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貝子是一種藥材的名稱。五貝子又稱為五倍子、又名百蟲倉、百藥煎、棓子,分布于印度、中南半島、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日本和朝鮮可以治療多種疾病。五倍子早在2000多年前《山海經(jīng)》就有“今蜀中有構木,七八月中吐穗。”
五倍子為同翅目蚜蟲科的角倍蚜或倍蛋蚜雌蟲寄生于漆樹科植物“鹽膚木”及其同屬其他植物的嫩葉或葉柄,刺傷而生成一種囊狀聚生物蟲癭,經(jīng)烘焙干燥后所得。
我國除東北、內蒙古和新疆外,其余省區(qū)均有,生于海拔170-2700米的向陽山坡、溝谷、溪邊的疏林或灌叢中。
五倍子的生長,必須同時具備致癭蚜蟲、夏寄主樹和冬寄主苔蘚3個條件。喜溫暖濕潤氣候,也能耐一定寒冷和干旱。對土壤要求不嚴,酸性、中性或石灰?guī)r的堿性土壤上都能生長,耐瘠薄,不耐水濕。根系發(fā)達,有很強的萌蘗性。
五貝子又稱為五倍子。是角倍蚜或倍蛋蚜雌蟲寄生于鹽膚木的嫩葉或者葉柄,繼而生成的一種囊狀聚生物蟲癭,經(jīng)過烘焙干燥之后而得,五貝子是一種中藥材。
不少人在瀏覽中藥材書籍的時候,看到有五貝子這味中藥材,他們就想知道五貝子究竟是什么藥材?下面讓我們一起去了解著吧。
五倍子最早記錄可見于《本草拾遺》一書,我國五倍子的生產(chǎn)與應用歷史悠久,早在 2000 多年前《山海經(jīng)》就有“今蜀中有構木,七八月中吐穗。穗成,可作酢羹”的記載。宋代《太平廣記》、《圖經(jīng)本草》,以及明代《本草綱目》中也有五倍子及其用途的記載。目前,五倍子作為傳統(tǒng)中藥仍在廣泛應用。
我國除東北、內蒙古和新疆外,其余省區(qū)均有,生于海拔170-2700米的向陽山坡、溝谷、溪邊的疏林或灌叢中。分布于印度、中南半島、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日本和朝鮮。
喜溫暖濕潤氣候,也能耐一定寒冷和干旱。對土壤要求不嚴,酸性、中性或石灰?guī)r的堿性土壤上都能生長,耐瘠薄,不耐水濕。根系發(fā)達,有很強的萌蘗性。
主治:用于肺虛久咳,肺熱痰嗽,久瀉久痢,自汗盜汗,消渴,便血痔血,外傷出血,癰腫瘡毒,皮膚濕爛。
藥材性狀:按外形不同,分為“肚倍”和“角倍”。肚倍:呈長圓形或紡錘形囊狀,長2.5~9cm,直徑1.5~4cm。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微有柔毛。質硬面脆,易破碎,斷面角質樣,有光澤,壁厚0.2~0.3cm,內壁平滑,有黑褐色死蚜蟲及灰色粉狀排泄物。氣特異,味澀。角倍:呈菱形,具不規(guī)則的鈍角狀分枝,柔毛較明顯,壁較薄。
五貝子又稱為五倍子,是角倍蚜或倍蛋蚜雌蟲寄生于鹽膚木的嫩葉或者葉柄,繼而生成的一種囊狀聚生物蟲癭,經(jīng)過烘焙干燥之后而得,五貝子是一種中藥材。
五倍子最早記錄可見于《本草拾遺》一書,我國五倍子的生產(chǎn)與應用歷史悠久,早在 2000 多年前《山海經(jīng)》就有“今蜀中有構木,七八月中吐穗。穗成,可作酢羹”的記載。宋代《太平廣記》、《圖經(jīng)本草》,以及明代《本草綱目》中也有五倍子及其用途的記載。五倍子作為傳統(tǒng)中藥仍在廣泛應用。
五貝子的分布和習性
在我國五貝子除東北、內蒙古和新疆外,其余省區(qū)均有,生于海拔170-2700米的向陽山坡、溝谷、溪邊的疏林或灌叢中。分布于印度、中南半島、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日本和朝鮮。
五貝子喜溫暖濕潤氣候,也能耐一定寒冷和干旱。對土壤要求不嚴,酸性、中性或石灰?guī)r的堿性土壤上都能生長,耐瘠薄,不耐水濕。根系發(fā)達,有很強的萌蘗性。
1、五貝子又稱為五倍子。是角倍蚜或倍蛋蚜雌蟲寄生于鹽膚木的嫩葉或者葉柄,繼而生成的一種囊狀聚生物蟲癭,經(jīng)過烘焙干燥之后而得,五貝子是一種中藥材。
2、五倍子,中藥名。為漆樹科植物鹽膚木Rhus chinensis Mill.青麩楊Rhus potaninii Maxim.或紅麩楊Rhus punjabensis Stew.var.sinica(Diels) Rehd.et Wils.葉上的蟲癭,主要由五倍子蚜Melaphis chinensis(Bell)Baker寄生而形成。分布于四川、貴州、云南、陜西、廣西等地。具有斂肺降火,澀腸止瀉,斂汗,止血,收濕斂瘡之功效。常用于肺虛久咳,肺熱痰嗽,久瀉久痢,自汗盜汗,消渴,便血痔血,外傷出血,癰腫瘡毒,皮膚濕爛。
以上就是關于五貝子是什么 ,五貝子是什么的全部內容,以及五貝子是什么 的相關內容,希望能夠幫到您。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558秒