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朝中措》宋·張炎
清明時節(jié)雨聲嘩,潮擁渡頭沙。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戀天涯。
燕簾鶯戶,云窗霧閣,酒醒啼鴉。折得一枝楊柳,歸來插向誰家?
清明時節(jié),雨聲響成一片。江水漲了,潮頭淹沒了渡口的沙灘。路旁,雪白的梨花冷淡地看著我走過,仿佛責怪我這個時候還在異鄉(xiāng)游蕩。
在那燕舞鶯啼的珠簾繡戶,云裳霧鬢的朱閣瑣窗。我喝醉了。醒來時,已是鴉噪夕陽的傍晚。臨走時順手折了一枝楊柳,回來后才醒悟:插到哪里才是呢——我在這里又沒有家??!
2、《閭門即事》唐·張繼
耕夫召募逐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此詩精妙之句是“清明幾處有新煙”,清明之前是寒食,民間不用火,清明之后本應“處處有新煙”,現(xiàn)在卻因戰(zhàn)亂農民都被召去打仗,大片土地都荒蕪了,只有寥寥幾處的人家燃起新煙,一片凄涼。
3、《清明即事》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仗米鄳?,酌茗聊代醉。
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人們的心里自然就起了憂愁思念。馬車聲在路上繁雜地響著,東城的郊外楊柳一片青翠。
花開了草都長了出來,鳥兒在飛蝴蝶成雙成對在嬉戲。自己坐在空空的大堂里回憶往昔,以茶代酒,喝著聊著。
4、《清明日對酒》宋·高翥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南山北山上有很多墓地,清明到了人們紛紛去掃祭,紙灰到處飛揚就像白色的蝴蝶。
痛哭而流出的血淚染紅了滿山的杜鵑,太陽落山一切歸于靜寂,獨有狐貍在墳冢里的窩中休息。
晚上回家孩子們在燈前嬉戲,唉!人生本來如此,今朝有酒就應今朝醉,百年之后就連一滴也帶不到地底。
5、《鵲踏枝·清明》五代·馮延巳
六曲闌干偎碧樹,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誰把鈿箏移玉柱?穿簾海燕驚飛去。
滿眼游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濃睡覺來慵不語,驚殘好夢無尋處?
“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奔t杏在二月開放,清明節(jié)是在三月份,時序在向前推移,春光在逐漸消逝,又是“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之際,“雨紛紛”,人的情緒也在“紛紛”?!耙祸倍?,透露了對幸福、歡樂消逝得快速的傷感,也是對失去的美好生活的留戀。
詩的首句“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點明詩人所置身的時間、氣象等自然條件。清明節(jié)為唐代的大節(jié)日之一 ,這一天,或合家團聚,或上墳掃墓,或郊游踏青,活動多樣。但是杜牧在池州所過的清明節(jié)卻不見陽光,只是“天街小雨潤如酥”,細雨紛紛。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斷魂 ”,由寫客觀轉入狀摹主觀,著重寫詩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見路上行人吊念逝去親人,傷心欲絕,悲思愁緒。 “借問酒家何處有”一句。詩人融景傷懷至極,而又要冒雨趕路,雨濕衣衫、春寒料峭。詩人希冀借酒消愁。于是,他便向人問路了。
結句“牧童遙指杏花村 ”,點明了上句詩人問路的對象,“牧童遙指”把讀者帶入了一個與前面哀愁悲慘迥異的煥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熱心甜潤的聲音,遠處杏花似錦,春意鬧枝,村頭酒旗飄飄,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韻致詩的前兩句創(chuàng)造了一幅凄迷感傷的藝術畫面,后兩句則創(chuàng)造了一幅鮮明生動的畫面,前抑后揚,對比交錯,相映成趣。與詩人的感情脈搏一致。 這首詩描寫清明時節(jié)的天氣特征,抒發(fā)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緒和希望。
清明時節(jié),天氣多變,有時春光明媚,花紅柳綠,有時卻細雨紛紛,綿綿不絕。首句“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寫出了“潑火雨”的特征(清明前兩天是寒日節(jié),舊俗要禁火三天,這時候下雨稱為“潑火雨”)。次句“路上行人欲斷魂”寫行路人的心境?!皵嗷辍?,指內心十分凄迷哀傷而并不外露的感情。這位行人為何“欲斷魂”呢?因為清明在我國古代是個大節(jié)日,照例該家人團聚,一起上墳祭掃,或踏青游春。現(xiàn)在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趕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濕,心境就更加凄迷紛亂了。
如何排遣愁緒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個酒家,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飲點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驅散心中的愁緒。于是他問路了:“借問酒家何處有?”問誰,沒有點明。末句“牧童遙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語,又補充說明上句問的對象。牧童的回答以行動代替語言,行人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見在一片紅杏盛開的樹梢,隱隱約約露出了一個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標幟)。詩到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聞訊而喜,興奮地趕上前去,找到酒店飲上幾杯,獲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滿足等等,都留待讀者去想象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欲斷魂”是說行人被雨打得“狼狽不堪”,欲=“想要。”
不是“想”或“想念”; 斷魂 = 現(xiàn)在的口語“魂兒都要掉了”。就古漢語而言, 斷魂不等于“死去的人”。
作者也被雨澆了。清明啊,還很冷,故想喝杯酒暖暖身子。
就有了下句的“借問酒家?!?這首詩在漢語世界里流傳極廣,從詩詞的藝術高度來說,它無特殊高明的地方,但它來得 自然,可以說是渾然天成,無雕琢痕,這才是作詩最難的地方。
當然,我并不是說推敲出 來的“一字千金”不好,如: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字,前面曾用了很多其它 的字,如:“過”“掠”等字,最后,還是推敲出個“綠”,果然此綠字成了詩眼,全詩 皆活。但是,推敲是人力可為的,可詩出自然只能偶爾碰到,不是人力所能追求的。
清明這首古詩的意思清明節(jié)這天細雨紛紛,路上遠行的人好像斷魂一樣迷亂凄涼。
向人詢問酒家哪里有,牧童遠遠地指了指杏花村。清明節(jié)的時候,詩人不能夠回家掃墓,卻孤零零一個人在異鄉(xiāng)路上奔波,心里已經不是滋味;況且,天也不作美,陰沉著臉,將牛毛細雨紛紛灑落下來,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濕漉漉的。
詩人啊,簡直要斷魂了!找個灑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頭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兒呢?詩人想著,便向路旁的牧童打聽。騎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遠處一指――哦,在那天滿杏花的村莊,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攬行人呢!清明(唐)杜牧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詩的首句“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 ”,點明詩人所置身的時間、氣象等自然條件。清明節(jié)為唐代的大節(jié)日之一 ,這一天 ,或合家團聚,或上墳掃墓,或郊游踏青,活動多樣。但是杜牧在池州所過的清明節(jié)卻不見陽光,只是“天街小雨潤如酥”,細雨紛紛。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斷魂 ”,由寫客觀轉入狀摹主觀,著重寫詩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見路上行人吊念逝去親人,傷心欲絕,悲思愁緒。
“借問酒家何處有”一句 。詩人融景傷懷至極,而又要冒雨趕路,雨濕衣衫、春寒料峭。詩人希冀借酒消愁。于是,他便向人問路了。
結句“牧童遙指杏花村 ”,點明了上句詩人問路的對象 ,“牧童遙指”把讀者帶入了一個與前面哀愁悲慘迥異的煥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熱心甜潤的聲音,遠處杏花似錦,春意鬧枝,村頭酒旗飄飄,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韻致詩的前兩句創(chuàng)造了一幅凄迷感傷的藝術畫面,后兩句則創(chuàng)造了一幅鮮明生動的畫面,前抑后揚,對比交錯,相映成趣。與詩人的感情脈搏一致。
清明杜牧 〔唐代〕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譯文江南清明時節(jié)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
詢問當?shù)刂撕翁庂I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處的村莊。注釋清明: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在陽歷四月五日前后。
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宮中以當天為秋千節(jié),坤寧宮及各后宮都安置秋千,嬪妃做秋千之戲。
紛紛:形容多。欲斷魂:形容傷感極深,好像靈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
斷魂:神情凄迷,煩悶不樂。這兩句是說,清明時候,陰雨連綿,飄飄灑灑下個不停;如此天氣,如此節(jié)日,路上行人情緒低落,神魂散亂。
賞析這一天正是清明節(jié),詩人杜牧在路上行走,遇上了下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jié),可也是氣候容易發(fā)生變化的期間,常常趕上“鬧天氣”。
遠在梁代,就有人記載過:在清明前兩天的寒食節(jié),往往有“疾風甚雨”。若是正趕在清明這天下雨,還有個專名叫作“潑火雨”。
詩人遇上的,正是這樣一個日子。詩人用“紛紛”兩個字來形容那天的“潑火雨”,真是好極了。
“紛紛”,若是形容下雪,那該是大雪。但是用來寫雨,卻是正相反,那種叫人感到“紛紛”的,絕不是大雨,而是細雨。
《清明》是唐代文學家杜牧的詩作。
全詩的意思:江南清明時節(jié)細雨紛紛飄灑,路zhidao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借問當?shù)刂撕翁庂I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遠遠地指著杏花山村。
賞析:此詩寫清明春雨中所見,色彩清淡,心境凄冷,歷來廣為傳誦。第一句交代回情景、環(huán)境、氣氛;第二句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凄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第四句寫答話帶行動,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全詩答運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韻邈然,耐人尋味。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67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