氐怎么讀
【氐】字的基本信息(怎么讀,拼音)
1、氐拼音:【dī】
2、《說(shuō)文解字》:“氐,至也。從氏下箸一。一,地也。”。山旁堆欲墮落是氏之范式。氏、一兩范式疊加。山旁堆墮落于地是氐之范式。
氐:dīㄉㄧˉ。
3、本義:低,低下。后作“低”。頭向下垂[low]。如:《漢書(shū)·食貨志下》:“封君皆氐首仰給焉。”。(師古曰:“氐首,猶俯首也。”)
衍義: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衍義:中國古代民族,居住在今西北一帶,東晉時(shí)建立過(guò)前秦、后涼。
衍義:又用作姓
氐:dǐㄉㄧˇ。
衍義:根本。
4、字形源流
現在統一規范簡(jiǎn)化為“氐”。
dī端紐、脂部;端紐、齊韻、都奚切。
zhī端紐、脂部;知紐、脂韻、張尼切。
氏的分化字。“氏”字下加一橫分化出氐。西周金文作“”,戰國文字承襲之。秦簡(jiǎn)、漢簡(jiǎn)帛“氐”多了一小橫飾筆。隸變后“氏”字下面的一橫變成了一點(diǎn),遂作“氐”。本義是根柢、根本。《詩(shī)·小雅·節南山》:“尹氏大師,維周之氐。”毛傳:“氐,本也。”隨縣漆書(shū)“氐”,星名,二十八宿之一,東方蒼龍七宿的第三宿。《淮南子·天文》:“中央曰鈞天,其星角、亢、氐。”這些意義的“氐”字讀為dī。《廣韻·脂韻》:“氐,氐池,縣名。”《漢書(shū)·地理志下》:“張掖郡,縣十:氐池。”這種意義的“氐”讀為zhī。
5、詳細釋義
氐dī
(1)低,低下。后作“低”。頭向下垂[low]
封君皆氐首仰給焉。——《漢書(shū)·食貨志下》。師古曰:“氐首,猶俯首也。”
(2)低;低廉[low]。如:氐賤(即低賤)
(3)中國古代的一個(gè)少數民族[Di nationality in ancient China],居住在今西北一帶,東晉時(shí)建立過(guò)前秦(在今黃河流域)、后涼(在今西北)
自彼氐羌。——《詩(shī)·商頌·殷武》
(4)星名[a star name],二十八宿之一。氐宿,東方蒼龍七宿的第三宿。有星四顆。也稱(chēng)“天根”
氐dǐ
(1)根本[base]
尹氏大師,維周之氐。——《詩(shī)·小雅·節南山》
氐,本也。——《說(shuō)文》。按,柢之古文。蔓根曰根,直根曰氐。
氐,柢也。——《廣雅·釋言》
固其氐也。——《太玄卷六堅》。注:“氐,本根也。”
(2)至,抵達。后作“抵”[arrive]
氐者言萬(wàn)物皆至也。——《史記·律書(shū)》
(3)停止[stop]
進(jìn)不氐,立不讓。——《馬王堆漢墓帛書(shū)》
常用詞組
氐宿、巴氐、角氐、氐惆、氐人、氐賤、白氐、本氐、大氐、青氐、氐房、氐首、氐酋、回氐、盤(pán)頭氐、氐土貉、氐人國、白馬氐、于氐、根盤(pán)頭氐、氐州
簡(jiǎn)體:氐
拼音:dī
筆畫(huà)數:5
筆畫(huà)順序:丿レ一?丶
【氐】字是什么意思、字義及解釋
【氐】的解釋?zhuān)▉?lái)源:辭典修訂版)
基本字義
氐讀音:dī
名詞中國古代西方少數民族之一。商、周以至魏晉南北朝時(shí)分布在今國內陜西、甘肅、四川一帶。東晉時(shí)曾建前秦、后涼等國。
名詞星座名。二十八星宿之一。東方蒼龍七宿的第三宿,共有四顆星。
動(dòng)詞俯、垂下。通「低」。《漢書(shū).卷二四.食貨志下》:「而商賈或墆財役貧,轉轂百數,廢居居邑,封君皆氐首仰給焉。」唐.顏師古.注:「氐首,猶俯首也。」
其他字義
氐讀音:dǐ
名詞根本、基礎。同「柢」。《詩(shī)經(jīng).小雅.節南山》:「尹氏大師,維周之氐。」漢.毛亨.傳:「氐,本也。」
副詞總括之詞。同「抵」。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shū)〉:「詩(shī)三百篇,大氐賢圣發(fā)憤之所為作也。」
【氐】的解釋?zhuān)▉?lái)源:辭典簡(jiǎn)編版)
基本字義
氐讀音:dī
我國古代西方少數民族之一。商、周以至魏晉南北朝時(shí)分布在今陜西、甘肅、四川一帶。【組詞】:氐族在東晉時(shí)曾建立前秦、后涼等國。
二十八星宿之一。東方蒼龍七宿的第三宿,共有四顆星。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信息網(wǎng)絡(luò )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gè)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huì )及時(shí)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shū)B(niǎo). 頁(yè)面生成時(shí)間:2.81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