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檢查
ocular fundus examination
利用檢眼鏡檢查玻璃體、視網(wǎng)膜、脈絡膜及視神經(jīng)乳頭等眼球后部的方法。分直接和間接兩種。①直接檢眼鏡檢查法。所見是放大16倍的正像。鏡的構造包括照明系統(tǒng)和觀察系統(tǒng),燈光由一小鏡反射入被檢眼內(nèi),檢眼者可通過裝有可調(diào)節(jié)屈光不正的系列鏡盤檢查眼底。檢查眼底前,應先行徹照法檢查屈光間質有無混濁,查眼底應循序查視乳頭、黃斑部和視網(wǎng)膜。一般由后極至周邊部。②間接眼底鏡檢查法。所見是放大4倍的倒像。所見眼底范圍大,立體感強,可同時看清眼底不在同一平面上的病變,利用鞏膜壓迫器,還可檢查極周邊的眼底。其工作原理與低倍顯微鏡的工作原理相同。檢查時充分散瞳,檢查者戴雙目間接檢眼鏡,檢查者與被檢者相距約40厘米,將光線射入瞳孔區(qū),檢查者在手持一凸透鏡(通常用+20D),置于被檢眼前,前后調(diào)節(jié)距離,即可看清眼底。其工作距離遠,還可戴此鏡在直視下作手術。另外還可利用裂隙顯微鏡加三面鏡及眼底熒光血管造影檢查眼底。后者由于注入的染料隨血液運行可動態(tài)地觀察眼底變化。當視網(wǎng)膜毛細血管與色素上皮屏障功能受損時,可發(fā)生染料滲漏而顯示出用檢眼鏡發(fā)現(xiàn)不了的情況。
①檢查右眼時,檢查者位于患者的右側,用右手持鏡,右眼觀 察;檢查左眼時,則位于患者左側,左手持鏡,用左眼觀察。
② 正式檢查眼底前,先用徹照法檢查眼的屈光間質是否渾濁。用手指將檢眼鏡盤撥到+8?+10 (黑色)屈光度處,距受檢眼10? 20cm,將檢眼鏡光線射入受檢眼的瞳孔,正常時呈橘紅色反光。
如角 膜、房水、晶體或玻璃體渾濁,則在橘紅反光中見有黑影。此時患者 要求轉動眼球,如黑影與眼球的轉動方向一致,則渾濁位于晶體前方;如方向相反,則位于玻璃體;位置不動,則渾濁在晶體。
③檢查眼底:患者向正前方直視,將鏡盤撥回到“0”,同時將檢眼鏡移近到受檢眼前約2cm處觀察眼底。 如檢查者與患者都是下視 眼,便可看到眼底的正中,看不清時,可撥動鏡盤至看清為止。
檢查時先查視神經(jīng)乳頭,再按視網(wǎng)膜動靜脈分支,分別檢查各象限,最后輪查黃斑部。檢查視神經(jīng)乳頭時,光線自顳側約15°處射入;檢查黃斑時,病人注視檢眼鏡光源;檢查眼底周邊部時,患者向上、下、左、右各方向注視、轉動眼球,或將檢眼鏡角度變動。
觀察視神經(jīng)乳頭的形狀/大小、色澤,邊緣是否清晰。觀察視網(wǎng)膜動、靜脈,注意血管的粗細、行徑、管壁反光、分支角度及動、靜脈交叉處有無壓迫 或拱橋現(xiàn)象,正常動脈與靜脈管徑之比為2: 3。
觀察黃斑部,注意其大小、中心凹反射是否存在,有無水腫、出血滲出及色素紊亂等。 觀察視網(wǎng)膜,注意有無水腫、滲出、出血、剝離及新生血管等。
④眼底檢查記錄:為說明和記錄眼底病變的部位及其大小范圍,通常以視神經(jīng)乳頭,視網(wǎng)膜中央動、靜脈行徑,黃斑部為標志,表明病變部與這些標志的位置距離和方向關系。距離和范圍大小一般以視 神經(jīng)乳頭直徑PD (1PD = 1。
5mm)為標準計算。記錄病變隆起或凹 陷程度,是以看清病變區(qū)周圍視網(wǎng)膜面與看清病變隆起最高處或凹陷最低處的屈光度(D)差來計算,每差3個屈光度等于1mm。
注意事項:檢查眼底時雖經(jīng)撥動任何一個鏡盤,仍不能看清眼底,也說明眼 的屈光間質有渾濁,須進一步做裂隙燈檢查。 對小兒或瞳孔過小不易窺入時,常須散瞳觀察,散瞳前必須排除青光眼。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83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