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霞洞,位于山東煙臺牟平昆崳山西北隅煙霞山際。此洞原為自然造化所成,后人工略加雕鑿,洞口向南,上方鐫“煙霞”二字。洞室橢圓,高三米,長七米,洞右壁刻“煙霞洞”三大字,洞內供奉著“七真人”雕像。金大定7年(1167),陜西道士王重陽自終南山南下,來膠東講道于煙霞洞中,收馬鈺、丘處機、劉處玄、譚處端、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等七人為徒,在此潛心修煉,號稱“北七真人”,以此為中心,在寧海(牟平)、文登、萊州等地傳道,創(chuàng)立了道教中的一個新的宗派――全真派。煙霞洞即成為創(chuàng)立教派的“洞天福地”。“七真人”中以丘處機最為有名,被元太祖成吉思汗封為國師,尊為“神仙”,成為統(tǒng)領全國道教的一代宗師,使全真教得以在全國盛行。 相傳王重陽在此閉關成功,繼而發(fā)展處全真教,出現(xiàn)全真七子。煙霞洞位于昆崳之煙霞山上,煙霞山在昆崳山西北巖,風景秀麗,靜雅清幽,確為修道棲真之勝地。郭元于《全金詩》卷六十有王重陽《煙霞洞》詩言:“古洞無門掩碧沙,四山空翠鎖煙霞。天開玉樹三清府,池涌青蓮七子家。闡教客來傳道法,游仙人去換年會。可憐此地今誰管,春暖桃夭自發(fā)花。”
在開鑿煙霞洞的過程中,王重陽屢示神異,《歷世真仙體道通鑒續(xù)編·王嚞》言:“師領馬鈺等住昆崳山。始至,指而言曰:‘是中有煙霞洞,我先世修道之所也。’命鑿之,其器具之朽者與玉池井尚在。”《甘水仙源錄·終南山神仙重陽真人全真教祖碑》也言:“八年三月,鑿洞于昆崳山,于嶺上采石為用,不意有巨石飛落,人皆悚栗,真人振威大喝,其石屹然而止,山間樵蘇者歡呼作禮,遠近服其神變。”由于受到王重陽這些神異表現(xiàn)的吸引與感化,丘、譚、馬、王四人對王重陽更是信服崇敬有加,同時也進一步堅定了他們跟隨王重陽修道的決心與信心。
王重陽在昆崳山煙霞洞居住的時間并不長,從大定八年(1168)二月末至同年八月,約有半年的時。 煙霞洞神清觀是全真教的祖庭,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國道教宗奉的圣地,全真教發(fā)祥地 。如今,金庸武打電視劇《射雕英雄傳》中的“全真七子”石雕像、銅碑、圣旨碑、丹井、“七真”墓保護完好。
煙霞洞昆崳山之西北隅,神仙窟宅其間,古木叢茂,嶺峻壑幽,視向所游岠嵎院諸山觀,大小異矣,于子介繁為余言且曰:吾兄
茂先嘗與林子青岳鐘山訂游焉。今偕諸君復其言:三月晦日,過孤梅山,偕林子直北行百余里,由昆崳山西北麓入東行二十里,折而南,又折而西,又折而北,其折
北也,連岫蔽日,聳柯出嶺,重蔭漫溪,氣候如盛夏。
時蟬喧樹間,聲幽細入耳不厭,他谷無有也。屈曲而上二里許,神清宮殿宇數(shù)區(qū),依巖迤岡,夾階古柏三株皆數(shù)圍,上拂云。西偏鴨腳樹一株,合有三柏之圍高如
之,枝覆數(shù)畝;粘棗一株欹階下,一圍許,長尋,臃腫輪囷,一枝旁出,獨生橫□□□,長松彌山,雜以槐柞楷楓杏檜之屬,其高圍俱不減柏。宮東南岡,脊平衍,
構石亭于上,東姑余西蒼山,坐而收之。東北登望海巖,巖三面巋崎千尺,西面盤曲可緣而登,上容七八人坐,北望海,西徑長松嶺三里許,南下觀飛泉,泉在宮西
北二百余步,復西北上六七里登獅子峰,望東南諸峰,羅立高下,參差可數(shù),獨一峰峻極依云,余下獅子峰南里許,脅息攀援而上,陟其巔平,臨太白頂。
太白頂者,昆崳山最高峰也。俛仰其上,嘯詠久之,風甚寒,沁肌骨。徐步由云陽頂宛委東北下,薄暮抵宮,林子出所,攜酒脯干果,飲啖柏下,命童子歌酒酣,忽
聞洞簫聲聲出山半,輟余飲跡之,陟數(shù)百步阻石不辨蹊徑,伏石上聽之,激朗清邁,不知身之在塵濁歟?霄漢歟?夜中子規(guī)亂啼,簫聲亦歇,余恐遽歸幾躓者,再明
旦起尋之,失其處。
煙霞有二洞,一在宮東北一里而近覆以閣,莫考。所自或曰:鄉(xiāng)有唐氏不嫁,學神仙之術居此,一在宮西北四五里,荒僻無居,人舊曰王重陽辟之服氣煉形,授丘馬
譚諸真人道于此,有丹井焉。余讀王馬丘譚諸公之傳,其與人接無他畸行,及語人孝弟日用而已,無他異說,人皆化之,所居成都。吾以為若而人,隱君子也,生不
逢盛時,糠秕流俗,澡雪垢滓,非幽巒無以悅志,非邃谷無以遠塵,故伏處此,蓋有讬而逃焉者也,世不察,以為神仙,過矣。
然唐氏女何以稱焉,或曰:其得道也。先重陽蟬蛻數(shù)十年而后重陽至。神清左有唐四姑冢云。
希望對你有幫助
1.鎮(zhèn)江北固山甘露寺甘露寺地處龍山主峰東,層巖秀石,峰豁萬千,風景秀美。相傳元朝初年,有一僧,云游至龍山。因愛山水之秀美,寓居此山。欲在此建廟奉佛。為了找水源,遍游龍山。饑餐渴飲,隨遇而眠,備嘗艱辛。正為找不到水源而煩惱發(fā)愁時,忽一夜有山靈指點:“你臥下就是甘泉。”晨起,僧以錫杖鑿之數(shù)尺,果見甘泉涌出。捧之飲,甘洌沁心脾。僧欣喜若狂,遂云游四方化緣募捐,決心在龍山建廟奉佛。并宣傳泉之靈應,飲可治病,祈禱可求雨。一時間,信奉者甚多。縣令聞之親往視察,見所言甚靈,對待僧人十分尊敬,以師禮相待。縣令賜僧法號曰:“靈巖禪師。”賜其泉名曰:“甘露泉。”并協(xié)助靈巖禪師化緣募捐。三國時,劉備來甘露寺招親,當他看到北固山雄峙江濱,水天開闊,風景壯美,不禁贊嘆道:“此乃天下第一江山也”。公元1205年,南宋大詩人,辛棄疾登上北固山,觀景抒懷留下的千古絕唱: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不盡上江滾滾流,年少萬兜,坐斷東南戰(zhàn)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2.
廣東潮安甘露寺民間相傳有孝子廬墓而甘露降故名
因峽口山峰形似雙龜,右邊的雄龜傲首向天,而左邊的雌龜則羞答答地把頭縮進了龜殼。
相傳在很久以前,玉皇大帝特派神仙呂洞賓從中原到南洋一路安置民寨。于是,呂洞賓便騎著神龜,帶領水陸兵馬浩浩蕩蕩出發(fā)了。
到了這里的塘角灣,呂洞賓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的同時又被當?shù)匕傩盏呢毨鸷常闩勺约旱男母埂鄞贫斄粝聛聿樵L民情,造福黎民百姓。這對神龜也不負重托,把塘角灣一帶治理得太太平平,興旺發(fā)達。
因此它們棲息的洞叫太平洞。如今它們功成名就,安祥地躺在這里頤養(yǎng)天年。
和傳統(tǒng)美食敦康臘肉一樣都是黔江的象征。
千里之堤,毀于蟻穴
釋義:一個小小的螞蟻洞,可以使千里長堤毀于一旦。比喻小事不注意會造成大亂子。
出處:《韓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
故事:
某一年,臨近黃河岸畔有一片村莊,為了防止黃患,農民們筑起了巍峨的長堤。一天有個老農偶然發(fā)現(xiàn)螞蟻窩一下子猛增了許多。老農心想這些螞蟻窩究竟會不會影響長堤的安全呢?他要回村去報告,路上遇見了他的兒子。老農的兒子聽了不以為然說:偌堅固的長堤,還害怕幾只小小螞蟻嗎?拉老農一起下田了,當天晚上風雨交加,黃河里的水猛漲起來,咆哮的河水從螞蟻窩滲透出來,繼而噴射,終于堤決人淹。
一位生于唐代宗永泰年間,胎里素自幼修道,于唐德宗貞元十年白日飛升的女仙謝自然。
白日飛升,此乃曠古奇事,震驚朝野,波及后世。與之同屬于一個時代的人“施狀元”——施肩吾為此特賦詩一首《謝自然升仙》:
分明得道謝自然,古來漫說尸解仙。如花年少一女子,身騎白鶴游青天。
施肩吾(780——861),字希圣,號東齋,唐睦州分水東(今富陽賢德鄉(xiāng))人,元和二年(807)舉進士,因淡漠名利,不待除授即東歸,仰慕洪州西山(今江西新建),遂構椽隱居,潛心修煉,世稱華陽真人,晚年率族人渡海至澎湖列島定居,所作《澎湖嶼》以及《感憶》詩頗能道出其地風光,工詩,與白居易友善,《全唐詩》收錄其詩一百九十七首,著有《西山集》、道教著作《西山群仙會真記》、《太白經》、《黃帝陰符經解》、《鐘呂傳道集》等行世。
盛聞此事,當時另一位好道術的進士劉商也曾作詩一首《謝自然卻還舊居》:
仙侶招邀自有期,九天升降五云隨。不知辭罷虛皇日,更向人間住幾時。
劉商,字子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唐大歷間進士,禮部郎中,后隱居于義興郡胡父渚,酷尚山水,著文之外,喜愛畫松石樹木,性情高邁,時人云:“劉郎中松樹孤標,畢庶子松根絕妙”,初師于張璪,后自造真為意,間亦為人物,有觀弈圖石刻行于世。
李白生前好友范作之子范傳正也為此作詩一首《謝真人還舊山》:
麾蓋從仙府,笙歌入舊山。水流丹灶闕,云起草堂關。
白鹿行為衛(wèi),青鸞舞自閑。種松鱗未立,移石蘚仍斑。
望路煙霞外,回與巖岫間。豈惟遼海鶴,空嘆令威還。
頭懸梁為孫敬,錐刺股指蘇秦 車胤囊螢夜讀 孫康映雪 匡衡鑿壁借光一、頭懸梁孫敬是漢朝信都(今冀州市)人。
他年少好學,博聞強記,而且視書如命.晚上看書學習常常通宵達旦。鄰里們都稱他為“閉戶先生”。
孫敬讀書時,隨時記筆記,常常一直看到后半夜,時間長了,有時不免打起瞌睡來。一覺醒來,又懊悔不已。
有一天,他抬頭苦思的時候,目光停在房梁上,頓時眼睛一亮。隨即找來一根繩子,繩子的一頭拴在房粱上,下邊這頭就跟自己的頭發(fā)拴在一起。
這樣,每當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時,只要頭一低,繩子就會猛地拽一下他的頭發(fā),一疼就會驚醒而趕走睡意。從這以后,他每天晚上讀書時,都用這種辦法,發(fā)憤苦讀。
年復一年地刻苦學習,使孫敬飽讀詩書,博學多才,成為一名通曉古今的大學問家,在當時江淮以北頗有名氣,常有不遠千里的學子,負笈擔書來向他求學解疑、討論學問。二、錐刺股戰(zhàn)國七雄中,秦國仗著強盛不斷發(fā)兵進攻鄰國,占領不少地方。
其它六國都很害怕,想方設法去對付它。當時有一個人,叫蘇秦,他提出“合縱”抗秦,意思是六國聯(lián)合起來共同抗秦。
因為六國位置是縱貫南北,南北為縱,所以稱為“合縱”。蘇秦是洛陽人。
洛陽是當時周天子的都城。他很想有所作為,曾求見周天子,卻沒有引見之路,一氣之下,變賣了家產到別的國家找出路去了。
但是他東奔西跑了好幾年,也沒做成官。后來錢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
家里人看到他趿拉著草鞋,挑副破擔子,一付狼狽樣。他父母狠狠地罵了他一頓;他妻子坐在織機上織帛,連看也沒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給他做飯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開了。
蘇秦受了很大刺激,決心爭一口氣。從此以后,他發(fā)憤讀書,鉆研兵法,天天到深夜。
有時候讀書讀到半夜,又累又困,他就用錐子扎自己的大腿,雖然很疼,有時候都刺出血了,但是這樣精神卻來了,他就接著讀下去。就這樣用了一年多的功夫,他的知識比以前豐富多了。
公元前334年開始,他到六國去游說,宣傳“合縱”的主張,結果他成功了。第二年(公元前333年),六國諸侯訂立了合縱的聯(lián)盟。
蘇秦掛了六國的相印,成了顯赫的人物。后人也根據(jù)蘇秦“錐刺股”的典故引出了“引錐刺股”這個成語。
后人把孫敬的“頭懸梁”和蘇秦的“錐刺股”這兩個故事合在一起.作為一個成語,用來激勵后人發(fā)憤讀書。也作“懸梁刺股”。
詞目 車胤囊螢讀音 chē yìn náng yíng釋義 形容在艱困之環(huán)境中,勤奮讀書。或形容貧士勤勉攻讀出處 典出《晉書?卷八十三?車胤傳》:“車胤字武子,南平人也。
曾祖浚,吳會稽太守。父育,郡主簿。
太守王胡之名知人,見胤於童幼之中,謂胤父曰:‘此兒當大興卿門,可使專學。’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
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shù)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晉車胤字武子,南平人。
曾祖車浚,嘗任會稽太守,其父車育在郡任主簿。太守王胡之善於識才,一見車胤,語其父曰:“此子將任高官,應與之讀書深造。”
車胤勤奮攻讀,博覽群書,孜孜不倦.苦於家貧缺燈油,夏日捕幾十只螢火蟲,置入絹內,以螢光照明,夜以繼日苦讀。孫康映雪的故事孫康自幼聰敏好學,但是家中一貧如洗,既沒有上學就讀的機會,甚至連在家里擠點時間學習都不可能。
因為他白天要幫家里干活,從早晨一直到太陽落山,都沒有空閑時間。孫康并不甘心就這樣服服貼貼當時間的奴隸,他覺得自己年紀輕,精力旺盛,只要有了學習的決心,總會擠出時間來的,于是,他開始利用夜間讀書,可是晚上讀書必須得點油燈,往往讀一個晚上的書,就要用去一燈油,而家里那樣困難的經濟條件,一個月怎能買得起這么多燈油呢?孫康完全懂得這種困難,每當燈油燒干以后,他便靜靜躺在床上,在床上背書和默記書中的要領。
一年冬天,天氣格外寒冷,三天兩頭下一場大雪。冬夜,孫康蓋著薄被正蜷縮在床上,面對著北風呼嘯的窗口又在背書。
背著背著,突然發(fā)現(xiàn)窗口越來越明亮起來,他甚至懷疑是到了快要出太陽的時候了,等他披衣出門一看,原來是下了大雪,是白雪把窗口映亮了。孫康心里想:既然白雪能映亮窗口,那一定也可以用積雪照著讀書吧。
想到這里,他便捧起書跑到門外,一個人蹲在雪地里,借著積雪映出的微弱亮光來讀。孫康蹲在雪地里讀書,雖然身上衣衫單薄,但由于他專心致志,注意力完全進入書里面去了,對于刺骨的寒風他全然不覺得,一直到了深更半夜,還在聚精會神地讀著。
從這以后,只要有積雪,他就天天夜間去映雪讀書。雖然說: “窮人怕過三九天”,可是孫康卻盼望每年的冬天早點到來,盼望下大雪。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墻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
同鄉(xiāng)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報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么這樣,他說:“主人,我想讀遍你家所有的書。”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
于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3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