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減壓術
(一)適應癥
1.適用于單純性及麻痹性腸梗阻,解除腸內壓力。
2.腹部較大手術前做胃腸減壓,減少并發(fā)癥。
(二)方法和步驟
1.減壓管外涂潤滑劑,從一側鼻孔徐徐插入。
2.當管插入已達咽腔時,讓患者作吞咽動作,順勢將導管經(jīng)食管送到胃中。
3.如為雙腔管,插進55cm時已進入胃內,吸出全部內容物后將管再送至65cm處,讓患者右側臥位,數(shù)小時后,管尖端即可通過幽門達十二指腸內。當其類端已超過幽門 15cm時,向氣囊內注入20~30ml空氣。依靠腸蠕動管端可達梗陰近端腸曲,能收到很好的減壓效果。
4.檢查雙腔管是否通過幽門,可用X線腹部透視或慢慢注入空氣20ml,同時在腹部聽診,音響最大處為管端位置。
(三)注意事項
1.隨時檢查導管是否通暢,做到有效減壓。
2.如需將導管保留較長時間,可在鼻咽腔涂硼酸甘油或液體石蠟以減少刺激,保護粘膜。
適應癥 1.1 術前準備:腹部手術,特別是胃腸手術,術前、術中持續(xù)胃腸減壓,可防止胃腸膨脹,有利于視野的顯露和手術操作;預防全身麻醉時并發(fā)吸入性肺炎;也可用于胃十二指腸潰瘍瘢痕性幽門梗阻的治療,術前留置較粗的鼻胃管,每天以溫生理鹽水洗胃,連續(xù)3d,直到洗出液澄清,以減輕胃粘膜水腫;術后應用有利于腹部手術切口及胃腸吻合口的愈合。
1.2 治療作用:有效的胃腸減壓對單純性腸梗阻和麻痹性腸梗阻可達到解除梗阻的目的,通過胃腸減壓吸出胃腸道內的氣體和液體,從而減輕腹脹、降低腸腔壓力,減少腸腔內的細菌和毒素,改善腸壁血運;也用于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的非手術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大出血時經(jīng)胃腸減壓管灌注去甲腎上腺素的冰生理鹽水,使血管收縮達到止血的目的;禁食和胃腸減壓是治療急性胰腺炎的重要措施,一般為2~3周,通過胃腸減壓可減少胰泌素和膽囊收縮素-促胰酶素的分泌,減少胰腺外分泌,并減輕胃潴留和腹脹;胃腸減壓也是治療急腹癥的重要手段之一,可減少胃腸液積聚,減少消化液自穿孔部位漏出,減輕腹脹,改善胃腸道供血,有利于胃腸蠕動的恢復,亦有利于麻醉和手術的安全;胃腸減壓還可用于急性胃擴張、胃出血、急性彌漫性腹膜炎及腹部大、中型手術,尤其是作消化道吻合術者,可減輕胃腸道的張力,防止胃過度膨脹,減輕吻合口張力,促進吻合口的愈合。 1.3 給藥:在許多急腹癥的非手術治療或觀察過程中,可通過胃腸減壓管向胃腸道灌注中藥;同時在腹脹嚴重頻繁嘔吐時,胃腸減壓可促進胃腸排空,有利于內服藥物的輸注吸收。
2 使用中的注意事項 應用前應了解病人有無上消化道出血史、嚴重的食道靜脈曲張、食管梗阻、鼻腔出血,以防發(fā)生損傷。 2.1 插管時應注意胃管插入的長度是否適宜,插入過長胃管在胃內盤曲,過短不能接觸胃內液體,均會影響減壓效果。
據(jù)臨床觀察,傳統(tǒng)法插入深度為45~55 cm,術后胃腸減壓效果不佳,部分患者有腹脹不適感。胃腸減壓管插入深度為55~68 cm,能使胃液引流量增多,內的深度為55~60 cm。
要使導管側孔完全達到胃內,起到良好的減壓效果,插管深度必須在55 cm以上。對以往插管回顧,插入胃管后,只能抽出少量胃液,有時僅抽出少量粘液而無胃液抽出,聽診胃中有氣過水聲,雖證明胃管在胃內,但術后減壓效果不佳,患者出現(xiàn)腹脹,胃蠕動恢復慢,使置管時間延長。
將胃腸減壓管插入深度增加10~13 cm,達到55~68 cm,能使胃液引流量增多,患者腹脹明顯減輕,其效果明顯。測量方法可由傳統(tǒng)法從耳垂至鼻尖再至劍突的長度加上從鼻尖至發(fā)際的長度為55~68 cm,術中觀察胃管頂端正好在胃竇部,側孔全部在胃內,有利于引流。
作腸內減壓時,若估計長度已達腸腔,但未抽出腸液時,可將減壓管插至胃的長度再細心緩慢插入,動作輕柔,直至成功。食道癌手術日晨常規(guī)置胃管時,通過梗阻部位困難時不能強行插入,以免食管穿孔。
可將胃管置于梗阻部位上端,待手術中直視下再置于胃中。 2.2 胃腸減壓期間,病人應停止飲食和口服藥物,若需從胃管內注入藥物,應夾管1~2h,以免注入藥物被吸出。
中藥應濃煎,每次100ml左右,防止量過多引起嘔吐、誤吸。 2.3 要隨時保持胃管的通暢和持續(xù)有效的負壓,經(jīng)常擠壓胃管,勿使管腔堵塞,胃管不通暢時,可用少量生理鹽水低壓沖洗并及時回抽,避免胃擴張增加吻合張力而并發(fā)吻合瘺。
胃管脫出后應嚴密觀察病情,不應再盲目插入,以免戳穿吻合口。 2.4 妥善固定胃腸減壓管,避免受壓、扭曲,留有一定的長管,以免翻身或活動時胃管脫出。
負壓引流器應低于頭部。 2.5 觀察引流液的色澤、性質和引流量,并正確記錄,如引流出胃腸液過多應注意有無體液不足和電解質的平衡,結合血清電解質和血氣分析合理安排輸液種類和調節(jié)輸液量。
一般胃腸術后6~12h內可由胃管引流出少量血液或咖啡樣液體,以后引流液顏色將逐漸變淺。若引流出大量鮮血,病人出現(xiàn)煩躁、血壓下降、脈膊增快、尿量減少等,應警惕有吻合口出血。
對腸梗阻病人,密切觀察腹脹等癥狀有無好轉,若引流出血性液體,應考慮有絞窄性腸梗阻的可能。對有消化道出血史的病人,出現(xiàn)有鮮血引出時,應立即停止吸引并積極處理出血。
胃腸減壓的同時,還要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2.6 每日給予霧化吸入和插管鼻腔滴石臘油,以幫助痰液咳出和減少胃管對鼻粘膜的刺激,減輕病人咽喉部疼痛。
鼓勵病人深呼吸,有效咳嗽排痰,預防肺部并發(fā)癥。 2.7 做好口腔護理,防止口腔炎、腮腺炎。
口腔不潔可能成為術后吻合口感染的危險因素;術后因禁食等因素,細菌容易在口腔內滋生繁殖,易引起吻合口感染,所以做好口腔護理至關重要。 2.8 當病情好轉,無明顯腹脹,腸蠕動恢復和肛門排氣后應及時停止胃腸減壓。
拔管時,應先將吸引裝置與減壓管分離,鉗閉減壓管,囑病人屏氣,迅速拔除減壓管。若為腸內減壓,使用雙腔管者,腹脹消除后,將雙腔氣囊內空氣抽盡,雙腔管仍留在腸內1~2d,待腸梗阻解除后再拔出。
轉于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
胃腸減壓術
(一)適應癥
1.適用于單純性及麻痹性腸梗阻,解除腸內壓力。
2.腹部較大手術前做胃腸減壓,減少并發(fā)癥。
(二)方法和步驟
1.減壓管外涂潤滑劑,從一側鼻孔徐徐插入。
2.當管插入已達咽腔時,讓患者作吞咽動作,順勢將導管經(jīng)食管送到胃中。
3.如為雙腔管,插進55cm時已進入胃內,吸出全部內容物后將管再送至65cm處,讓患者右側臥位,數(shù)小時后,管尖端即可通過幽門達十二指腸內。當其類端已超過幽門 15cm時,向氣囊內注入20~30ml空氣。依靠腸蠕動管端可達梗陰近端腸曲,能收到很好的減壓效果。
4.檢查雙腔管是否通過幽門,可用X線腹部透視或慢慢注入空氣20ml,同時在腹部聽診,音響最大處為管端位置。
(三)注意事項
1.隨時檢查導管是否通暢,做到有效減壓。
2.如需將導管保留較長時間,可在鼻咽腔涂硼酸甘油或液體石蠟以減少刺激,保護粘膜。
1.取坐位或斜坡位,清潔鼻孔,將胃管前段涂以潤滑油,用止血鉗夾閉胃管末端,順鼻腔下鼻道緩緩插入。
2.胃管插至咽部時,囑病人頭稍向前傾并作吞咽動作,同時將胃管送下。若惡心嚴重,囑病人深呼吸,待平穩(wěn)后在繼續(xù)插入已量好的長度。
用注射器抽凈胃內容物,接上胃腸減壓器。如系雙腔管,待管吞至75cm時,由腔內抽出少量堿性液體,即表示管已進入幽門。
此時用注射器向氣囊內注入20ml空氣,夾閉管口,其管端即靠腸蠕動滑至腸梗阻近段。 3.若抽不出胃液,應注意胃管是否盤曲鼻咽部,如沒有盤曲,可注入少量鹽水沖洗,觀察是否通暢。
或注入少量空氣同時聽診上腹部,以證實管的位置是否已插入胃內。 4.最后用膠布將管固定于上唇頰部,連接胃腸減壓器,無減壓器者,用注射器每半小時抽吸一次。
5.操作時要經(jīng)常檢查胃管有無屈曲,是否暢通;若引起嗆咳、呼吸不暢,應考慮是否誤入氣管,應拔出重插。 6.留置胃管期間,要做口腔護理。
7.保持負壓吸引,直到腹脹消失。拔管時,應停止負壓吸引后在拔出,以防損傷消化道粘膜。
8.近期上消化道出血、食管阻塞及身體極度衰弱者慎用。
胃腸減壓的護理要點 保持胃管通暢 嚴密觀察病情,多到病人床前看一看。
有時胃管已經(jīng)脫出很大一截,病人及家屬一般都注意不到,可見及時巡視病房是相當重要的。檢查胃管是否通暢,可用注射器抽吸。
若有阻塞,應用注射器抽生理鹽水反復沖洗至通暢。如胃管前端小孔貼在胃壁上,可稍微轉動胃管或上下提拉胃管并沖洗。
如果是由于病人嘔吐將胃管退至食管或折于口咽部,則應重新放置。胃腸減壓器的放置應低于胃,這樣才有助于液體引流。
觀察引流液 引流液如果超過負壓吸引器體積的2/3時應及時傾倒,以免影響引流效果。傾倒時應注意閉合胃管接口端,以免空氣進入胃內導致腹脹。
要隨時注意觀察引流液色、量的變化,做好記錄,如有異常及時通知醫(yī)生。 適當活動 病人活動的標準是:下床或坐起不出虛汗,心率無明顯增加,面色無改變。
當病人活動或出汗引起膠布固定不牢時應及時觀察胃管是否向外滑出或自行脫出,并更換膠布。 做好基礎護理 持續(xù)胃腸減壓、禁食禁水會使患者咽部出現(xiàn)干痛不適,為此,應做口腔護理2~3次/d,或漱口4~5次/d,并采用無菌生理鹽水40ml霧化吸入(根據(jù)醫(yī)囑,特殊病人如老年人、呼吸道易感染者可加入抗生素,以防呼吸道感染)2次/d。
這樣就可以濕潤咽喉部,減少胃管對咽喉壁的刺激,減輕不適。夏天由于鼻翼兩側分泌油漬較多,皮膚長時間粘貼膠布又紅又癢,所以,每班應更換膠布1次,更換時用濕手巾輕輕擦拭鼻部,避開上次膠布所粘貼部位,以利于皮膚的恢復。
心理護理 在巡視病房或交接班時,病人總會問什么時間能拔除胃管、什么時間能吃點東西等一系列問題,應耐心向病人解釋胃腸減壓治療原理及病情,不失時機地用成功范例來消除其負性情緒,配合醫(yī)生的治療。應運用體貼、安慰、治療性語言疏通病人的思想,如聽音樂、允許家屬探視、給予安慰,這樣來分解病人的焦慮心理,減輕不適。
拔管指征:拔除胃管的指征是腸鳴音恢復,有肛門排氣或排便。有時,拔管前可先夾管24h,如果沒有惡心、嘔吐、腹脹,可考慮拔管。
胃腸減壓的護理要點
保持胃管通暢
嚴密觀察病情,多到病人床前看一看。有時胃管已經(jīng)脫出很大一截,病人及家屬一般都注意不到,可見及時巡視病房是相當重要的。檢查胃管是否通暢,可用注射器抽吸。若有阻塞,應用注射器抽生理鹽水反復沖洗至通暢。如胃管前端小孔貼在胃壁上,可稍微轉動胃管或上下提拉胃管并沖洗。如果是由于病人嘔吐將胃管退至食管或折于口咽部,則應重新放置。胃腸減壓器的放置應低于胃,這樣才有助于液體引流。
觀察引流液
引流液如果超過負壓吸引器體積的2/3時應及時傾倒,以免影響引流效果。傾倒時應注意閉合胃管接口端,以免空氣進入胃內導致腹脹。要隨時注意觀察引流液色、量的變化,做好記錄,如有異常及時通知醫(yī)生。
適當活動
病人活動的標準是:下床或坐起不出虛汗,心率無明顯增加,面色無改變。當病人活動或出汗引起膠布固定不牢時應及時觀察胃管是否向外滑出或自行脫出,并更換膠布。
做好基礎護理
持續(xù)胃腸減壓、禁食禁水會使患者咽部出現(xiàn)干痛不適,為此,應做口腔護理2~3次/d,或漱口4~5次/d,并采用無菌生理鹽水40ml霧化吸入(根據(jù)醫(yī)囑,特殊病人如老年人、呼吸道易感染者可加入抗生素,以防呼吸道感染)2次/d。這樣就可以濕潤咽喉部,減少胃管對咽喉壁的刺激,減輕不適。夏天由于鼻翼兩側分泌油漬較多,皮膚長時間粘貼膠布又紅又癢,所以,每班應更換膠布1次,更換時用濕手巾輕輕擦拭鼻部,避開上次膠布所粘貼部位,以利于皮膚的恢復。
心理護理
在巡視病房或交接班時,病人總會問什么時間能拔除胃管、什么時間能吃點東西等一系列問題,應耐心向病人解釋胃腸減壓治療原理及病情,不失時機地用成功范例來消除其負性情緒,配合醫(yī)生的治療。應運用體貼、安慰、治療性語言疏通病人的思想,如聽音樂、允許家屬探視、給予安慰,這樣來分解病人的焦慮心理,減輕不適。
拔管指征:拔除胃管的指征是腸鳴音恢復,有肛門排氣或排便。有時,拔管前可先夾管24h,如果沒有惡心、嘔吐、腹脹,可考慮拔管。
(1)胃腸減壓期間應禁食、禁飲,一般應停服藥物。
如需胃內注藥,則注藥后應夾管并暫停減壓0.5~1小時。適當補液,加強營養(yǎng),維持水、電解質的平衡。
(2)妥善固定:胃管固定要牢固,防止移位或脫出,尤其是外科手術后胃腸減壓,胃管一般置于胃腸吻合的遠端,一旦胃管脫出應及時報告醫(yī)生,切勿再次下管。因下管時可能損傷吻合口而引起吻合口瘺。
(3)保持胃管通暢:維持有效負壓,每隔2~4小時用生理鹽水10~20ml沖洗胃管一次,以保持管腔通暢。 (4)觀察引流物顏色、性質和量,并記錄24小時引流液總量。
觀察胃液顏色,有助于判斷胃內有無出血情況,一般胃腸手術后24小時內,胃液多呈暗紅色,2~3天后逐漸減少。若有鮮紅色液體吸出,說明術后有出血,應停止胃腸減壓,并通知醫(yī)生。
引流裝置每日應更換一次。 (5)加強口腔護理:預防口腔感染和呼吸道感染,必要時給予霧化吸入,以保持口腔和呼吸道的濕潤及通暢。
(6)觀察胃腸減壓后的腸功能恢復情況,并于術后12小時即鼓勵病人在床上翻身,有利于胃腸功能恢復。 (7)胃管通常在術后48~72小時,腸鳴音恢復,肛門排氣后可拔除胃管。
拔胃管時,先將吸引裝置與胃管分離,捏緊胃管末端,囑病人吸氣并屏氣,迅速拔出,以減少刺激,防止病人誤吸。擦凈鼻孔及面部膠布痕跡,妥善處理胃腸減壓裝置。
(1)胃腸減壓期間應禁食、禁飲,一般應停服藥物。如需胃內注藥,則注藥后應夾管并暫停減壓0.5~1小時。適當補液,加強營養(yǎng),維持水、電解質的平衡。
(2)妥善固定:胃管固定要牢固,防止移位或脫出,尤其是外科手術后胃腸減壓,胃管一般置于胃腸吻合的遠端,一旦胃管脫出應及時報告醫(yī)生,切勿再次下管。因下管時可能損傷吻合口而引起吻合口瘺。
(3)保持胃管通暢:維持有效負壓,每隔2~4小時用生理鹽水10~20ml沖洗胃管一次,以保持管腔通暢。
(4)觀察引流物顏色、性質和量,并記錄24小時引流液總量。觀察胃液顏色,有助于判斷胃內有無出血情況,一般胃腸手術后24小時內,胃液多呈暗紅色,2~3天后逐漸減少。若有鮮紅色液體吸出,說明術后有出血,應停止胃腸減壓,并通知醫(yī)生。引流裝置每日應更換一次。
(5)加強口腔護理:預防口腔感染和呼吸道感染,必要時給予霧化吸入,以保持口腔和呼吸道的濕潤及通暢。
(6)觀察胃腸減壓后的腸功能恢復情況,并于術后12小時即鼓勵病人在床上翻身,有利于胃腸功能恢復。
(7)胃管通常在術后48~72小時,腸鳴音恢復,肛門排氣后可拔除胃管。拔胃管時,先將吸引裝置與胃管分離,捏緊胃管末端,囑病人吸氣并屏氣,迅速拔出,以減少刺激,防止病人誤吸。擦凈鼻孔及面部膠布痕跡,妥善處理胃腸減壓裝置。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49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