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冬天,溫度很低,地面的溫度都在0℃以下,高空云層里的溫度就更低了。云中的水汽直接凝成小冰晶、小雪花。這些雪花增大到一定程度的時(shí)候,氣流托不住它了,就人云層里掉到地面上來(lái),這就是下雪了。
如果有比較強的上升氣流,空氣溫度比較大,雪花在云層里增長(cháng)的時(shí)間長(cháng),降下來(lái)的雪花就比較大。同時(shí),因為雪花面積大,受到阻力也大,在空中飄飄揚揚,不會(huì )很快掉到地面上,所以在空中和其他雪花磁撞、粘連,越聚越大,到貼近地面的時(shí)候,就是紛紛揚揚的大雪了。
蘇州市氣象臺說(shuō),預計48小時(shí)最大降溫幅度可達12~14℃,2020年12月30日到2021年1月2日早晨將出現持續4天低于零下4℃的低溫冰凍天氣,極端最低氣溫零下6℃~零下7℃,有嚴重冰凍,出現在31號早晨。
冷空氣影響時(shí)還伴有6級陣風(fēng),7~8級水面陣風(fēng),9~10級的偏北大風(fēng),請注意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人們常說(shuō)元月是蘇州最冷的時(shí)候,過(guò)了元月蘇州再無(wú)寒冬。
我對2021年元月的氣候做了粗略的統計:刮風(fēng)下雪、氣溫0度以下1天,陰天無(wú)太陽(yáng)且刮風(fēng)5天,全天0度以下3天。
有3次寒潮侵襲:第一次寒潮襲擊了蘇州是冬至后的第八天,溫度從零上10幾度陡降至零下7度,河水了結冰,下起了小雪,刮起了冷風(fēng)。田野間的花卉被風(fēng)雪霸凌,滿(mǎn)地的殘花敗葉,園子里也只有羅漢松依然郁郁蔥蔥。
第二次寒潮光顧蘇州是元月7、8、9號3天,最低氣溫零下8度。但天空是晴朗的,萬(wàn)里無(wú)云,沒(méi)有下雨下雪,只有微風(fēng),體感溫度在零上3度左右。一派風(fēng)和日麗,沒(méi)有人們期待的大雪。
第三次寒潮在蘇州呆了2天(1月14日∽1月15日),最低氣溫也只有零下2度,最高溫度則有10度,全是晴天,艷陽(yáng)高照,無(wú)風(fēng)無(wú)雨無(wú)雪。
回答:冬天,溫度很低,地面的溫度都在0℃以下,高空云層里的溫度就更低了。云中的水汽直接凝成小冰晶、小雪花。這些雪花增大到一定程度的時(shí)候,氣流托不住它了,就人云層里掉到地面上來(lái),這就是下雪了。
如果有比較強的上升氣流,空氣溫度比較大,雪花在云層里增長(cháng)的時(shí)間長(cháng),降下來(lái)的雪花就比較大。同時(shí),因為雪花面積大,受到阻力也大,在空中飄飄揚揚,不會(huì )很快掉到地面上,所以在空中和其他雪花磁撞、粘連,越聚越大,到貼近地面的時(shí)候,就是紛紛揚揚的大雪了。
會(huì )的,聽(tīng)在蘇州多年的朋友說(shuō):蘇州夏天越熱冬天就越冷,今年夏天熱得離譜,冬天會(huì )很冷,下大雪機率會(huì )很大
各地方不同的大雪諺語(yǔ),并標明了諺語(yǔ)出處。垍頭條萊
雪姐久留住,明年好谷收。(浙江、湖南、河南扶溝)頭條萊垍
大雪兆豐年,無(wú)雪要遭殃。(江蘇蘇州)頭條萊垍
今年大雪飄,明年收成好。(同上)萊垍頭條
江南三足雪,米道十豐年。(河南開(kāi)封)萊垍頭條
冬雪消除四邊草,來(lái)年肥多蟲(chóng)害少。(江蘇常熟)萊垍頭條
大雪半溶加一冰,明年蟲(chóng)害一掃空。(同上)萊垍頭條
雪落有晴天。(湖南)萊垍頭條
雪后易晴。(江蘇常熟)條萊垍頭
大雪不凍,驚蟄不開(kāi)。(河北滄縣)萊垍頭條
臘月里三白雨樹(shù)掛,莊戶(hù)人家說(shuō)大話(huà)。(內蒙古呼和治特)垍頭條萊
夾雨夾雪無(wú)休無(wú)歇。(《田家五行》論雨)萊垍頭條
雪打高山,霜打平地。(江蘇無(wú)錫)萊垍頭條
大雪不凍倒春寒。(桂)萊垍頭條
大雪河封住,冬至不行船。(黑)垍頭條萊
大雪晴天,立春雪多。(冀)萊垍頭條
答;蘇州遇到大雪的年份是2008年的冬天,那個(gè)時(shí)候氣候寒冷(嚴冬季節),當時(shí)氣溫是零下5-6攝氏度℃,道路結冰和霜凍嚴重,還有一次是2018年的冬天,也是跟2008年差不多的樣子,也有大雪紛飛的感覺(jué),同樣也是道路結冰,水管被凍住,那個(gè)時(shí)候的氣溫是零下9-11攝氏度℃的最寒冷的冬天季節。
2022年還沒(méi)到,現在未知。
今年地球拉尼娜現象很?chē)乐兀鞂⒎浅@洌K州下雪是必然的。
拉尼娜現象:表現為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表溫度大范圍持續異常變冷(連續6個(gè)月低于常年0.5℃以上)的現象,通常伴隨厄爾尼諾而來(lái),也被稱(chēng)為“反厄爾尼諾”。
象今天這樣的天氣的話(huà),應該快了,但應該不會(huì )象去年那么大了蘇州每年都會(huì )下雪的,只是小雪多點(diǎn),去年太反常了,連廣州都下雪了
蘇州地處溫帶,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屬北亞熱帶季風(fēng)氣候,年均降水量1100毫米,年均溫15.7℃,1月均溫2.5℃。7月均溫28℃。 蘇州氣候概況 蘇州位于北亞熱帶濕潤季風(fēng)氣候區,溫暖潮濕多雨,季風(fēng)明顯,四季分明,冬夏季長(cháng),春秋季短。無(wú)霜期年平均長(cháng)達233天。境內因地形、緯度等差異,形成各種獨特的小氣候。太陽(yáng)輻射、日照及氣溫以太湖為高中心,沿江地區為低值區。降水量分布也具有同樣規律。這種小區域氣候差異將全市作物種類(lèi)分成太湖林果氣候區、南部雙、三熟制氣候區、中部稻麥二熟和三熟并存氣候區、沿江棉、糧輪作氣候區。 一、輻射和日照 蘇州境內太陽(yáng)輻射年總量為4651.1焦耳/平方米,最多的1967年為5188.3焦耳/平方米,最少的1970年為4348.9焦耳/平方米。太陽(yáng)輻射量以夏季為最大,為1580.8焦耳/平方米;春季次之,為1256.0焦耳/平方米;秋季為1045.9焦耳/平方米;冬季僅為768.2焦耳/平方米。 由春到夏隨著(zhù)太陽(yáng)高度角的增加,太陽(yáng)輻射月,總量持續增值。至7月份,總量最大為560.6焦耳/平方米,之后又呈遞減狀態(tài);2月份,月總量最小為253.3焦耳/平方米。 常年平均日照時(shí)數為1965.0小時(shí),最多年份1967年為2357.6小時(shí),最少年份1952年為 l630.4小時(shí)。 日照時(shí)數的季節分布是:春季(3?5月)454.9小時(shí),夏季(6?8月)624.8小時(shí),秋季(9一 l1月)486.7小時(shí),冬季(12?2月)398.6小時(shí)。日照時(shí)數的月 ,總量2月份最少,僅 l19.1小時(shí),以后逐月遞增;8月份最多,達240小時(shí)。以后又逐漸減少。10月份因晴天日數增多,日照時(shí)數比9月份略有回升, l1月份起又呈遞減狀態(tài)。 日照百分率全年平均為44%,夏季最大為49%,其次是秋季為47%,冬季為42%春季最小為39%。 二、氣溫 (公元前3000一公元1900年)據各類(lèi)資料記載,大致可劃分為新石器時(shí)代溫暖期、春秋戰國溫暖期、三國寒冷期、隋唐溫暖期、北宋寒冷期、南宋元初溫暖期、元明寒冷期、清代寒冷期。蘇州與全國的溫暖變化稍有不同,即使與屬于同氣候區的南京、上海相比,冬季比南京暖,但比上海冷;夏季比南京涼,而比上海熱。 20世紀蘇州的氣溫變化(1901一1985年),前30年溫度較低,30年代后期氣溫上升到多年平均值之上,40年代后期到50年代前期高于平均值0.2?0.5℃。60年代后期氣溫又趨下降。1969年冬季氣溫較低,但年平均氣溫最低值出現在1980年。 據1951一1985年資料分析,蘇州市年平均氣溫為15.7℃,最高為1953年的17.0℃,最低為1980年的14.9℃,平均氣溫的年際變化為2.1℃。最熱月7月份,平均氣溫28.2℃;最冷月1月份,平均氣溫3.0℃。氣溫的平均年較差為25.2℃。 春季(3?5月)由于太陽(yáng)輻射增強,氣溫回升快,平均氣溫為14.2℃,月平均升溫幅度達5℃。尤以4月份升溫最快,平均升溫6℃。但由于冷暖空氣頻頻在長(cháng)江中下游交流,溫度升降不穩定,驟冷驟熱變化較大。4月上旬還時(shí)常出現低于0℃的“倒春寒”天氣。6月份進(jìn)入梅雨季節,升溫幅度不大。7月份出梅后進(jìn)入盛夏,受副熱帶高壓控制,氣溫最高,月平均28.2℃,平均最高氣溫32℃,是全年最熱的月份。日最高氣溫>30℃的酷暑天氣夏季(6?8月)就占97%。 1951-1998年,蘇州市日最高氣溫>38℃的僅有9年。極端最高氣溫為39.2℃,出現在1992年7月16日。9月上旬氣溫仍較高,平均每年有4?5天日最高氣溫>30℃,有的年份整個(gè)9月上旬日最高氣溫都在30℃以上,但出現>35.O℃的日數較少,為7年一遇。但是95年9月2日~9月7日出現了連續6日的高溫天氣。由于冷空氣勢力加強和太陽(yáng)輻射減弱,秋季平均氣溫17.6℃。9月上旬,副熱帶高壓仍有一定勢力,時(shí)有炎熱天氣出現,俗稱(chēng)“秋老虎”,但一般持續時(shí)間不長(cháng)。9月中旬起,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主體迅速南撤,冷空氣日趨活躍,氣溫下降明顯,月平均降溫幅度在5℃以上。 冬季受大陸冷高壓控制,寒冷少雨,在全年日最低氣溫低于0℃的日數中冬季占了93%。冬季平均氣溫4.3℃,平均最低氣溫1.1℃。1月中下旬,是全年最冷時(shí)期,平均日氣溫3.0℃;平均最低氣溫-0.1℃;日最低氣溫<-8℃的嚴寒天氣大都在1月份,平均2?3年一遇。極端最低氣溫-9.8℃,出現在1958年1月16日。 氣溫平均日較差為7.5℃,春季最大為8.2℃,秋季次之為7.7℃,冬季為7.5℃,夏季最小為6.9℃。4月份氣溫日較差最大,為8.5℃;而7、8月份則最小,為6.8℃。 年平均氣溫的分布大致隨緯度而變化,南高北低,南北差異為0.9℃。另有兩種差異:一為太湖水體對沿湖地區的溫度調節作用,以冬季最為明顯。地處太湖邊的東山站1月份平均最低氣溫比市區高出0.8℃.比北部各縣(市)高 l℃以上,這種在廣闊水體影響下的小氣候為沿湖地區的柑桔及其他果林安全越冬創(chuàng )造了有利條件;二為市區的“城市熱島”效應。由于城區的地表性質(zhì),工商業(yè)及人口密度都不同于郊縣,因而形成了“城市熱島”。市區夏季最高氣溫>35”C的曰數比南部的吳江多1.1天,比東南部的昆山多3.5天。 三、降水 據各類(lèi)史料記載,蘇州從漢代至清代的2000多年中,大水災有一百幾十次.其中隋唐至1949年的1300多年中,大水災有107次。從三國至1949年由雨澇引起的太湖水溢為20次,平均84年一遇;由干旱引起的太湖水枯有9次,平均185年一遇。可見(jiàn)蘇州歷史上多雨潮濕年代多于少雨干旱年代。如將冷暖變化一起考慮,則蘇的冷暖、干濕變化總是交替進(jìn)行,其周期長(cháng)短不一。 在最近的100多年(1875一1998年)中,蘇州市有四個(gè)多雨期和三個(gè)少雨期。三個(gè)多雨期分別是19世紀70年代、20世紀10年代、40年代及90年代,平均年降水量約1200一1250毫米;三個(gè)少雨期分別是19世紀末、20世紀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中期、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平均年降水量約900?980毫米。 據1924一1995年的資料分析,常年年平均降水量為1094毫米,年降水日125天。年降水量最多的1957年為1555毫米,最少的民國23年(1934)僅575毫米,年際變幅為980毫米。年降水日最多的1980年計154天,最少的民國15年僅80天。 一年中以6月份降水量及降水日為最多,常年平均月降水量為160毫米,降水日12.5天。12月份月降水量最少,為40毫米。10月份降水日最少,平均為7.8天。 春季由于暖空氣勢力不斷加強,降水量、降水日數逐月增多。常年春季降水總量為278毫米,最多年份的1967年達486毫米,最少年份的1971年僅180毫米。春季平均降水日為36.3天。夏季常年季降水總量為420毫米,為各季降水量之首。最多的年份民國30年為760毫米,最少的年份民國23年為l16毫米。夏季平均降水曰為34.8天,最多的1989年有55天,最少的民國23年只有22天。秋季常年降水量為220毫米,但各年懸殊較大,最多的1962年為627毫米,最少的民國21年僅45毫米。秋季平均降水日為27天,是全年降水日數最少的季節。但多的年份也有42天。冬季降水總量為144毫米,是全年降水量最少的季節,但多的年份如1953年有302毫米,少的年份如1985年僅42毫米。冬季平均降水日為27.1天,最多的1968年有48天,最少的1962年僅10天。 連續降水的最長(cháng)日數為18天,出現在1969年6月30日--7月17日,降水量154毫 米。連續無(wú)降水最長(cháng)日數為66天,出現在1973年 l1月9日--1974年1月13日。平均降水強度以夏季最大,為 11.8毫米/日;冬季最小,為6.5毫米/日。6月份是全年降水強度最大的月份,強度為12.7毫米/日;日降水最太強度為343毫米/日,出現在1962年9月6日。年降水變率為17%,以冬季的降水變率為最大,達34%;春季最小為24%。月降水變率以10月份最大,為68%;6月份最小為36%。 蘇州市因地形不同而引起的年降水量的差異并不明顯,約為100毫米,最多的是吳縣東山,最少的是張家港。但在夏季某些局部地域性降水,區域差異就比較明顯。 平均初雪日為12月24日,最早的1976年 l1月17日已見(jiàn)初雪;平均終雪日為3月8日,最遲的1980年要到4月下旬。常年平均降雪日數為6.7天,最多的1976一1977年度有20天,最少的1926--1927年度及1970--1971年度無(wú)雪日。降雪的年分布,1月份平均為2.7天,2月份平均為1.2天。1984年1月17--19日連續3天共降雪62,3毫米,為百年罕見(jiàn)的大雪。全市l米以上的電信線(xiàn)路因斷桿、倒桿使通信中斷,不少高壓電線(xiàn)先后跳閘停電,輸電線(xiàn)被大雪壓斷。由于雪量大積雪深,各地還發(fā)生了房屋倒塌事故,造成人員傷亡。1984年1月18日降雪47.5毫米,為日降雪量最大記錄。 年平均積雪日數為5天,最多的1976--1977年度有22天,但也有8年無(wú)積雪日。積雪初日最早是1985年12月10日,積雪日最遲的為1976年3月19日。積雪深度最大的為26厘米,出現在1984年1月19日。 蘇州[中國]參考氣候資料 氣候資料 日期 1 月 2 月 3 月 4 月 5 月 6 月 7 月 8 月 9 月 10月 11月 12月 平均最高氣溫 (攝氏度) 1961-1990 7.7 8.6 12.7 18.6 23.5 27.2 31.6 31.5 27.2 22.3 16.7 10.6 平均氣溫 (攝氏度) 1961-1990 3.7 4.6 8.5 14.2 19.2 23.4 27.8 27.7 23.6 18.3 12.4 6.1 平均最低氣溫 (攝氏度) 1961-1990 0.5 1.5 5.1 10.6 15.7 20.3 24.8 24.7 20.5 14.7 8.6 2.4 降雨量 (毫米) 1961-1990 39.0 58.8 81.2 102.3 114.5 152.0 128.2 133.0 155.6 60.5 51.2 34.7 降雨日數* 1961-1990 6.0 7.4 9.4 10.0 9.6 10.3 8.7 7.6 9.0 5.9 5.1 4.7 日平均日照 (小時(shí)) 1961-1990 4.4 4.2 4.5 5.1 5.6 5.4 7.5 7.8 5.4 5.2 5.0 4.8 注:降雨日表示日降雨量不少於 1.0 毫米
截止2019年,中國上海是2008年雪下的最大。
2008年1月10日起,中國南方開(kāi)始遭遇幾十年未遇的特大暴雪襲擊。嚴重的受災地區有湖南,貴州,湖北,江西,廣西北部,廣東北部,浙江西部,安徽南部,江蘇南部,上海和河南南部等地。
其中華東和華南大部受災極為嚴重,2008年1月25日的天氣實(shí)況中,達到特大暴雪的重要城市有武漢、長(cháng)沙、南昌、南京、蘇州、杭州等地。截至2008年2月12日,因災死亡107人,失蹤8人,緊急轉移安置151.2萬(wàn)人,累計救助鐵路公路滯留人員192.7萬(wàn)人,造成1111億元人民幣直接經(jīng)濟損失。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信息網(wǎng)絡(luò )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gè)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huì )及時(shí)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shū)B(niǎo). 頁(yè)面生成時(shí)間:3.46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