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貍和葡萄
饑餓的狐貍看見葡萄架上掛著一串串晶瑩剔透的葡萄,口水直流,想要摘下來吃,但又
摘不到。看了一會兒,無可奈何地走了,他邊走邊自己安慰自己說:“這葡萄沒有熟,肯定
是酸的?!?
這就是說,有些人能力小,做不成事,就借口說時機未成熟。
--------------------------------------------------------------------------------
狼與鷺鷥
狼誤吞下了一塊骨頭,十分難受,四處奔走,尋訪醫(yī)生。他遇見了鷺鷥,談定酬金請他
取出骨頭,鷺鷥把自己的頭伸進狼的喉嚨里,叼出了骨頭,便向狼要定好的酬金。狼回答
說:“喂,朋友,你能從狼嘴里平安無事地收回頭來,難道還不滿足,怎么還要講報酬?”
這故事說明,對壞人行善的報酬,就是認識壞人不講信用的本質。
--------------------------------------------------------------------------------
小男孩與蝎子
有個小孩在城墻前捉蚱蜢,一會兒就捉了許多。忽然看見一只蝎子,他以為也是蚱蜢,
便著兩手去捕捉他。蝎子舉起他的毒刺,說道:“來吧,如果你真敢這樣做,就連你捉的蚱
蜢也會統(tǒng)統(tǒng)失掉?!?
這故事告誡人們,要分辨清好人和壞人,區(qū)別對待他們。
正如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所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那樣,歷史不會也沒有重復過。
但是,某些相似的歷史悲劇卻經常重演,兩宋的悲劇就是最好的例證。北宋當局由于沒有看到政治形勢的新變化,一心要消滅長期以來的冤家對頭遼國,與新興的政治勢力金政權聯(lián)合滅遼,沒想到滅遼之后與金之間失去政治緩沖,而自己又不能單獨抵抗金政權,最后招致被滅。
南宋建立后金國成為其冤家對頭,但金很快衰弱,蒙古崛起了。但南宋沒有接受北宋的教訓,聯(lián)合蒙古滅了金,結果是加速了自己的滅亡。
所以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Arnold Toynbee)總結,“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無法從歷史中學到任何教訓”。
【蕭何月下追韓信】 秦末農民戰(zhàn)爭中,韓信仗劍投奔項梁軍,項梁兵敗后歸附項羽。
他曾多次向項羽獻計,始終不被采納,于是離開項羽前去投奔了劉邦。有一天,韓信違反軍紀,按規(guī)定應當斬首,臨刑時看見漢將夏侯嬰,就問到:“難道漢王不想得到天下嗎,為什么要斬殺壯士?”夏侯嬰以韓信所說不凡、相貌威武而下令釋放,并將韓信推薦給劉邦,但未被重用。
后韓信多次與蕭何談論,為蕭何所賞識。劉邦至南鄭途中,韓信思量自己難以受到劉邦的重用,中途離去,被蕭何發(fā)現后追回,這就是小說和戲劇中的“蕭何月下追韓信。”
此時,劉邦正準備收復關中。蕭何就向劉邦推薦韓信,稱他是漢王爭奪天下不能缺少的大將之材,應重用韓信。
劉邦采納蕭何建議,七月,擇選吉日,齋戒,設壇場,拜韓信為大將。從此,劉邦文依蕭何,武靠韓信,舉兵東向,爭奪天下 【司馬遷寫史記】 司馬遷因“李陵事件”,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其直言觸怒了漢武帝,認為他是在為李陵辯護,遂遭受宮刑。
在獄中司馬遷發(fā)奮圖強,自強不息,忍受了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痛苦,繼續(xù)編寫《史記》。司馬遷出獄后任中書令,繼續(xù)發(fā)憤著書,終于于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記》。
割袍斷交。
孔融自吩咐諸將各行其事之后,與太史慈、王修二人在北海等候消息。一月下來,臧霸、鮑信和彌衡三人都傳來好訊,周倉亦傳來消息,稱臨淄已取,張闿已斬,龔景投降,孔融修書一封,令周倉好生看待龔景,不得便他受丁點委屈,政事仍交還他打理,另外好生照看城池,不得有絲毫懈怠。
獨邴原毫無消息。這日,孔融與王修二人在北海論及天下大勢,聽得曹操已取洛陽,便使人前往邴原處打探消息。
半晌,二人齊至,邴原長嘆一聲,拜道:“末將有負主公所托,還望主公賜罪?!?孔融大奇道:“我曾聽二哥所講,根矩,你與華歆、管寧二人相交,共稱‘一龍’,華歆為“龍首”,根矩為龍腹,管寧為龍尾。
東萊一地,以我想來,得來應全不費工夫,莫非二哥所言有誤?” “主公所說不假,我與華歆、管寧三人,本是相交莫逆,只因一事,管寧與華歆割席斷交,此刻若是我亦勸他歸順,只怕十余年交情,將毀于一旦,因此我才猶豫未決,至今還未曾寫書與他?!壁诡伒?。
“哦?!笨兹诼勓裕B連追問,原來,管寧成名較早,華歆聞名而來,二人高談闊論,說及天下情勢,見解大同小異,便從此引為知已,食則同桌,臥則同床。
一日,二人于一園中鋤菜,管寧鋤一硬物,好生奇怪,便將泥士翻轉,看到地上有片金子,便自語道:“原來是塊金子。”依舊揮鋤,視之如同瓦石,華歆聞言,棄鋤而視,捉弄半晌,才棄之而去。
又一日,二人于一席讀書,有人乘華車而過,管寧讀書如故,華歆卻丟下書,出去觀望,管寧乃取刀分席而坐,自此二人斷交,不復交往。 孔融聞言不解道:“不知這與根矩修書,有何關系?” “管寧此人,歷來最重德行,主公此前所為,想必他已早有所聞,我以為有數事不當,若是此時我去勸,他必不肯前來,所以我才一直沒有修書與他?!?/p>
“哦,那根矩以為,我有何事不當?”孔融知現在奇人異士,大多脾氣古怪,剛才聽邴原所說,更是斷定如此,那華歆所為,只不過一少年人心性,好奇罷了,用得著如此大驚小怪?二哥早先便說邴原此人脾氣亦大,自北海為官以來,還一直隱忍不發(fā),今日看他舉動,便是要趁機發(fā)難罷,只是此時,宜疏不宜堵,若讓它累積起來,到時邴原拂袖而去,便是不好了。 “第一,你以一郡守身份,襲青州龔景,以下犯上,又兵犯泰山,威逼同僚,此乃無義也;第二,黃巾縱橫青州,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你既已將北海黃巾懾服,何不一鼓任氣,將青州黃巾賊盡數剿滅?便眼睜睜看著父老鄉(xiāng)親慘遭黃巾毒手而無動于衷?此乃無情也;北海歸降黃巾,只將其屯田于北海之濱,何不稍懲戒,以示后有者?如何所為,乃無知也;青州一地,能者甚多,舉不勝舉,孫乾、王烈無一不是滿腹經綸之士,你不親自拜訪,請他們出山,反而以一家奴為縣令,乃無識也。
如此無情無義,無知無識之人,管寧又如何肯歸?”邴原越說越激動,面紅眼赤,慷慨陳辭。 “根矩所言,確實不虛,不過我亦有幾句話想問你一問?!?/p>
孔融臉色數變,無情無義,無知無識,被人如此當面怒斥,尚還是第一次,孔融強自按捺往心中的怒氣,問道:“我來北海為官已近一年,不知現在,比起一年前,是好是壞?” 邴原爭辯道:“你自來北海以來,所有政務,皆出于我之手,所有軍務,都由太史將軍打理,與你有何關系?” “根矩此話不錯,不過我來北海之前,根矩你雖然名聲在外,亦不過一介白生,無人敢用,而我大哥,亦只是一待罪之人。我若是無識之人,又怎敢用你為主簿,掌管北海一地政務?又怎敢用大哥為牙門將軍,掌管北海一地軍務?我來北海之前,黃巾橫行,我若是無知之人,又怎敢以詐死之計,冒險引管亥入城,盡誅黃巾精銳?” “無知者無畏?!?/p>
邴原鄙夷道。 “那根矩你率數百家將,夜襲數萬黃巾大營,便不算無知了?”孔融反唇相譏道。
“義之所在,雖九死其猶未悔?!壁桓辈恍?,正義凜然。
一聽此言,一直在旁靜觀的王修大怒道:“難道三弟誅黃巾,便為一已之私?若他為私利,大可以閉城堅守,坐等援軍。只因見黃巾在北海城外扎營不過一宿,便有數個村莊慘遭浩劫,才不得不施以險計。
你領兵來救,我自然感你之德,只不過還請你捫心自問,如此大義,難道便比上你我之小義嗎?” “你們人多勢眾,我說你們二個不過?!?邴原指著王修氣道,轉身欲走。
“且慢,莫非根矩便欲以此一走了之?”孔融見其拂袖而去,忙喊道,心中雖有點不平衡,可此人理政,確有一手,若是再交與他人接手,能不能做好還是個問題,再說現在北海初創(chuàng),人才是多多益善,剛才邴原所說二人,倒也可以拉攏一番。 “那你還要如何?”邴原盯著二人道:“我可不比你二人清閑,如今北海尚有數事急待處理,恕我不能相陪?!?/p>
說罷,急步而去。 孔融愕然,道:“我還以為他要棄官而去,原來卻是如此,根矩實乃一干材。
只是東萊之事,又當如何?” 王修道:“瞧邴原脾氣,我看那管寧,亦不是善與之輩,還是等各位將軍回歸北海,再派兵討伐不遲?!?“兵戎相見,非我所愿,管寧此人,素有賢名,貿然派兵前往,師出無名,又易得罪青州士子,不如我二人冒充邴原,做一勸降書,如何?” “這樣不太好吧。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