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更換備胎和輪胎都是一樣的步驟。不過要注意備胎一般是比正常輪胎小一號,而且材質(zhì)差一些。
只是緊急時候使用的。要盡快更換回正常輪胎下面是8個步驟,帶注意事項,希望對你有所幫助:1、停好車。
注意:在平整處,車輛空載,拉緊手剎,放車輪擋塊等2、用舉升機或者千斤頂頂起汽車。注意:地面需要堅實;微微頂起車身3、拆輪罩蓋,用扳手逆時針交叉擰松螺栓4、再微微頂起車身,使輪胎懸空5、取下輪胎螺栓,取下輪胎6、取出備胎,安裝。
注意先預(yù)緊螺栓7、順時針松千斤頂,使車輪著地,擰緊螺栓8、調(diào)整氣壓到標準值,看你車的具體要求。
日常保養(yǎng)中或者長途出游前,很少有車主對備胎進行檢測,而一些不專業(yè)的店也經(jīng)常會疏忽這一點。備胎檢測主要是檢查胎壓和有無磨損和裂痕,在胎紋磨損到磨損標志線之前,要盡早對輪胎進行更換。如果胎側(cè)有細小裂紋,就不能用它跑長途或高速行車,因為輪胎側(cè)壁較薄,高速行車容易發(fā)生爆胎。2、油品與備胎不放在一起
輪胎的主要成分是橡膠,而橡膠最怕的就是各種油品的侵蝕。車主經(jīng)常在后備廂內(nèi)存放等油品,這些油一旦沾到輪胎,會使輪胎發(fā)生脹蝕,將大大降低輪胎的使用壽命。如果輪胎沾到油污,要及時用中性的洗滌劑把油污沖洗掉。3、備胎壽命4年左右
很多車主認為,只要把備胎一直放在后備廂里不使用,就可以“長命百歲”,這是不對的。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車主在爆胎后想更換備胎,但卻發(fā)現(xiàn)備胎在放置多年后,已嚴重老化,早已是廢胎。因為輪胎是橡膠制品,存放時間太長會出現(xiàn)老化現(xiàn)象,一般輪胎的老化期為4年左右,因此,到4年之后就應(yīng)該更換備胎。4、備胎不應(yīng)長時間使用
備胎因為使用頻率低、與地面的摩擦少,而且部分備胎的尺寸會比正胎尺寸小一些,其扁平率、胎寬或輪胎直徑都與正常使用的輪胎不一樣,因此換上備胎后,四條胎的摩擦系數(shù)不同,地面附著力不同,氣壓不同,長時間使用會對車輛的制動系統(tǒng)、轉(zhuǎn)向系統(tǒng)及懸掛系統(tǒng)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給行車來隱患,還會使同向的其他輪胎產(chǎn)生摩擦不均勻等現(xiàn)象。5、修補后輪胎放后輪
有的車主會將修補過的輪胎作為備胎,這些輪胎如果要再次使用,一定要放在非驅(qū)動輪上,一般我們駕駛的中級及以下的車輛都是前驅(qū)車,而且由于前輪爆胎后汽車的方向更不容易控制,所以修補后的輪胎要放在后輪。另外,使用備胎尤其是小型化的備胎時,要注意控制車速,一般的情況下以不超過80公里/小時為宜。幾種不同名稱的備胎到底都是什么意思 1、全尺寸備胎:全尺寸備胎的規(guī)格大小與原車其他4條輪胎完全相同,可以將其替換任何一條暫時或已經(jīng)不能使用的輪胎。 2、非全尺寸備胎:這種備胎的輪胎直徑和寬度都要比其他4條輪胎略小,因此只能做為臨時代替使用,而且只能用于非驅(qū)動輪,并且最高時速不能超過80km/h。 3、零壓輪胎:零壓輪胎又被稱為安全輪胎(run-flat tire),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防爆輪胎”,業(yè)界直譯為“缺氣保用輪胎”。與普通輪胎相比,零壓輪胎在遭到刺扎后,不會漏氣或者漏氣非常緩慢,能夠保持行駛輪廓,胎圈也能一直固定在輪輞上,從而保證汽車能夠長時間或者暫時穩(wěn)定行駛至維修站。因此,裝有這種輪胎的汽車也就不再需要攜帶備用輪胎,從而將備胎以另一種方式無形的隱藏在4條輪胎上。參考資料更多備胎使用方法大集合:
首先要將車輛靠邊停穩(wěn)。打開四角燈。
拉緊手剎,有條件的還要把四輪用石頭給固定住,以防萬一,總之保持車身的固定不動是換胎的必備條件。否則,有可能導(dǎo)致車輛側(cè)傾,剎車盤直接承重接地。
取出三角形警示標志,放置于車輛后方。
找到備胎的位置,備胎一般放在:后備箱地板下方;掛在車尾下面;固定在后備箱門外,取出備胎。
找到換胎工具包。一般放在:后備箱地板下方。換胎只需要兩樣工具:千斤頂和扳手,前者用于把車頂起來,后者用于擰輪胎的固定螺絲。千斤頂一般車上都會有(除非不配備胎的個別車型),而原配的扳手通常不是特別好用,可以考慮在汽配市場買一個十字扳手,那個比較容易用力。
在使用千斤頂前,把要換的車胎的螺絲逐個松動一下,不用全擰出,程度是螺絲能用手不需特別費力轉(zhuǎn)動套筒扳手為準。否則頂起千斤頂后再用力的擰,百分百會讓千斤頂?shù)沟魝?cè)翻。
找千斤頂?shù)恼f明書,有的在車輛說明書中,有的直接標在千斤頂上。
按照說明書要求,找到千斤頂?shù)氖芰c,也就是和車輛接觸的那個點。一般在車底會有一條橫梁,上面有2個缺口位,千斤頂?shù)臄[放位置就在兩個缺口位之間。注意下面圖上千斤頂?shù)哪莻€缺口,這是專門的設(shè)計,也就是說只有車子上的某個地方能插入這個缺口才是正解,否則都是不正確的頂起位置。
頂起車輛。
對角線逐個褪下螺絲,由于在車胎觸地時就已將螺絲帽擰松,因此車升起之后,很容易就可以把所有的螺絲卸下。
取下要更換的輪胎。
換上新胎,擰上螺絲帽,將新胎放上原位,并以對角的次序略為收緊螺絲帽,以保證每顆螺絲帽所受的力比較平均。最后,擰緊螺絲帽放下車身,拿掉千斤頂,并再次把螺絲帽按照對角的次序進一步擰緊。此時應(yīng)以較大的力將螺絲帽上緊,以保證行駛時輪胎不會脫落。
注意事項:1、在安裝備胎之前,最好將拆下的輪胎放置車底,避免出現(xiàn)千斤頂錯位導(dǎo)致車輛三輪著地的意外。 2、一定要拉緊手剎。3、要將警示標志放在較遠的距離,限速50公里的路段可放置在車后50米位置,限速100公里的路段可放置在車后100米位置,以此類推。
換備胎前要把車輛停在一個安全又不影響其他車輛行人通行的地方.盡量不要停在機關(guān)、單位、小區(qū)、學(xué)校門口.車流量大路口.坡路. 如果在快速路或者車輛限速高的路段停車換備胎.那就在車后100M的地方設(shè)置三角警示牌(換完胎后記得收回去).打開車輛雙閃.手動擋車將擋桿置于空擋位置,自動擋車將擋桿置于“P”(停車)位置,并拉起手制動拉桿,關(guān)閉發(fā)動機。
為防止汽車被頂起時發(fā)生移動,盡量在被更換輪胎對角位置的輪胎前后放置障礙物。 1、打開尾箱取出備胎和拆裝胎工具; 2、用扳手松開輪胎上的螺絲;(左松右緊) 3、用千斤頂把該更換的輪胎的一側(cè)頂起來;(車底有專門頂千斤頂?shù)牡胤?用手摸一下.比其他地方厚實) 4、再用扳手把整個輪胎的螺絲全部擰下來,并取下輪胎; 5、把備胎對準螺絲或者螺絲眼裝上,并先扭上一個螺絲,然后一次全部扭上,最后用扳手稍微扭緊一下;(對稱扭螺絲) 6、把千斤頂松下來移開; 7、用扳手對角再次扭緊螺絲,每次扭動整圈的1/4,重復(fù)2到3次。
8、收好工具,放回尾箱,并把輪胎放回。 9、完成! PS 安全第一。
正胎出問題后要換備胎,換胎會給一些車友帶來麻煩,尤其是一些女性車友和從沒親自動手換過輪胎的車友,對此更是一籌莫展。給汽車換胎,要掌握一些正確的方法,一般可以按照以下程序來做:
1、找到備胎。大多數(shù)汽車上的備胎是水平地固定在后備箱的地板上,有些車是立著固定在后備箱的側(cè)壁上,還有的掛在后備箱下方,車主可以在說明書上找到備胎的位置。
2、擰松螺母。用千斤頂把汽車稍微撐起來,在輪胎還沒有脫離地面之前,把車輪的緊固螺母擰松。
3、拆下破胎。把緊固螺母擰松之后,繼續(xù)用千斤頂把汽車撐起來,待輪胎完全脫離地面之后,把破損輪胎拆下來。
4、裝上備胎。按著對角線的次序,分別把所有的緊固螺母全都均勻地緊固好。
5、把千斤頂降下來,更換輪胎的工作到此結(jié)束。
1)拿出千斤頂,找到頂點,一般是大架的接觸點,或者很多車型基本都有專門的千斤頂支點或者卡槽。
切勿將千斤頂頂在塑料外殼上,否則會造成車輛外觀的嚴重損傷。
頂千斤頂之前,切記拉手剎,還要前后用石塊或者枕木打眼,防止車自行流動帶來的威脅,特別是坡道上更是如此。
還有,在完全打起千斤頂之前,輪胎離地之前,要松動所有輪胎螺栓。
2)拆卸輪胎,準備好了千斤頂和扳手之后,先不要急于將車子徹底頂起。
需要利用車輛自重和輪胎與地面的摩擦力,擰松車輪的固定螺栓。
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固定螺栓為自鎖螺栓,所以需要逆時針旋轉(zhuǎn)才能擰松。
此外,固定螺栓一般都很緊,靠單手的力量可能很難擰動,所以必要的時候可以“上腳”,甚至是雙腳。
當車輪距離地面有一定間隙時,就算可以了。這時候需要做的,并不是著急開始換胎,而是先將備胎取出,放在車下,起到一個緩沖墊的功能,避免因為換胎時,千斤頂出現(xiàn)意外。
3)因為之前把備胎當做緩沖墊放在車下,所以當從車下取出備胎的時候,也同樣需要小心謹慎,然后把壞掉的車輪再放到車下,替代備胎的位置和作用。
安裝備胎的方式與卸下車輪的方式相反,小心謹慎就好。而需要多加注意的是,切勿將螺栓依次擰緊,同樣需要使用以對角線的方式擰螺栓,且確保螺栓全部安裝好,不會出現(xiàn)松動之后,先別著急用扳手上緊螺栓。
這時候,需要取出車下的車輪,放下千斤頂,備胎與地面完全接觸,卸下千斤頂之后,再使用扳手上進固定螺栓,切勿蠻力,保證車輪不松動即可。因為車輛的固定螺栓都是自鎖螺栓,所以在車輪先前行駛的過程中,螺栓也會自動吃勁上緊,不會輕易脫落。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3.29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