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拼音
【人】字的基本信息(怎么讀,拼音)
1、“人”讀音:[rén]。
2、由類(lèi)人猿進(jìn)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進(jìn)行勞動(dòng)、并能運用語(yǔ)言進(jìn)行交際的動(dòng)物。
3、別人,他人。
4、人的品質(zhì)、性情、名譽(yù)。
5、(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側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漢字部首之一。本義: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語(yǔ)言的高等動(dòng)物)。
簡(jiǎn)體:人
拼音:rén
筆畫(huà)數:2
筆畫(huà)順序:丿乀
【人】字是什么意思、字義及解釋
一、萬(wàn)物之最靈者。《說(shuō)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此籀文,象臂脛之形。」;《尚書(shū)·泰誓上》:「惟人萬(wàn)物之靈。」;《禮記·禮運》:「人者,天地之德,陰陽(yáng)之交,鬼神之會(huì ),五行之秀氣也。」;《列子·黃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異,戴發(fā)含齒,倚而食者,謂之人。」;《素問(wèn)·寶命全形論》:「天地合氣,命之曰人。」;《淮南子·精神訓》:「精氣為人。」;漢、揚雄《太玄·玄文》:「物之所尊曰人。」;漢、王充《論衡·論死》:「氣凝為人。」;漢、班固《白虎通·三軍》:「人者天之貴物也。」
二、人民。與民通。《尚書(shū)·堯典》:「敬授人時(shí)。」;《漢書(shū)·律歷志上》:「《書(shū)》曰:『敬授民時(shí)。』。」;《左傳·襄公三十一年》:「人生幾何。」;《漢書(shū)·五行志中之上》:「民生幾何。」;《左傳·昭公二十年》:「聊攝以東,姑尤以西,其為人也多矣。」;《左傳·昭公七年》:「猶能馮依于民。」注:「民謂匹夫匹婦賤身。」;《國語(yǔ)·周語(yǔ)上》:「勤恤民隱而除其害也。」;《后漢書(shū)·張衡傳》:「勤恤人隱。」注:「《國語(yǔ)》曰:『勤恤人隱,而除其害也。』。」;《管子·君臣下》:「以人役上。」注:「人,謂百姓。」
三、他人。《論語(yǔ)·雍也》:「己欲達而達人。」;《論語(yǔ)·顏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yǔ)·憲問(wèn)》:「修己以安人。」注:「人,謂朋友九族也。」;《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四、某人。《韓非子·說(shuō)林》:「今有人,見(jiàn)君則夾其一目。」;《史記·伍子胥列傳》:「使人謂子胥曰:『子之報讎,其以甚乎。』。」
五、謂賢人也。《荀子·王制》:「王奪之人。」注:「人謂賢人。」;《左傳·文公十三年》:「子無(wú)謂秦無(wú)人。」
六、謂道人也。《老子·第二十章》:「人之所畏,不可不畏。」注:「人,謂道人也。」
七、謂人君百里諸侯也。《老子·第五十七》:「人多伎巧。」注:「人,謂人君百里諸侯也。」;唐、韓愈〈送溫處士序〉:「相為天子得人于朝庭。」
八、凡人、小人也。《列子·仲尼》:「人之游也。」注:「人,謂凡人、小人也。」
九、人人。《史記·平準書(shū)》:「人給家足。」
十、其人之本質(zhì)或情性。《論語(yǔ)·學(xué)而》:「其為人也孝弟。」;《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慕藺相如之為人。」宋、王安石〈祭歐陽(yáng)公文〉:「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十一、人為也。《莊子·秋水》:「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
十二、臣也、下屬也、徒役也。《周禮·秋官·掌訝》:「使人道之。」注:「人其屬胥徒也。」;《儀禮·聘禮記》:「主人使人與客讀諸門(mén)外。」注:「人,內史也。」;《左傳·莊公七年》:「王人子突救衛。」;《左傳·昭公七年》:「馮依于人。」;《史記·燕召公世家》:「啟人為吏。」注:「人,猶臣也。」
十三、春秋之筆法。
1.眾庶也。《公羊傳·莊公十七年》:「齊人瀸于遂。」注:「稱(chēng)人者,眾辭也。」;《谷梁傳·隱公四年》:「其稱(chēng)人立之,何也,得眾也。」;《谷梁傳·隱公八年》:「可言公及人,不可言公及大夫。」注:「稱(chēng)人,眾辭。」
2.將卑師少,稱(chēng)人。《左傳·隱公二年》:「莒人入向。」注:「將卑師少,稱(chēng)人。」;《公羊傳·隱公五年》:「將卑師少,稱(chēng)人。」注:「鄭人伐衛,是也。」
十四、《易經(jīng)》乾卦、震卦為人。
1.乾為人。《易經(jīng)·履卦》:「不咥人。」虞注:「乾為人。」;《易經(jīng)·謙卦·彖》:「人道惡盈而好謙。」虞注:「乾為人。」
2.震為人。《易經(jīng)·比卦》:「邑人不戒。」虞注:「震為人。」;《易經(jīng)·同人卦·彖》:「同人于野。」虞注:「震為人。」
十五、相憐也。漢、揚雄《方言·卷十》:「沅澧之原,凡言相憐哀,謂之嘳。九疑湘潭之間,謂之人兮。」
十六、果實(shí)之心曰人。清、朱駿聲《說(shuō)文通訓定聲》:「人,果實(shí)之人,在核中,如人在天地之中,故曰人,俗以仁為之。」;《說(shuō)文解字》段注:「果人之字,自宋元以前,本草方書(shū)詩(shī)歌記載無(wú)不作人字,自明成化重刊本草,盡改為仁字,于理不通。」
十七、與仁通。漢、劉熙《釋名·釋形體》:「人,仁也,仁生物也,故《易》曰:『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三國魏、張揖《廣雅·釋詁四》:「人,仁也。」;《禮記·表記》:「仁者,人也。」;《論語(yǔ)·顏淵》:「與人恭而有禮。」皇疏:「人猶仁也。」;《中庸》:「仁者,人也。」
十八、先人也。《中庸》:「善繼人之志。」疏:「人謂先人。」
十九、古作□。唐武則天作□。《集韻》:「人,古作□,唐武后作□。」
二十、姓也。明、凌迪知《萬(wàn)姓統譜》:「人,見(jiàn)《姓苑》。」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信息網(wǎng)絡(luò )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gè)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huì )及時(shí)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shū)B(niǎo). 頁(yè)面生成時(shí)間:2.69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