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這世界上對我們最掏心掏肺的人,他們愛我們勝過愛他們自己。
無論我們是不能自食其力的孩童,還是能獨擋一面的大人,他們都一如既往地關懷著我們,疼愛著我們。
幾十年的父母恩凝結的親情紐帶逐漸變成了永遠都砍不斷的金鎖鏈,父母也成了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無法割舍的人。
父母在,我們如有巢的鳥兒,飛得再遠也不會孤寂哀傷,因為我們心有所依。
可是當父母與世長辭,我們將成為斷線的風箏,滿心彷徨,孤苦無依。
兒女是鳥兒,父母是鳥巢。巢碎之時,鳥歸已晚。
《世說新語》中寫道:“生老病死,時至則行?!?/p>
仔細品味,這八個字蘊含著多少的無奈與辛酸。誰也控制不了生老病死,兒女也終究有一天不得不面對與父母的生離死別。
母親生我們時,剪斷的是血肉的臍帶,這份割舍是生命誕生的喜悅;
而母親離世時,剪斷的卻是我們情感的臍帶,這份割舍是錐心裂骨的痛苦!
雖然,我們都知道生老病死是每個人生命的必經歷程,雖然,我們也都知道與親人生離死別是每個人不愿面對而又逃避不開的事,可是,真正面臨與父母的永別時,誰又能做到豁達淡然?
國學大師季羨林,少小離家求學,漂泊在世界各地,與父母聚少離多。
后來,母親忽然去世,他從北京匆匆趕回老家,卻只看到一口黑魆魆的棺材,再也見不到母親的面容。
鄰居將母親臨終一直念叨的兩句話告訴他,第一句是:“早知道送出去回不來,我怎么也不會放他走的!”
第二句是:“兒啊!你讓娘想得好苦呀!離家八年,也不回來看看我。你知道,娘心里是什么滋味呀!”
季羨林聽后,悲慟欲絕,愧疚萬分。
后來他在自己的散文《永久的悔》中寫道:
“看到了母親的棺材,看到那簡陋的屋子,我真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隨母親于地下。
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
世界上無論什么名譽、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
這真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啊!
人生有很多遺憾可以彌補,可是如果人去世了,就算是有千句懺悔、萬般愧疚又有何用呢?
兩千多年前,教育家孔子就告誡我們:“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因為兒女每一天的遠游,都會讓父母牽腸掛肚。
長久的遠游不歸,更會讓父母望眼欲穿。
對于年邁的父母來說,兒女不遠游,常相伴,才是最好的孝?。?/p>
兒女是風箏,父母是線軸。莫等線斷,空留悔憾。
作家老舍說:
“人,即使活到八九十歲,有母親便可以多少還有點孩子氣。
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p>
一個人無論是年幼孩童還是年近半百,父母能健康在世就是你的福氣。
父母年輕強壯時,可以給我們關懷與照料,父母年老體衰時,仍可以給我們心靈的慰藉。
當我們在外面受了委屈又無處可訴時,是父母的傾聽與勸慰減輕了我們心靈的壓力;
當我們遭遇情場或職場的打擊時,是父親的肩膀母親的懷抱給了我們面對不幸的勇氣。
父母年輕時是我們的護身符,年老時則是我們的定心丸。
父母對子女來說意義非凡,所以子女要珍惜父母在世的時光,別在父母永久離你而去時留下錐心的遺憾。
有人說,一次生前的孝敬,勝過身后百次掃墓;清明燒萬堆紙錢,不如在世端一碗飯。
這話一針見血地說明:及時盡孝才是最好的孝,事后補孝毫無意義。
因為世事難料,歲月也不饒人,父母會在等孝的時光里漸漸老去,然后離去。
作家畢淑敏說:“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此生只剩歸途?!?/p>
我要說:父母在,如鳥兒有巢;父母去,如風箏斷線。
好好珍惜有巢的時光,莫作遠飛之鳥,要?;爻部纯?。
不要等到父母去了,你斷了靈魂之線,孤苦無依,空余悲傷與悔憾。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4.04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