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舍是趙簡子的臣子。有一次,他在趙簡子的門口站了三天三夜。趙簡子派人問周舍:“你這樣堅決地要見我,到底是為了何事?”周舍回答說:“我很想做一個行事正直、敢于直諫的人,能夠經(jīng)常拿著筆墨和木牘跟隨在您的左右,看到您犯了過錯就把它記下來。如果每天記錄下來并且時刻提醒您改正,那么,一月下來就有所收獲,一年下來成效就更大了。”
趙簡子聽了很高興,他立刻答應了周舍的請求。從此以后,趙簡子就和周舍住在一起,出門也把他帶在身邊,以便有了過錯后,周舍能夠及時提醒他改正。
哪知沒過多久,周舍死了。趙簡子悲痛得如同死了兒子。一次,趙簡子和諸位大夫在洪波臺飲酒。趙簡子喝得酩酊大醉,流下了熱淚。大夫們都嚇得離開座位走過去,他們說:“我們不知犯了何罪?”趙簡子說:“你們都沒有犯什么罪過,只是我記起了我的朋友周舍從前說過的話,他說:‘一千只羊的皮加起來,抵不上一只狐貍腋下的皮毛價值高;許多人俯首帖耳、唯唯諾諾,抵不上一個正直之人的直言相諫的益處大。從前商紂王因昏聵無能而滅亡;周武王卻因光明正大而昌盛起來。’自從周舍死后,我就再也沒有聽到過有人當面指出我的過錯,并提醒我改正,看來我的滅亡日子不太遠了,因此我才傷心而流淚啊。”
“秦失其鹿”是關(guān)于韓信、蒯通的典故。
韓信(?-前196),西漢初年異姓諸侯王,戰(zhàn)國時期韓襄王姬倉庶孫,為避免與同名的名將韓信相混,史書多稱其為韓王信。韓國被滅后一直在韓國故地生活,后隨張良入關(guān)任將軍之職,不久又任韓國太尉,領(lǐng)兵攻取韓國故地。韓國平定之后受封韓王。并隨劉邦擊敗項羽平定天下。
蒯通,本名蒯徹,范陽(今河北徐水北固鎮(zhèn))人,因為避漢武帝之諱而改為通。蒯通辯才無雙,善于陳說利害,曾為韓信謀士,先后獻滅齊之策和三分天下之計。韓信死后被劉邦捉拿后釋放,后成為相國曹參的賓客。據(jù)傳,東漢末年劉表的謀臣蒯良、蒯越是其后裔。
擴展資料
秦失其鹿,比喻失去統(tǒng)治地位。
成語故事:公元前206-公元前202年,楚漢之爭,劉項相持不下。蒯通勸當時作為劉邦大將的韓信自立,形成三足鼎立之勢,韓信感念劉邦的恩德沒有聽取蒯通意見。劉邦滅楚之后登基為帝,以種種借口誅殺韓信。
后來聽說蒯通勸叛的事情,于是召蒯通問罪。蒯通說:秦朝失去統(tǒng)治地位,天下所有的英雄都在搶,只有才能高有能力的人得到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疾足高材者得焉)。當時我的主人是韓信,我就一心一意替韓信著想。
再說了,當時想做陛下做的事情的人多了,難道要全部殺掉嗎?劉邦一聽,感覺他說的對,就把蒯通釋放了。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秦失其鹿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是第二層意思。
求田問舍就是買地置屋。劉郎,指三國時劉備,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
這也是用了一個典故。三國時許汜去看望陳登,陳登對他很冷淡,獨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
許汜去詢問劉備,劉備說:天下大亂,你忘懷國事,求田問舍,陳登當然瞧不起你。如果我,我將睡在百尺高樓,叫你睡在地下,豈止相差上下床呢?(見《三國志·陳登傳》)“怕應羞見”的“怕應”二字,是辛棄疾為許汜設想,表示懷疑:象你(指許汜)那樣的瑣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見象劉備那樣的英雄人物?這二層的大意是說,既不學為吃鱸魚膾而還鄉(xiāng)的張季鷹,也不學求田問舍的許汜。
作者登臨遠望望故土而生情,誰無思鄉(xiāng)之情,作者自知身為游子,但國勢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說,我很懷念家鄉(xiāng)但卻絕不是像張翰、許汜一樣,我回故鄉(xiāng)當是收復河山之時。
陸績六歲,作客歸來。母性所愛,懷橘三枚。
漢陸績,字公紀,吳郡人。其父康,曾為廬江太守,與袁術(shù)交好。績六歲時,于九江見術(shù),術(shù)出橘待之。績懷其三枚,及歸拜辭,橘墮地。術(shù)笑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橘乎。績跪答曰,吾母性之所愛,欲歸以遺母。術(shù)大奇之。
情到真處,小節(jié)亦關(guān)至行,況六歲之兒,一橘不忘母乎,真千古美談也。今人席間懷果,欲娛其兒。夫一樣懷歸,盍易愛子之心以愛親。懷物與兒,識者賤之,懷物奉親,人皆敬之。奇哉陸郎,可以為法矣。
【白話解釋】
漢朝末年間時候,有個姓陸名績的,表字公紀,是吳郡地方的人。他的父親名叫陸康,曾經(jīng)做過廬江地方的知府,和袁術(shù)很要好。
陸績年紀還只有六歲的時候,便會到九江地方去拜見袁術(shù)。袁術(shù)就拿出許多橘子來,給陸績吃。陸績暗地里把三個橘子裝在袖子里,等到告別的時候,就向著袁術(shù)拜謝了一回。不料這三個橘子,撲陸的從袖子里跌到地上。
袁術(shù)笑著說,陸郎呀,你來做了小客人,竟暗地里藏了主人的橘子,不防他人笑你來偷橘子么。陸績便雙膝跪在地上,回答道,我母親的性子,很喜歡吃這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想起帶幾只回去,給母親吃。袁術(shù)聽了這一番話,覺得大大的希奇。些東西。
禍起蕭墻季氏將要攻打附庸國頗臾。冉有、子路兩人參見孔子,說道:“季氏將對顓臾使用武力。”孔子說:“冉求!這難道不應該責備你嗎?頗臾,先王曾經(jīng)任命他主持東蒙山的祭祀,而且它處在我們魯國的疆域之中,這正是跟魯國共安危的藩屬,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說:“那個季孫要這么千,我們兩人都不想呢。”孔子說:“冉求!賢人周任有句話說:‘能夠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職;如果不行,就該辭職。’比如瞎子遇到危險,不去扶持;將要摔倒了,不去攙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況且你的話錯了。老虎犀牛從柵欄里逃了出來,龜殼美玉在匣子里毀壞了,這應責備誰呢?”
冉有說:“顓臾,城墻堅固,而且離季孫的采邑費地很近。現(xiàn)在不把它占領(lǐng),日后一定會給子孫留下禍害。”孔子說:“冉求!君子討厭那種避而不說自己貪心卻一定另找藉口的態(tài)度。我聽說過:無論是有國的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擔心財富不多,只需擔心財富不均;不必擔心人民太少,只需擔心不安定。若是財富平均,便沒有貧窮;和平相處,便不會人少;安定,便不會傾危。做到這樣,遠方的人還不歸服,便發(fā)揚文治教化招致他們。他們來了,就得使他們安心。如今仲由和冉求兩人輔佐季孫,遠方的人不歸服,卻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國家支離破碎,卻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國境以內(nèi)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孫的憂愁不在顓臾,卻在蕭墻里面。”
越俎代庖 ( yuè zǔ dài páo )
解 釋 比喻超出自己職務范圍去處理別人所管的事。
出 處 《莊子·逍遙游》:“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俎而代之矣。”
用 法 連動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示 例 孩子能做的事,父母不要~。
近義詞 包辦代替
反義詞 自力更生
英 文 put words into somebody's mouth <exceed one's duties and meddle in others' affairs ;take sb's job into one's own hand>
典 故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傳說中,有一位杰出的領(lǐng)袖叫唐堯。在唐堯的領(lǐng)導下,人民安居樂業(yè)。可是唐堯很謙虛,當他聽說隱士許由很有才能的時候,就想把領(lǐng)導權(quán)讓給許由。唐堯?qū)υS由說:“日月出來之后還不熄滅燭火,它和日月比起光亮來,不是太沒有意義了嗎?及時雨普降之后還去灌溉,對于潤澤禾苗不是徒勞嗎?您如果擔任領(lǐng)袖,一定會把天下治理得更好,我占著這個位置還有什么意思呢?我覺得很慚愧,請允許我把天下交給您來治理。”
許由說:“您治理天下,已經(jīng)治理得很好了。我如果再來代替你,不是沽名釣譽沽名釣譽嗎?我現(xiàn)在自食其力,要那些虛名干什么?鷦鷯在森林里筑巢,也不過占一棵樹枝;鼴鼠喝黃河里的水,不過喝飽自己的肚皮。天下對我又有什么用呢?算了吧,廚師就是不做祭祀用的飯菜,管祭祀的人也不能越位來代替他下廚房做菜。”
祖逖(266-321),東晉初期著名的北伐將領(lǐng)。
成語,聞雞起舞。意為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后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典出自《晉書·祖逖傳》:“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傳說,祖逖年青時就很有抱負,每次和好友劉琨談論時局,總是慷慨激昂,滿懷義憤,為了報效國家,他們在半夜一聽到雞鳴,就披衣起床,拔劍練武,刻苦鍛煉。
成語,中流擊楫。比喻立志奮發(fā)圖強。
典出自《晉書·祖逖傳》:“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
譯文:祖逖手敲船槳(中流擊揖),向眾人發(fā)誓說:“祖逖此去,若不能平定中原,驅(qū)逐敵寇,則如這濤濤江水,一去不返!”
“禍起蕭墻”這一典故出版于《論語·季氏》。
《季氏將伐顓臾》 季氏將伐顓(zhuān)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
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
譯文: 季氏將要攻打附庸國顓臾。冉有、子路兩人參見孔子,說道:“季氏將對顓臾使用武力。”
孔子說:“冉求!這難道不應該責備你嗎?頗臾,先王曾經(jīng)任命他主持東蒙山的祭祀,而且它處在我們魯國的疆域之中,這正是跟魯國共安危的藩屬,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說:“那個季孫要這么千,我們兩人都不想呢。”孔子說:“冉求!賢人周任有句話說:‘能夠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職;如果不行,就該辭職。
’比如瞎子遇到危險,不去扶持;將要摔倒了,不去攙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況且你的話錯了。老虎犀牛從柵欄里逃了出來,龜殼美玉在匣子里毀壞了,這應責備誰呢?” 冉有說:“顓臾,城墻堅固,而且離季孫的采邑費地很近。
現(xiàn)在不把它占領(lǐng),日后一定會給子孫留下禍害。”孔子說:“冉求!君子討厭那種避而不說自己貪心卻一定另找藉口的態(tài)度。
我聽說過:無論是有國的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擔心財富不多,只需擔心財富不均;不必擔心人民太少,只需擔心不安定。若是財富平均,便沒有貧窮;和平相處,便不會人少;安定,便不會傾危。
做到這樣,遠方的人還不歸服,便發(fā)揚文治教化招致他們。他們來了,就得使他們安心。
如今仲由和冉求兩人輔佐季孫,遠方的人不歸服,卻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國家支離破碎,卻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國境以內(nèi)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孫的憂愁不在顓臾,卻在蕭墻里面。”
后來,人們用這一典故表示內(nèi)部禍亂之意,《后漢書》中就引用了這一典故:“此皆釁發(fā)蕭墻,而禍延四海也。”。
戰(zhàn)國時代,齊國無鹽地方(在今山東東平縣東),有一個女子,姓鐘離,名春,長得特別丑陋,所以多次選擇丈夫都沒有成功。四十歲時,她去見齊宣王,向宣王指出了齊國當時的一些問題,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張。齊宣王敬佩她的才能,使娶她為王后,封她為“無鹽君”。
后來,人們就把“無鹽”作為丑女的代稱,如同把“西施”作為美女的代稱一樣。——西施,是春秋時代越國苧蘿山的一個采樵女子,越王把她獻給吳王,是傳說中的古代絕色美人。(參看“東施效顰”)
無鹽和西施,一個極丑,一個極美,簡直無法相比。如果竟把她們兩人相提并論,那就是把丑的抬得太高、把美的貶得太低,這叫做“刻畫無鹽,唐突西施”。(刻畫,是加工描繪;唐突,是無禮沖撞的意思。)
《晉書·周顗(yi)傳》載:周顗,字伯仁,晉元帝時,歷任尚書左仆射,朝中官宦認為他為人高潔,把他比作樂廣。樂廣也是當時被認為高潔的人物,有“樂翁冰清”的贊語。但是周顗卻認為樂廣根本不能同他相比,因此,當庾亮告訴他有人把他比作樂廣時,他并不高興,說道:“何乃刻畫無鹽,唐突西施也!”
以丑比美,比得不恰當,而且因此褻瀆了美好的人物,就叫做“刻畫無鹽,唐突西施”。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3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