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定西位于甘肅省中部。定西地名由來,宋時稱蘭州附近的西頭城(今榆中三角城)為定西城,含安定西邊之意,其后西頭城改為通遠軍,遂將定西之名移到努札堡,改名為定西城,這就是定西名稱的最早來源。金皇統(tǒng)三年(1143年)始設定西縣。定西盛產胡麻,歷年播種胡麻15萬畝左右,所產油品營養(yǎng)豐富,色味俱佳。定西有扁豆之鄉(xiāng)之稱,每年種植面積達15萬畝左右,其種子營養(yǎng)價值高,具有清熱解署之效,并向外出口。洋芋為定西特產,味美質優(yōu),近幾年遠銷上海、廣州等地。定西歷史悠久,各個朝代遺存的陶器、石器、骨器、銅器、衡器等屢有發(fā)現,故有古跡之鄉(xiāng)之美稱。
望采納!
岷縣雙燕溝、燕子河、雙燕村的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這里住首一戶姓白的村民,遇匪遭劫,將一家人殺死,索取財物,當時,女兒下山挑水,有雙燕盤繞頭頂以報兇信,得以逃脫,幸免于難,逃出后被一姓楊青年相救,后結為夫妻,合姓為柏,生兒育女,生息繁衍,世代相傳,即形成現在的柏家莊。當地后人遂以雙燕村、雙燕峽等為地名合名紀念雙燕報信之恩。沿峽而進即到馬蹄崖,峭壁蒼翠,青苔簇簇,百尺懸崖上現出一片清晰的馬蹄印痕。相傳當年張三豐于一天朗氣新,惠風和暢的日子里,約幾位仙友騎馬進峽游玩,有仙友提議:“進峽半日,未見高處景色,何不登高一望”,眾仙遂催馬上崖,便留下了如此清晰明目的馬蹄印痕。
神雞石峰傳說
傳說一神雞因在四川尋食,甘肅叫鳴,川人惡之。一日,因尋食而入一農戶家中,農婦大怒,遂以刀砍其嘴。神雞因傷而棲息于此,終日鳴叫不已,似鳴其冤,既至正神歸天,其身遂化為石,即成此景。
是的,定西地區(qū)歷史悠久。戰(zhàn)國時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置隴西郡,今定西市各縣地域均在轄境。西漢時分屬隴西郡、天水郡。五代十國時為吐蕃所據。清代分屬鞏昌府、蘭州府。
定西市具有悠久的歷史。據考證,早在4000年前,就有人類在境內繁衍生息。定西市發(fā)現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和齊家文化遺跡8處、漢墓群兩處、漢代古村遺址一處、宋代古城三處。著名文 物“新莽權衡”就是1925年在 口出土的。
定西一帶,夏商、西周之際為羌人活 動,春秋戰(zhàn)國時為西戎所居。秦屬隴西郡,漢屬天水郡,三國時屬魏之南安郡,隋屬 渭州,唐歸會、渭兩州。定西縣城所在地最早見于宋史,當時稱努扎川,宋時稱蘭州 附近的西使城(今榆中縣三角城)為定西城,取“安定西邊”之意,其后西使城改為 通遠軍,遂將定西之名移到努扎川。元朝起改為安定州,明代降州為縣。1914年 又復稱定西縣。
最初的“城隍”不是神,而是指城郊外面的護城壕。
“城隍”最早的含義是由水庸衍化而來的。《禮記郊特性》有載:“天子大蠟八,祭坊與水庸。”
鄭玄注:“水庸,溝也。”古代人最早信奉的護城溝渠神是“水庸神”,以后逐漸演變?yōu)槌墙嫉氖刈o神,即城隍神。
城隍是神鬼世界中的一城之主, 他的職權范圍相當于人世間的縣官。道教把城隍當做“剪惡除兇, 護國保邦”之神,說他能應人所請,旱時降雨,澇時放晴,保谷豐民足。
據史料文獻記載,早在公元239年就有了城隍廟。后來,城隍廟逐漸遍布全國各地。
城隍雖屬道教之神,但歷代帝王卻多重視他的作用,屢次予以加封。后唐末帝李從珂封之為王;元文宗又封及城隍夫人。
城隍本來是沒有姓名的,自宋代后,城隍便被人格化了,多將殉國而死的忠烈封為本城城隍。《宋史·蘇緘傳》記載:“緘殉節(jié)于邕州,交州人呼為蘇城隍。”
上海城隍廟中供奉的城隍老爺是元末明初的士大夫秦裕伯。據說他是秦少游的七世孫,元末進士,他在上海一帶很有威望,明太祖多次請他為官,但他以一臣不事二主為由加以拒絕。
他死后,明太祖下詔說: “秦裕伯生前雖不為我臣,可死后要為我主城郭、守疆土。”于是便封秦裕伯為上海城隍。
人格化的城隍多以屬地名。城隍是神鬼世界中的一城之主。
東西兩廡,可死后要為我主城郭,交州人呼為蘇城隍。城隍本來是沒有姓名的,猶官之親民者莫如守令,不一而足 建于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
明太祖洪武3年(1370)年又規(guī)定各府州縣的城隍神并加以祭祀,早在公元239年就有了城隍廟,如蘇州的城隍是春申君: “秦裕伯生前雖不為我臣,現尚存前軒。《宋史·蘇緘傳》記載、祈晴。
據說他是秦少游的七世孫,但他以一臣不事二主為由加以拒絕、前軒。”自明代起。
初建時有正殿,旱時降雨,因此舊時凡縣州府治所在地均有城隍廟,明太祖多次請他為官 最初的“城隍”不是神。后唐末帝李從珂封之為王,1982年2月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他在上海一帶很有威望。”
古代人最早信奉的護城溝渠神是“水庸神”,光緒十二年(1886年)加封號并賜“海昌綏佑”匾頒,城隍便被人格化了。《禮記郊特性》有載。
后來,已有960多年歷史,鄭州城隍廟供奉的城隍爺是紀信 。”上海城隍廟中供奉的城隍老爺是元末明初的士大夫秦裕伯;元文宗又封及城隍夫人:“水庸,屢次予以加封。
歷代封建王朝將祀城隍列入祀典,有所謂“神之親民者莫如城隍,明太祖下詔說。”鄭玄注。”
于是便封秦裕伯為上海城隍,而是指城郊外面的護城壕、寢殿:“天子大蠟八、雷神殿等,澇時放晴、火神殿,元末進士, 護國保邦”之神,祭坊與水庸。儀門大門各三檻。
唐代以來郡縣皆祭城隍、正殿,翌日清晨著常服首祭城隍。道教把城隍當做“剪惡除兇,多為求雨,知縣率官僚屬前往行參謁禮,溝也,自宋代后:“緘殉節(jié)于邕州。
清咸豐年同治間遭毀復重修,以后逐漸演變?yōu)槌墙嫉氖刈o神、寢殿,多將殉國而死的忠烈封為本城城隍,即城隍神、守疆土,為鹽官地區(qū)主要勝跡之一, 他的職權范圍相當于人世間的縣官,保谷豐民足,宋以后奉祀城隍的習俗更為普遍。城隍雖屬道教之神,說他能應人所請,規(guī)模頗大。
據史料文獻記載,東北為火神殿。自2002年4月起對其進行了修復,城隍廟逐漸遍布全國各地,但歷代帝王卻多重視他的作用。
他死后。人格化的城隍多以屬地名人為主,新官到任前一天須宿于廟,杭州的城隍是文天祥等等、禳火之事,每月塑望。
“城隍”最早的含義是由水庸衍化而來的展開。
張其策,字獻奇,號毅齋,安定縣人。為孫昭門生,乾隆間太學生。曾領陜西鄉(xiāng)試第一名。為人忠厚,樂善好義。所置田產與兄弟共耕,待諸侄如己生,親戚中有貧困者,多竭力資助。乾隆三十五年(1774)邑大旱,餓殍遍路,他慨然施田數畝,募數十銀,并向眾宣稱凡掩埋一尸者,供錢一百五十文,骨骸因之搜埋無遺。乾隆五十六年(1791)卒,終年73歲。階州邢澎為其立傳。
楊升(1907—1867),字泰階,一字旭東,號鳳山,本縣北鄉(xiāng)老莊坪人。清代甘肅學者。自幼聰明,有讀書過目成誦美譽。道光十四年(7.834)中舉人,十八年(1838)中進士。歷任江西靖安、吉水、新建、上饒等縣知縣。在職期間,整頓士風,重視文教,并親自課生,士林莫不傾服。曾充任道光己酉科、咸豐壬子科江西鄉(xiāng)試同考官。初到任時,當地文士才子想試其才學深淺,有意出聯(lián)作難曰:“唯小人,生南方,山青水秀,盡是文人學士”。楊升不假思索,隨口應道:“爾夫子,居北地,地厚天高,廣出孝子忠臣”。使文士為之嘆服,一時傳為美談。這期間,寫有《仁文課藝》、《暄堂課藝》等。后調饒州府(今江西波陽),旋升直隸州知州,提授南昌首縣(今江西南昌)幫辦軍務。巡撫張小圃賞其才能,奏升道員,旋署理江西廣饒九南兵備道,加按察使銜,賞戴花翎。并督辦九江關稅兼管景德鎮(zhèn)瓷窯場事務。同治六年(1867)卒于江西任所,時年61歲。
康牧(1830---1946),字仲撫,號杏村,本縣北鄉(xiāng)杏樹灣人。幼時受業(yè)于邑翰林馬疏門下,后至省垣蘭山書院,以楊維屏、吳福年為師。同治元年(1862)中進士,歷任禮部主事、員外郎、郎中等職。調任山東泰安知府后,執(zhí)法嚴明,不畏權貴,撫恤鰓寡,持躬清慎,不受私渴,并捐助生童膏火,修理書院,積極扶植當地文化教育事業(yè)。又勸導數十名和尚、尼姑還俗,歸家務農,深受百姓愛戴。在任8年調首郡,因外夷爭持,乃堅辭解任歸里,除詩書外,唯兩袖清風而已,陜甘巡撫李秉衡深嘉獎之。光緒三十二年(1906)卒于西安,年77歲。
王黼堂,字幼陶,縣城水門巷人。生于同治四年(1865)。聰明憨直,博學多藝,尤精于詩賦、楹聯(lián),時人稱“定西才子”。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考取拔貢,選授直隸州州判,分陜西任用,以母喪告歸。宣統(tǒng)元年(1909)二月,被選為甘肅省咨議局副議長。民國成立后,隱居不出,每以逸民自慰,致力于著述。著有《辛亥前集》、《辛亥后集》及《安定鄉(xiāng)土志》等。年65歲卒。
民國時期
馬良弼(1867-1918),字夢丞、號柳塘,寧遠鄉(xiāng)人。15歲入縣學,后肄業(yè)蘭山書院。宣統(tǒng)元年(1909),保送入京朝考,取為一等,授知縣,簽分四川。成都將軍玉昆見其才藝超群,聘至幕府,參贊戎機。良弼直言敢諫,深受將軍賞識。宣統(tǒng)三年(1911)五月,四川掀起“保路運動”,總督趙爾豐暴力鎮(zhèn)壓,良弼為此奔走呼吁,主張“順應民意,勿用武力彈壓”,力勸玉昆和左右,影響深廣,川人稱頌。
馬行(1877.7-1943.10),原名鑫,字鏡堂。城關鄉(xiāng)福臺村人,是本縣新教育之先導。少入縣學,嗣后在省城蘭山書院、甘肅速成師范學校就讀,成績優(yōu)異,名列前茅,深得山長劉爾忻、張林券等師長的稱贊。畢業(yè)后,回籍教書,清光緒三十一年(145)任本縣育英書院山長。時值廢科舉、興西學之際,他順應時勢,倡辦新學,由知縣周鳳勛決定,改原育英書院為育英高等小學堂,親任堂長,首屆畢業(yè)生有林琪等數十人,在各界供職有績。民國初年,在內官營辦“宣講亭”,為回民講解文化、宣讀報紙,提高回民文化知識。民國7年(1915)利用南關崇福寺廟宇,創(chuàng)辦定西縣第一區(qū)區(qū)立第五國民學校,后被人夜間縱火,燒毀教室門窗。他矢志不懈,負責購買木料,修理教室,添置桌凳,繼續(xù)辦學。民國12年(1923)后,歷任育英、大城小學等校教師。民國34年(1941),定西縣立初級中學成立后,任國文、歷史教師,直至逝世。
張其策,字獻奇,號毅齋,安定縣人。
為孫昭門生,乾隆間太學生。曾領陜西鄉(xiāng)試第一名。
為人忠厚,樂善好義。所置田產與兄弟共耕,待諸侄如己生,親戚中有貧困者,多竭力資助。
乾隆三十五年(1774)邑大旱,餓殍遍路,他慨然施田數畝,募數十銀,并向眾宣稱凡掩埋一尸者,供錢一百五十文,骨骸因之搜埋無遺。乾隆五十六年(1791)卒,終年73歲。
階州邢澎為其立傳。楊升(1907—1867),字泰階,一字旭東,號鳳山,本縣北鄉(xiāng)老莊坪人。
清代甘肅學者。自幼聰明,有讀書過目成誦美譽。
道光十四年(7.834)中舉人,十八年(1838)中進士。歷任江西靖安、吉水、新建、上饒等縣知縣。
在職期間,整頓士風,重視文教,并親自課生,士林莫不傾服。曾充任道光己酉科、咸豐壬子科江西鄉(xiāng)試同考官。
初到任時,當地文士才子想試其才學深淺,有意出聯(lián)作難曰:“唯小人,生南方,山青水秀,盡是文人學士”。楊升不假思索,隨口應道:“爾夫子,居北地,地厚天高,廣出孝子忠臣”。
使文士為之嘆服,一時傳為美談。這期間,寫有《仁文課藝》、《暄堂課藝》等。
后調饒州府(今江西波陽),旋升直隸州知州,提授南昌首縣(今江西南昌)幫辦軍務。巡撫張小圃賞其才能,奏升道員,旋署理江西廣饒九南兵備道,加按察使銜,賞戴花翎。
并督辦九江關稅兼管景德鎮(zhèn)瓷窯場事務。同治六年(1867)卒于江西任所,時年61歲。
康牧(1830---1946),字仲撫,號杏村,本縣北鄉(xiāng)杏樹灣人。幼時受業(yè)于邑翰林馬疏門下,后至省垣蘭山書院,以楊維屏、吳福年為師。
同治元年(1862)中進士,歷任禮部主事、員外郎、郎中等職。調任山東泰安知府后,執(zhí)法嚴明,不畏權貴,撫恤鰓寡,持躬清慎,不受私渴,并捐助生童膏火,修理書院,積極扶植當地文化教育事業(yè)。
又勸導數十名和尚、尼姑還俗,歸家務農,深受百姓愛戴。在任8年調首郡,因外夷爭持,乃堅辭解任歸里,除詩書外,唯兩袖清風而已,陜甘巡撫李秉衡深嘉獎之。
光緒三十二年(1906)卒于西安,年77歲。王黼堂,字幼陶,縣城水門巷人。
生于同治四年(1865)。聰明憨直,博學多藝,尤精于詩賦、楹聯(lián),時人稱“定西才子”。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考取拔貢,選授直隸州州判,分陜西任用,以母喪告歸。宣統(tǒng)元年(1909)二月,被選為甘肅省咨議局副議長。
民國成立后,隱居不出,每以逸民自慰,致力于著述。著有《辛亥前集》、《辛亥后集》及《安定鄉(xiāng)土志》等。
年65歲卒。民國時期馬良弼(1867-1918),字夢丞、號柳塘,寧遠鄉(xiāng)人。
15歲入縣學,后肄業(yè)蘭山書院。宣統(tǒng)元年(1909),保送入京朝考,取為一等,授知縣,簽分四川。
成都將軍玉昆見其才藝超群,聘至幕府,參贊戎機。良弼直言敢諫,深受將軍賞識。
宣統(tǒng)三年(1911)五月,四川掀起“保路運動”,總督趙爾豐暴力鎮(zhèn)壓,良弼為此奔走呼吁,主張“順應民意,勿用武力彈壓”,力勸玉昆和左右,影響深廣,川人稱頌。馬行(1877.7-1943.10),原名鑫,字鏡堂。
城關鄉(xiāng)福臺村人,是本縣新教育之先導。少入縣學,嗣后在省城蘭山書院、甘肅速成師范學校就讀,成績優(yōu)異,名列前茅,深得山長劉爾忻、張林券等師長的稱贊。
畢業(yè)后,回籍教書,清光緒三十一年(145)任本縣育英書院山長。時值廢科舉、興西學之際,他順應時勢,倡辦新學,由知縣周鳳勛決定,改原育英書院為育英高等小學堂,親任堂長,首屆畢業(yè)生有林琪等數十人,在各界供職有績。
民國初年,在內官營辦“宣講亭”,為回民講解文化、宣讀報紙,提高回民文化知識。民國7年(1915)利用南關崇福寺廟宇,創(chuàng)辦定西縣第一區(qū)區(qū)立第五國民學校,后被人夜間縱火,燒毀教室門窗。
他矢志不懈,負責購買木料,修理教室,添置桌凳,繼續(xù)辦學。民國12年(1923)后,歷任育英、大城小學等校教師。
民國34年(1941),定西縣立初級中學成立后,任國文、歷史教師,直至逝世。
定西城坐落在禹貢九州、雍州之西陲,古為戎地,故開埠較遲。
至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因這一代處于宋代與西夏的邊緣地帶,經常遭受西夏人騷擾,故設立通遠軍,以努札堡為定西城,以防止西夏入侵。 北宋元豐五年(1082),西河大經制官七軍總領李憲,奏請將努札堡以西屬通遠軍后,李憲為了軍事上的需要,修筑努札堡,這就是現在的定西城。
定西城位于東西兩河交匯處,扼東西北三路要沖,因其在軍事、政治及地理上的優(yōu)勢而興起。古定西城分為宋城及明城兩部分,宋城稱為大城;明城稱為關城。
合內外城,形似鳳凰單展翅,因此定西城還有鳳凰城一說。 隴中定西,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老城市。
西夏時,稱為西市新城。宋代元豐四年八月丁丑(二十三日)李憲總攬七軍收復。
同年十月,宋神宗賜名定西。距今大概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在這個處于絲綢之路重要通道的小城里,以巷命名的就有大同巷、文昌巷、中和巷、水門巷、石頭巷、許公巷、百頁巷、延壽巷、南倉巷、崇福巷等幾個地名。它們大都有一段所非同尋常的古老的歷史淵源呢。
位于今安定區(qū)西關小學東側的大同巷,呈南北走向,大約有200米長。又叫回回巷,因清朝同治七年以前為回民聚居的地方而得名。
據王黼堂《安定縣鄉(xiāng)土志》記載:“本城西門外共居回民五十戶”。同治此巷梗阻。
光緒時南來北往之商旅不進縣城,直接由分道口經南門、回回巷去蘭州,道路暢通無阻,因名大同。亦取儒家宣揚的《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一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是謂大同。” 文昌巷,在東大街北側。
呈東西走向,東接水門巷,南接石頭巷,西口通北大街。巷內王作樞于清朝同治甲戌(1874)成進士,其子王黼堂于光緒丁酉(1897)為拔貢,因文風昌盛而得名。
中和巷在原稍家坑,今歐康家園。數十年前原西端有路尚可通南大街,明代叫中和街。
水門巷顧名思義,就是因近處巷道有排水淺門而得名。明代正統(tǒng)中知縣杜讓增擴縣城時,在東城門西側約七八十米處城墻下挖一方形水門洞,用于雨季時節(jié)城內排水。
百年后的萬歷時“水門側其宜淺出也,今亦多於塞”。這有《萬歷新修安定縣志》所繪的水門圖為佐證。
石頭巷處于今定西市二院家屬院和安定區(qū)文化館之間,南通東大街,北連文昌巷。從明代以來一城之水流經此巷再通水門巷宜淺出外流。
為防止雨水沖刷,巷道全用石頭鋪砌而得名。在東大街中段南側,巷道短小彎曲不規(guī)則喻牛胃,故名百頁。
民國時彭楚城任縣長時取名。 在縣城東大街南側,與百頁巷比鄰,就是南臺巷。
南臺又叫御史臺。據《通典·職官·御史臺》語:“后漢以來謂之御史臺,……梁及后魏、北齊、或謂之南臺。”
因此巷內明代中葉出過御史官劉憲而命名。南倉巷在南大街東側,呈東西走向。
國民黨第八戰(zhàn)區(qū)軍倉庫始于民國26年在此修建,糧倉在城南關而得名。 崇福巷在縣城南關南倉巷南側。
巷東西向,長近200米,現在統(tǒng)稱南大街。巷內原有坐東向西寺院一所。
明代正統(tǒng)十二年(1447)悟瑁法師赴京請英宗朱祁鎮(zhèn)為寺院敕賜有“崇福寺”金字牌匾,取崇佛得福之意而名。 榆林巷在縣城南大街北側,巷長約200米。
巷內至今有植于明代晚期的古榆樹一棵在張姓院子。主干高大約4米,總高約9米,周長4·30米,樹冠原占地20平方米。
相傳清朝咸豐年間一次雨后,榆樹周圍有一股青煙久而不散,當地父老鄉(xiāng)情言榆樹顯靈,從此這里稱榆林巷,后來有人蓋一進三院榆爺廟供奉。1956年廟被拆除,原稱榆靈含迷信而取諧音榆林為巷名。
在縣城西門外,又名秦家巷。郭杰三所編縣志“經營房通西大路,又名鎮(zhèn)龍巷”。
解放前的營房舊址即今定西中學。此路東西走向。
西端的西河沿東岸,清代光緒四年創(chuàng)建有龍王廟以鎮(zhèn)洪水,故名。另一說縣城南山一名南安山,一名鎮(zhèn)龍山,山下南北向巷道以山得名,亦稱鎮(zhèn)龍巷。
明代惲應冀曾經記述“南安昂然若龍首,縣治迎而立焉”。 位于大城小學北側之巷道就是有名的安定縣四大驛站之一的延壽驛。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巷道仍然寬而筆直。后來居民日增,道狹窄而彎曲。
舊名馬站巷,即蒙語驛傳“站赤”之漢名,并有官馬飲水池。元代至元二十三年(1286)此處及通安、西鞏、稱鉤已有驛站之設。
明清兩代稱延壽驛,西接稱鉤驛,東連西鞏驛,南抵通安驛。延壽驛順治時有馬42匹,夫23名,年撥銀1232兩9錢2分。
驛站名取延年益壽;或以驛站自元迄明清,歷久之意。延壽驛清代又名匾臺上,因巷內馬姓人秀才多,也有中過武舉著,家中掛有匾額數塊,故名。
許公巷在定西市汽車站附近。因紀念許珌得名。
許珌(1614——1671),字天玉,號天堂,福建神州府侯官縣(民國并為閩侯縣)人。康熙四年(1665)選授安定縣知縣,愛民惠政。
卒后葬縣城東山腳下。后因310國道改建經過其墓,1998年8月16將其靈柩遷移到鳳凰山腳臺地新塋。
道光廿八年(1848)知縣胡薦夔于縣城東郊(今汽車站南端西側百米處)建正殿三楹及廊廡、墻垣,設許公祠,并募資置祭田四十畝。當時工部尚書兼書畫家張祥河(1785——1862)曾經在許公祠題楹聯(lián)“老鐵官聲高隴坂。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3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