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出自春秋孔子《論語(yǔ)·衛靈公》
解析:白話(huà)文意思是君子事事嚴格要求自己,小人事事嚴格要求別人。君子自己省察自己,孟子對此曾說(shuō),君子要反求諸己,是否待人不忠等。自己反省以后而忠,那對方就是妄人而已矣,不必與他計校。
2,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出自春秋孔子《論語(yǔ)·里仁》
解析:白話(huà)文意思是君子看重的是道義,小人看重的是利益。修身者必須以義為重,千萬(wàn)別在利上面,天天以利來(lái),怎么能修身、怎么能修道?可以說(shuō),孔子這句話(huà)也是點(diǎn)出了一個(gè)君子與小人最大的區別。
3,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出自春秋孔子《論語(yǔ)·為政第二》
解析:白話(huà)文意思是君子以公正之心對待天下眾人,不徇私護短,沒(méi)有預定的成見(jiàn)及私心;小人則結黨營(yíng)私。一個(gè)有道德,有修養的智者,善于團結、真心相助、忠誠坦蕩,而那些心懷不軌的小人則貌合神離、口蜜腹劍,暗中勾結,從不會(huì )光明正大。
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出自春秋孔子《論語(yǔ)·子路》
解析:白話(huà)文意思是君子在人際交往中能夠與他人保持一種和諧友善的關(guān)系,但在對具體問(wèn)題的看法上卻不必茍同于對方。小人習慣于在對問(wèn)題的看法上迎合別人的心理、附和別人的言論,但在內心深處卻并不抱有一種和諧友善的態(tài)度。
5,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出自春秋孔子《論語(yǔ)·里仁》
解析:白話(huà)文意思是君子和小人每天心中惦記的事情是不同的。君子每天牽掛的是自己的道德修繕,小人則記惦的是自己的家鄉;君子心中始終有一份規矩、法度,不得超越,小人則滿(mǎn)腦子想的是些小恩小惠,小便宜。
君子動(dòng)口,小人動(dòng)手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言于義,小人言于利
君子求諸它,小人求諸人
君子成人之美,小人成人之惡
君子為何斗不過(guò)小人
是因為君子講道義,小人講勢利;
君子愛(ài)講正理,小人總說(shuō)歪理;
君子言行一致,小人陽(yáng)奉陰違;
君子追求和諧,小人存心搗亂;
君子嚴責自己,小人暗算他人;
君子總在明處,小人常在暗處;
君子不記人過(guò),小人與人交惡;
君子唯理是求,小人拉幫結派;
君子顧全大局,小人只顧已私;
君子顧及臉面,小人不計影響;
君子老實(shí)做事,小人弄虛做假;
君子襟懷坦蕩,小人鼠肚雞腸。
君子適可而止,小人揪住不放。
君子溫和如三春暖風(fēng),小人陰險如冬日嚴霜。
1、君子坦蕩蕩,小人長(cháng)戚戚。
出處:《論語(yǔ)·述而》譯文:君子心胸寬廣,能夠包容別人,小人常戚戚。2、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出處:莊子·戰國《莊子·外篇·山木》譯文:君子的交誼淡得像清水一樣,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樣。3、君子矜而不爭,小人爭而不黨。
出處:《論語(yǔ)·衛靈公》譯文:君子莊重而不爭,小人爭斗而不結私黨。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出處:《論語(yǔ)·子路》譯文: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協(xié)調。5、君子懷德,小人懷土。
出處:《論語(yǔ)·里仁》譯文:君子懷德,小人們懷念故土。
1、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憂(yōu),亦不可不耽風(fēng)月之趣.——明·洪自誠
2、君子不重則不威.——論語(yǔ)
3、君子得時(shí)如水,小人得時(shí)如火.——漢·劉向
4、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論語(yǔ)·憲問(wèn)》
5、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論語(yǔ)·衛靈公》
6、君子浩然之氣,不勝其大,小人自滿(mǎn)之氣,不勝其小.——明·薛萱
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yǔ)
8、君子禍至不懼,福至不喜.——史記
9、君子樂(lè )得其道,小人樂(lè )得其欲.——禮記
10、君子樂(lè )與人同,小人樂(lè )與人異.君子同其遠,小人同其近.——《易·同人·彖》
11、君子量不極,胸吞百川流.——唐·孟郊
12、君子求諸已,小人求諸人.——論語(yǔ)
13、君子山岳定,小人絲毫爭.——唐·孟郊
14、君子上達,小人下達.——《論語(yǔ)·憲問(wèn)》
15、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論語(yǔ)
16、君子坦蕩蕩,小人長(cháng)戚戚.——《論語(yǔ)·述而》
17、君子務(wù)知大者遠者,小人務(wù)知小者近者.——左傳
18、君子暇豫則思義,小人暇豫則思邪.——阮子
19、君子小人,如冰炭之不相容,薰蕕之不相入.——宋·朱熹
20、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間而已.——宋·朱熹
21、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通鑒
22、君子揚人之善,小人揚人之惡.——唐·吳兢
23、君子以道德輕重人,小人以勢輕重人.——清·宋綞
24、君子有終生之憂(yōu),無(wú)一朝之患也.——孟子
25、君子于細事未必可觀(guān),而才能足以任重;小人雖器量淺狹,而未必無(wú)一長(cháng)可取.——宋·朱熹
1、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意思是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問(wèn)題先從自身找原因,而那些小人,出現麻煩總是想方設法推卸責任,撇清自己,從不會(huì )去反思自己,從自身找原因。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yǔ)·衛靈公》:“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譯文:孔子說(shuō):“君子要求的是自己,小人要求的是別人。”
2、君子坦蕩蕩,小人長(cháng)戚戚。
意思是君子心胸開(kāi)朗,思想上坦率潔凈,外貌動(dòng)作也顯得十分舒暢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負擔很重,,就常憂(yōu)慮、擔心,外貌、動(dòng)作也顯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穩的樣子。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yǔ)·述而》:“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cháng)戚戚。’”
譯文:孔子說(shuō):“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蕩,小人則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3、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意思是君子能夠領(lǐng)悟的是道義,小人能夠領(lǐng)悟的是利益。
具體是指君子與小人價(jià)值取向不同,君子行事按“義以為質(zhì)”,做什么不做什么都是“義之與比”后才為之的。而小人只講究私利,以利來(lái)衡量,會(huì )為利益舍棄道義,做事只想到有沒(méi)有利可圖。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yǔ)·里仁》:“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譯文:孔子說(shuō):“君子懂得的是道義,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意思是君子以公正之心對待天下眾人,不徇私護短,沒(méi)有預定的成見(jiàn)及私心,小人則結黨營(yíng)私。
只有那些胸懷寬廣、氣度恢宏、嚴于律己、有道德修養的人,才能寬以待人,與大家和睦相處,團結共事,不結黨營(yíng)私,所以配稱(chēng)君子;而小人就是那些心胸狹隘,自私自利,不能與人和睦相處的人。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yǔ)·為政第二》:“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孔子說(shuō):“德行高尚的人以正道廣泛交友但不互相勾結,品格卑下的人互相勾結卻不顧道義。”
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意思是君子可以與他周?chē)3趾椭C融洽的氛圍,但他對待任何事情都該有自己的獨立見(jiàn)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則沒(méi)有自己獨立的見(jiàn)解,雖然常和他人保持一致,但實(shí)際并不講求真正的和諧貫通。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yǔ)·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譯文:孔子說(shuō):“君子在人際交往中能夠與他人保持一種和諧友善的關(guān)系,但在對具體問(wèn)題的看法上卻不必茍同于對方。小人習慣于在對問(wèn)題的看法上迎合別人的心理、附和別人的言論,但在內心深處卻并不抱有一種和諧友善的態(tài)度。”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信息網(wǎng)絡(luò )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gè)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huì )及時(shí)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shū)B(niǎo). 頁(yè)面生成時(shí)間:2.73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