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虎馮河的故事
【拼音】bào hǔ píng hé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孔子外出講學,子路佩劍前往接近孔子。孔子想收他為徒,子路說自己像箭不用讀書,孔子說讀書可以讓他有勇有謀。子路于是拜孔子為師,他問孔子統(tǒng)率三軍時愿意與誰共事,孔子說不愿與那些空手打虎及徒步過河的有勇無謀的人共事。
【出處】不敢暴虎,不敢馮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詩經·小雅·小旻》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論語·述而》
【解釋】暴虎:空手搏虎;馮河:涉水過河。比喻有勇無謀,魯莽冒險。
【用法】作謂語、定語、分句;比喻有勇無謀
【近義詞】有勇無謀、貿然行事
【反義詞】有勇有謀、謹言慎行、深謀遠慮
【示例】俺張孔目怎還肯緣木求魚,魯齋郎他可敢暴虎馮河? 元·關漢卿《魯齋郎》第四折
出自《韓非子·說林上》: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山戎,迷路了,放出老馬,部隊跟隨老馬找到了出路。比喻閱歷多的人富有經驗,熟悉情況,能起到引導作用。
作者韓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約前281年-前233年),韓非為韓國公子(即國君之子),漢族,戰(zhàn)國末期韓國人(今河南省新鄭)。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稱“韓子”或“韓非子”,中國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全文(節(jié)選)如下:
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一寸而仞有水?!蹦司虻兀斓盟?。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師老馬、老蟻,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師圣人之智,不亦過乎?
譯文如下:
走到山里沒有水,隰朋說:“螞蟻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如果)蟻穴有一寸高的話,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會有水。”于是挖掘山地,終于得到了水。憑借管仲的精明通達和隰朋的聰明才智,碰到他們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馬和螞蟻學習;現在的人不知道用自己愚蠢的心去學習圣人的智慧,不也是過錯嗎?
擴展資料:
韓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約前281年-前233年),韓非為韓國公子(即國君之子),漢族,戰(zhàn)國末期韓國人(今河南省新鄭)。
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稱“韓子”或“韓非子”,中國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揭示道理
1、不了解的事,就要向有經驗的人求教學習,不管對方是什么身份,不要把向人求教看作是羞恥的事,要知道學習和吸取圣人的智慧。
2、做事要動腦,善于發(fā)現身邊事物的規(guī)律,不了解的事應向有經驗的人學習。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老馬識途
公元前663年,北方的山戎國(在今河北省東北部)侵略燕國。燕國的國君向齊國求救,齊國的國君齊桓公親自率領大軍去救助。 齊桓公的軍隊趕到燕國時,山戎國的軍隊已帶著掠奪的財物,逃到東部的孤竹國去了。齊桓公命令軍隊繼續(xù)追擊敵人。山戎國和孤竹國的軍隊聽說齊國的軍隊打來了,就嚇得躲進了深山荒林中。齊桓公順著敵人的蹤跡攻進深山。最后,把敵人的軍隊打得四散逃奔。齊桓公取得了勝利,并把敵人掠奪的財物也奪了回來。
當他們要返回齊國時,這時他們卻迷了路。因為齊軍來的時候是春天,山青水綠,道路容易辨認。而返回去時已是冬天,山野白雪皚皚,山路彎曲多變。所以,走著走著就辨不清方向了。 這時,齊桓公手下的謀士管仲說:“大王,狗、馬都有辨認道路的本領。我們挑幾匹老馬,讓它們在前邊引路,就可以走出山谷。”齊桓公立刻讓人挑選了幾匹老馬,放開韁繩,讓它們在前隨意地走,軍隊跟在馬的后邊。沒有多久,在馬的帶領下,齊國的軍隊果然走出了山谷,找到了回齊國的路。
原帖來自于網易社區(qū):
原名《工師雕斵正式魯班木經匠家鏡》或《魯班經匠家鏡》,午榮編,成書于明代,是一本民間匠師的業(yè)務用書。全書有圖一卷,文三卷?!遏敯嘟洝方榻B行幫的規(guī)矩、制度以至儀式,建造房舍的工序,選擇吉日的方法;說明了魯班真尺的運用;記錄了常用家具、農具的基本尺度和式樣;記錄了常用建筑的構架形式、名稱,一些建筑的成組布局形式和名稱等。
《魯班經》對技術知識的介紹比較籠統(tǒng),但從書中可知古代民間匠師的業(yè)務職責和范圍,民間建筑的施工工序,一般建造時間、方位等等。它所介紹的形式、做法,在東南沿海各省的民間建筑中,至今仍可看到某些痕跡;所介紹的家具,很多也可以在這些地方見到。魯班真尺的運用方法,民間工匠仍在遵循使用。 我國古代的建筑技術,正史很少記載,多是歷代匠師以口授和鈔本形式薪火相傳。由匠師自己編著的專書甚少。宋初木工喻皓曾作《木經》,但早已失傳,只有少量片斷保存在沈括的《夢溪筆談》里。惟獨明代的《魯班經》是流傳至今的一部民間木工工行業(yè)的專用書,現有幾種版本,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這部書的的前身,是寧波天一閣所藏的明中葉(約當成化、弘治間,1465年~1505年》的《魯班營造法式》,現已殘缺不全。它的特點是在內容上只限于建筑,如一般房舍、樓閣、鐘樓、寶塔、畜廄等,不包括家具、農具等。編排順序比較合乎邏輯,先論述定水平垂直的工具,一般房合的地盤樣及剖面梁架,然后是特種類型建筑和建筑細部,如駝峰、垂魚等。另外,插圖較多,與文字部分互為補充,且保存了許多宋元時期手法。 天一閣本之后一百多年的萬歷本,更名《魯班經匠家鏡》。內容和編排有較大的改動,但缺前面二十一頁篇幅。稍晚,根據萬歷本翻刻的的明末(崇禎)本,首尾完整,可以看到本書全貌。之后的翻刻本,都是從萬歷本或崇禎本衍出?!遏敯嘟洝返闹饕鞑挤秶?,大致在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廣東一帶。現存的《魯班營造正式》和各種《魯班 經》的版本,多為這一地區(qū)刊印。這一地區(qū)的明清民間本構建筑以及木 裝修、家具,保存了許多與《魯班經》的記載吻合或相近的實物,證明 它流傳范圍之廣,以及在工程實踐中的規(guī)范作用
2007-10-24 18:05目前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大部分的人還是會相信風水堪輿的好壞,會對我們產生相當程度的影響,而不管在為堪輿前、或是堪輿后,一定都會使用到與土木建筑有關連的事項;當在營修建造之時,就一定會使用到尺、規(guī)之類的工具,其中在使用「尺」的工具時,我們一定會要求對該將要修造之器物,不管高度、或是長度,它的尺寸絕對要符合「尺」上面所記載吉利數字的位置,而不要落在兇害數字的位置上。這一把有記載著吉兇尺寸的「尺」,就是我們經常聽到、也經常說到的「門公尺」、「魯班尺「魯班」先師,他本名姓「公輸」、字「依智」,為「魯」國東平村人,生於魯定公三年 甲戍年五月七日午時。他是中國古時建筑業(yè)的祖師,頗受歷代以來建筑業(yè)人士的推崇,尤其是每在營造、修建一棟屋宇時,都會焚香禱告,祈求「魯班」先師能為庇祐,以祈求工事順利,由此可知他受人尊敬的程度、魯班尺 魯班經說:「魯班尺乃有曲尺,一尺四吋四分,其尺間有八寸一寸;堆曲尺,一寸八分內有財、病、離、義、官、劫、害、吉也?!惯@一段話的意思就是說總長為一尺四寸四分而以一寸八分作為一個單節(jié),并將總長一尺四寸四分除以一寸八分,共得八個單節(jié),所以就將這八個單節(jié)分成「財、病、離、義、官、劫、害、吉」等八個部分。 圖五:山海鎮(zhèn)
◎將此圖畫於鏡片或銅板上,稱為「山海鎮(zhèn)」圖,它和安八卦鎮(zhèn)宅雷同它有化煞的功能,凡是自家的門口被巷道、橋庭峰、土推、桿柱、尖狀物等沖射者,將此「山海鎮(zhèn)」板安置於大門上被沖射之處。
span>;圖六:紗帽、玉帶、官靴翰林院內狀元生」
在客廳內的屋梁上劃紗帽、在大門的門檻處畫上官靴、在書房
畫上玉帶,代表著將來會有翰林學士之子、或大文學家出文昌。
見宋·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
排闥:(tā踏):把門擠開,直擅進來。闥:門。這兩句大意是:一灣碧水守護著稻田,將嫩綠的秧苗環(huán)繞;兩座青山推開房門,把蒼翠的山色送進屋來。
江南初夏的山村,處處披青掛綠,風光清秀怡人。詩人僅用了“護田”、“排闥”等詞語,就把靜止的山水寫得富于情感,極有靈性,其水柔媚,其山雄豪,可謂傳神寫態(tài),各具風采。
另外,“護田”、排闥”用《漢書》中典故:整個句法從五代沈彬的詩里來.但“用事不使人覺,著胸臆語也”,符合中國古代修辭學對于“用事”的最高要求。它是王安石修辭技巧的極有名的例子。寫作時可用來表現典型的江南農村的初夏風光。
擴展資料:
pái tà
闥:門,小門。
排闥:推門,撞開門。
例:排闥直入。兩山排闥送青來。
引證解釋:
1、《史記·樊酈滕灌列傳》:“ 高祖嘗病甚,惡見人,臥禁中,詔戶者無得入群臣。群臣絳灌等莫敢入。十余日, 噲乃排闥直入,大臣隨之?!?張守節(jié)正義:“闥,宮中小門?!?/p>
2、前蜀·杜光庭 《虬髯客傳》:“( 李靖 )乃雄服乘馬,排闥而去?!?/p>
3、宋·王安石 《書湖陰先生壁》詩:“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p>
4、清·侯方域 《寧南侯傳》:“(左良玉 )走匿牀下。 世威排闥呼曰:‘ 左將軍 ,富貴至矣!速命酒飲我!’”
5、徐遲 《祁連山下》:“風景排闥而入?!?/p>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排闥
【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謹;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p>
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
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p>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p>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注釋】 ①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小孔子9歲。
曾皙:姓曾,名點,字子皙。曾參的父親,約小孔子20多歲。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小孔子29歲。公西華:姓公西,名赤,字子華,小孔子42歲。
以上四人都是孔子的學生。侍坐:卑者在尊者身旁陪伴叫“侍”。
單用“侍”是陪伴者站著。用“侍坐”指雙方都坐著;陪侍長者閑坐 ②率爾:輕率地、毫不思索地樣子。
③千乘(shèng)之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
能出車千乘的國家,在當時是一個中等國家。④攝:迫近。
進而作“夾”講。⑤師旅:古時軍隊的編制。
五百人為一“旅”,五旅為一“師”。后因以“師旅”為軍隊的通稱。
⑥饑饉:谷的不熟為“饑”,果蔬不熟為“饉”。⑦比(bì)及:等到。
⑧方:正道。這里指辨別是非的道理。
⑨哂(shěn):笑。這里略含譏諷的意思。
⑩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一個縱橫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國家。方,見方,方圓。
計量面積或體積的一種單位。面積一方即一丈見方。
方六七十,即國土邊長為六七十里。如:或者,連詞,表示選擇關系。
⑾宗廟之事:指諸侯的祭祀活動。其中以祭祀祖宗為代表。
祭祖必在宗廟(祖廟),故以“宗廟之事”泛指。⑿如會同:或者在諸侯的盟會典禮中。
如:或者,連詞,表示選擇關系。會同:諸侯會盟。
⒀端章甫:穿著禮服,戴著禮帽。端,禮服。
章甫:禮帽。在這里都是名詞活用作動詞。
⒁希:通“稀”。指彈瑟的速度放慢,節(jié)奏逐漸稀疏。
⒂鏗(kēng)爾:鏗的一聲,琴瑟聲止住了。鏗:象聲詞。
指彈瑟完畢時最后一聲高音。爾:“鏗”的詞尾。
⒃撰:述。 ⒄莫(mù)春:指夏歷三月,天氣已轉暖的時節(jié)。
莫:通假“暮”。⒅冠者:古代男子二十歲時要舉行冠禮,束發(fā)、加帽,表示成人。
“冠者”指成年人。⒆童子:未加冠以前的少年。
⒇浴乎沂(yí):到沂河里去洗洗澡。乎:介詞,用法同“于”狀語后置,乎沂是狀語。
沂,水名,在今山東曲阜縣南。此水因有溫泉流入,故暮春時即可人浴。
(21)風乎舞雩(yú):到舞雩臺上吹吹風。風:吹風,乘涼。
名詞活用作動詞。舞雩。
魯國祭天求雨的地方,設有壇,在今山東曲阜縣南?!蚌А笔枪糯鸀榍笥甓e行的祭祀。
古人行雩時要伴以音樂和舞蹈,故稱“舞雩”。(22)與:贊許,同意。
【譯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侍老師閑坐??鬃诱f:“因為我比你們年紀大一點,你們不要認為這樣就不說了。
(你們)平時(總在)說:‘沒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們,那么(你們)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子路輕率而急忙地說:“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中等)國家,夾在(幾個)大國之間,有(別國)軍隊來侵略他,接連下來(國內)又有饑荒;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戰(zhàn),而且還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聽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樣?” 冉有回答說:“一個縱橫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國),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來。至于他們的禮樂教化,(我)自己的能力是不夠的,只好等待修養(yǎng)更高的人來推行了?!?/p>
“公西華,你怎么樣?” 公西華回答說:“不敢說我能勝任,但是愿意學習。在宗廟祭祀的事務中,或者在諸侯會盟,朝見天子時,(我)愿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小的司儀?!?/p>
“曾點,你怎么樣?” (這時曾點)彈琴的聲音(逐漸)稀疏了,鏗的一聲,放下琴起身,回答說:“(我)和他們三位所說的不一樣?!? 孔子說:“有什么關系呢?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 (曾點)說:“暮春時節(jié),穿上已經做好的春服,(我和)五六(虛數,泛指幾個)位成年人,六七個(虛數,泛指幾個)青少年,到沂水河里洗澡,在舞雩臺上吹風,(一路)唱著歌回來?!?/p>
孔子長嘆一聲說:“我贊成曾點?。 ? (子路、冉有、公西華)三個人(都)出去了,曾皙走在后面。曾皙問:“(他們)三位的話怎么樣?” 孔子說:“也就是各自說說自。
原名《工師雕斵正式魯班木經匠家鏡》或《魯班經匠家鏡》,午榮編,成書于明代,是一本民間匠師的業(yè)務用書。
全書有圖一卷,文三卷。《魯班經》介紹行幫的規(guī)矩、制度以至儀式,建造房舍的工序,選擇吉日的方法;說明了魯班真尺的運用;記錄了常用家具、農具的基本尺度和式樣;記錄了常用建筑的構架形式、名稱,一些建筑的成組布局形式和名稱等。
《魯班經》對技術知識的介紹比較籠統(tǒng),但從書中可知古代民間匠師的業(yè)務職責和范圍,民間建筑的施工工序,一般建造時間、方位等等。它所介紹的形式、做法,在東南沿海各省的民間建筑中,至今仍可看到某些痕跡;所介紹的家具,很多也可以在這些地方見到。
魯班真尺的運用方法,民間工匠仍在遵循使用。 我國古代的建筑技術,正史很少記載,多是歷代匠師以口授和鈔本形式薪火相傳。
由匠師自己編著的專書甚少。宋初木工喻皓曾作《木經》,但早已失傳,只有少量片斷保存在沈括的《夢溪筆談》里。
惟獨明代的《魯班經》是流傳至今的一部民間木工工行業(yè)的專用書,現有幾種版本,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這部書的的前身,是寧波天一閣所藏的明中葉(約當成化、弘治間,1465年~1505年》的《魯班營造法式》,現已殘缺不全。
它的特點是在內容上只限于建筑,如一般房舍、樓閣、鐘樓、寶塔、畜廄等,不包括家具、農具等。編排順序比較合乎邏輯,先論述定水平垂直的工具,一般房合的地盤樣及剖面梁架,然后是特種類型建筑和建筑細部,如駝峰、垂魚等。
另外,插圖較多,與文字部分互為補充,且保存了許多宋元時期手法。 天一閣本之后一百多年的萬歷本,更名《魯班經匠家鏡》。
內容和編排有較大的改動,但缺前面二十一頁篇幅。稍晚,根據萬歷本翻刻的的明末(崇禎)本,首尾完整,可以看到本書全貌。
之后的翻刻本,都是從萬歷本或崇禎本衍出?!遏敯嘟洝返闹饕鞑挤秶?,大致在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廣東一帶。
現存的《魯班營造正式》和各種《魯班 經》的版本,多為這一地區(qū)刊印。這一地區(qū)的明清民間本構建筑以及木 裝修、家具,保存了許多與《魯班經》的記載吻合或相近的實物,證明 它流傳范圍之廣,以及在工程實踐中的規(guī)范作用 2007-10-24 18:05目前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大部分的人還是會相信風水堪輿的好壞,會對我們產生相當程度的影響,而不管在為堪輿前、或是堪輿后,一定都會使用到與土木建筑有關連的事項;當在營修建造之時,就一定會使用到尺、規(guī)之類的工具,其中在使用「尺」的工具時,我們一定會要求對該將要修造之器物,不管高度、或是長度,它的尺寸絕對要符合「尺」上面所記載吉利數字的位置,而不要落在兇害數字的位置上。
這一把有記載著吉兇尺寸的「尺」,就是我們經常聽到、也經常說到的「門公尺」、「魯班尺「魯班」先師,他本名姓「公輸」、字「依智」,為「魯」國東平村人,生於魯定公三年 甲戍年五月七日午時。他是中國古時建筑業(yè)的祖師,頗受歷代以來建筑業(yè)人士的推崇,尤其是每在營造、修建一棟屋宇時,都會焚香禱告,祈求「魯班」先師能為庇祐,以祈求工事順利,由此可知他受人尊敬的程度、魯班尺 魯班經說:「魯班尺乃有曲尺,一尺四吋四分,其尺間有八寸一寸;堆曲尺,一寸八分內有財、病、離、義、官、劫、害、吉也。
」這一段話的意思就是說總長為一尺四寸四分而以一寸八分作為一個單節(jié),并將總長一尺四寸四分除以一寸八分,共得八個單節(jié),所以就將這八個單節(jié)分成「財、病、離、義、官、劫、害、吉」等八個部分。 圖五:山海鎮(zhèn) ◎將此圖畫於鏡片或銅板上,稱為「山海鎮(zhèn)」圖,它和安八卦鎮(zhèn)宅雷同它有化煞的功能,凡是自家的門口被巷道、橋庭峰、土推、桿柱、尖狀物等沖射者,將此「山海鎮(zhèn)」板安置於大門上被沖射之處。
span>圖六:紗帽、玉帶、官靴翰林院內狀元生」 在客廳內的屋梁上劃紗帽、在大門的門檻處畫上官靴、在書房 畫上玉帶,代表著將來會有翰林學士之子、或大文學家出文昌。
背景
《紀昌學射》出自《列子·湯問第五》。
《列子》作者列御寇,東周威烈王時期鄭國圃田人。戰(zhàn)國早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寓言文學家。那時,由于人們習慣在有學問的人姓氏后面加一個“子”字,表示尊敬,所以列御寇又稱為“列子”。
原文
甘蠅,古之善射者,彀[gou]弓而獸伏鳥下。弟子名飛衛(wèi),學射于甘蠅,而巧過其師。
紀昌者,又學射于飛衛(wèi)。飛衛(wèi)曰:“爾先學不瞬,而后可言射矣?!?/p>
紀昌歸,偃臥其妻之機下,以目承牽挺。二年后,雖錐末倒眥[zi],而不瞬也。
以告飛衛(wèi)。飛衛(wèi)曰。“未也,亞學視而后可。視小如大,視微如著,而后告我?!?/p>
昌以牦[mao]懸虱于牖[you,窗戶],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間,浸[jin]大也;三年之后,如車輪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竿射之,貫虱之心,而懸不絕。
以告飛衛(wèi)。飛衛(wèi)高蹈拊[fu]膺[ying]曰:“汝得之矣!”
譯文
甘蠅是古時候的一位射箭能手。他只要一拉弓射箭,將箭射向野獸,野獸就應聲而倒;將箭射向天空飛翔著的飛鳥,飛鳥就會頃刻間從空中墜落下來。只要看到過甘蠅射箭的人,沒有哪一個不稱贊他是射箭能手,真是箭無虛發(fā),百發(fā)百中。甘蠅的學生叫飛衛(wèi),他跟著甘蠅學射箭非??炭?,幾年以后,飛衛(wèi)射箭的本領趕上了他的老師甘蠅,真是名師出高徒。后來,又有一個名叫紀昌的人,來拜飛衛(wèi)為師,跟著飛衛(wèi)學射箭。
飛衛(wèi)收下紀昌作徒弟后,對紀昌學習射箭可真叫嚴啦!剛開始學射箭時,飛衛(wèi)對紀昌說:“你是真的要跟我學射箭嗎?要知道不下苦工夫是學不到真本領的?!奔o昌表示:只要能學會射箭,我不怕吃苦,愿聽老師指教。于是,飛衛(wèi)很嚴肅地對紀昌說:“你要先學會不眨眼,做到了不眨眼后才可以談得上學射箭?!?/p>
紀昌為了學會射箭,回到家里,仰面躺在他妻子的織布機下面,兩眼一眨不眨地直盯著他妻子織布時不停地踩動著的踏腳板。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心里想著飛衛(wèi)老師對他的要求和自己向飛衛(wèi)表示過的決心。要想學到真功夫,成為一名箭無虛發(fā)的神箭手,就要堅持不懈地刻苦練習。這樣堅持練了兩年,從不間斷;即使錐子的尖端刺到了眼眶邊,他的雙眼也一眨不眨。紀昌于是整理行裝,離別妻子到飛衛(wèi)那里去了。飛衛(wèi)聽完紀昌的匯報后卻對紀昌說:“還沒有學到家哩。要學好射箭,你還必須練好眼力才行,要練到看小的東西像看到大的一樣,看隱約模糊的東西像明顯的東西一樣。你還要繼續(xù)練,練到了那個時候,你再來告訴我?!?/p>
紀昌又一次回到家里,選一根最細的牦牛尾巴上的毛,一端系上一個小虱子,另一端懸掛在自家的窗口上,兩眼注視著吊在窗口牦牛毛下端的小虱子。看著,看著,目不轉睛地看著。10天不到,那虱子似乎漸漸地變大了。紀昌仍然堅持不懈地刻苦練習。他繼續(xù)看著,看著,目不轉睛地看著。三年過去了,眼中看著那個系在牦牛毛下端的小虱子又漸漸地變大了,大得仿佛像車輪一樣大小了。紀昌再看其他的東西,簡直全都變大了,大得竟像是巨大的山丘了。于是,紀昌馬上找來用北方生長的牛角所裝飾的強弓,用出產在北方的蓬竹所造的利箭,左手拿起弓,右手搭上箭,目不轉睛地瞄準那仿佛車輪大小的虱子,將箭射過去,箭頭恰好從虱子的中心穿過,而懸掛虱子的牦牛毛卻沒有被射斷。這時,紀昌才深深體會到要學到真實本領非下苦功夫不可。他便把這一成績告訴飛衛(wèi)。
飛衛(wèi)聽了很為紀昌高興,甚至高興得跳了起來,并還用手拍著胸脯,走過去向紀昌表示祝賀說:“你成功了。對射箭的奧妙,你已經掌握了啊!”
這篇故事告訴人們:要學好本領,必須苦練基本功,必須持之以恒。只有堅持不懈地練習,才能精通。
紀昌把自己練習(視物)的情況告訴 了飛衛(wèi),飛衛(wèi)高興的手舞足蹈,說:“你已經掌握了射箭的訣竅了?!?/p>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2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