話,慘泣告知:自己蒙光目救度投生為下賤人,而在十三歲將短命而終,并再受苦報,原因是殺害和毀罵二業(yè)。
于是光目立誓救拔未來一切罪苦眾生,而光目之母也終得舍離苦報。三、大長者子:又在過去久遠劫前,地藏菩薩曾是大長者子。
當時有佛名獅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長者子見佛相好莊嚴,心生恭敬,便請問佛因作了怎樣的行愿,而得這樣的莊嚴相。佛回答說,得這樣的莊嚴相,應當久遠濟度一切受苦眾生。
于是長者子立下大愿,要在今日到未來劫,度脫一切苦難眾生出離苦海,然后自己才成就佛果。四、小國國王:又在過去無量劫前,有佛名一切智成就如來,住世六萬劫。
這位佛出家前是一個小國國王,他和一個鄰國國王為友,同行十善利益眾生。為救度鄰國的造惡眾生,他們共同發(fā)愿。
一王發(fā)愿早成佛道,然后度化所有罪苦眾生。一王發(fā)愿如果不先度完罪苦眾生,讓他們得安樂成就菩提,自己絕不成佛。
發(fā)愿先成佛道的是一切智成就如來,發(fā)愿最后成佛的是地藏王菩薩。五、來自新羅的地藏比丘唐代的中國佛教,正如日麗中天,吸引了日韓等國不少僧人來華求法。
當時的朝鮮半島分為三個國家,即新羅、高句麗、百濟。有新羅王子金喬覺(696-794),生而相貌奇特,頂骨聳出特高。
力大可敵十人。心地慈善,穎悟異常。
金喬覺出家名地藏比丘,攜白犬善聽航海來華。地藏比丘在各地游化數(shù)年后,於開元末年來到安徽省九華山。
地藏比丘在此深山的盆地里結(jié)廬苦修,過著渴飲澗水,饑食白土的生活,且常被毒蟲傷螫。深山苦修的地藏比丘,若干年后被當?shù)厥考澲T葛節(jié)游山時發(fā)現(xiàn)。
見此和尚住石洞茅蓬,破鍋殘粒中滲有白土,生活異常清苦。得知是新羅王族遠來中國求法,諸葛長者發(fā)心倡議為他修建道場。
九華山主姓閔;家財甚富。建寺必請閔公布施山地,閔公也非常敬仰地藏比丘,問他要多少地,地藏答道:“一袈裟所覆蓋地足矣”。
據(jù)載,地藏顯神通力,袈裟一披,蓋盡九華,於是閔公將整個九華山全部布施供養(yǎng)。閔公為地藏護法,其子也隨地藏比丘出家,法名道明,為地藏的侍者。
現(xiàn)在所見的地藏菩薩像,兩旁有一老者及少年比丘,即閔公父子。寺院建成后,各方來參學者甚眾,新羅國也有不少人來親近供養(yǎng)。
九華山高且深,寺眾增多,生活即發(fā)生問題,煮飯還要滲拌白土(此土色白而細膩,俗稱觀音土),一些人餓得皮骨相連,故當時稱之為“枯槁眾”。寺中大眾只是一心為求佛法,而完全放棄了物質(zhì)享受的要求。
地藏比丘在九華山的影響甚大,后來新羅國王得悉,即派人送糧食供養(yǎng)。地藏比丘一直領(lǐng)導此精進苦行的道場,至唐開元廿六年七月三十日入滅,世壽九十九歲。
大家都直覺到:地藏比丘實為地藏菩薩的化身,是地藏菩薩來中國的應化,所以大家稱之為地藏菩薩,而九華山即成為地藏菩薩應化的道場,成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六、地藏菩薩的大愿與言教《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說,地藏菩薩在無量無邊劫以來修行,早已圓證佛的功德智慧,也早該成就佛的果位。
但地藏菩薩發(fā)愿要度盡一切眾生,所以隱其真實功德,以本愿力和自在神通,示現(xiàn)菩薩身,到處現(xiàn)身說法救度眾生。其實在釋迦佛還未把我們交托于地藏菩薩以前,地藏菩薩在這個娑婆世界度眾生已經(jīng)有十一劫之久。
其度眾生的事業(yè),除了普賢菩薩及觀音菩薩以外,沒有其它一尊菩薩可以比倫。故《楞伽經(jīng)》說,有大悲菩薩,永不成佛。
并非因為智慧不夠或者懈怠修行,而是以大悲愿力度化眾生。地藏菩薩的大愿是:“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p>
七、瞻禮地藏菩薩獲福無量在釋迦佛滅度之后,彌勒佛未出世以前,眾生失去了慈父,誰繼承釋迦佛的志愿度娑婆的眾生呢?就是地藏菩。
"大水沖了龍王廟,一家人不認一家人。
"這句話是怎么來的呢?幫水峪有這么個傳說。 這村東邊是座大山,山上有座奶奶廟,奶奶廟下邊的山根底下,住著幾戶人家,有一家姓白,當家的叫得寶。
且說白得寶這人,私心很重,整天價盤算著發(fā)邪財。一天夜里,天氣悶熱,他翻來履去睡不安穩(wěn),便披上布衫到院子里乘涼。
忽然瞅見奶奶廟里有團金光,飄來晃去,不知是啥寶貝。他悄沒聲地爬上山坡,跳進廟去。
那團金光好象長著眼睛,見他來了,急溜溜飛進大殿,在供桌上一晃不見了。白得寶在供桌上亂摸亂找,只摸個小香爐,他想,真倒霉,忙活半夜,也沒得點財物,不如把這香爐揣回去。
賣錫也能鬧幾斤酒喝。 回到屋里,點著燈一看,他大吃一驚,原來這沉甸甸的小香爐是金的,黃澄澄的晃眼。
白得寶喜歡得連姓啥都忘了?;琶Π呀鹣銧t里三層外三層包好,偷偷地藏在東山墻里。
后半夜,他作了個夢,一個鬢發(fā)雪白的老太太對他說:"金香爐,是件寶;偷不去,藏不了。誰想昧良心,誰是白得寶。
"白得寶驚醒了,心里明知道不對,還自蒙自地嘟囔:"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管它啥夢哩。
" 太上奶奶見這小子不送還金香爐。氣得發(fā)鬢都撅起來了,她騰去駕霧到大海坨后邊的黑龍?zhí)度フ埗d尾巴老李。
黑龍脾氣暴,聽了損人利已的事,立刻火冒三丈,雞剛"喂兒喂兒"叫過頭遍,它就登上了奶奶頂撅著胡子罵娘。 正當黑龍王要發(fā)水沖坡的時候,猛然發(fā)現(xiàn)白家宅旁有廟字。
就問太上奶奶:"那是啥廟?"太上奶奶一揚眉:"喲,那是尊兄黃龍的廟。" "呵!" 黑李可急了,兩眼瞪得雞子似的,癡呆呆地立在山頂上。
太上奶奶見它為難,就將它一軍:"還是文曲星了不起呀!" "為啥?""人家下凡轉(zhuǎn)了老包,鍘閣老除惡霸,末了還宰了親生子――別看都是一樣的人,都是一樣的黑,做事可差遠啦!" 她的話音剛落,突地一聲巨雷,黑龍將身一搖,一條大松樹粗的黑龍騰空而起。天上滿是烏云,好象大海倒下來。
嘩啦啦山洪暴發(fā)了!常言道水火無情,這場大暴雨,沖走了白家的宅院,也毀掉了黃龍窟。地基都被山洪卷走,至今那里還是一道大溝。
一年后,黃龍爺路過這里,想進廟歇歇腳,一看,呀!廟沒了。原來的地方成了條又深又寬的大溝,他變成一個老頭,向附近的老鄉(xiāng)親打聽,知道了黑龍爺沖廟的事,不由地哈哈大笑起來:"這叫做大水沖了龍王廟,一家人不認得一家人呵!"打這起,這句話就在人們的口頭上傳開了。
春秋末期,吳、越爭霸,越國被吳國打敗,屈服求平。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任用大夫文種、范蠡整頓國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使國家轉(zhuǎn)弱為強,終于擊敗吳國,洗雪國恥。吳王夫差兵敗出逃,連續(xù)七次向越國求和,文種、范蠢堅持不允。夫差無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營中,信上寫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獵狗沒有用處了,就被殺了煮肉吃;敵國滅掉了,為戰(zhàn)勝敵人出謀獻策的謀臣沒有用處了,就被拋棄或鏟除。兩位大夫為什么不讓吳國保存下來,替自已留點余地呢?”文種、范蠡還是拒絕議和,夫差只好拔劍自刎。越王勾踐滅了吳國,在吳宮歡宴群臣時,發(fā)覺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邊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為范蠡投湖自殺了??墒沁^了不久,有人給文種送來一封信,上面寫著:“飛鳥打盡了,彈弓就被收藏起來;野兔捉光了,獵狗就被殺了煮來吃;敵國滅掉了,謀臣就被廢棄或遭害。越王為人,只可和他共患難,不宜與他同安樂。大夫至今不離他而去,不久難免有殺身之禍?!蔽姆N此時方知范蠢并未死去,而是隱居了起來。他雖然不盡相信信中所說的話,但從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踐疑忌。一天勾踐登門探望文種,臨別留下佩劍一把。文種見劍鞘上有“屬樓”二字,正是當年吳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殺的那把劍。他明白勾踐的用意,悔不該不聽范蠡的勸告,只得引劍自盡。[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niǎo jìn gōng cáng,tù sǐ gǒu pēng) 解釋:烹:煮燒。
飛鳥打盡,弓被擱置不用;兔被捕殺后,獵狗則被烹食。比喻事情辦成,功臣被害。
出處:魯迅《立此存照》:“倘有不識時務者問:‘如果那時并不鳥盡弓藏,兔死狗烹,而且漢人也配享太廟……則將如何?’我覺得頗費唇舌。” 典 故春秋末期,吳、越爭霸,越國被吳國打敗,屈服求和。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任用大夫文種、范蠡整頓國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使國家轉(zhuǎn)弱為強,終于擊敗吳國,洗雪國恥。吳王夫差兵敗出逃,連續(xù)七次向越國求和,文種、范蠢堅持不允。
夫差無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營中,信上寫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獵狗沒有用處了,就被殺了煮肉吃;敵國滅掉了,為戰(zhàn)勝敵人出謀獻策的謀臣沒有用處了,就被拋棄或鏟除。兩位大夫為什么不讓吳國保存下來,替自己留點余地呢?” 文種、范蠡還是拒絕議和,夫差只好拔劍自刎。
越王勾踐滅了吳國,在吳宮歡宴群臣時,發(fā)覺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邊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為范蠡投湖自殺了??墒沁^了不久,有人給文種送來一封信,上面寫著:“飛鳥打盡了,彈弓就被收藏起來;野兔捉光了,獵狗就被殺了煮來吃;敵國滅掉了,謀臣就被廢棄或遭害。
越王為人,只可和他共患難,不宜與他同安樂。大夫至今不離他而去,不久難免有殺身之禍?!?/p>
文種此時方知范蠢并未死去,而是隱居了起來。他雖然不盡相信信中所說的話,但從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踐疑忌。
一天勾踐登門探望文種,臨別留下佩劍一把。文種見劍鞘上有“屬樓”二字,正是當年吳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殺的那把劍。
他明白勾踐的用意,悔不該不聽范蠡的勸告,只得引劍自盡。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1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